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SCI现象及影响因素崇拜_影响因子论文

全球性SCI现象和影响因子崇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子论文,全球性论文,崇拜论文,现象论文,SC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1-10-27

影响因子由Eugene Garfield博士于1955年提出[1],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影响因子及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作为重要的科研绩效评价标准被引入国内,学者对其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原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指出,我国“权威期刊”效应日趋风行,期刊以被SCI收录为荣,个人以在高影响力期刊或SCI收录期刊发表文章为最终目标,甚至有一篇定“乾坤”之誉[2]。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国杰甚至戏谑“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国人愚蠢的想法),并指出仅拿SCI来衡量学术水平是非常错误的[3]。但SCI及影响因子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已得到我国多数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的认同,无论是职称晋升、成果奖励、基金申请、学位授予点申请、大学或科研机构排名等,无处不见SCI及影响因子的身影,被称为中国的“SCI现象”[4]。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SCI及影响因子已深深地植根于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甚至有学者认为,SCI和影响因子用于科技期刊和科研绩效评价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中国尤其突出[5]。2008年4月20日,欧洲科学编辑学会发布了关于影响因子不当使用的声明[6],从这一声明及刘雪立等[7]对这一声明的解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应用SCI和影响因子进行科研绩效评价,并非“洋人不理会SCI”。通过对各国家和地区2001-2010年SCI收录期刊数量[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为统计工具,本文提到的SCI数据库收录期刊数均指JCR中的期刊数]变化、2009年SCI数据库收录的医学期刊网站公布影响因子情况和影响因子研究论文的产出量变化等的统计分析,以揭示全球性“SCI现象”和影响因子崇拜。

1 SCI-JCR数据库收录各个国家和地区期刊的数量变化

1.1 2006-2009年SCI-JCR期刊数量变化情况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期刊引证报告》(JCR)为统计工具,分析2006-2009年各年度比上年度剔除的期刊数、新增期刊数和净增加的期刊数,见表1。

1.2 各年度SCI-JCR期刊数量增加及增幅居前的20个国家

各年度与上年度SCI收录的期刊相比,2006-2009年增加的期刊数位居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见表2,增幅居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见表3。我们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SCI期刊数量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这个国家和地区学术评价标准取向,反映了作者、读者、编者在所处的学术评价环境中共同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会激发办刊人不断努力,提高期刊学术质量。考察不同国家和地区入选SCI数据库期刊数量的增加情况,大体上可以判断SCI和影响因子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学术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6-2008年,中国SCI期刊分别增加了3种、1种和11种,而2009年增加了40种(其中7种为台湾地区期刊)。由表2可知,历年来,美国、英国、德国增加的期刊数稳居前3位,这与3个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分不开的,此外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3个国家对科技期刊入选SCI的关注程度。2006-2008年,荷兰增加的期刊数位居第四,2009年荷兰期刊增加数量为23种(位居第13),这可能与荷兰的出版语言为英语有关[8]。荷兰Elsevier出版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期刊出版商,拥有Elsevier全文数据库、Scopus、Science Direct Online等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据库[9]。

2 SCI数据库收录的医学期刊网站公布影响因子情况

我们对2009年SCI数据库收录的男性学、变态学、解剖学、麻醉学、临床神经病学、皮肤病学、急诊医学、胃肠学与肝脏病学、遗传学、血液学、健康护理学、免疫学、感染性疾病、内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病理学、儿科学、药理学、生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学、老年病学等学科的1259种医学期刊网站主页逐一查询影响因子公布位置。其中,36种期刊未找到网站或网站主页不能打开,7种期刊网站主页为非英语语种。能顺利打开网站并可读懂信息的1216种期刊中,770种(63.3%)期刊可在网站查找到影响因子,其国家和地区分布见表4。其中389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位于网页显著位置(网站首页明显图标标示、杂志图片上方或侧边栏、杂志介绍栏显著图标、首页通栏标示);187种(15.4%)期刊同时给出了影响因子在同类期刊中的排名,513种(42.2%)期刊列出了所入选的检索系统,108种(8.9%)期刊还给出了5年影响因子。国际权威期刊Nature的网站上,在“About the journal”一栏,首先给出了“Citation and Impact Factor”,明确声明,该刊的影响因子为34.480[10]。Science也在其网站上声明,“The 2009 ISI Impact Factor for Science is 29.747!”[11]。2009年影响因子最高的10种SCI医学期刊中,有7种期刊给出了影响因子,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位于其网页的显著位置。

通常情况下,期刊网站发布其影响因子被认为是一种炫耀的心理和行为。我国入选SCI数据库的期刊也是一样,必然会在其网站上、甚至是显著位置发布这一重要消息。从表4可知,网站发布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广泛分布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并没有明显集中于东南亚地区。据我们调查,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或近年来影响因子有明显增加的期刊均会在其网站适当位置公布影响因子,以吸引作者投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期刊入选SCI数据库及其影响因子高低已被全球学术领域所广泛关注。

3 2001-2010年影响因子研究论文产出量变化趋势及地区分布

近年来,关于影响因子研究论文的产出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我们选择Web of Science及Scopus两个数据库进行检索。Web of Science是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多学科学术文献文摘引文数据库,Scopus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以“impact factor”为检索词,限定检索范围为“标题”进行检索。2001-2010年影响因子研究论文产出量变化见图1,影响因子研究论文产出量较高的前10个国家见图2。

