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论的进步与评析_精明增长论文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论进展与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明论文,进展论文,主义论文,理论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6-0022(2009)04-0067-05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小汽车的普及和公路的大规模建设,美国率先步入了郊区城市化加速阶段。对于崇尚自由的美国人来说,“拥有一辆小汽车和一栋位于郊区并带有花园草地的独立住宅、享受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在当时被称为“美国人的梦想”。在这种梦想的驱动下,大量中产阶级流向郊区。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小汽车交通工具为主导的郊区化现象极大地加剧了就业问题和居住的低密度扩散,出现了所谓的“城市蔓延”[1]。针对城市蔓延带来的诸多问题,“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和“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理论应运而生。可以说,这两种城市发展理论均是针对美国几十年来的城市蔓延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而做出的切实回应[2]。

1 新城市主义及其理论观点

1.1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

“新城市主义”(亦译“新都市主义”)思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针对城市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诸如原有城市空心化,原来完整的城市结构、城市文脉、人际关系、邻里和住区结构被打破,人们的居住离开了熟悉的环境,都市概念和都市感淡化以及过分依赖汽车,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破坏环境等城市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指导思想[3]。在1996年第四届新城市主义大会(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简称“CNU”)上形成了《新城市主义宪章》(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4]。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及邻里单元[5]。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简称“TND”)[6]和公共交通主导型发展理论(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TOD”)[7]。“传统邻里发展模式”由Andres Duany和Elizaberth Plater-Zyberk夫妇提出,而“公交主导发展模式”则由Peter Calthorpe提出。

Peter Calthorpe是新城市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在美国“新城市主义”是指三件事:第一是可步行的社区(Walkable Community);第二是多样化(Diverse),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等;第三是人的尺度(Human Scale)。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8]。

Javier Monclus和Manuel Guardia提出,新城市主义的城市规划原则具有六大主要特征,即:一个中心;5分钟路程的邻坊;细密的格状街道系统;狭窄多用途的街道;混合使用;特殊场所用于特殊建筑。公共交通系统及在街坊水平上更多地融入不同类型的土地使用[9]。

王慧认为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10]。

陈勇认为新城市主义运动正是对城市都市化和郊区化的回应,是美国城市化的再发展,它试图克服城市无序蔓延开发的种种弊端,重新恢复城市的活力和联系。新城市主义则试图回到传统的社区模式,即紧凑、联系密切的社区模式[11]。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笔者认为新城市主义对于回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城市向郊区无序蔓延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针对城市蔓延问题始终贯穿以下理念:城市发展或建设必须将公共领域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之上,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应建设充满人情味的、多样性的宜人社区,充分采用人性化的设计手法,以表示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建立有边界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的生态极限,实现城市的生长(演替)性、多样性、共生性、地域性等;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强调应将城市和它的邻区及其自然环境视为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相协调的整体。

1.2 新城市主义的价值取向

(1)以人为本。新城市主义追求以人为本,通过从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与现代生活特征相结合,构建具地方特色、重视历史文化传统、居民具有强烈归属感和凝聚力的社区。以此为出发点,在实践过程中,新城市主义始终追求人的尺度。

(2)重视公共领域。新城市主义始终将城市发展必须将公共领域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之上作为贯穿其中的设计理念[12]。

(3)追求多样性。1961年,简·雅格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了“多样性”和“混合功能”的概念。她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13],追求多样性是新城市主义与现代主义(城市主义)在价值取向上交战的焦点。新城市主义从形式到内涵完全颠覆了延续上百年的功能分区思想。

(4)可持续发展。从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原则就可见一斑: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人性化的生态社区;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节约资源,实现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4]。

当然,新城市主义在城市规划研究与城市设计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如紧凑性原则、多样性原则[15]、适宜步行原则[16-17]、珍视环境原则等。

2 精明增长理论及其内涵

2.1 “精明增长”理论提出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人意识到“郊区化”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低密度的城市无序蔓延,人口拥向郊区建房,“吃”掉大量农田,城市越“跑”越远,导致能耗过多、上班路程太长等城市病接踵而来。Burchell等将“城市蔓延”(Urban Sprawl)总结为以下8方面:低密度的土地开发;空间分离、单一功能的土地利用;“蛙跳式”(Leapfrog Development)或零散的扩展形态;带状商业开发(Strip Retail Development);依赖小汽车交通的土地开发;牺牲城市中心的发展而进行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就业岗位分散;农业用地和开敞空间消失[18]。而欧洲的“紧凑发展”却令许多历史城镇保持了紧凑而高密度的形态,并被普遍认为是居住和工作的理想环境。美国人因此取法欧洲,提出了“精明增长”(Smart Growth)概念。

