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经济要“反弹琵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琵琶论文,振兴东北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振兴东北经济现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在振兴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之一:大提升、大跨跃式地发展
现在大家都希望“只争朝夕”地从根本上改变东北经济的落后面貌。于是,一个又一个宏伟蓝图,一个又一个够规模的项目出现在人们面前,都认为只有大提升、大跨跃式地发展才能使东北赶上时代列车,而对于“小打小闹”、“劳动密集型”的“东西”不屑一顾。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甘肃定西地区因土地瘠薄粮食产量低,一年中有半年缺粮,越不够吃越多垦荒种粮,结果陷入了一个水土破坏越严重,粮食亩产越低的恶性循环中。于是胡耀邦当年提出了要“反弹琵琶”,少种粮而多种草,以草养地并发展畜牧业,然后再发展粮食种植业。经过近10年的努力,大见成效。1998年即整体脱贫,摆脱了过去年年要国家救济的局面。
重振东北经济也应走“反弹琵琶”之路。“反弹琵琶”就是要各级政府将充分就业、再就业作为第一要务。这里讲的不是微观意义上的就业,而是要将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工程来对待,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模式来运作。这是一种“就业经济”,“就业经济”对解决当前东北最主要矛盾之所以是一剂良方,就是因为它的起步成本低,群众实惠大,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效应显著。温州经济20多年的成功发展就是走的“就业经济”之路。那里没有大工业,没有国家计划经济的照顾,一切靠自己。在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条件下,他们走了一条“10万家庭工业”、“10万推销员”的劳动高度密集的就业之路。即使在今天,虽然温州出现了许多高科技企业,但固有的“就业经济”模式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温州的政府从没有“失业”的烦扰,这种就业经济不仅为本地区750万人提供了500多万个就业岗位,还为外省提供了近800万个就业岗位,在这些就业岗位中国家投资不足2%。东北要解决就业的主要矛盾,如果仍指望国家投资,那是绝对走不通的!
那么如何走“反弹琵琶”之路呢?
1.打开城门,让农民进入城市,创造“原始就业”。城市中其实有许多就业岗位,只是由于这些岗位又脏、又苦、又累、又危险、工资又低、又不体面等原因而空缺。前些年太原市劳动局搞了500辆三轮车欲让太原下岗工人就业,而太原人却因碍于面子与活累而无人承租,结果全被浙江人抢租了。浙江人既进驻太原,就要太原居民为他们提供吃、住、行、穿、娱、购物、培训、子女教育等多种商品与服务,从而“派生”了新的就业岗位。岗位“派生”岗位,这种外地人来本地就业就如银行派生存款的“基础货币”一样,“货币创造货币”。因此,要打开城门,让农民拥入城市,使城市中的“死资源”、“废物”、“死角”都活起来。他们进来越多,“原始就业”就越多,就会为城市提供更多的“派生”就业岗位,从而使停滞的经济逐渐活起来。就业创造就业,就业促进就业。这种温州模式的就业,生产的不是大轮船、大机器,而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供给与需求无论在层次上、品种上、价格适度上都是一一对应的,多数是“直销”,因此供求总是平衡。这就是就业会自行创造就业的奥秘所在。
这种“就业经济”的启动不需巨大资本,而是开放的政策、热情的服务、廉洁的政府。这对于东北拮据的财政现实是最适合的。所以应彻底抛弃计划经济时期惯用的用国家钱办工厂来解决居民就业的思路,而走“就业经济”之路。
2.政府要为就业(再就业)经济创造良好的平台。”就业经济”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政府可以科学地介入。(1)在财政政策上,需要拿出一部分经济建设资金与民政、社保等资金捆绑在一起,设立一个就业社保资金小组统管,从省到县任何人不得挪用。这个资金有两种基本用途:对失业、下岗、待岗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培训内容既有技术的也有经营的,既可供本地就业也可作为劳务输出;政府在城市公益性建设项目中可将“以工代赈”移入,解决特困户问题。(2)创建便利有效的小额贷款制度。(3)制定鼓励性的就业、再就业税收政策。(4)制定切实有利于非公有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与组织措施。(5)将“大而全”的呆笨的国有经济改造为“小而专”、“中而专”的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灵活的中小企业,便于民营企业接管与实行股份制。(6)产业结构要向劳动密集型延伸、扩展,不要将极稀缺的资金急于用在产业结构的提升上。