图1 2001-2010年影响因子研究论文产出状况

图2 2001-2010年影响因子研究论文产出量较高的前10个国家

4 国际期刊界对待影响因子的态度

前文已提到,国际上公认的Nature和Science等均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最新的影响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科学领域对SCI和影响因子的崇拜。2008年,美国的Plasmonics在其被SCI收录、影响因子公布之后,及时与读者分享了这一消息,并认为SCI收录对杂志进一步的发展尤为重要,希望读者继续关注杂志发展,同时提出向该领域专家约稿的请求[12]。2008年BMJ《英国医学杂志》在其杂志消息一栏中,曾发表了一篇以“BMJ的影响因子提高了24%”为题的文章,不仅告知作者BMJ当年影响因子大幅度提高,还以图的形式描绘了BMJ近几年来影响因子不断增长的趋势,并提出向作者约稿的请求[13]。英国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生物信息学简报》当年影响因子一跃达到24.37的高值时,迅速向读者报告了这一好消息,并明确提出感谢当年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因为其对该期刊当年影响因子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4]。英国Karram[15]在其杂志影响因子由2006年的1.828上升为2007年的2.523时,也撰文对读者和编委表示感谢。CMAJ《加拿大医学会杂志》以述评的形式提出该刊当年JCR发布的影响因子有误,希望作者继续关注CMAJ,并一如既往地向CMAJ投稿[16]。Abbasi[17]提出作者希望自己的文章见刊于Lancet《柳叶刀》的最主要动机是因为该刊在医学、内科学领域拥有较高的影响因子,杂志的声望可相应地提高其文章的知名度,以至于一些期刊工作者进行有目的的操作,旨在提高其杂志的影响因子,增加稿源。另外,西方国家也存在一个观点,即影响因子越高说明期刊的水平越高。图书馆或研究机构优先选择订阅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研究者选择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发表文章以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高影响因子期刊的稿源丰富,编辑有充分的空间选择高质量的论文发表;一些研究机构甚至规定其部门的研究人员必须在影响因子高于多少的杂志上发表论文;人员的职称评审也受到高影响因子期刊的影响[18]。Kirschhof等[19]指出,在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影响因子的应用已远远超出其最初的目的,政府根据研究机构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多少来决定基金资助的数目;研究机构及大学根据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决定职称的晋升和奖金的发放。由此可见,在欧美等国家,影响因子也广泛用于科研绩效评价,所谓的“SCI现象”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学术现象。

无独有偶,早在2002年,印度学者Bachhawat[20]就提出了“影响因子综合征”这一概念,2009年被美国迈阿密大学的Elsaie等[21]称为“影响因子神话综合征”。最近,印度的Lakhotia[22]再次提起“影响因子综合征”。因此认为,不仅“SCI现象”几乎风靡全球,“影响因子综合征”也正在全球蔓延。

2011年7月4日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科技发展总体目标,并首次将SCI论文及其被引频次列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具体要求是,到2015年,我国SCI论文被引用次数由世界排名第8位提高到前5位[23]。这将在中国掀起新一轮的“SCI热”。

影响因子如此受到关注,且其对期刊和科学家个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就难以避免影响因子被人为地操作。有学者指出,期刊编辑有意地诱导作者引用本刊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以增加期刊的被引频次,或刊登较多的引用本刊前2年论文的文章,即通过增加自引来提高影响因子[24-25]。另外,也有学者指出,期刊管理者有意地发表较多的编者述评、专家论谈、前景展望,或者提高读者来信的刊发比例。据统计,采取这种方法,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可提高30%~40%[26-28]。

在“SCI现象”和“影响因子崇拜”逐渐向全球蔓延的同时,学术界必须高度重视SCI数据库和影响因子的局限性。如SCI数据库收录期刊的策略是“Cover-to-Cover”,即某期刊一旦被收录,那么该期刊的全部文章都将被收录。这就意味着S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不可能都是高水平的;再者,影响因子受许多非学术因素影响,如期刊出版周期[29-30]、过度自引[31]、批判性引用[32]等。因此,很多情况下,影响因子并不能完全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第三,学科不同,期刊影响因子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影响因子不能用于不同学科期刊之间的比较;第四,影响因子仅仅适用于同专业期刊的评价,用于论文评价是极不科学的[33];第五,期刊的影响因子往往是由少数高质量论文贡献的,用某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该期刊发表的所有论文是极不合理的[34]。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SCI及影响因子的局限性,才能使今后的科学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5 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和统计得出如下结论:

(1)多数医学期刊在其网站上给出其影响因子值,Nature和Science也不例外。2001-2010年SCI数据库收录医学期刊的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呈现出暴发性增长态势,且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年增加的数量均位居前三位。近10年间,影响因子研究论文逐年增加,论文产出量最多的是欧美发达国家。这说明,国际学术领域对SCI和影响因子的关注度在逐年提升,并且逐渐加剧。

(2)值得注意的是,SCI和影响因子用于科研绩效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上所述。

(3)中国人首先提出了“SCI现象”,印度人提出了“影响因子综合征”,美国人提出了“影响因子神话”等。期刊在SCI数据库中的影响因子已广泛应用于中国、印度、美国、英国、德国、芬兰等国家科学评价的各个领域。“SCI现象”和“影响因子综合征”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也广泛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SCI现象”和影响因子崇拜。

标签:;  ;  

全球SCI现象及影响因素崇拜_影响因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