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阶层分化和利益关系调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阶层分化和利益关系调节

刘纯明[1]2001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阶层分化和利益关系调节》文中提出当今中国正处于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我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不容置疑的普遍的客观事实。尤其是逐渐广泛的阶层分化、日益显着的阶层利益差距和频繁的阶层利益冲突、矛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的阶层利益关系的变化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关注、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以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的分析为基础,着重对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关系的变化这一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多视角的总体性的理论分析和现实的对策性研究。 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四个部分:1、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运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深入探讨我国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变化的社会基础,把阶层分化和利益关系的变化放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分化和市民社会兴起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增加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深度和现实厚重感。2、新时期我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及其影响。在批判性应用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对阶层范畴的现实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因素以及阶层分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复杂影响。3、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和调节。在结合传统利益观对利益范畴的现实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对比我国传统利益关系的特点,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特别是阶层利益关系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调节现实利益关系、利益矛盾的基本原则。4、当今中国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变化的对策性研究。适应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关系深刻变化这一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并适时正确地加以调整和引导,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本文预计在阶层分化和利益关系变化的社会基础——我国市民社会的兴起;阶层的现实内涵、制约阶层分化的社会因素、阶层分化的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影响;利益关系变化的现实特点、调节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基本原则和方式选择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现实的对策性研究。

范铁中[2]2008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且也是一个利益博弈的时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利益矛盾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关系趋于均衡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改革实际上就是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的过程。这种利益博弈在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的东西,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利益分化所带来的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社会不公正等等,从而造成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尖锐化,这就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和利益理论为指导,以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的利益矛盾为依托,吸收借鉴目前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在公平正义理论框架内,充分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学科背景资料,深入探索和谐社会与利益协调的理论轨迹,并深刻阐述两者的相互关系。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化的现状和原因,以及利益分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挑战。同时对建国以来党的利益协调实践进行历史性考察,并通过对西方国家利益协调实践模式的比较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批判性地加以借鉴,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利益协调的具体机制和途径,使其具有现实性、前瞻性、理论的开放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从而解决利益矛盾和化解利益冲突,以期达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第一章:和谐社会与利益协调理论概述。首先对和谐与利益等相关概念给予界定,同时论述其一般涵义,从而深入探索和谐社会与利益协调的理论轨迹,并且深刻阐述和谐社会与利益协调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化的现状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以平均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利益格局正在逐步被打破,社会利益的分化加剧。我国目前社会利益分化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矛盾和冲突公开化等特点。因此,我们从社会分工、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经济体制等方面分析了利益分化的原因,并论述利益分化带来的弱势群体和下岗失业者的大量增加、贫富差距拉大、叁农问题、社会阶层等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加剧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的影响和挑战。第叁章:建国以来党的利益协调实践的历史考察及经验启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利益协调实践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旧中国利益格局的根本性改造;计划经济时期对利益协调方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对利益协调方式的转换。通过这些阶段性历史考察得出的经验启示:社会主义观念和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叁个“有利于”标准是把握历史契机的关键;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不符合中国经济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需要用计划调节来抑制市场的弱点,弥补市场的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注意总结和汲取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第四章:西方国家利益协调实践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利益协调实践模式的比较,从中总结出我们可借鉴之处:一是通过政府对经济的整体调控,实行国家干预。美国搞“短期杠杆调节”、德国实行“总体调节”、日本采取“政府主导调节”。二是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保证市场秩序。叁是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章: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利益协调的原则和机制。利益协调的主要原则:效率与公平并重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公平公正原则;利益共享原则。利益协调的主要机制: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公正的利益均衡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心理的调控机制。第六章: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利益协调的主要途径。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叁农”问题是最需要协调的利益关系;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完善阶层利益表达机制,构建反映不同群体利益的诉求平台。

