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价值养成与德育模式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模式论文,价值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3)04-056-03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差异和矛盾在相互交往中日益凸显,表现出尖锐的价值冲突,形成和维持共同的、统一的价值观念系统或者具有统一指导价值的规范体系,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1]大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且往往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其价值世界呈现出“冲突”的状态。
一、大学生价值冲突日益加剧的表现
1.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冲突的主要表现。(1)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取向冲突,价值主体中的个体的主体地位凸显。大学生关注的问题越来越现实,也越来越注重个体的主体地位,注重自我价值,主张自我价值的实现。(2)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取向冲突,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呈现出多元化。当今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也产生了一些与主流价值观相对应的非主流价值观。在价值选择时部分大学生从个人利益出发,过分重视以单纯的自我导向来确定自我的价值,价值目标也就由理想转向现实,趋向多层次化。(3)高雅文化价值观与低俗文化价值观取向的冲突,价值主体的个体价值观念取向模糊。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表现出积极、消极两方面。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是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低俗化、庸俗化,特别是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低俗文化充斥大学生现实生活之中。[2]
2.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冲突的成因分析。(1)新旧体制的转轨。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尤其是广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个性的张扬,促进了大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精神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诱发个人本位主义甚至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滋生和蔓延,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2)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兜售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对广大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极大的冲击。(3)教育主体的离散。作为大学生德育主体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没有形成一种合力,具体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异向性、教育内容的矛盾性等方面。长期以来,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教育学生是高校的事,而学校又将学生道德品质低下归咎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而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4)大学生自身的特点。“80后、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价值取向多元,能异乎寻常地、热情地关注社会变化,而逆反心理又使他们对传统保持着一种天生的怀疑和批判态度,容易陷入自我认识误区,引发大学生价值意识的淡化和内心价值体验的冲突[3]。
二、传统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价值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传统德育模式在价值教育中发挥着重要功用,但随着中国社会逐步转型,传统德育模式的一些弊端,已经严重制约了它对大学生价值引领与价值养成功能的发挥。
1.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1)传统德育目标的窄化、理想化、泛化与功利化。德育目标过分突出德育的外在功能,忽视了德育的本性对人及人性提升的关注;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忽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在确定德育目标时,往往仅注意其高尚性和统一性,而对其确定性、可操作性和行为导向性重视不够。(2)传统德育功能定位的空与大。德育社会性功能具有功利倾向,过分关注德育适应现实的目标,缺乏对终极价值观念的倡导和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德育个体性功能具有工具理性倾向,较多地强调人们对规则的遵守,较少关注德育在提升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生幸福等方面的终极目标;德育教育性功能具有智育化倾向,在德育目标的设置上偏重于使学生掌握具体的道德规范、价值原则等可操作性的目标,对道德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等缺乏操作性的目标强调不够。(3)传统德育途径和方法的单一。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单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和理论传授来实现德育目标,其途径与方法显得单一,因而学生的主动性也就难以激发出来。一是德育内容层次性不够;二是在方法上重视心理内化功能不够;三是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预测、选择、判断、决策能力;四是联系生活不够。(4)传统德育过程不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德育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是权威,道德的规范是权威,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这样,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制约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从而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使德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5)传统德育教师的角色错位。德育教师承担着知识的传授型角色,既造成了教师自我的封闭,又造成了学生知识的封闭性。
2.当前大学生价值教育的缺失。在传统德育模式下,大学生价值教育逐步被工具化、功利化,退化了其应有的教化价值,使得大学生们面对价值冲突时不易找到自己的价值立场,或者具备了相应的价值意识却无力践行。(1)知识教育的价值遮蔽削弱价值理解。知识教育的霸主地位导致了对价值的遮蔽,知识教育培养的学生的价值取向易于趋同。但在多元价值时代,大学生在知识领域往往要面对多种不同的价值冲击。由于缺乏相应的价值教育,他们在评判同一事物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上可能大相径庭。(2)道德教育的价值失真阻碍价值判断。高校以自上而下的价值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教育,过分地突出政治价值而忽视对生存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导致道德教育的价值失真,从而使大学生遇事缺乏价值判断能力,或随波逐流,或漠视主流价值。(3)价值目标追求的失衡限制价值选择。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也强调丰富精神世界和锻炼社会实践能力,使之毕业后能服务社会。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泛滥,使受过高等教育熏陶的大学生在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面前过于偏向前者。价值目标的偏向使价值选择丧失多样性,从而限制价值选择方向。(4)高校价值教育状态失常制约价值实践。我国的大学生价值教育,由于教学目标落实不力,教育者在选择教育方式时无所适从。尽管意识到所有的学校活动都能进行价值教育,但又无法有效开展。
三、大学生“六位一体”德育新模式的构建
