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还是“品质”:语文教学的追求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品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基础教育界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对有效课堂的追求,似乎成为一种热潮。而我以为: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不如追求课堂教学的“品质”,对语文学科来说,尤其如此。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很容易导致如下问题:
一、导致简单化的快节奏和大容量
什么叫“有效”,首先要落实“效”的内涵。什么是“效”呢?一种基本的理解就是“效率”。有效教学即效率比较明显的教学,高效教学就是教学效率特别显著的教学。效率应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那么,一节课讲三道题做三道题就是低效,一节课讲五道题做五道题就是高效吗?对语文教学来说,一篇课文,你三节课教完,我一节课教完,前者就是低效后者就是高效么?那么,一节课讲五十道题,一节课教五篇课文,岂不是奇效、超效了?虽然这样说是一种调侃,但事实上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盲目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盲目加大训练量的做法并不鲜见。
二、助长了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不良之风
针对“效率说”的漏洞,有人主张用“效果”来衡量。那么,什么是效果呢?是不是同做一张试卷,谁的平均分高谁的教学就是高效?就我所知,的确有人是这样做的。同一篇课文,大家一起教,教完之后用同样的试卷一考,分出高下优劣。稍微懂得一点教育教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教育教学的测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况且谁能保证这份试卷一定是科学的呢?换一份试卷,情况可能完全不同。退一步说,即使试卷没有问题,那怎么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是同一起点呢?更主要的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效果都有可能是无法及时测量的。比如,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思维品质的提升等等,这些如何通过一份试卷来测量呢?这种片面的效果追求助长了本来就已经非常恶劣的分数追求风气。
三、使课堂取向更加功利、浮躁
有人说,效率和效果都是短期狭隘功利的做法,没有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只有从学生活动的角度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或“高效”,才是科学的。他们认为,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多,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高就是有效。这样的说法,似乎有道理。但什么是“活动”呢?如果说发言和讨论是活动,那么思考问题算不算活动?而这些又如何来统计比较呢?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课堂上学生的活动都是有效的吗?如果是不必要的活动,没有意义的活动,甚至无效的活动,是不是也是越多越好呢?再说,不同学生有不同特点,有的爱“活动”,有的不爱“活动”,在教学评价中该如何区别?在这种看似很先进,其实非常表面化的观点影响下,很多教师的课堂价值取向被扭曲。在他们眼中:凡是学生发言多的就是好课,凡是学生发言积极的就是好课,凡是讨论热烈的就是好课。
四、使课堂评价失于虚无
也有人认为有效教学就是学生的有效发展,就是把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作为教学效益和效率高低的主要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就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这种说法,看起来比较科学,也比较合理,恐怕也只是纸上谈兵,因为这几乎没有可行性。什么是进步,怎么判断进步,什么时候才能看出进步,怎样比较进步的大小,这些问题仍然很难回答。
五、使课堂评价过于复杂
有一种观点认为课堂上有效信息多,就是有效和高效。这种说法从理论上看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实际操作非常复杂。这样的课堂诊断和评价,需要组织一个专业的团队才能完成,而且操作前还必须对操作者进行专业培训,然后才能进行专业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但由于量表的设计、可变量的控制、统计模式等许多可变的而又是关键的因素难以把握,导致其评价结果不是很准确。不要说一个教师个体无法操作,就是一个相对专业的教研团队也难以完成。
对有效的追求隐藏着上述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追求课堂的品质或许更加切实可行,也更有意义。
一、更加符合语文学科的特征
大家知道,语文学科有很多东西是说不清楚的,甚至根本无法说清楚。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模糊性特征。语文学科的模糊性表现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目标,从教学过程到教学方法,都是如此。追求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最难的两个问题——一是给“效”定性,二是给“效”测评。无疑,语文的模糊性使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甚至想在目前的条件下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看到的关于语文有效教学或者高效教学的表达几乎都是“我以为”的叙述模式,都是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这与语文课程的模糊性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语文学习效果的滞后性也影响着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的评定和测量。我们知道,语文学习很难“立竿见影”,学习效果带有很大的“滞后性”。再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语文教学的目标既有显性目标,也有隐性目标;既有短期目标,也有长期目标。如果再加上语文学科的多元性特点,则问题更加复杂。语文学科,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甚至对很多具体问题的认识,都存在着众多合理而不相同的“答案”。比如教学一篇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何衡量何种“有效”?何种“高效”?如果我们把“有效”追求改为“品质”追求,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更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不是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理想的状态,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但实际上两者有着较大的差距。除了目前的教学总体还是以分数作为主要目标之外,还应该看到素养的提升不是短时间就能见到效果的,更不是一份试卷能够测量出来的。甚至可以说,语文素养包含的内容也不是非常清晰,有的可以明确表达,有的却不能明确表达。无论是什么样的试卷,考查的内容基本还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着眼于“效”的追求,就必然具有短视的特点,很容易把追求有效和追求分数等同起来,追求品质则着眼于课堂的“质”,这些公认的优秀的课堂品质,必然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因而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更利于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教学追求的都是结果,而课堂品质追求的是教学的过程。因为是否有效不管从什么角度进行评价都是着眼于结果(某阶段的结果、某堂课的结果或者某教学环节的结果),而品质追求则是始终着眼于过程。如果我们脚踏实地、着眼现实,就会承认目前分数仍然是衡量教师教学的主要标准,升学率或考进北大、清华的人数是衡量学校教学的主要标准,基于这一基本事实,就应该承认我们追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即使对“有效”和“高效”有着清醒而正确的认识,也很难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积极的影响。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很多学校的“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的研究,就是以“抓分”为目标,他们的课题研究成果,也是以“抓分”来证明的。教学的目标追求,常常决定了教学的行为方式。针对“抓分”,最有效、最高效的手段就是——“训练”。而“训练”方式就是反复做题。现在有些学校在大搞“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和“学案教学”的课题研究。我对这两个课题了解不多,不敢妄发议论。但我看到的一些学校的“少教多学”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做题,“先学后教”就是学生先做题教师后讲;“学案教学”就是以一套练习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倡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实际上提倡的是什么,不言自明。现实一点说,以分数为目标,以升学为目标,并没有什么大错。问题是,把抓分数、抓升学等同于做题,把语文课变成变相做题,实在可怕。语文课堂教学的“品质”追求,是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是语文课堂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对于“品质”的追求必然能够积极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至少让大家知道应该追求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
四、更利于教学个性和风格的形成
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是每一个优秀教师的必然追求。所谓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其实就是教师个体在追求课堂教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追求某些个性化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本身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品质体现。一个教师要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首先要知道语文课堂应该有的基本特征,否则就无法追求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必然需要一定的教学空间。而对有效和高效的追求必然强调一个共同的标准,而这些标准一定会制约不同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的形成。对课堂教学品质的追求,自然也会提出语文课必须具备的个性特征,但绝不应该否定不同的个性。厚实是好课,灵动未必就不是好课。教学个性和风格的形成,除了要有一个宽松的空间,还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这个过程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实验的过程,总结的过程,不断调整和不断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失败或走弯路。如果着眼于“有效”和“高效”的追求,就不可能容忍这样的失败和比较漫长的探索。很多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就会夭折在过程之中,就会在统一的“效率标准”或者“效果标准”面前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