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Ⅰ与社会资源二次配置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Ⅰ与社会资源二次配置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与社会资源的ⅠⅡ次配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社会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紧密相关。资源配置具有Ⅰ次配置和Ⅱ次配置多个层次。从体制角度看,资源配置又有行政的自觉配置与市场的自动配置两种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资源配置管理过程中的协同合作关系,并控制资源Ⅰ次配置总量,引导资源Ⅱ次配置流量,塑造合理化、高度化的产业结构。

夏兴园:本校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导师,1933年出生。万东铖:本校经济学博士,1957年出生。

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指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资源配置,通常指在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科学技术、信息等资源投向不同的地区、部门以及企业,以期获得最大的产出,求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人们之所以研究社会不同时期最优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因为各个时期社会可供分配和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有限性。人们之所以探索和寻求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仍然是因为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可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有着紧密的关系。

资源配置具有Ⅰ次配置和Ⅱ次配置多个层次。资源的Ⅰ次配置,一般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分配:资源的Ⅱ次配置,是指继Ⅰ次配置之后,各种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流动及其重组所形成的再一次的配置。可见,作为经济增长方式来说,实质就是资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配置所形成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及各要素发挥作用的方式。进一步来考察,某一时期内资源Ⅰ次配置形成该时期生产要素的配置比例,进而决定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资源Ⅱ次配置则是自觉调整后续期的生产要素比例,形成新的产业结构,进而决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以上可以看出,社会资源的Ⅰ次配置和Ⅱ次配置决定生产要素的配置比例及其结构,决定着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从生产要素的配置比例及各种要素发挥作用方式的角度来划分的。人们一般将经济增长划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并主要通过大量增加这些资源量的简单扩张来推动某一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因而也称数量扩张型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合理配给生产要素、最优配置和使用资源等措施,以资源的内涵增加来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增长,因而也称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二者相比,前者靠资源的“数量投入”实现经济的简单扩张,后者靠资源的“质量效益”实现经济的内涵增长。这种“量”与“质”、“简单扩张”与“内涵增长”的衡量标准,成为区分“粗放”与“集约”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成为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下的资源配置标准。

从经济体制角度来考察,资源配置主要有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方式。资源的行政配置方式,是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主要通过行政权力、行政手段和行政机构,由政府的计划去实现资源配置的,因此,这种行政配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偏好。这种资源的行政配置方式,主要存在着以下弊端:

第一,政府对资源流量的配置,是通过规定投资结构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来进行,从而形成资源Ⅰ次配置。其配置过程一般为:计划→财政拨款→获得要素→配置于生产过程。这种资源的行政配置方式,割断了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系,资源的组合往往是一次性的,各种资源很难通过市场进行选择和重新组合。即使是政策可以通过行政机制对资源的Ⅰ次配置进行调整,但也会由于信息传递的误差、时滞和失真等因素,使得这一调整复杂而缓慢,进而致使资源配置在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未能得到调整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不合理的配置格局。

第二,这种行政配置方式还受制于政府的计划及其计划期。政府的计划规定着资源配置的决策受制于计划期,这种制约使得生产者无法通过市场对需求结构的变动作出及时的反映。同时,行政配置方式不仅使流量资源流动滞缓,而且使存量资源几乎冻结——一旦存量资源被配置,其资源的Ⅱ次配置就十分艰难。资源的这种滞缓和冻结,说明了行政配置方式对资源配置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明显地存在着时滞性和狭窄性。

第三,这种行政配置资源方式还存在着系统和区域的约束,它不是以市场而是以行政区域系统为依托的,从而割断了供求双方的经济联系,加大了资源的配置和资源流动的成本,使得资源难于在社会合理而及时地配置和流动。即使政府可以利用行政权威调整区域或系统内资源于区域或系统之外,但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仍然难以保证各区域或系统内的资源配置行为统一于政府的计划之中。

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它一般是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因此,这种配置方式更能体现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是通过交易活动来实现的,各种商品、劳务或服务的无数次交易,是价格形成的迭代过程。价格形成同资源配置是相伴而行的,主要表现为全体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构成的一致行动的集合。当某种或某类商品的供求发生变化时,它们的价格便会发生变化。生产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纷纷把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从那些价低利微的生产部门抽出来而向那些价高利厚的生产部门配置。于是,社会资源的配置便随着价格波动而变化,资源配置的变化引起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市场配置方式的另一特征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偏好的相互制约。在资源的行政配置方式下,政府偏好代替了生产者偏好,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或适应政府偏好,供求结构之间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发挥改变供求结构的主体作用。而资源的市场配置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偏好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供求结构的形成和变动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过程,这一过程为人们利用价格、利润等市场信号配置资源进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条件。

