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党内监督,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关键之一,加强党内监督,实质是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加强党内监督,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对保持党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国有企业内部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隐性和变异的违反“四风”问题仍然很突出。因此,构建国有企业惩防体系,深化党内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使权力运行始终处在有效的监督制约之下,是国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迫切需要。
关键词:加强;国企;党内监督;体系;思考
一、国有企业党内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党内监督工作的实践来看,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内监督意识淡薄、党员缺乏监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1、党员主体意识不强,缺乏开展党内监督的政治责任感,许多党员只把自己看作监督的对象,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监督的主体,把党内监督看成是上级和领导的事,作为普通党员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是无关紧要的。
2、有些党员干部认识偏颇。认为在国企当中重要的是生产任务、经营目标,怕过分强化党内监督,会影响企业发展,影响班子团结与稳定,影响干群关系。
3、少数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领导集体决策原则,不愿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认为党内监督是在“找茬”,跟人过不去。致使广大党员正常监督意识弱化,缺少党内正常监督的宽松氛围。
(二)党内监督体制不够完善,存在薄弱环节。
1、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开展反腐败斗争以来,从中央到企业内部,制定了不少党风廉政建设的法规、制度等,这些制度自上而下的监督多,自下而上的监督少,普通党员的党内事务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无法保障,导致普通党员不敢监督上级组织和领导。
2、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有些制度执行不严,没有形成应有的约束力和威慑力。二是有些制度本身不完善、不配套,落实制度的要求不明确、不具体,对执行制度不严的,缺乏追究。三是有些制度过于笼统,落实起来层层打折扣。四是有的监督制度没有把制度真正融于企业管理之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出现脱节,往往使制度形同虚设,落实不到位。
(三)党内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
党章规定:党的中央纪委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党的地方各级纪委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从监督上来看,纪委与同级党委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从隶属上来看,党委与纪委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目前国有企业的纪委书记虽然是由上级党组织任命,但是纪检监察机构的人、财、物等权限都掌控在同级党委手中,纪检成员的“帽子”和“位置”等都掌握在同级党委中,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权威性,监督制约出现缺位和流于形式。
(四)监督质量不高,监督不到位,党内监督的氛围不够浓厚。
由于党内监督环境和条件受到限制 ,因此,监督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和片面性。近年来,党中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对经济领域的违规违纪违法惩处力度较大,因此,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方面的监督,忽视了对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人事纪律等方面的监督对。目前,在许多国企,党内监督处于初级阶段一些表现特征。党员自觉监督的责任和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需要加大力气,纵深推进,解决上热下冷的问题。
二、构建符合国有企业特点的党内监督体系思考
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不尽一致,党内监督不能千篇一律、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进行有效的监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工程监督处,人员以工程总监形式遍布在全油田产能建设的各主战场,人员分散,各项目组同专业的只有一人,管理和监督难度都比较大。因此,企业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构建符合企业特点的党内监督体系,从而营造倡廉、向廉、崇廉的良好氛围和企业环境。
(一)构建“大监督”思想理念,创建完善符合企业特点的惩防体系
企业的各级党组织,必须树立“大监督”思想。使党内监督能够达到全方位、全过程。实践证明,只有从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加以监督,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的滋生。因此,企业的纪检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实践中,坚持把体系构建与各部门的业务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统一研究、部署、落实,增强各部门构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实现构建工作的经常化、有序化。
(二) 建立完善的国企党内监督机制。
1、明确各类监督主体的职能。企业党委主要对决策程序和内容的合理合法合规性审定把关,纪委必须对企业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监督,从而保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得以实现。同时也要强化审计监督,还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民主监督的作用,从而使各类监督在各个方面优势互补。
2、以规范和约束权力运行为重点,积极构建相互监督的制衡机制。一是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 二是要把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分解到不同层次的职能管理机构中去,使职能部门享有法定权力,同时又受到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制约。三是对掌管人、财、物的重要岗位,在定期轮换的同时,加强内部制约机制,制定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强化权力运行全过程及运行结果的监督。
3、深入开展重点业务工作程序化监督。纪检部门要牵头加强对重点业务及重点岗位的监督,组织有关部门深入项目部详细掌握工程分包、财务管理、物资采购等方面工作程序的履行情况,以国家法律和企业内部的有关规定为依据,对资金管理、工程管理、分包合同管理、物资采购等重点业务工作进行监察。达到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的目的,有力地推进各项制度的实施。
4、将党内监督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党组织延伸。把党内监督触角延伸到管党治党的“末梢”,层层压实责任,着力解决履责上热下冷、层层递减的情况。通过责任的清单的逐级制定、责任的逐级明确、压力的逐级传导,在企业形成党内监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责任落实体系。
(三)抓好制度落实,促进党内监督规范化、制度化。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通过制度建设加强规范约束的党内监督。明确责任主体超越权力范围和违背权力运行机制的责任与后果,制定风险预警体系、风险防控措施和问责配套制度,细化具体要求,以提高监督制度的可操作性。对监督的具体范围、监督手段和法律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对违纪违规行为的惩戒作出具体而便于操作的刚性规定。通过制度的落实,做到责任明确、防控有措施、究责有依据,进一步强化制度的制约性、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
(四)注重宣传教育,切实增强接受党内外监督的自觉性。
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的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广大党员进行党规党法的再教育,努力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素质,使他们了解党规、监督条例,要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体验到监督是一种约束,是一种帮助,更是一种爱护;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形势和任务的迫切需要,加强党内监督是党的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认真履行监督的责任,也必须自觉履行被监督的义务。
三、结论
国有企业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到党内监督的重要性,结合企业特点,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实施有效监督,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风清气正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翠芳,中共党内监督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成因[J].社会主义研究,2011,(4):26.
[2]吴占有,加强国有企业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6(2).
论文作者:陈璞,沙忠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党内监督论文; 制度论文; 国有企业论文; 体系论文; 企业论文; 党员论文; 责任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