3.必须重新制定政府绩效的判别体系。我们对各级政府绩效的判别总是以税收、GDP、招商引资及城市容貌为主,结果导致税收按行政命令摊派、GDP大量注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城市容貌工程劳民伤财。尤其是所谓的城市容貌工程为害尤大,有些不具备经济条件的市县,也要用未来的税收或通过向企业摊派大搞城市容貌工程。现在,东北的失业问题积重难返,再演化下去,一旦达到不可控制程度,确有不堪之忧。
总之,只有先解决百姓吃饭问题,社会才会稳定,才会有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大提升、大跨跃发展”才会有坚实基础,才不致成为一个空口号。
误区之二:只重诺言,不按市场经济规则首先树立政府的诚信,结果浪费了大量资源与可贵的时间
要重振东北经济,必须要有资本投入,为此,东北各级政府纷纷仿效南方各省做法,推出一项项优惠政策,承许一个个美丽的诺言。从出让最好的土地和国企资产到减税、免费、银行信贷再到政府服务,将外地厂商奉为“皇帝的女儿”去迎待。除通过各种广告、舆论手段引商投资外,还组织一批批招商团去各地招商,甚至组织了出国招商团,准备大干一番。然而遗憾的是,招商引资却十分不理想,并没有引来一批批财团进驻东北抢购十分廉价的东北资源。问题何在?出在政府的诚信上。且看三案例。
案例之一:就在大讲重振东北经济的2003年,吉林省松原市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政府侵权行为。1988年7月松原市将经营不善的松花江大桥转让给了白山天成集团,转让期限为16年,转让金额1.55亿元,白山天成集团付现金1.1亿元,其余4500万元置换公司的股权。2003年4月松原市新市长上任后,对原协议不满,提出要收回松花江大桥经营权,并以7月15日为最后期限。随后,松原市政府指示城建局、城管监察队、防暴警察、治安警察、武警等单方面强行封了天成公司在松花江大桥的收费设施,随即将收费站交由该市交通局管理。(《经济学消息报》564期)
案例之二:前不久辽宁省委、省政府在沈阳召开了“东北振兴战略国际研讨会”,特邀了国内知名企业家段永基、刘永行、牛根生、吴力、张醒生等参会。虽然,省领导表示了极大诚意欢迎企业家来辽宁大胆投资,并讲了优惠政策,列出了一个个诱人项目,但民营企业家出乎意料地漠然对之。他们将讨论焦点引向了对杨斌与仰融的处理上,引向了政府对民营企业处理的不透明性、随意性、不公开性,引向了对政府诚信度的质疑。那次研讨会近乎不欢而散。(《经济观察报》)
案例之三:民营企业家张宝山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投资开发钼矿,正当张宝山完成了该矿初步投资规模2400万元准备大发展之时,突然就在同一个矿床又“生”出了另一个采矿许可证。这个许可证允许吉林省第六地质调查所可以用另一矿名义进行开采,致使在一个直径不足300米的小山头上出现了两个独立的矿,后一个矿的开采将拦腰切断张宝山已开采的钼矿的后续资源。该省安全监督管理局明确指出“存在安全隐患”。就是这样十分明白易于解决的问题,张宝山先后找过吉林省有关厅局、政协,至今一年来仍未能解决。(2月6日《中华工商时报》)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各市场主体之间的一切行为均要按契约进行,否则这个市场就会因混乱而停止运转,造成经济倒退。故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不仅不应该参与市场主体间的竞争,还要将尽可能多的资源交由企业去运作以创造更多的就业、税收、科技生产力。政府要以一个裁判员身份严肃维护市场的公正、公平,凡是政府许诺的事,凡是法律、法规已有定论的事,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即使后来发现让利过多,也不能单方任意毁约,否则契约就成一张废纸,政府的诚信就会扫地。政府既不能取信于民,民又何以从之?市场秩序一旦遭破坏,经济必停滞,甚至倒退。尤其东北的市场经济框架才刚刚构建,这个市场经济还不是企业主体的市场经济,仍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因此,政府的诚信关系到这个市场经济能否成为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使东北牢牢树立起政府诚信观呢?以往做法是将目光放在今后如何改进上,这是一大误区。真正使企业家确认本地政府有诚信,应该首先将目光放在对已发生的不诚信问题的公平、公正的处理上。为此,东北各级政府首先要清理出最近5年、甚至10年来在本省、本市(县)发生的政府严重失信的大事件,并对之重新进行审理。在审理时,要根据刚公布的有关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的宪法去审视,要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要透明,要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并将结果通过报刊、电视、网站发布。安全是资本的第一要求。如果事先就对杨斌与仰融事件作出公正审理,辽宁召开的那次“研讨论”肯定会是另一个样子,企业家争相提问的将不是关于杨、仰问题而是有哪些好项目可投资。
因此,当前的东北招商引资急不得,浮躁不得,而要“反弹琵琶”,换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