以上分析可见,资源的行政配置方式主要直接体现政府的偏好,便于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迅速增加投入,加快经济的简单扩张型增长,因而适应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的资源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主要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它能很好地体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偏好,便于根据市场的供求结构来合理配置资源,并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的内涵增长,因而适应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的资源配置。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各种具有资源配置特性的经济、社会主体之间,必然会发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横向的市场交换关系和纵向的政府计划关系。市场关系是以平等交换和竞争关系为基本行为准则,计划关系则是以共同利益的偏好和协调关系为基本行为准则。计划是政府自觉地对资源配置进行宏观控制的手段,即资源主体有意识地对资源进行配置与调节;市场是自动配置机制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的工具,即资源配置机制自发地对资源进行的配置及其调节。因此,计划与市场的构架方式,实质是横向交换关系与纵向的计划管理关系的协调,是自觉配置机制通过政府计划主体与自动配置机制的市场主体的协调问题。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资源配置管理过程中的协同合作关系。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这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采取粗放型方式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广泛地渗透和贯穿于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尽快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转换。这当然要做多方面的工作,但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我们认为,控制资源Ⅰ次配置总量,引导资源Ⅱ次配置流量,加快科学技术进步速度,实现生产要素重组,应是我国当前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几项主要工作。

第一,控制资源Ⅰ次配置总量,放慢经济增长速度。资源的Ⅰ次配置是对生产要素在部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实际就是一种投资。经济的增长速度,直接与投资有关。因此,控制资源Ⅰ次配置,把握适当的增长速度、实现“实实在在的、稳步协调的、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增长,已成为我国当前的首要问题。而要控制资源的Ⅰ次配置,主要从总需求控制着手,必须依据总需求变动、总需求不断上升和投资长期增长等规律进行。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变动一般每隔五年左右就有一次,在总需求周期变动的不同阶段,可以超前选择和实施不同的宏观政策。例如,在总需求周期的扩张阶段,或在总需求变动轨迹由周期谷底向上回升的时候,宏观政策的选择应由从“松”的资源总量政策逐渐转为从“紧”的资源总量政策;若政策转换相机超前时,则配之以资源结构上的“松”、“紧”搭配,逐渐转为资源总量从“紧”,资源结构从“松”的政策。这样才能既防止出现资源总量扩张过度和资源结构负向失衡,又防止造成资源需求总量收缩过度,引起资源供给结构正向失衡,实现资源配给的稳定增长,进而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总需求周期的收缩阶段,或在总需求变动轨迹由周期的顶峰向下拐折的时候,宏观政策的选择应由从“紧”的资源总量政策逐渐转为从“松”的资源总量政策,同时配之以“紧”、“松”搭配,逐渐转为资源总量从“松”,资源配给结构从“紧”的政策。这样,可以防止引发出的资源总需求周期中间的剧烈振荡,造成资源总量需求不规则膨胀和结构失衡,保证经济持续增长。

第二,引导资源Ⅱ次配置流量,塑造合理化、高度化的产业结构。这一方面要调整产业关系,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必须振兴支柱产业,培育一批高科技龙头产业,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从发达国家看,处于我国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的国家,其电子、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属于高速扩张的产业,其增长率明显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在GNP中每个支柱产业所占比重已经达到5%甚至更高。然而,我国相应的支柱产业且增长速度较快的电子、石油、汽车等产业在GNP中所占比重则明显偏低,分别仅占0.09%、3%和1%。可见,产业结构的调整已构成我国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的“瓶颈”制约因素。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资源配置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资源Ⅰ次配置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形成,而资源Ⅱ次配置决定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Ⅱ次配置的任务主要是调整产业技术结构、产业固定资产结构和中间资源配置结构,其目的在于续资源Ⅰ次配置之后,根据经济增长需要和产业状况,使各种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自觉地进行合理流动,形成资源再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因此,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过程中,必须重点搞好资源的Ⅱ次配置,并通过资源的Ⅱ次配置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

标签:;  ;  ;  ;  ;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Ⅰ与社会资源二次配置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