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求是职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部分企业对职校教改意向的调查结果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校论文,教改论文,企业论文,教学改革论文,调查结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夏秋之季国家教委职教司和职教所就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问题向有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90份,回收30。返回问卷的企业涉及农业、林业、商业、 机电、轻工、纺织、医药、建筑、金融、邮电、冶金、石油、科技开发等13个行业,分布于全国15个省市,其中21个企业为国有企业,9 个为非国有企业(包括股份制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企业规模特点是多数为中小企业,少数为大型企业。本次调查问卷的回收率虽然不高,但各个企业就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所要解决问题的基本认识、要求还是高度一致的。以体制转轨、结构调整、技术竞争、买方市场、劳力过剩等为特征的共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企业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改革的共同要求。因此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与汇总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仍可以反映企业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主张,可以作为当前职业教育学改革的一个参考信息。以下简述本文作者对调查结果的归纳与分析。
一、被调查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技术发展特点
返回问卷的30家被调查企业所属行业广泛,生产经营内容丰富,技术类型复杂多样。但是从所处的市场经济、政策环境与其对职工能力、品行的要求看,这些企业仍有许多共同特点:
1.普遍奉行面向用户、质量第一、效益至上的经营理念。
2.生产项目在延伸,经营范围在扩张,服务手段日益灵活,同时必须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拓展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3.多数企业处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同时新材料、新工艺在迅速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在迅速开发。
4.企业管理智能化、绩效化,强调经营过程中的合作、职责工作的明确。
二、当前职校生进入企业的基本条件
企业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职校生进入企业、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基本条件。具体内容如下: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具有强烈的竞争创业精神,乐于从基层操作开始进入职业生涯。
2.具有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学校应争取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以使学生在企业能很快地上岗顶岗,为此专业课程应加强岗位针对性。但也有企业认为,专业课程适应面不宜过窄,应突出其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作用,以减少企业内转岗、转行的培训成本。
3.具备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组织活动和表达能力,以适应合作、推销工作需要。
4.学有专长,具备本专业对应职业范围需要的实用技能,改专业对口的就业观念为专业适应的就业观念。
5.具有高水平的综合职业能力。约五分之一的企业(包括现代农业、轻工、机电、邮电、建筑、石油等行业的企业)表示当前急需受过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以适应现场管理工作、技术实施的需要。呼吁加快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
三、到2000年止,企业对职校生的需求规划和对以往毕业生的使用、评价
对问卷的统计表明,返回问卷的企业有40%明确表示至2000年止,不准备接收职高生、技校生,需求规划中专生、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层次系列中的人才;对中专生、大专生、高职生聘用以一线操作岗位为主。值得注意的是,需求规划中高职生是这些企业未来几年的需求热点。他们希望高职生既有技术专长,到岗后又能迅速担负起生产经营第一线的组织管理工作,成为企业决策、科研成果与企业基层工作联系的中枢环节,成为基层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具体实施者。他们认为高职生动手能力应明显强于传统模式培养的大专生,综合职业能力应明显高于中专生。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迅速更新、减员增效的经济改革环境中,企业聘用人才普遍坚持“速效、高效、低成本”的原则。有些企业并不将初级劳动者列入长远的用人规划中,而是随生产经营需要,随时招用。这些企业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建设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管理、技术骨干队伍才是组织生产、搞好经营的关键。
返回问卷的企业另有40%对中专、职高、技校三类职校毕业生均有需求,这些企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专业对口率约为70%,基本保证了毕业生学以致用、用其所长。其中三分之二的企业明确表示不准备接受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对这三类职校毕业生及大专生的总体评价是:工作比较安心,但实干精神不突出,岗位适应性一般,发展潜力也不大;难得他们自觉主动地寻求提高工作质量的办法,多是被动地适应工作。相比之下,有些本科生、研究生的特征是:知识比较丰富,钻研力强,发展后劲大;另有一些则不太安心日常工作,眼高手低。
返回问卷的企业有20%只需少量大专生、高职生(有的企业特别注明只需高职生、不需传统模式培养的大专生),需求规划以本科生、研究生为主。工作岗位以管理、工艺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为主。这些企业均多是资本密集型或者知识密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需求规划的专业多是己列入高职教育的职业应用性专业,而不是学术、教学、研究为导向的学科型专业。这些企业接受毕业生的大类专业对口率约为90%,这为人尽其才提供了工作岗位的保证。
被聘用到企业工作的各类各类毕业生中多数的专业技能、工作表现基本达到了相应的预期要求。但是也有不少毕业生的爱岗敬业精神、竞争创业意识、心理素质、交流合作与操作应变能力等亟待提高。
四、企业对职校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返回问卷的90%的企业对这一栏目的调查给予了积极合作,认真地分析了有关问题,提出了大量的建议。这表明有不少企业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是非常关心的。下面对企业的建议简要归纳如下。
1.加强实用技能的训练。把校内的技能训练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协调结合起来,防止二者严重脱节,避免技能的陈旧过时、训练的无的放矢。以学以致用为目标,增强技能训练的职业针对性与不同技能间复合训练,力求一专多能。
