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者主体地位_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者主体地位_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人翁论文,劳动者论文,劳动力论文,化与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化问题与劳动者主人翁地位问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认为两者具有一致性。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不断巩固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关键词 劳动力 社会主义 商品化 市场经济 主人翁地位

一、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属性同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是一致的

首先,就公有制经济而言,从生产资料同劳动者的关系来看,必须把劳动者整体和劳动者个人区别开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而不是属于任何劳动者个人所有,也就是说,仅仅在群体意义上,劳动者才是公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社会主义全民所有使得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集体所有制使得在这个集体范围内的所有成员共同占有这个集体的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股份制中持有某一股份公司股份的劳动者,成为该公司的股东。总之,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劳动者不同程度地占有生产资料,从群体上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但作为群体组成部分的劳动者个人,就不能认为他是公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只能作为公有制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一员来体现其主人翁地位。

同时,社会主义的劳动是联合的劳动。这种联合劳动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全社会范围内的联合劳动,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下统一计划分配的联合劳动,而是市场经济的联合劳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结合必须有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市场,单个的劳动者同其它劳动者结合为一个劳动联合体,才能进行生产。因此,劳动者只能成为市场局部联合劳动的一分子来让渡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但这里的让渡是在劳动者个人与劳动者整体之间的让渡。作为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者,劳动者个人是站在劳动力个人所有者的立场上;作为劳动力使用权的受让者,劳动者整体是站在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的立场上。因而,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又是劳动力的转让者,劳动力的生产资料主人翁地位和自身劳动力商品属性没有实质性的矛盾。

其次,劳动关系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马克思指出:虽然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都具有市场交换性质,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劳动力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相遇,形式上彼此是作为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双方都是法律上的平等的人。但是,待劳动者进入生产过程,自由工人的生产资料便作为资本家的资本存在方式,劳动力所有者真正地变成雇佣劳动者。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占有社会劳动,劳动者不仅在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且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都是在资本家监督下进行劳动,劳动产品按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进行分配。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基础,雇佣劳动属于资本主义特定生产关系的基本范畴。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与劳动者之间没有资本家阻隔在其中间,雇佣劳动关系是一种市场关系,是联合劳动对分散个别劳动的雇佣。劳动者从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之后,流通过程中的劳动力出卖现象立即消失,劳动者主人翁地位不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地表现出来,在生产过程中掌握并支配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管理和组织企业的生产。

另外,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它代表了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而这种利益又全面体现在党和国家一系列的路线、方针和各种具体政策及福利事业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指出:“劳动者集体创造的社会财富,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后,又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社会成员地位的个人生产者谋福利。”“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拿回来。”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的那部分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归社会所有,并用于社会共同需要,是劳动者共同占有和享用的劳动成果。可见,现实生产资料所有者正是处于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劳动者主人翁的地位。

再次,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和指导下,开放劳动力市场,使劳动者由过去统包统配到劳动部门介绍就业,到市场化就业,即实行双向选择和自由择业。这个过程正是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因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出卖劳动力,与解放前的包身工、同漂洋过海“卖猪仔”式的劳务、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为了养家糊口只能向富人卖笑有天壤之别。社会主义劳动者出卖劳动力,不仅仅是为了谋取一份职业,通过双向选择,可以给劳动者创造一种自觉提高劳动力质量,调整技术和知识结构的动力和压力,使劳动者个人的才华、技能、爱好、特长以及所谓的天然特权都将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尽其才,尽其能。实现了个人收入最大化、职业理想化。与此同时,也正是劳动者奉献于社会的机会。因为实行双向选择,使企业得以优化职工队伍,不断吐故纳新,迅速形成一个优秀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的技术集体。从而,可以实现企业用工成本最小化,劳动效率最大化,给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开拓了、创造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公有制企业又是国家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企业搞活了,就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正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主人翁作用的体现。

二、要不断探索巩固劳动者主人翁地位问题

第一,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作为生产力诸因素主体的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包括资金、物质和劳动力。其中劳动力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改革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在一些地区已开始出现。但还只是小范围的和局部性的。全国性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并未形成,劳动力的流动仍然受到种种限制,市场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在培育其它市场的同时,建立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尽快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这不仅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基础工程,同时也会使劳动者的主人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为劳动力的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技术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物质要素和人力要素的重新组合。大力开拓劳动力市场,把物质资本投资的驱动力变成人力资源开发的驱动力。使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必将带来巨大的效益。如果劳动力不能流动或劳动力市场滞后,劳动力固定化,企业就无法按照成本效益原则确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将造成人力资源的不足或浪费,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作用受到压抑。所以,建立和培育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第二,推行股份制,理顺产权关系。股份制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产权就是所有权。一般来说,产权不仅涉及所有权,也涉及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等。推行规范的股份制,必将进一步理顺和改造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有完全理顺的产权关系,劳动力商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为,一方面,使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之间相互参股、联合、甚至兼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某些国有企业所有权虚置和所有者缺位的弊端,可以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全权行使资产所有权,增强全体股东对资产增值的关切度。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劳动者,作为财产的所有者,也理应获得资产收入。在原有旧体制条件下,这种资产收入是由国家代表劳动者统一占有,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重新分配。现在这种资产收入当然也不宜量化到每个劳动者。但推行股份制,职工把部分劳动收入从消费转向投资、购买股票,可以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资产收入。从而就能直接提高劳动者对资产增值的关切度,关心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对社会财富使用的主人翁责任感。

第三,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十四大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方针。使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国家要从法律、政策和措施上保障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和一切合法的权益。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在改革中的主体和动力作用;要有完善的企业法,让劳动者切实行使主人翁的权利;在公有制经济中要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行政权真正分离,在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要有规范的法规确保劳动者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改变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实现劳动者在社会活动中的平等权,不断地自觉地培养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和投入精神。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要搞好宏观调控。劳动部门的管理领域要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向管理多种所有制转变,劳动部门的管理权限要从过去的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转变。给劳动者造成自觉提高劳动力质量,调整技术和知识结构的动力和压力。坚决制止地位特权化,职业特权化,惩治贪污腐败,打击一切违法活动。

标签:;  

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者主体地位_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