社会转型期间价值观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存在,给大学生价值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大力革除传统德育模式与价值教育的弊端,构建以大学生价值自觉为指向的德育新模式,对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义重大。具体来说,这一崭新模式包括了德育目标、德育视野、德育内容、德育平台、德育环境、德育机制六个方面的创新。
1.德育目标创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身价值自觉能力。(1)价值认知自觉:明确自身的使命与挑战。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要提高学生的价值认知水平,让学生能够理解真、善、美等价值追求在不同价值观念中的表现。(2)价值选择自觉:培育大学生主流价值。价值选择的困境是当今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学校必须倡导正确的价值目标体系和价值观,探索灵活、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和价值约束机制,使大学生既能自觉地对不同的价值进行选择,又不偏离主流价值的发展方向。(3)价值实践自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学校价值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元导向。(4)价值构建自觉:保持高校价值教育的实然状态与应然追求的必要张力。高校要进一步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向着价值教育的价值自觉的应然追求不断努力。学生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价值实践过程中不断内化已经认同的价值,并自觉更新价值体系,保持价值教育的实然状态与应然追求之间的必要张力,活跃价值构建自觉的生命力。[4]
2.德育视野创新:深化对价值教育的理论认识。(1)深刻认识社会主导价值的功能。社会主导具有教育功能、批判功能、调控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识别和否定错误的东西,坚持正确的东西,进一步坚定信念,重塑价值世界;能够通过价值导向来实现对社会利益关系、社会心态的调控。[5](2)深刻认识高校德育的价值整合功能。高校德育具有文化传递、整合与创新功能。高校德育与社会现实整合的程度高,就会缩短学生在社会中的经验价值与在学校中的理念价值之间的距离,提高他们对学校主导价值的接纳力,改变价值混乱的局面。[6](3)深刻认识人本德育与价值导向的关系。人本德育是以人为中心、发觉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发展,“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具体表现为意向性作用、意志性作用,能诱发学习个体的道德动机,促进个体在实施道德行为时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具有克服苦难的勇气与毅力。(4)深刻认识生活化德育与价值自觉的关系。在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激烈变革的社会中,进行价值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价值自觉能力。
3.德育内容创新:贴近学生生活世界,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运用思想一元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主导思想的方法,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1)加强对大学生的时政教育,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以时政教育为突破口,建立高校自己的时政网站,开辟时政论坛,通过对时事内容的分析与探讨,引入一些理论与国家政策,让大学生很好的获得时政消息。(2)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德育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功利观。教导大学生要做到道义和功利的统一。(3)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引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抵制低级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使大学生在自觉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4)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大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社会的需要以及现在最能适应自己的职业进行择业。(5)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教育,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观念,教育并引导大学生善于同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会与不同风格的人合作。
4.德育平台创新:创新大学生价值教育的实践途径。价值观的最终指向体现为各种具体可视的行为,因而,要积极构筑高校德育实践平台,在实践平台中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在高校可以用多种方式,将大学生、活动内容与活动载体进行有机整合。此外,可以将大学与社区有机整合,把大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本能道德意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行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5.德育环境创新: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价值养成功能。(1)重视家庭教育基础。家庭是人生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作为教育者对子女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培养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巩固学校教育主阵地。学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主体,它能够对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系统化、理论化、正规化的价值观教育。学校首先要发挥好思想政治课主渠道和其他课程的作用。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程,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发挥美术、音乐、生物、地理、体育、实验等课程对学生的审美价值观、生态价值观、集体意识、科学观的影响。其次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思考,也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和发展学生的特长、教会学生做人和处事。(3)构建社会教育体系。要通过良好的社会教育体系使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加强政府政策的积极调控、提供新型的社区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好社会教育场所等。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区、村镇等要主动配合做好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7]
6.德育机制创新: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机制。在高校德育中,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构建正确的价值导向机制,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而这一机制必须以大学生为主,构建良好的互动参与机制,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构建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构建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等。而各种机制的构建必须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横向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克服人才培养中实际存在的“重智轻德”现象;其二,纵向上要鼓励人的不断进步,留给学生纵向发展进步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继而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德育素质。此外,在构建价值观导向机制中,要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强化正激励的作用。同时,价值导向机制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使其在动态适用过程中不断健全和完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