2.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现代职业岗位的管理责任在增加,从业者必须完成由单纯技能型技能一管理复合型人才的转变。这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自觉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拓宽专业基础课程;提高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基础课程在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3.更新就业观念,变专业对口为专业适应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自我开发能力,拓宽专业技能的岗位应用范围,适应企业内岗位变化的需要。
4.面向地方经济,合理规划学校、专业布局,突出骨干专业,开发特色课程,与职校特定的市场服务半径内企业的人力需求相适应。学校与其主管部门应长期深入地开展本地人力需求调研,明确培养目标和计划,防止盲目开设专业造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为提高办学质量、效益打好基础,避免因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造成的人力结构性短缺与浪费。
5.向学生宣传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形势,普及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帮助学生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服务意识、职业道德观念。
五、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方式的选择及其意义
调查表明,返回问卷的企业除10%无意参与学校校教改外,其余90%的企业愿意以多种方式、不同程度地参与学校教改工作。这90%的企业最为一致的选择方式是接受学生到企业实践实习。接受学生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增加职业经验,又可增加企业选择、培养中意学生的机会,帮助学生缩短了上岗适应时间。40%的企业愿意与学校共同进行职业分析。企业参与职业分析工作可以改进学校的培养方式、目标,有助于满足企业对学生专业特色、质量的要求。这些企业中有一半还愿意参与学校教学计划、大纲的制订,说明这些企业高度重视具体教学工作对实现合乎自己愿意的培养目标的作用。满足企业需求是学校办学目的、学校与企业关系的必然要求。愿意选派合适人员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方案研究的企业为35%。这进一步说明了这些企业参与学校教改的积极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3家企业明确表示愿意与学校合作办学。 以上述这些方式参与教改工作有利于企业把对培养目标的要求具体地贯彻到学校全部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去。这说明缩小学校教育质量——毕业生的质量、特色与企业期望的目标之间的差距是大有希望的,也说明学校吸收企业人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或专业咨询顾问等机构是会得到一些企业积极支持的。
企业是市场经济人力需求的主体,是学生质量、学校教育学工作水平最权威的鉴定者,是学校办学质量声誉最有力的监督者。能否在数量、质量、层次、专业结构几方面满足企业的需求,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的主要标准。企业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动力。因些,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目标,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六、关于企业对职教若干问题的探讨及其分析
这一栏目以开放性问题的形式对当前职教若干问题与政策展开了调研。65%的企业通过本栏目对当前职教的问题与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两家企业结合本企业的职工现状、发展规划,对学校的培养现状、目标、方式及其与企业期望的差距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现归纳分析如下。
1.以教改为手段满足企业的需求,促进职教资源价值最大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需求比计划经济时代复杂多变。学校很难完全适应企业的需求,这是由教育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滞后性所决定的。但是目前学生质量与企业期望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社会转型期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过于迟缓造成的。这种差距为学校的教改提供了一个基本方向,也成为企业参与学校教改重要的动力来源。这要求职教主管部门、职业学校与经济企业界保持经常的联系,长期深入地研究区域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就业结构、从而预测学校服务范围内企业人力需求的基本趋势,从数量、质量、层次、专业结构几方面制定学校的发展计划、培养目标,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力求克服供求脱节,克服学校毕业生结构性短缺与过剩并存的人力资源、职教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在一定区域经济、产业范围内,由职教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学校布局、专业配置,规范办学标准、教学标准是努力做到教以致优、学以致用的重要保证;是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教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条件。目前职业教育尚未充分发挥它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与企业岗位需求对应性强的优势,职业教育系统的内适质量与外部经济社会效益均急需提高。从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看,中等职教毕业生严重过剩、就业困难,高等职教毕业生明显不足是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因此,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只有以职教特色为方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重点,以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才能保持中等职教的规模,实现职教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才能保障职教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
2.发展高职,优化职教层次结构
当前职教体制由初等、中等、高等职教三个层次组成,并以中等职教规模极大、初等高等职教规模极小为特征。很多企业认为职教的这种人力供给结构不能与企业对职教的人力需求结构很好地匹配对接,最突出的问题是企业急需的大量高职人才极难寻找。有的企业指出高等职教的层次,未必仅限于专科,也应有本科层次。企业希望高职人才技术熟练、管理内行、踏实肯干,能担当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与岗位工艺操作之间的联系角色,能成为企业基层局部工作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又能为企业全局的经营管理献计献策;能扮演宏观决策的执行者,又能扮演微观执行中的现场决策者。有的企业特别指出,传统学科模式培养的大专生、本科生艰难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因为基层工作的现场遇到的问题不是按学科要求分门别类地出现,而多是综合模糊的。这类问题的解决要求现场工作的组织者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技术和一精多知的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现代建筑、轻工、农业等许多行业的企业在呼吁尽快培养这类高职人才。与企业的这种需求相比,现在的高职发展显然是过于缓慢滞后了。