2000年,美国规划师协会(APA)联合60家公共团体组成了“美国精明增长联盟”(Smart Growth America)。2003年,美国规划师协会在丹佛召开规划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用精明增长来解决城市蔓延问题。确定精明增长的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总之,“精明增长”是一项与城市蔓延针锋相对的城市增长政策[1]。

2.2 “精明增长”的思想内涵

D·Gregg Doyle对精明增长管理的主要目标进行了分类,并将其概括为“4C”:①对一些超越地方范畴的问题进行区域性协调(Coordination)并提出解决措施;②通过限制(Containment)服务区范围提高能源、公用和市政设施的效率;③保护(Conservation)大城市边缘区及其附近的开敞空间及其他资源;④城市社区(Community)的经济、再开发、城市形态以及生活质量等[19]。

梁鹤年认为“精明增长”理念的提出得益于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的10条原则包括:①混合式多功能的土地利用;②垂直的紧凑式建筑设计;③能在尺寸样式上满足不同阶层的住房要求;④建设步行式社区;⑤创造富有个性和吸引力的居住场所;⑥增加交通工具种类的选择;⑦保护空地、农田、风景区和生态敏感区;⑧加强利用和发展现有社区;⑨做出可预测、公平和产生效益的发展决定;⑩鼓励公众参与[20]。

Downs认为,精明增长最初是那些规划者作为对通过郊区蔓延而带来的许多不想要的特征的一种反应而构想出来的。这些特征包括新的、无约束的、低密度跳跃式扩张,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地带大规模的向城市用地转换……隔离式的土地使用而非可以缩短交通距离的混合式土地使用[21]。

张娟提出“精明增长”是一项涵盖了多个层面的城市发展综合策略,将城市发展融入区域整体生态体系和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目标中,提出“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发展模式及城市内部废弃地的再利用(Brownfield Redevelopment)等[22]。

根据以上学者对“精明增长”思想内涵的诠释,笔者认为“精明增长”思想主要体现在:倡导土地的混合利用,以便在城市中通过自行车或步行能够便捷地到达任何商业、居住、娱乐、教育场所等;强调对现有社区的改建和对现有设施的利用,引导现有社区的发展与增强效用,提高已开发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降低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压力;强调减少交通、能源需求以及环境污染来保证生活品质,提供多样化的交通选择,保证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间的连通性,将这些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交通方式,是—种较为紧凑、集中、高效的发展模式;“精明增长”同时还强调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的共同发展。

3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论的比较

3.1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先于精明增长,但两者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得到迅速发展。由于两者的研究内容有许多重叠之处,如土地的混合利用、追求多样化、创建宜步行社区、公交导向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等,所以这两种理论存在许多的关联和互补,两者既拥有共同的目标,又在实施、研究角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互补,在深层次上,二者之间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且互相补充:

在产生背景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发起人是城市设计人员和建筑师;而“精明增长”概念的提出者首先为环境学者和城市规划师。

在实现途径上,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实现主要通过市场运作,新城市主义实践从规划设计到实施都十分注重与市场的结合;精明增长则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引导性、限制性政策法规来实现。

在组织机构上,精明增长最有影响力的组织是“美国精明增长协会”(Smart Growth America);而新城市主义,最有影响力的组织是“新城市主义协会”(Congress for New Urbanism)。

综上所述,精明增长和新城市主义一方面拥有共同的目标,即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但另一方面,二者又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相同的问题(图1),具有互补性[23]。

图1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思想的比较[23]

3.2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论的共识[24]

3.2.1 城市蔓延

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论所要解决的均是城市蔓延问题,二者在基本原则上大同小异,都反映了一种紧凑型的城市空间扩展和规划理念。从起源时间上看,新城市主义比精明增长要早一些,且二者不存在“亲缘关系”,应该是由两条线索分别发展而来的。它们不是纯粹的“主义”或“理念”,而是混合着理念、原则、方法和政策的理论。

3.2.2 紧凑式发展

“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注重社区、街区、邻里等中等尺度的设计和规划,这种中等尺度与人的需求尺度是相吻合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新城市主义的批判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的,但它选择的却是回归传统的对策,反对低密度蔓延,主张紧凑式发展,倡导传统的社区邻里模式。