李清华[3]2005年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益整合是政党的重要功能,是执政党必须履行的职责之一。应对整合危机是现代执政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结构的分化和利益矛盾的凸显,给中国共产党提出严峻挑战,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转变利益整合方式、提高利益整合能力。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执政党利益整合的一般规律和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化的现状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通过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实践的历史考察,提出了实现党的利益整合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思想,系统论述了社会转型时期党进行利益整合的目标、原则、指导思想、基本途径和实现机制,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有效利用整合资源、不断提高整合能力的主要途径。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 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功能。本章从政党与利益、执政党与利益整合的关系上,论述了执政党利益整合的一般规律。一是揭示了利益与政党的关系,指出利益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一切奋斗的归宿;政党是表达、综合和实现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工具。二是对利益整合和利益分化的概念作了界定,揭示了利益整合与分化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叁是分析了利益整合对执政党的特殊意义以及执政党利益整合方式的基本特征。第二章 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化的现状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挑战。本章从利益需求、利益主体、利益来源、利益分配、利益关系等方面,描述了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利益格局的结构性变迁,从社会分工、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经济体制等方面分析了利益分化的原因,并论述了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给执政党意识形态、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政治功能及执政地位提出的严峻挑战。第叁章 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本章在界定利益整合方式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利益整合实践进行了回顾,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前党的利益整合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弊端,提出了实现由革命党的利益整合方式向执政党的利益整合方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利益整合方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整合方式转变的命题,并阐述了这两大历史性转变的深刻内涵。第四章 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整合的目标和原则。本章从利益整合的结构性目

蒋俊明[4]2013年在《利益关系协调视域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机制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政治机制是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运行的过程和机理,它设定了不同政治主体参与政治系统的方式、可能途径及其过程。民主政治机制是现代社会利益关系协调的重要方式。经济转轨引发的利益分化及利益诉求多元化在我国已经并长期存在,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正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态,这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必须面对的社会生态环境,既对现有政治机制的利益协调能力提出了挑战,又为其优化提供了动力。经济利益关系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利益关系产生不可替代的能动反作用,能否在利益分化过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体系的承受能力和对社会利益关系的把握及调控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将取决于政治机制的民主发展程度。本文在分析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当前利益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以及利益矛盾新态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以及民主思想,以论证利益关系协调、民主政治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为前提,以实现利益关系协调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双向实践互动为研究着眼点,以“公民政治权利的程序化实现、社会力量的体制式均衡吸纳、党和国家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认同”为横向分析坐标,以“国家民主、政府民主和社会民主”为纵向分析层面,探讨如何通过政治资源有效配置和政治制度合理安排,实现社会利益分配和利益矛盾解决的最大公平,寻求政治体制既能充分吸纳广泛政治参与,又能维持其有序性和稳定性,保证民主发展和社会和谐同时实现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对策。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利益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机制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利益关系协调机制调整与生产力发展相同步,坚持党的领导与保证不同阶层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扩大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相兼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机制建设的基本路向是: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实现权力结构优化,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与完善利益整合机制,协同发展竞争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方式。本文认为民主机制可以分为国家、政府和社会叁个层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机制建设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具体展开。就国家民主层面,应当通过完善选举、代表和会议等方面的机制,来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政治系统中应当具备的第一位作用,疏通代议民主机制利益表达的通道,强化人民代表的利益代表性,增强人民代表大会的利益整合效率。作为社会和国家沟通的重要渠道,以及人民代表大会的有效补充,人民政协民主政治机制在利益诉求表达和整合乃至于国家重大事务决策中有着特有的优势。基于社会变迁的现实,其完善应当从“优化界别设置,提高界别内部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政协各项决议的效率”等方面入手。推动政府民主机制的改进是利益关系得以公正协调的程序保证。现实中很多利益矛盾和群体性冲突往往是政府不恰当的行政决策和执行行为诱发的,行政透明化和民主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应当在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民主与分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的开放性,提高政府的民意回应能力,形成公职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和强势群体俘获政府的预防机制,构建公众参与型的公共政策决策议程结构和执行模式。利益关系协调还需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力量,积极推动公民社会成熟,扩大社会公共领域空间,发展社会民主。只有社会建设的推进,才能真正形成遏制资本和制约权力的现实力量和社会基础。就我国而言,在社会民主机制的建构中,应当充分提升“基层自治民主体系”等原有社会自治制度资源的效率,在合理界定国家(政府)与社会自治组织权力关系的基础上,强化农村村委会、工会组织及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利益关系协调功能,构建农村利益矛盾、劳资纠纷矛盾以及社区利益矛盾的化解机制,在利益关系协调上形成国家(政府)与社会自治组织互补且合作的良性关系。

