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阿城区中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3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胃脘痛患者36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9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者治愈6例,好转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2.2%;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呕吐,1例恶心,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疗效确切,根据患者症状进行辨证施治,达到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胃脘痛
中医胃脘痛如同西医慢性胃炎,该病长期反复发作[1],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该病初期症状较轻,易被人们所忽视,延误治疗;西药治疗虽能缓解症状,但远期疗效不够显著,易出现复发;中医治疗胃脘痛则根据患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胃脘痛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胃脘痛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脘疼痛、嗳气反酸、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8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为(42.7±3.8)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年龄为(2.6±0.8)年;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患者8例,胃溃疡患者5例,糜烂性十二指肠炎5例;对照组患者18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为(43.3±3.5)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年龄为(2.8±0.6)年;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患者9例,胃溃疡患者5例,糜烂性十二指肠炎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方法,给予患者奥美拉唑胶囊、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将患者分为肝胃不和型、胃热阴虚型、脾胃虚寒型、瘀血阻络型。①肝胃不和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嗳气反酸、情绪波动,舌红苔白,脉弦;治则应以疏肝理气、调和肝脾为主;药物组成:柴胡15g、郁金15g、枳壳6g、枳实9g、木香9g、延胡索9g、川芎12g、甘草6g;②胃热阴虚性: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腹部饱胀、口干口苦、舌红少津、脉弦细;治则应以滋阴养阴、清胃止痛为主;药物组成: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吴茱萸12g、麦冬20g、人参9g、神曲15g、牡丹皮15g;③脾胃虚寒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喜温喜按、畏寒发冷、神疲乏力,苔薄白、脉沉细;治则应以健脾和胃,散寒止痛;药物组成:附子20g、党参20g、白术15g、砂仁12g、肉桂6g、细辛3g、白芍15g、桂枝9g、木香9g、甘草6g;④瘀血阻络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舌暗紫,脉涩;治则应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药物组成:五灵脂9g、当归15g、丹参20g、红花15g、三棱12g、砂仁12g、白芍15g、甘草6g。
1.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胃镜检查结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的胃脘疼痛、嗳气反酸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结果正常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的胃脘疼痛、嗳气反酸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胃镜检查结果有减轻为好转;治疗后患者的胃脘疼痛、嗳气反酸等临床症无改善或加重,胃镜检查结果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愈9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者治愈6例,好转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2.2%;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呕吐,1例恶心,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该病病情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副作用较多,易出现复发,效果不够显著;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2],中医认为胃脘痛的病机主要有饮食不节、脾胃虚寒、肝胃不和型、瘀血阻络等导致,中医治疗该病主要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在进行辨证施治[3],根据患者的症状将其分为肝胃不和型、胃热阴虚型、脾胃虚寒型、瘀血阻络型进行辨证施治,有效辨清虚实,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表明了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沈丽菊.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8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疗装备,2016,29(04):90-91.
[2]朱亮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痛50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9):134.
[3]杨士元.胃脘痛的中医药辨证论治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5):17-18.
论文作者:关百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7
标签: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率为论文; 中医论文; 统计学论文; 疗效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