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领域内容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趋势_定量分析法论文

图书情报领域内容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趋势_定量分析法论文

内容分析法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分析法论文,情报论文,趋势论文,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34(2005)01-0148-05

1 内容分析法的概述

顾名思义,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1]。

内容分析法最早见于18世纪的《锡安歌集》之争,19世纪美国报业崛起,内容分析法广泛用于传播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学者H.D.拉斯维尔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分析对象,获取许多军政机密的情报,这项工作不仅使内容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方法上取得一套模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真正使内容分析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2]。他的咨询公司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份美国报纸进行分析综合,经过几年的积累,在这部书取得成功的同时,众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内容分析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巨大作用和潜力。

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社会现实的科学方法,经过了不断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才逐步趋于成热与完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方法类型:①解读式内容分析法(hermeneutic content analysis),解读式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精读、理解并阐述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的意图的方法;②实验室内容分析法(empirical content analysis),实验室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定量内容分析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③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computer-aided content analysis),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内容分析法的发展,无论是定性内容分析法中出现的半自动内容分析(computer-aided content analysis),还是定量内容分析法中出现的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computer-assisted content analysis),都只存在术语名称的差别,然而,正是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定性、定量研究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博采众长,使内容分析法迅速的推广和飞跃发展。

一般而言,内容分析法一般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独立的阶段进行。

(1)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确定研究的最终目标并清楚的表述;建立假设,即确定分析目的。

(2)抽取样本。当分析某些资料时,选择最有利于分析目的,信息含量大,具有连续性的文献进行研究。

(3)选择分析单元。即寻找分析所需的各项考察因素,这些因素都应与分析的目的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如句子或段落等都可以作为分析单位。

(4)建立分析类目。内容分析的核心问题在于建立分析内容的类目系统,这种系统的构成随着研究主题的不同而变化,在有效的类目系统中,所有的类目都应具有互斥性、完备性和信度。

互斥性是指一个分析单位可以且只可以放在一个类目中;完备性是指所有分析单元都应有所归属。类目中必须有适合每一个分析单元的位置;信度是指类目系统应具有可信度,也就是说,不同的编码者对分析单位所属类目的意见应有一致性。

(5)定量处理与计算。在采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情况下,首先要对分析单元进行编码,把数字语言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符号,再使用统计分析法统计各类别出现的频数、语义强度或空间数额。一般认为频数计量法是文献定量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统计分析法,统计每一变量值的出现频数即所占百分比。

(6)解释与检验。研究人员要对量化数据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并与文献的定性研究结合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分析结果还要经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这样才具有最终说服力[1]。

2 内容分析法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现状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把事物的量作为一种测量的工具,对质进行精确的量化,不但可信而且有利于对质的系统研究和了解。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同样也是如此,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中不但要追求性质方面的考察,同样也需要对其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如果只满足于定性的研究,就很难达到对研究目标的全面认识以及认识的深化[3]。

为了解读内容分析法,笔者以“内容分析法在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现状”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采用内容分析法使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达到最大程度的系统性和客观性,增强了研究成果的精密度和可信度。

(1) 抽取样本。

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核心期刊达几十种,要想搜集全非常不易,且各期刊的创刊年代不同,这更不容易做到对所有图书情报领域的期刊作一个全面的普查,同时还存在某些论文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情况。为了能比较直观地说明问题,选取了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web)中的“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辑”为样本,只研究1999~2003这5年中图书情报领域应用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而刊登的文献。笔者以“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为检索词进行各项检索,共检出文献72篇,发现只有11篇文献真正是把内容分析法应用到图书情报领域的。

(2)检索结果分析。

1999~2003这5年中,图书情报领域应用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而刊登的文献尽管只有11篇,但考虑到内容分析法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只是近几年的事情,相对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成绩。

表1 检索结果的时间分布

┌─────┬──────────────────────────┐

│ 年 份 │ 19992000200120022003 │

├─────┼──────────────────────────┤

│论文篇数 │1

1

4

3

2

│百分比│ 9.1%9.1% 36.4% 27.3% 18.2%│

└─────┴──────────────────────────┘

内容分析法在国外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内内容分析法是从新闻传播学借鉴到图书情报领域的,这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从表1的统计数据来看,内容分析法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基本上处于萌芽状态,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

表2 内容分析法的主题分布

┌─────┬──────────────────┐

│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百分比│

├─────┼──────────────────┤

│纯理论研究│ 1 11 0 027.3%│

│应用研究 │ 0 02 3 154.5%│

│比较研究 │ 0 01 0 118.2%│

└─────┴──────────────────┘

表2的数据反映,图情专业人员能够发挥专业的信息优势,追逐信息动态。这促使了引进内容分析法的纯理论探讨,在理论的分析层面上有了深入的了解后,才运用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进行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研究,在专业的研究过程中同时注意到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的比较。