赵玉洁[5]2011年在《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研究主题是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全文包括导论、正文五章六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重要意义;其次,详细概括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总体来看,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后,就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对利益、利益冲突与利益协调的基本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进行阐释,对改革进程中中国社会利益冲突的特点、影响及利益协调的原则与意义进行分析。改革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的利益矛盾与冲突愈益显性化、频繁化、复杂化、激烈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化趋势。要把改革进一步推向前进,就必须妥善协调社会利益冲突,实现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致均衡,努力使整个社会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第二章从经济角度对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协调进行分析。改革进程中,中国社会的利益矛盾与冲突最为明显地表现在经济领域之中。要有效协调经济领域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就必须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入剖析权力主导下市场转型的困境,避免权力对经济的不当介入与过度渗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努力解决收入分配的失衡问题,建立合理、有序、有机的分配秩序。第叁章从政治角度对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协调进行分析。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改革进程中利益冲突对于公共权力政治治理的挑战更为直接。针对社会的利益冲突,政治权威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协调:一是加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协调整合能力,二是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加强制度的协调能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公民有效政治参与的体制机制,是转型国家实现社会利益协调,求得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必由之途。第四章从社会阶层角度对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协调进行分析。社会利益冲突在社会阶层结构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阶段,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不尽合理,各阶层与群体的分化加剧且不规范,群体之间的利益表达与博弈存在失衡趋势。针对于此,公共权力必须转变发展方略,实现科学发展与有效发展;积极提升针对不同类型利益群体的调控能力,大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建设,努力推进社会利益格局与阶层结构的合理化。第五章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对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协调进行分析。中国改革进程中,社会的价值观念良莠并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利益行为。现阶段,以“不平等的等级结构”为根本特征的传统价值观依旧在不断扭曲着社会大众的观念与行为。而不规范市场经济所催生的拜金主义,对于当前利益冲突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低估。针对于此,现阶段,我们必须着力构建一种既批判传统臣民文化、也批判市场拜金主义,以现代权利与义务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文化。

王英[6]2010年在《政治和谐:挑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政治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人类政治社会存续过程中,政治主体通过和谐观念的多元认同、和谐制度的有效规范与和谐价值的体系建构缓和与化解矛盾使以利益为基础的政治系统各要素及其与其他子系统之间处于稳定有序、相对协调、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过程。从理论上搞清楚何谓政治和谐,如何实现和维护政治和谐,有助于为实现真正的政治和谐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指导,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利益为切入点研究政治和谐面对的挑战及其对策,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运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政治和谐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政治和谐研究的范式、理论体系和方法,丰富政治学理论宝库的财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论支持和理论服务。论文首先说明了研究的缘起,并从现实意义和学理价值两方面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价值,评述了国内外政治和谐和利益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逻辑结构与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并说明创新之处和面临的困难与不足。第一章通过对政治和谐的既有分析,获得一个批判性说明,并将政治和谐的概念要素归纳为五个基本维度。与此同时,对政治和谐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政治发展、党际和谐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明晰政治和谐的涵义。本章论述的重点为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影响政治和谐的因素,并将利益作为影响政治和谐的根本因素。第二章通过对利益概念的分类、梳理和综述,博采众长对利益的涵义进行界定。继而,分别从利益协调对政治和谐的意义和利益分化与冲突对政治和谐的影响说明利益与政治和谐之间深层次的关系。第叁章通过考察当前中国政治和谐的现状,具体描述阶层之间的利益分化、地区之间的利益分化、贫富分化以及群体性事件的现实状况,深入剖析它们对政治和谐的影响和挑战。第四章以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维系政治和谐的做法为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通过客观分析和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概括、提炼出对中国实现政治和谐的启示。第五章是本文的最终归宿和根本落脚点。通过综合以上各章的学理分析和实践考察,笔者认为中国实现和维护政治和谐应当从几个方面着手: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政治和谐;强化政治建设,实现政治和谐;完善利益相关机制体系,维护政治和谐。这些建议将是中国实现政治和谐的根本路径。论文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文献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法、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对政治和谐进行内涵界定,强调了政治主体是政治和谐的核心要素,更加明确了政治和谐存续的时空范围,重点突出了政治和谐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关系,具体阐明了政治和谐是缓和与化解矛盾的过程,进一步说明了政治和谐是相对静态与绝对动态的统一,以及理顺了政治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具体辨析了政治和谐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政治发展和党际和谐等相关范畴的关系。第二,以利益为切入点和分析视角,从利益协调对政治和谐的意义和价值和利益分化、冲突对政治和谐的影响进一步深入论述利益与政治和谐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从利益视角分析政治和谐问题的基本框架。第叁,将政治和谐置于新世纪、新阶段背景下考察和分析,从市场化、全球化和利益分化、整合的现实角度寻找影响政治和谐的根本原因,以较为广阔的视野大胆汲取实现和维护政治和谐的经验教训,探求实现政治和谐的设想和思路。

