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发了城市居住环境污染、生态资源过度消耗等诸多环境问题,因此,区域性生态园林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园林界的共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当前的区域性生态园林建设的理论设计层面尚未统一,在实际建设中遇到种种困难,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区域性生态园林建设经验较为丰富,给我国生态园林建设的模式及手段提供了发展方向。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园林的定义,从建设内容、布景设计、植被营造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考,为今后的区域生态园林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区域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建设
引言:
作为现代造园景观的缩影,现今的区域性生态园林建设不但打破了传统造园“千篇一律”的界限,其生态内涵及外部延展更是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设计标准及生活方式的需求。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如今的现代园林景观分类十分丰富,但在资源节约、景观利用等微观实践方面一旦脱离了生态园林的实质,其设计建造的风格便会模糊不清。因此,区域性生态园林与景观设计便成为总体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探讨。
一、区域性生态园林的定义及美学观念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园林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变对区域性生态园林展开了相关研究,并把研究焦点集中于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方面,具体包括净化城市废气、吸收工业排放污染、降低噪音污染等公共功能。进入新世纪以后,还有许多专家认为,建设区域性生态园林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绿地和绿视率,以增加植物造景公园、扩大绿地面积为手段,达到美化城市环境,提升人们居住舒适度的目的。对于区域性生态园林的概念界定方面,虽然在宏观及微观层面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至今还没形成较为统一的主流范围,但可以肯定的是,区域性生态园林必定是世界园林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研究总结我国传统园林设计的美学观念,发现意境和形式才是生态园林艺术的特点,在现在区域性生态园林的设计中,可以采用艺术的手法,充分发挥地区文化的特点及韵味,让游客在观赏过程中领会到虚实结合的意境。
二、区域性生态园林设计的继承发展
1.受传统造园艺术的影响
受我国古代诗歌、绘画等文学艺术发展的带动,使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涵盖了人文美学、佛道学说等东方文化思想。不同于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恢弘大气,传统造园艺术无论是在表现手法还是工艺水平上,其展现的和谐淡雅、自然恬静的精神,都是现代生态园林设计所模仿的对象。
2.生态园林设计的功能定位
生态园林之所以与公园有所不同,关键在于生态园林并不是以观赏娱乐的功能为主。面对城市生活节奏过快以及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生态园林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还能够放松精神压力,提高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质量。不仅如此,经过对消费群体的需求研究,还开发出更多的生态园林使用功能。比如,在上海市某城市区域生态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设计方考虑到当地经济和建设预算的限制,推出了以“生态鱼疗”的园林主题,通过绿色花卉植物装饰、特色竹林鱼疗泡池、现代水上乐园的方式,实现了生态景观与经济收益的循环功能定位。
3.现代生态园林设计特点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不仅改变了生态园林原有的设计理念,还使其添加了新的元素功能。一方面,现代区域性生态园林的设计要遵循传统造园艺术中的自然气息,使生态园林根据所在城市的文化特点,体现出不同的意境感受,达到服务性和观赏使用性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要制定具备可行性的建设方案,依托城市自身的绿化带,以及周边的林地、水塘等,打破传统的生态园林设计界限,实现自由空间组织的自由配合,从而形成大范围的生态保护区域。
三、区域性生态园林建设的景观设计
纵观国外的生态园林景观布置优秀案例,主要以日本和英国主打的风景式园林效果最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上述国家的风景式园林中,其景观布置的结构不仅巧妙,在环境修复方面,更是能起到保护自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1.生态园林景观元素设计
我国的现代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对传统园林的模仿,但经过多年来的对外交流和学习,生态园林设计理论实现了自身地域限制突破。
第一,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改变原有的水景搭配方式,适当采用景观喷泉和花洒的新技术,对水的聚散及收放进行相应的革新,从而给人眼前一亮的观感。
第二,就生态园林的绿植栽培而言,应当借鉴传统造园的经验,使整体的植物景观通过高低错落的有序排列,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体现出流体的动感,以便于节省占地空间成本。
2.园林自然空间规划要求
区域性生态园林大多坐落在城市绿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因此,关于生态园林的空间规划便不能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要根据客观条件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满足生态园林空间安排的需求。
第一,经营方面。由于生态园林的建设及维护具有一定的成本,所以在园林开放后,必须在门票及其他经营项目上实现盈利,比如在园区开放野营草坪、娱乐广场以及住宿等区域。
第二,品牌方面。与传统的城市游乐场相比,生态园林的品牌服务和使用价值方面显然更有特色。比如可以在生态园林开展主题式活动,可以通过建造浅水沙滩、篝火大会、亲子活动等途径,让广大青年儿童感受到自然生态的环境,并享受到乐在其中的趣味,进而扩大生态园林的影响力。
第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为给下一代保留完整的自然环境,就需要生态园林预留出一部分区域,禁止游客自由出入。
四、区域性生态园林建设的植被营造
1.区域性生态园林中对绿地系统格局的原则
在区域性生态园林中,园林绿地系统一直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园林和绿地的规划设计的重点范围是:城市企业、工厂、大街、公园、广场、居住区以及其他的各种形式的城市绿地。并且要将整个城市范围看作是生态整体,以点、线、面的集合做好生态布局的系统框架。
2.生态绿地的格局需要实施城乡相结合的格局
设立区域性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这是对独立状态下的绿地实施连接,保证生物生息和城市物种多样化的重点工作。通过区域性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的建设,为城市内外的物种创造出优良的气息环境以及迁徙途径,实现各种绿地功能有机结合,实现生态园林功能的优化,降低了野生生物在生存、分布以及迁徙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3.“造园元素”对城市区域生态园林中的作用
无论区域性生态园林在未来会发展,其创造良好生态的本质功能都是根本。而且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文化越繁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越强烈。在当前的城市中,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特别是在较为繁华的大城市当中,河流基本上都被建筑物所占据,自然的河流基本已经消失,逐渐形成了一个由钢筋混凝土封闭的城市圈。河川作为水域、陆域以及空域三界的交接线,与建筑、道路、水系、设施等共同成为了城市的“造园元素”,构成了一个较为广阔的持续开放的空问,是多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存在的区域。因此,要从城市设计的层面上把握绿地总体风格和内部表现,在规划设计中首先把握生态指标是否达标,在此基础上把景观做到最佳。
结语:
区域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艺术,也是应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景观设计的要求,依靠设计者的思想、大众审美标准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因素,避免生态园林逐渐消失,以及生态园林设计出现了统一化的现状。园林的设计需要丰富多样化,这其中就离不开生态园林的建设,同时也对我国城市及生态环境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洪远. 对区域性生态园林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园林,2011(04)
[2]杜瑶. 西北地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策略研究一一以新疆库尔勒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2012(05).
论文作者:黄玮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8
标签:区域性论文; 生态园林论文; 生态论文; 园林论文; 园林设计论文; 城市论文; 绿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