表3 论文的期刊分布

┌──────────┬───────────┐

│期刊名称│论文篇数百分比│

├──────────┼───────────┤

│ 《图书情报知识》 │

1 9.1%│

│《情报科学》│

218.2%│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18.2%│

│ 《情报资料工作》 │

1 9.1%│

│ 《图书馆学研究》 │

1 9.1%│

│《情报杂志》│

1 9.1%│

│ 其他非专业性期刊 │

3 27.3 │

└──────────┴───────────┘

从表3可以看出,把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的论文在图书馆学专业期刊、情报学专业期刊上都刊登过,同时,图情人员在其他相关领域也做过研究。因此可以认为,内容分析法虽然在图书情报领域才刚刚兴起,但是已经受到了关注和研究。

表4 论文的作者分布

┌────┬──────────────────────────┐

│作者姓名│ 单位 学位 职称 论文篇数│

├────┼──────────────────────────┤

│马文峰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不详

教授 1│

│任学宾 │广西教育学院图书馆硕士

不详 1│

│李志│重庆贸易与行政学院硕士生导师 教授 1│

│罗金增 │徐州师范大学 不详

不详 2│

│金武刚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不详

讲师 1│

│缪其浩 │上海图书馆不详

研 究 员 1│

│陈维军 │南开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

不详 1│

│张 帆 │四川大学社会学系 硕士

不详 1│

│胡冰霜 │四川大学社会学系 博 士 后

副 教 授 1│

│秦 伟 │四川大学社会学系 博士

副 教 授 1│

│陈源蒸 │不详 不详

研究馆员 1│

│邹正中 │四川大学社会学系 不详

不详 1│

└────┴──────────────────────────┘

学术论文作者职称的高低能反映撰写的论文水平的高低,从表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正在研究内容分析法的学者绝大部分是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教师,且学历和职称较高。有少数工作在图书馆的同志也在进行此项研究,但这一少部分人都是图书馆界的精英(职称是正高职),这说明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图书情报界还只是被极少数高层人士所关注,还没有被广大基层图书馆、情报领域的工作同仁所掌握,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研究,使之成为图书情报界众所接受的研究方法。使我们的研究工作采用定量的方式科学的解决问题,使内容分析法真正成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3 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展望

(1) 内容产业的兴起为内容分析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内容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内容产业中的“内容”涵盖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内容,包括印刷品内容、音响电子出版物内容。在网络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与传播技术使各种内容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约束在瞬间实现转移。这使原来各自为政的媒介企业从载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传播信息的手段不再是主要问题,内容才是其主要资产和核心竞争力。过去报纸经营者要自己管印刷、发行,现在,它可以变成单纯的内容制造者,然后把内容交给各种集成供应商。在图书情报工作中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实现内容管理是目前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内容管理不仅仅是数据的管理,它的概念非常宽泛,即将所有信息资料及其相关元数据、文档资料等内容绑定在一起,以基于对象方式来实现信息资料的存储、检索和发布[4]。我国有关数字化内容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与基于图文的内容管理不同,以音、视频为主的网络数字媒体内容管理具有更高的技术复杂性和实现难度。国外技术(产品)除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可以借鉴外,直接进行集成则难以适合我国国情。综观国内外网络数字媒体内容管理技术,空白点较多,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2) 对网络数据进行内容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全球化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为代表的信息化潮流席卷全球,网络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即所谓的“新媒体”。《连线》杂志给“新媒体”下的定义很简单: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旧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而新媒体与此相反,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它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5]。内容分析法在萌芽阶段就已经被用于传播领域,目前内容分析法在分析网络数据方面更是大有用武之地。

①描述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内容广泛、形式复杂,不同的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和行为。通过内容分析可以了解内容信息的分布情况和利用情况。与传统媒体研究相比,网络运营服务商能系统地提供特定内容的信息发布及用户使用情况,这是一种“记帐式”的内容分析,是对网络信息的表层分析,只是研究特定信息的发布情况和用户使用情况。通过此类分析,网络服务提供商能准确地评价各种类型的信息产品,为调整信息的内容及组合提供依据。

②推论网络传播主体的倾向和意图。内容分析法在萌芽阶段就已经被用于分析媒体的传播倾向和意图。信息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生产和传播者的倾向和意图。特别是以传播社会信息为主的媒介,它所发布的信息都是由特定个人或组织有目的、有意图地制作发行的,在整体上代表了传播者的社会面貌、阶级地位和意识形态。因此,通过内容分析可以明确网络传播者的倾向和意图。正是因为信息的生产、传播都是有目的、有意图的,代表了生产和传播者的社会面貌、阶级地位和意识形态,因此,我们认为网络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真实地表现出了信息生产和传播者的态度,如:通过网站所发布的对时政问题的讨论,可以推断其观点和立场;通过对不同网站的专栏设置和新闻内容等的分析,可以推断其信息传播倾向。

③网络传播效果的研究和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对网络传播内容的分析和网络用户的调查,可以检查网络传播效果、评价网络传播效果,这种评价性研究是对预测或假设传播效果的证实。在对网络所传播的信息和受众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检验经常接收这些信息的受众是否产生与传播者类似的态度,就能检查网络传播效果、评价网络传播效果。人们对事物的观点和态度发生变化会以各种形式通过媒体的报道反映出来,比如,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近5年网上关于对IT业的发展状况的讨论,研究IT的发展历程和趋势预测,利用网络数据的内容分析开展此类研究,具有覆盖面广、获取信息便捷等优点,尤其是对与网络有关的主题内容的分析,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6]。