刘曼抒[7]2005年在《社会阶层分化与工农联盟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篇论文将工农联盟问题放置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阶层分化的宏观场景之中,旨在通过对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工农联盟发生的重大变化的理性分析,探讨工农联盟在社会阶层分化历史大趋势中的演进规律和表现形式,从而为进一步整合工农关系,化解工农矛盾,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性思考和路径选择。本篇论文对工农联盟的内涵、外延和基本特质进行了理性分析,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农联盟问题的基本思想内核,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历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工农联盟问题的历史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探求了社会阶层分化对工农联盟的巨大影响和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工农联盟以及联盟内部各个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呈现的新特点,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领导全国人民,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经验说明和决策选择。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历史跟踪、文献分析、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本篇论文揭示了这样的必然结论:工农联盟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理,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工农联盟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其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都日渐凸显,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亟待深化与拓展;工农联盟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和动态的发展过程,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调整的加快,必然相应地发生内在的和外在的变化;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历史过程中,与工农两大社会主体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发生变化的事实相适应,工农联盟的构成形式、核心问题以及其实质都展现出重大嬗变的趋势,利益矛盾日益成为制衡工农联盟的瓶颈;在践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将巩固和发展新形势下的工农联盟置于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实施一切有效举措,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整合工农关系,消弭工农联盟内部各阶层之间以及工农联盟同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纷争,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和关键环节。

文宏[8]2010年在《改革成本分担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过程,各个利益主体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各式各样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博弈,计算行为之间的利益得失和各种损耗。在这过程中,改革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进程的启动,成本分担及变化趋势构成改革策略选择方面的路径依赖,直接影响着改革进程的发展方向。同时改革成本分担与发展成果共享的相互协调也成为对改革发展评价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维护和保障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创新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对策构想,建构改革成本合理分担的各种长效机制,就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目标指向。本文基于对改革进程问题相关文献与当代政治学、行政学中有关改革反思资料的深入研究,充分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遵循“基础理论——现实分析——问题探讨——对策建议”的逻辑线索,充分利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制度分析法、阶层分析法、政治生态分析法、利益分析法,以现阶段改革成本与发展成果共享互动为切入点,对当前改革成本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采取分地域、分阶层、分城乡、分官民的渐进路径,围绕“改革成本的基本问题、具体架构、现实形态及总体思路”等问题依次展开论述。基于系统地考察改革成本分担的现实失衡和具体特点,分析成本在改革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基础之上,在制度层面提出理念创新,进而提出我国改革成本分担的总体思路及对策构想。

周志钧[9]2008年在《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从原先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向多元化阶级和阶层结构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特别是在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阶层分化处于嬗变过程、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凸显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不仅涉及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追求、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各方面的变化,而且最终必然会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社会阶层现状及其分化趋势是一国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依据。也就是说,重视和深化对社会阶层分化的研究与分析,正确把握我国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对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对策性研究,对于我们在阶层分化形势下制定重大方针政策,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证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领导地位的合法性,对于我们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叁大基本问题,对于深化改革、保持稳定、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扩大开放,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两个课题来说,思想界、理论界、学术界对这两大领域及其内在关系等都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也分别产生了许多理论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这些理论成果大多是侧重于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统计学等角度分别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与知识综合考察中国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提出的挑战,旨在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探索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阶层分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等)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敏感把握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形势下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培育和发展、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各方面基础的切实可行的对策,通过深刻揭示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运行状态和规律(社会阶层分化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内在关系,社会阶层分化及其对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重大影响),进而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化解社会风险的方法与机制,应对社会阶层分化的新形势,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准确把握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探索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新思路、新方法等。论文鲜明地提出,针对社会阶层分化给社会生活各方面尤其是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挑战,我们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缩小贫富和地区差距、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全面与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基础;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妥善应对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探索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式、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创新制度和优化政策、引导社会各阶层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把社会建设尤其是农村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执政党的思想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业、用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成果充实人民的精神生活,切实加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总之,要不断适应新形势需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社会阶层分化科学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促进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实现的各方面基础。

