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当代工人阶级不再具有先进性”的认识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先进性论文,误区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人阶级(主要指国营、集体企业的传统产业工人)具有明显的、优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产业工人无论是社会地位、职业声望和个人收入等都相对出现下降趋势。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出现了一大批下岗和失业工人。从主体价值观念和政治觉悟来看,产业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和阶级使命感也有所削弱,加上近年来国外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有人就否定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阶级,认为“中产阶级将取得政治和经济社会的控制权”;还有的认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不再是产业工人,而是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对立起来。对这些认识,必须高度重视并进行科学地剖析和判断。
一、当代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阶级下过明确定义。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是专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1]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是指雇佣工人阶级,现代雇佣工人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2]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占有生产资料、完全或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劳动者集团就是工人阶级。因此,符合这一内涵的阶层、群体,都属于工人阶级范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外延除了产业工人外,还涵盖了手工业工人、农业工人、店员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外延也在进一步拓展。
马克思还根据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分工扩大、协作加强等特点提出了“总体工人”概念,并解释道:“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职能就够了。”[3] 根据这种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分别提出了“商业无产阶级”和“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概念。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劳动为主或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但是,这一点并不妨碍物质产品是所有这些人的共同劳动的产品,或者说,并不妨碍他们的共同劳动的产品体现在物质财富中;另一方面,这一分离也丝毫不妨碍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人对资本的关系是雇佣劳动者的关系,是在这个特定意义上的生产工人的关系。”[4]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工人阶级概念所下的具体定义以及他们后来对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可以看出,无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参与生产过程,无论是物质生产部门还是非物质生产部门,都是“总体工人”的成员,都是完成总体工人职能中的某些具体职能,因而都属于工人阶级的范畴。
今天有人怀疑和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搞清楚。西方学者提出“中产阶级论”,把知识分子排除于工人阶级之外,将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人为地对立起来,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尽管今天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的情况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很大不同,但无论白领工人还是蓝领工人,他们作为雇佣劳动者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没有改变,白领工人作为总体工人的组成部分依然在为资产阶级创造占有剩余价值的条件。当代西方国家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劳资矛盾的缓和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已与资产阶级走向“趋同”,工人阶级依然承担着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使命。
在历史上,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曾更多地通过榨取绝对剩余价值来实现,结果导致劳资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加剧。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资产阶级汲取教训,在统治策略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良。例如,经济上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加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劳资矛盾而引起的社会动荡;资产阶级还推行“福利政策”,建设所谓“福利国家”,从获得的利润中抽取一部分,适当提高工人工资,并允许工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管理;政治上,通过倡导和改进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给予工人阶级一定的政治权利。资本主义统治策略的改良在一定程度上使工人阶级的境遇和地位有所提高,并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但应当认识到,只要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一基本矛盾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阶级对立和斗争。相反,当代工人阶级知识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增多使工人阶级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工人阶级将以新的策略和方式担负起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这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据统计,建国初期,全国有职工约809万人,到2000年全国职工已有近2亿7千万人。其中,城镇各种所有制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共1亿4千万人,乡镇企业职工1亿3千万人。而且我国每年新增城市就业人口有1千多万,大多数陆续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农民也转化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概念内涵已经大大深化,外延正在扩大,不仅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工人,还包括越来越多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职工。
尤需指出的是,时代发展正在催生着日益庞大的新型工人阶级队伍,传统概念上的产业工人和体力劳动工人阶级的比重正日益下降。据统计,1978年到2000年,在全国社会劳动者构成中,第二产业从17.6%上升到22.5%,第三产业从11.7%上升到27.5%。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从此意义上说,应当把是否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力(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谋生,作为判断某一社会群体是不是工人阶级的标志,而非具体从事的劳动的性质。