3.2.3 公交导向发展模式

公交导向发展模式是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论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TOD最早由新城市主义代表人之一彼得·卡尔索普倡导,强调在区域层面上整合公共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般来讲,TOD强调临近站点地区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混合的土地使用,较高的开发强度,便捷、友好的地区街道与步行导向发展(Pedestrian 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POD”)的环境。TOD分为城市型TOD和邻里型TOD。

3.2.4 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简称“UGB”)

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论都涉及—个相同的内容,即“不断增长中的大都市地区范围的确定问题”。而设定“城市增长边界”作为—种日益流行和富有成效的方法,可将开发控制在指定的地区内。城市蔓延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城乡边界趋于模糊。因此,如何清晰区分城乡边界、保护自然景观和农业区域是控制城市蔓延的核心内容。

4 对“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论的评述及其中国化

继新城市主义在美国获得极大的成功进而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流派之后,其设计思想也逐渐受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视,并继续产生影响。尽管如此,它也遭到了一些诘难与攻击。如David Harvey公开指责新城市主义的立场为“空间决定论”。David Harvey说道:“新城市主义聚集了许多说辞与政治力量,将对社区的怀旧的魅力作为治疗我们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城市病的万能药……听命于虚构的过去来承载今天的重担”。

美国南加州大学Peter Gordon和Harry W.Richardson也认为,打算通过物质形态去获得解决郊区的遍地开花式的无序建设、种族隔离的加剧、收入差距的增加、生存环境的退化等问题的办法,未免显得过于单纯[25]。

质疑新城市主义之“新”几乎是所有对新城市主义批评的共同点[7]。新城市主义的批评者认为,新城市主义理念不过是一种对传统的怀旧,而王慧认为新城市主义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或许将来自于“汽车”问题和交通模式方面[10]。

目前,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州选择了“精明增长”。但对于“精明增长”,也有学者持异议。Song Yan和Gerrit-Jan Knaap利用GIS及特征价格法分析了“精明增长”的一项重要原则——土地混合使用对独户住宅价格的影响,得出“土地混合使用并不精明”的结论,并提出“事实上,精明增长和开发应谨慎选择土地怎样混合使用,确保混合不会得不偿失”[26]。Millera,John S.和LesterA.Hoelh表示并不认同“精明增长”的口号,认为“没有一项实践需要精明增长的标签”,并建议“通过阐述精明增长的具体内容来强化社区参与”[27]。

诸大建认为精明增长在理论上的不足体现在精明增长的外延还需进一步理清,在实践上的不足体现在精明增长的具体操作方式还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测量和评估标准尚待统一,针对不同地区和城市人口、地理等特征应有区别地使用精明增长的管理工具[28]。

对于“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中国化,唐相龙认为,植根于美国城市发展现状以及特定政治、规划背景下的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论,若将其直接用于指导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发展,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我们要明确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理论背景和成长环境,避免望文生义、生搬硬套[24]。

必须承认,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核心理念均不能简单地被“移植”到中国的“土壤”上。首先,应客观判定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其次,应明确中西方城市成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背景差异。最后,应区分美国城市蔓延动力与我国城市空间扩展动力之间的差异。

因此,笔者提出“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中国化建议:

①强化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积极开展城市土地内涵挖潜。资源浪费、用地紧张是我国许多城市的现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适当提高容积率和紧凑度,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有效利用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而且还有利于建立各阶层混合居住的多样性社区,而这正是城市规划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体现[29]。

②倡导生态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区域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的。因自然环境的不同,每个城市建设都有各自的特性,当地的气候、植物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都会影响城市居民的心情和情感。因此,城市规划与设计必须充分针对原始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特点,保护环境,倡导生态设计。

③将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系统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倡导“公交优先”。土地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决定了我国不可能效仿美国城市“在汽车轮子上”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发展有机的公共快速交通系统,倡导“公交优先”,促进城市的紧凑发展恰恰适应了我国的国情——这在我国规划界已达成共识[3]。

④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提倡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论都强调对城市原有历史文脉、特色和传统的延续,新与旧、现代与传统要有机结合,一脉相承,同时还要有所发展和创新。另外,新城市主义提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建立完善的规划决策体系,为公众参与提供多种渠道,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造成失误,享有公共利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虽然中西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存在很大差异,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理论具有很强的“本土性”,但是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讲,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理论一致主张的核心思想无疑对我国城市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警示意义,为我国城市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收稿日期]2008-11-20

标签:;  ;  ;  

“新都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论的进步与评析_精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