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体会;方法 对周围性面瘫行针灸治疗;结论 采用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疗效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穴位;针灸体会
引言: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在茎乳突孔内发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又称BELL麻痹。症见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洗脸漱口时发现口角歪斜,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目不能合,流泪;鼓腮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口水自该侧而流下;鼻唇沟变浅等。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好发于春秋两季,发病突然,男性多于女性,一般认为是络脉空虚,感受风寒或热毒侵袭面部,致面部经络、筋脉(主要是阳明、少明、太阳经)气血阻滞,经筋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治疗以针灸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是茎乳突孔内的病毒感染,引起组织水肿或骨膜炎以压迫面神经;或因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麻痹;也有认为局部组织水肿可能属免疫反应所致。
1.针刺选穴
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1]。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2]。风池仍点刺,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操作方法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翳风宜灸;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复期主穴多加灸法,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行补法[3]。
3.辅助治疗
中药的运用很有必要,如早期风热可用清热疏风药,适量加一些活血药;风寒用散寒祛风药,后期则主要以祛风、活血、通络为主。临床主要以牵正散、补阳还五汤为主进行加减。对于顽固性面瘫除使用以上药物外,可酌加补肝肾、益气血之品,以增加人体正气,驱邪外出。维生素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作用,因为面神经有炎症性水肿,神经元的部分功能丧失,故需要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类、神经生长因子等。辅助治疗很重要,有些症状需要对症处理,如目痛可用抗菌素眼药水以预防感染,耳后疼痛可用抗病毒和维生素类药物治疗。
4.调护
出门要戴口罩、眼镜,以防风邪的再次侵袭。 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多吃蔬菜和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精神因素与本病的治愈有一定关系,故治疗期间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些病人求愈心切,自寻多种治疗,配合较差,往往使病程延长。重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在针刺治疗过程中,面神经功能开始有所恢复时,应加强面肌动作的练习,这样有利于面瘫的恢复。
5.体会
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发病后15天内接受治疗者,大部分可在1个疗程内痊愈,而病程越长,疗程也越长。不论病程长短,面部诸穴的针刺手法都应轻柔缓和,尤以面瘫初起,手法更应轻灵,刺到为止,留针取效。若刺激手法太重,致使炎变神经周围的充血水肿加重不利于恢复,迁延日久,可致瘫痪肌痉挛甚至口角歪向患侧而出现“倒错”现象。因此,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可以针灸,而且宜早不宜迟。
参考文献
[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客主人,治偏风口歪斜.
[2]《玉龙歌》:口眼歪斜最可嗟,地仓秒穴连颊车.
[3]《针灸治疗学》第十版, 中国中药出版社.
论文作者:邹平 张中喜通讯作者,周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6
标签:面瘫论文; 针灸论文; 面神经论文; 水肿论文; 面部论文; 风池论文; 下关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