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情感平台论文_郑伍科

建构情感平台论文_郑伍科

郑伍科 山东省宁阳县蒋集镇小胡小学 山东省 宁阳县 271409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12-004-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确立课程目标的时候,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尺度,这样定位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高度统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精神呢?下面结合《荔枝》(人教社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景,实现学生情感的“迁入”

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重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却程度不同地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所以,他们无论在学习还在生活中他们都表现出一种情感上的“迟钝”,即使是感人至深的母爱,他们也显得相当的冷漠,甚至毫不在意。比如写《我的妈妈》,不少学生不知从何写起,多数学生则仅仅罗列出妈妈如何关心自己的事情,而对于这种母爱却无动于衷,似乎妈妈关心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的确让母亲们太寒心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维度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让他们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教学《荔枝》时,我利用大屏幕播放MTV《懂你》,并提出两个要求:1、这首歌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故事中的哪个场面最让你感动?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被它打动了,不少同学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他们谈得最多的是母亲把干粮给上学的儿女们带上,自己却饿得舔碗底这个情节。虽然这时候课堂气氛有些沉寂,但是却掩饰不住同学们内心汹涌的情感。我抓住时机谈话导入:“是啊!不仅故事中的这位妈妈,还有你的妈妈,我的妈妈,我们大家的妈妈都和她一样,把全部的爱献给了自己的子女而无怨无悔,这是多么高尚无私的情怀啊!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作家歌颂自己的母亲啊!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为自己的母亲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荔枝》。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母亲,去感受她那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板书题目)从整节课教学看,这样导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他们入情入景地学习课文,效果很好。

二、以读为本,突出学生情感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段话对于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作了新的阐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它比以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那种貌似言之凿凿实际上却模糊不清的描述更加正确而鲜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荔枝》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在空白处写出个人的体会、感想,并练习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投入,但是对于第三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的理解却出现了偏差,同学们认为母亲为吃到荔枝而高兴,应该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我没有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反复读这两句话,想一想“毕竟”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有少部分同学开始对自己的看法产生了动摇,有的说“母亲七十多岁才第一次吃到荔枝,当儿子的心里一定会很难过”,另一些同学又用“伤心”“辛酸”来描述作者的心情,我乘机点拨:“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看到母亲七十岁了还没吃过荔枝,心里会怎么样呢?”同学们恍然大悟,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把“我”的感受读出来。在同学们练读几遍后指名来读,有的同学读着读着就流下了眼泪,有的同学哽咽着读不下去了。虽然我没告诉他们什么朗读的技巧,但是他们却读得很出色,连老师也深受感动。由此我也也想到,朗读的关键是情感,而不是技巧。

三、拓展教材资源,实现学生情感的迁出

如果本课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认识这位母亲,体会她的母爱精神,那就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所以,在读完课文之后我话锋一转:“由文中的这位母亲你想到了谁?大家可以交流一下。”同学们自然谈起了自己的妈妈。他们谈得比以前具体了,生动了,而且我注意到他们采用了一个非常相似的句式,“我突然觉得……”、“我现在才明白……”、“我现在深深体会到……”,可以看出,尽管妈妈一直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地关心着他们,可是直到学了这课之后他们才有了比较真切的感受,这也是我教《荔枝》感到欣慰的一点。

四、设计实践活动,实现学生情感的“迁升”

课程标准把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提出来,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因为只有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扎实的培养。但应该注意的是,设计实践活动必须以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不能偏离了语文学科的轨道,也就是说,实践活动要为语文学习服务,为实现语文学习目标服务。在教学《荔枝》时,我觉得仅仅让学生感受到母爱还不够,还应该让他们学会用行动回报。所以,在学完课文之后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实践活动设想,题目叫《给妈妈一个惊喜》,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要求新颖别致,星期天完成后把整个活动写下来。我发现同学们的作文内容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他们特别注重把妈妈惊喜的心情通过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来了,二是他们把自己做事的心理感受细腻地表达出来了。他们开始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感,学习与做人相得益彰。

让情感体验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

论文作者:郑伍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  ;  ;  ;  ;  ;  ;  ;  

建构情感平台论文_郑伍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