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书法之情_书法论文

20世纪中国书法之情_书法论文

感觉20世纪的中国书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书法论文,感觉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策划:路人

特邀嘉宾:

孙洵:书法理论家

萧平:书画家、书画鉴定家

王道云:书法理论家

庄希祖: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陈仲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书法教研室主任

乐泉:江苏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尚辉:《书画艺术》副主编、美术批评家

时间:1999年10月16日下午

地点:江苏金陵拍卖事务所(金陵饭店内)

(该文原载《东方文化周刊》'99第28期,题目为“硬笔时代的中国书法”,现在的标题为编者所加)

1

20世纪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从碑学、帖学之争到碑帖交融,异彩纷呈。

孙洵(以下简称孙):回顾这一百年,如果从学术上看,首先要肯定清代的乾嘉学派,它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务实与考证,这对近百年影响很大。在百年书法发展中,扬州八怪对书坛影响很大,最主要是在于创新。因为扬州八怪受了很多名家的影响,是中国美术史上极具市场头脑的艺术家。到后来,西学东渐,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有一批留学生到了日本,传播了艺术思想。再看20世纪的书法创作,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改变了历史上“碑派”书法与“帖派”书法相互攻击、相互贬低的局面,有一些既搞碑又搞帖的书法家促进了“碑派”与“帖派”的统一。第二,书法开始强调个性,书画由以往的师生朋友圈内的交流发展到本世纪20年代开始公开展出并且流派纷呈,这在清代还是没有的。第三,书法的理论研究可以以1919年为限,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书法研究还是延续清代的方法,新文化运动以后,书法理论研究在文字上简洁化了。前50年的书法创作的成就大于书法研究的成就,这是因为当时的第一流的学者并未把书法看作一门学科,但是前50年的成就为后50年奠定了基础。

萧平(以下简称萧):碑学是从乾嘉学派开始提倡,当时因为馆阁体的泛滥,帖学开始衰微,有人提出碑学问题是一种进步。民国初期,金石学的兴起是个很重要的现象,当时很多文化人对甲骨、钟鼎等文字的研究,形成了新的起点。今天客观地去分析碑、帖两方面的争论,在民国书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从碑学的发展到对金石考据学的研究,使得书法的形式有了扩大,像从骨甲文的发现到大量的发掘、研究,甲骨文也进入了书法园地。这个时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突破了明、清的领域。比如明代一些名家的篆书常出现错字,说明那个时代对金石的研究是很不重视的。对纷繁复杂的民国书坛,可以细分为几个方面:一方面是以碑学为主的(包含金石学),包括一些画家的书法如:赵之谦、吴昌硕以及后来的傅抱石、张大千等人。另一方面是严守帖学的,像白蕉。也有一部分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像于右任由写帖转向写碑,他收藏了近百种墓志铭,后来他又研究草书,将草书与碑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结合体”。有的书画家既是写碑的大家,同时又对帖有很深的造诣,这个时期在相当一部分著名书画家中是碑帖融合的现象。另外,在研究民国书法时,还会注意到“学者书法”的问题,有些学者并没有专门在书法上下过大功夫,但是他们的书法看上去是有学问的,书法头等要素是“气味”,这并不单纯是技法问题,否则书法就不能成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学者书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包括大政治家像孙中山既写颜真卿,也写苏东坡;毛泽东的书法,尤其是毛泽东手书的诗词发表之后,对草书和帖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他的学者如陈独秀、鲁迅等人都是属于“学者书法”的领域。还有一部分是属于“画家书法”,中国历来讲求“书画同源”,“画家书法”早在宋代就注意“意”,追求意趣,近现代的像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在书法上都有很好的造诣,而且与单纯的书法家是有区别的。我认为以上这几方面都是值得研究的。