(3) 网络数据内容分析发展的瓶颈。

①网络信息的质量与内容分析的客观性问题。网络数据内容分析是研究者从现有网络信息出发,按设计好的程序进行研究,但是网络尚无有效的约束和监管机制,信息的真实性无法考证,很难保证分析样本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在进行内容分析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与被分析的对象之间应该没有任何互动,这样分析结果才能较为客观。但是,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不仅提供技术性的工具,还能指引使用者加入互动的讨论,使用者与媒体工作者,彼此交换意见。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使得研究人员与被分析的对象之间无法排除互动,网络媒体的互动,在目前尚无法有效管理。由于网络媒体互动功能的存在,违背了内容分析法研究人员与被分析的对象之间应该没有任何互动这一原则,因此研究的客观性很难评定。

②研究的系统性评定。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抽样和评价过程。在抽样过程中,内容分析的范围是根据研究需要确定的,应该包括全部样本。样本范围一旦确定,研究者必须采取科学的抽样方法,按特定的程序抽取,以使样本的每个单位都有同样的几率被计量。由于网络覆盖面极其广泛,缺乏统一的管理,因此,收集到某一时间段内所发布的所有网络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次,即使通过与网络服务提供商协作,获取了一些网络信息,但这些信息是否具有代表性,我们也无从判定。同时,由于在网上很难收集5年、甚至10年以前的信息,因为网络数据更新周期短,使得回溯分析和比较历史信息变得异常困难。另一方面,对于评价过程而言,研究自始至终使用的评价规则应当只有一套,所有被分析的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被处理,各个编码员接触研究材料的时长应相同,分析和编码过程必须一致,统计按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从样本范围内随意选取可证明自己观点的分析单位进行阐述,或用不同标准和规则处理不同的样本,都会使内容分析丧失系统性。

③如何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定量是其显著特征。内容分析法将用语言、文字、声音、动画、视频,以及正待开发的触觉、嗅觉等多媒体表示的信息内容转换为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并将分析的结果用统计数字描述。通过对信息内容“量”的分析,找出能反映信息内容的一定本质的又易于计数的特征,从而能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和不确切性的缺陷,达到对信息“质”的更深刻、更精确的认识[7]。定量和定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定分析框架和计量单元的确定问题。制定分析框架是内容分析法中最重要的步骤,然而不同的研究者针对同一主题可能采取不同的分析单元和分析框架,因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网络信息纷繁芜杂,由于其内容涉及的行业、表现形式、所采用的技术等各不相同,因此,要制定一个完善的、能使大多数研究者达成共识的类目体系是非常困难的。一般来说,内容分析的对象必须符合形式化原则,即能从所研究的对象中抽出便于计量的分析单元。而网络信息发布采用的技术不同,表现方式多样,因而很难直接采用传统的词频和篇幅分析的方式。如何确定分析单元是对网络数据进行内容分析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④费用、工作量和传播效果。内容分析以对大量信息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为基础。研究所需信息的收集、分类、统计,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还必须以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特别是对网络数据的分析,一方面设备上的投入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网络信息的获取都是有偿的,因此,在开展网络数据的内容分析之前,应该在人力、物力和资金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4) 内容分析法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目前内容分析法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但是要使之得到真正发展,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

①中文内容分析软件的开发。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全球化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为代表的信息化潮流不仅席卷发达国家而且也波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信息化、内容产业、内容管理作为一个热门话题,自然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网络数据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数量巨大、结构复杂、变化频繁、质量不一等特点,对网络数据进行内容分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尽快开发出中文的内容分析软件。国外内容分析法相关的英文软件多达数十种,例如:CATPAC|、HAMLET|、TLAB等,而且新品种、新版本不断被开发出来,相对而言,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若要对中文网络数据进行序化,必须开发出中文的内容分析软件。然而开发中文的内容分析软件的关键技术是解决中文词的切分问题,可喜的是目前国内研究中文词切分的项目很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②内容分析研究要面向决策服务。内容分析法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公开信息的隐性内容[8],它在许多领域都大有用武之地。但是,从目前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情况看,内容分析法只是在理论界引起了研究高潮,完全背离了它为决策服务的宗旨。众所周知,不能指导实践的纯理论研究好比空中楼阁,只能发出虚幻的光辉。内容分析法只有和决策研究并行发展,并且支持决策,它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4 结语

内容分析法有着其他研究方法无法比拟的系统性、客观性和定量性,但是同时也有它本身的局限性[9]。目前内容分析法在许多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任何新兴事物都有一个从无序到规范的过程,内容分析法如果能够从理论研究面向为决策服务,国内尽快开发出适用的中文内容分析软件,将能解决目前网络信息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基于对内容分析法的重要意义和美好前景的充分认识,我们应更加努力工作,加强对此开展多方面的研究,使内容分析法逐步完善,真正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标签:;  ;  

图书情报领域内容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趋势_定量分析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