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而优化职教的层次结构应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3.学校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企业与职工均是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经济活动的不同层次的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对职工的职业道德极其关注。问卷调查中,企业从自己的角度、以多种方式、在许多方面分析评价了应聘到企业工作的职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企业认为,职业道德是企业评价学生质量、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依据。从工作表现看,目前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是提高学生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企业指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学生受聘的前提。虽然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单纯是学校系统内部的任务,但是学校在帮助学生确立基本的职业选择标准、职业行为规范、合理地维护自身利益等方面仍起特殊的决定性作用。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下的职业观念、道德准则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市场经济要求尊重个人权利,社会为个人的利益、个性的发挥提供比较自由的环境,同时它又要求企业与职工双方公平互利。市场经济奉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同时又坚持以不侵害他人利益为前提,“己所不欲,勿施予人”。这与计划经济时代羞于追求个人利益的道德意识是有本质区别的。竞争与合作、利己与利他是不可分离的,相互对称的两个方面均是企业集体和职工个人实现各自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这比计划经济时代提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无偿奉献”的道德精神更加现实可行。这是道德理性的巨大进步。企业和职工均是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角色,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关系,使双方在合作中公平互利是企业中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企业中职工的工作态度、能力直接关系着用户生活工作质量,关系着企业的效益和形象;企业的福利待遇,也直接关系着职工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所以深入研究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紧迫而艰巨任务。
4.企业对文化课与专业课关系的看法
对于课程计划中如何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不同的企业岗位需求有所不同,对此的看法也不很一致。企业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代表新兴产业的企业多强调知识教学,突出文化素质教育,以缩短企业培训时间,降低培训成本,适应企业岗位的变动;代表传统产业的企业多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突出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期,上岗即可顶岗。职教工作者从学生角度考虑的看法主要也有两种,一种看法强调专业课,以满足学生眼前就业的需要;另一种看法强调文化课,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下,职业流动目益复杂加快,很难再寻找从一而终的职业岗位。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在当前的岗位干好,积累职业经验,又要为将来跨岗位的职业流动做好必要的准备。由此可见,从企业角度考虑的两种看法与从学生角度考虑的两种看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过应强调的是两种看法都坚持职教区别于普教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知识教学的职业导向性、能力培养的岗位针对性。面对众多的职业种类,多变的工作岗位,两类课程的内容安排、课比例不应有统一不变的规定,但是两类课程均应突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实现其协调统一与沟通融合。我们认为,应根据两类课程中职业适应范围广度、通用程度和专业的特点,选择在国家、省市或者区县层次范围内做统一的课程设置规划;根据课程的性质、适宜统一范围的差别,对课程设置权限做明确统一的规划下放。这样才能适应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另外,大力开发设置综合课程、模块课程也是解决两类课程矛盾,减少课程科目,增强课程特色,提高课程效率的重要途径。
5.加强校企合作,突出职教特色,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从企业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与职业教育教学缺少职业分析等改革的主要限制环节来看,当前是邀请企业界人士参加成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机构的有利时机。有不少职业学校结合教改工作的进展,回应企业参与教改的热情,已经成立了企业和学校共同参加的教改指导机构、专业顾问咨询机构。这极大地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对学校教改的意见更加全面及时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反映;同时为开阔教师的眼界,启发教师的思路,为教师了解企业提供了方便。走出校园,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技术发展水平,对众多出身于传统学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执教方式,明确教改的方向尤其重要。请企业界技术、管理专家与教师共同进行职业分析是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实习方案的必要基础,也可以为教师规范教学、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供不可缺少的参照标准。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校可从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等方面,给职业教育的特色予以明确的定位。
综上可见,以企业的需求定职业学校教改的基本方向,有利于企业有的放矢地促进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真正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为企业服务的目的,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切实可靠的就业本领和职业发展能力,更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运动,增强职业教育特色、活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声誉。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职教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 职业能力论文; 专业技术职务论文; 工作分析论文; 岗位分析论文; 工作方向论文; 经济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