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纯莲 (抚顺市矿务局医院超声科 辽宁抚顺 113008)
【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化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价值。方法 对经脑CT证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稳定组73 例、不稳定组66例分别行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 观察颈动脉有无硬化斑块、斑块的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不稳定组66例有33例颈动脉有斑块, 其中低回声16例, 等回声11例,高回声6例。颈动脉狭窄< 50 % 23例, 51 %~ 70 % 8例, 71 %~ 90 %2例。稳定组73例有斑块11 例, 均为高回声, 其中颈动脉狭窄> 50 %10例, 51 %~ 70 %63例。两组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差异( P < 0. 01) 。结论规范化超声检查能更大限度发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并有一定预测性。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超声多普勒 超声技术 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
【中图分类号】R7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072-01
脑血管疾病(CVD)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根据CVD病变原因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而约70%~80%属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alVaSCHIar disease,ICVD),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确定血管病变的部位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规范化超声检查能早期、准确地检测出颅内外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为临床选择实施治疗的方法及诊治效果的观察,提供依据。通过我院自2010年以来经脑CT证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超声多普勒发现颈动脉斑块,确定斑块性质及狭窄颈动脉反应状态,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的预测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观察经脑CT证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症状体征不稳定组66 例和稳定组73例的颈动脉超声多普勒的表现。不稳定组男44 例, 女22 例, 年龄46~85 岁, 平均64.5 岁。稳定组男46 例, 女27例, 年龄45~82岁, 平均63.4 岁。
1.2 临床症状
不稳定组66例中有高血压10 例。糖尿病12例, 高血脂6 例。单侧运动障碍进行性加重30 例, 反复阶梯式加重8 例。加重前肌力3~ 4 级, 加重后肌力3~ 0 级。稳定组73例中有高血压25例, 糖尿病20例,高血脂6 例。纯偏瘫14 例( 1~ 0 级瘫痪的患者不列选) , 纯偏身感觉障碍4 例, 偏瘫并感觉障碍4例,所有患者均神经症状体征稳定或好转。
1.3脑CT定位
不稳定组基底节区34例, 放射冠区16例, 多发16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稳定组基底节区35例, 放射冠区20 例, 多发18例。
2 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GE 公司生产的ViVid 3Ex pert 超声多普勒, 采用9MHz 探头检测患者的颈动脉, 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回声强度、病变处彩色血流表现及颈动脉狭窄程度。
3技术要求
3.1 对颈部动脉的检测包括颈总动脉(CCh)远段及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分叉水平近段管径的测量,同时对CCA、ICA全程以及无名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开口处、椎间段和枕段进行血流动力学测量。
3.2 颈动脉硬化内膜增厚的检测标准:正常颈动脉内膜的厚度为0.1-0.5mm。血管狭窄的判断标准通常采用ECST1标准,将颈动脉病变分为四级:I级(O~49%),II 级(50~69%),III级(70~99%),IV级(闭塞)。血流动力学标准:狭窄段PSV>170cm/s,EDV>100cm/s,狭窄段与狭窄远端的流速比值(PSV/PSV>4:1)。
4 结果
神经症状体征不稳定组66 例中有33例患者颈动脉有斑块, 占50 %, 其中低回声16例, 等回声11例,高回声6例。彩色血流病变处明显变细, 亮度明显增加 27例, 其中7例伴有涡流。颈动脉狭窄程度 51%~ 70% 23例, 71% ~ 90% 8例, < 50% 2例。神经症状体征稳定组73例有11例颈动脉有斑块, 占16.2 % , 斑块回声均为高回声, 彩色血流变细不明显, 亮度增加不明显, 无涡流形成。颈动脉狭窄程度< 50%10例, 51 %~ 70 %63例。
两组斑块发生率比较V2= 16.17, P< 0.01 说明不稳定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稳定组。两组颈动脉狭窄程比较V 2= 14.5, P < 0. 01 说明不稳定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稳定组。
5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 且致残率高,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颈动脉硬化斑块是形成血栓产生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主要原因,通常我们认为斑块好发于颈内、外动脉分叉水平,近年发现分叉水平至岩段狭窄率较分叉水平高,部分学者认为狭窄远端入颅前段的ICA血流是判断颈内动脉≥70%狭窄的关键,常规的颈动脉超声检查停留在分叉水平上下1~1.5cm范围,缺少对ICA全程观察,原因一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改变认识不足,其二是ICA远端入颅前段的ICA血流呈低流速低搏动性改变需要对仪器显像的条件、探头的频率、检测方法作出完整的调整。通过本组发现神经症状体征不稳定组66 例颈动脉有斑块33例, 占50 % , 且斑块呈低回声, 彩色血流于病变处明显变细, 亮度明显增加, 且有7例伴涡流形成。颈动脉狭窄程度> 50 % 31 例, < 50 % 2例。而稳定组46例有斑块者7例, 颈动脉狭窄> 50 % 仅1 例, 余5例均< 50 %。斑块均呈高回声。两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的差异( P < 0.0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不稳定的组织学特征, 血管内膜破裂, 夹层动脉瘤, 血栓形成[2], 而质地松散密度不均匀的斑块本身易脱落[3],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进展的原因之一。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 脑缺血越重, 神经症状体征不稳定, 所以超声多普勒不论在声像图上还是血流图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症状体征稳定与不稳定有一定的预测性, 斑块回声低, 狭窄程度重, 神经症状不稳定, 易恶化; 斑块回声高, 狭窄程度低于50 % , 神经症状体征相对稳定。本组神经症状体征不稳定组比稳定组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均高于稳定组, 与上述理论相符, 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无创伤可间接反应粥样硬化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及狭窄程度,是发现缺血性脑病及其发展原因的有力工具,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否进展有一定的预测性。因此我们超声检查在防治脑血管病方面特殊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清棠. 临床神经病学[M] .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4,198.
[2] Ambrose JA, Weinrauch M, T hrombosis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J] . Arch Intern Med, 1996, 156; 1382- 1394.
[3] 尚明谦, 郭述苏. 颈内动脉病变与中风关系的研究进展[J] .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 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1, 18; 57- 60.
论文作者:姜纯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7
标签:颈动脉论文; 狭窄论文; 缺血性论文; 多普勒论文; 超声论文; 不稳定论文; 回声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