焦娅敏[10]2013年在《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及当代价值》文中认为本文依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以马克思利益范畴与社会矛盾理论的关系为切入点,结合历史、理论和现实来建立逻辑框架。在考察马克思对利益范畴阐释的逻辑轨迹基础上,考察马克思利益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定,重点揭示利益范畴在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基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结构变迁和阶级、阶层分化的现实,进一步思考马克思社会矛盾学说的价值取向,利益群体理论及其意义、利益分析方法等等,以求全面、客观把握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及其当代价值。本文认为,研究马克思利益范畴的内容本身需要把握马克思以前的西方文明史关于利益的认识与马克思利益范畴的关系;研究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需要把握马克思利益范畴与社会矛盾理论的关系;研究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地位的当代价值,有必要对马克思用于分析社会矛盾的阶级斗争学说、阶级分析、利益分析等理论随着历史变迁的发展进行梳理,考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际的关系。从马克思以前的西方文明史关于利益的认识与马克思利益范畴的关系来看,最早古人时期的思想家通过神话故事体现食色欲望、情爱人生动力作用论;古代希腊思想家将人的物质需要、情欲等利益追求的历史动力促进的朴素观点;以及中世纪西方思想家从抽象的人性角度论证利益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起因等等,围绕着利益概念的认识、利益的拥有和利益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马克思以前的西方文明史关于利益问题的认识为马克思的利益范畴生成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在总结前人利益认识的基础上,立足人的社会实践的现实,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利益问题进行了思考,构筑了科学的理论大厦,实现了利益范畴的历史超越。在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马克思对利益范畴的解读有了科学回应,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逻辑起点。在思考利益范畴的方法上,马克思通过批判旧唯物主义,确立新唯物主义方法,正确地说明了利益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体现;通过批判非历史主义方法,确立了历史性方法,科学展现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对利益范畴坚持了一般和个别相统一的辩证方法,为马克思利益范畴建立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在利益的发生机制上,马克思认为现实需要是利益发生的前提,社会关系是构成利益的社会基础,社会实践是利益形成的根本途径。正是这些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利益的发生。从马克思利益范畴与社会矛盾理论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利益范畴是其社会矛盾理论的核心。这个“核心”地位主要通过利益范畴在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中的范畴属性、利益在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运行基本规律中的地位、利益在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中的地位以及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的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中,“利益”与“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和“生产劳动”等概念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社会的基础性范畴;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其根源在于追求利益所致,因而社会基本矛盾的实质是利益矛盾;利益发生发展的规律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利益分析法是马克思社会矛盾分析的基本方法;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利益共同体的现实形式,利益协调是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的价值追求。从揭示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的当代价值角度,重点考察其居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际中如何认识并协调当前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转型时期,过去单一的计划经济向多元的市场经济转化、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体制转化,并导致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由此引发了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和发展,利益主体趋于复杂化,利益分化重组层出不穷,利益矛盾顺势而生,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尽管我国目前的利益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使得社会矛盾也纷繁复杂,但是中国目前的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利益矛盾。在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重新、全面科学地认识马克思意义上的“阶级斗争”,拓展分析社会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新思路,正确处理利益群体理论与阶级理论的关系,契合利益协调的时代要求,规范利益集团发展,把握利益共享发展趋势,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体现了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市场经济条件下阶层分化和利益关系调节[D]. 刘纯明.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D]. 范铁中.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3].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方式研究[D]. 李清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05

[4]. 利益关系协调视域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机制建设研究[D]. 蒋俊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5]. 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D]. 赵玉洁. 中共中央党校. 2011

[6]. 政治和谐:挑战与对策[D]. 王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7]. 社会阶层分化与工农联盟问题研究[D]. 刘曼抒.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8]. 改革成本分担问题研究[D]. 文宏. 吉林大学. 2010

[9]. 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周志钧. 中共中央党校. 2008

[10]. 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及当代价值[D]. 焦娅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市场经济条件下阶层分化和利益关系调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