至于有人把知识分子与产业工人对立起来,这一看法其实割裂了科学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本质联系,没有认识到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通过实际的生产过程;而没有产业工人的劳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会变成一句空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工人在生产活动中的脑力劳动大大增加,这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工人的素质,增强了产业工人的先进性。因此,把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同整个工人阶级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实质上是没有认识到知识分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只是劳动方式和特点不同,他们之间有共同的阶级属性,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促进的联系。
二、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队伍里出现的新问题
当前,我国工人阶级面临着两类主要的问题,一类是由改革而带来的某些暂时性的困难,另一类是作为一个阶级而言表现的某些不足。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改革、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时代的重大课题。改革意味着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面临着风险因素,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则意味着一些传统经济部门人员的裁减不可避免。这一切,对于每一个阶层社会成员的工作与生活均构成巨大的压力,工人阶级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工人阶级处在经济改革的一线位置,因而这种压力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
失业与下岗,是现阶段我国工人阶级面临的最为直接的问题。据有关专家的统计数据,至2000年9月底,全国城镇不在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加上下岗职工)人数达到2173万人。其中,除了35%下岗职工已经找到了较为稳定的工作之外,没有就业的下岗职工和登记失业人员为1412万人。失业与下岗,往往是同贫困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因此,这一部分人员以及他们的直系亲属的日常生活便往往陷入了非常窘迫的状态。这也是工人阶级为改革所付出的代价。
另外,一个需要正视的现实情况是,在一些企业中,尤其是在尚未脱困、改制并未完成的国有企业中,工人阶级的主体意识存在着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其一,主人公意识某种程度的淡化,劳动自觉性减弱。由于企业制度、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的改变,工人在企业中的民主参与、经营决策、技术改造、利润分配等方面的作用和积极性明显减弱,尤其是在自动化和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工人生产的被动性就更大,主人翁意识淡化,他们在企业中的自我感觉仅仅是一个普通劳动力和技术工人而已。其二,集体意识弱化,小群体意识增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强化了管理的形式和操作程序,只注意个人“技术的机械性协作”,而放松了人的协作和感情交流,增强了人的孤独感;工人阶级的本质意识——大工业时代的那种劳动密集型形态下产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所淡薄,其过去那种带有传统感情色彩的联系逐渐减少了,而经济联系增长了;集体活动减少了,小群体的意识和利益增强了。其三,阶级使命意识某种程度上淡薄,失落感增强。由于现代企业突出技术、管理的重要性,突出经营者和科技、管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尽管我们对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工人阶级给予很高的地位和评价,但却往往忽视了工人个体在工人阶级主体中的地位和需求,这必然会造成工人阶级在改革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压抑,导致阶级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某种弱化。
能否从现阶段我国工人阶级所面临的某些困难和存在的某些问题,得出我国工人阶级不再具有先进性、领导阶级的地位已经削弱的结论呢?答案是否定的。应当认识到,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符合现代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某些不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行业总要逐步被淘汰,而那些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行业则进一步发展,与此相联系,就会有一些职工下岗或失业。这些新情况,既没有改变党对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看法,也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先进性的性质。因为,工人阶级是同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阶级,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有利于工人阶级队伍发展的,最终能导致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整体优势的发挥。
在改革的阵痛时期,同社会的其他阶层一样,中国的工人阶级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某些代价,面临着某些不可避免的困难。这里的关键,不是看是否有工人下岗、失业,而是看党和政府对下岗失业工人采取什么政策和态度。事实上,党一直要求各级政府妥善处理好下岗和失业职工问题,包括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组织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等等,都是为了提高职工的素质以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虽然目前还有许多问题,但党对解决下岗工人的就业保障问题的态度是认真的,这是不容置疑的。另外,还应当认识到,我国真正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才不过十几年,市场经济的许多配套措施诸如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十分不健全,我们分析当今中国下岗失业工人的状况,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历史背景。这不是推卸历史责任,而是要求我们理性地认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党的性质,避免犯片面性、简单化的错误。
至于工人阶级队伍中存在的一些思想意识问题,我们也需要审慎地分析看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与计划经济和革命年代条件下必然会有所不同,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当前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阶级意识淡漠,集体主义观念松懈等,但是也应看到工人阶级也产生了适应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进步观念,诸如竞争意识、权利意识、创新观念和效率观念等。这对党对工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党要加强对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集体主义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增添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需要的时代内容,并结合社会时代与工人阶级的新特点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总之,应当认识到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目前整体上正处在一个“爬坡”阶段,而不是“滑坡”阶段。虽然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但应看到希望和前途,并拿出创新的勇气和方法来解决,如果总以陈旧的眼光看待问题,终不免悲观失望、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