尚辉(以下简称尚):我认为如果将整个20世纪的书法同以前的书法从宏观上去进行比较的话,是一种从传统型书法向现代型书法转换的过程。这一百年的书坛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我们对于民国时期的书法谈论得比较多,这恰恰说明了民国时代是一个转换过程的延续,是传统向现代的一种延续。这种转换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如同文学创作上也存在着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问题,在绘画上也同样。书法的这种转换,其因素首先是书法的载体改变了,虽然现在的书法作品还是写唐诗宋词为主,但是作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改变了,这种改变对书法的创作作用是非常大的,这在前50年还感觉不很明显,后50年则普遍意识到了。书法载体对书法的影响到了21世纪可能会更大,因为书法中书写的语言脱离了现实。第二个因素是书法的工具也在改变,20世纪由硬笔代替了毛笔,到了21世纪由键盘(电脑)代替硬笔,这对于书法的创作同样具有很大的影响。此外,第三个因素是写书的目的,原先多为文友赏玩,在20世纪则提出了书法展示的问题。这三个因素看起来似乎并不太重要,但是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的相互作用对书法会产生较深刻的影响。前面的两位谈到关于碑帖融合的问题,在晚清时,碑学之声要超过帖学,在整个20世纪,碑帖融合为一体是一个大的趋势,到了21世纪,这个问题可能还将向更深的方向去发展。20世纪考古发掘的成果是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世纪的,像甲骨文、汉简古隶、魏晋残纸和民间书法等等,对于书法的研究与创作都会有新的影响。

庄希祖(以下简称庄):这个世纪的书法是碑帖交融的,前一个世纪是碑学兴起,我认为它拓宽了书法创作的领域,为帖学输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演变,特别是清代的篆刻超过了唐宋元明甚至更前,竖立起新的高峰。后来像康有为等人提出的“无碑不美”我认为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不容否认,老一辈的人做的最后的尝试,总结的经验是相当可贵的,包括康有为本人在晚年对刘海粟讲,由于碑学的昌盛,使帖学衰微,在整个清代并没有培养出行草大家,这应该是碑学的失误。全部搞碑的几个大家以至于不能写好帖,这就是没有很好的将碑帖交融,胡小石写王献之的《十三行》是明显用碑来写帖的。林散之既写碑又写帖,他将碑与帖很好地结合起来尝试。高二适先生则全部学帖,反对康有为的碑学,题上“恶札”二字。整个20世纪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是由碑学向碑帖交融,再向帖学回归的过程。

王道云(以下简称王):碑学与帖学的相争,使人们忽略了整个书法流派的大格局,这就走偏题了。写碑的标榜碑学,另一些人则崇尚帖学,反对碑学。这两方面人几乎唱了半个世纪的对台戏,后来就有人提出了碑帖结合,实际上还是一回事,都不是全面地看问题。研究碑学的标榜魏碑、汉碑、石鼓之类,这都是用毛笔写的,为何强称碑学呢?帖学是写在纸上的,是第一手资料,翻刻为碑成为第二手资料,又如何评价孰好孰坏呢?学书法的人应该考虑与选择的是偏爱哪一种风格,所谓学习碑帖结合的人也有学得好的与学不好的。只要学得好,达到一种高境界就是优秀的中国书法,而不应该强行区分。一个世纪的碑帖之争,作为后人不应再去过分讨论,成为书法大家的人是根本不应该有这种门户之限的。我想应该从中国整个文化上分析,学书法,技巧是必要的,但是有的人成为了艺术家,有的人却只称得上工匠,这是因为缺乏修养,缺乏悟性。如果王羲之将书法写在碑上就成了碑学,写在纸上就成了帖学,这种区分是后人强加上去的,用自己喜欢什么风格来判定碑好还是帖好,这是个误区。从研究角度讲,学者书法、画家书法都是研究的课题,此外还有地区性的不同,北京的与江苏的不同,江苏的与浙江的也不同,像江苏出了一个林散之,影响了这一片地区,各个地区都有单纯学碑或学帖的,也有碑帖结合的,无法论其好坏,所以应当打破原来碑帖相争的观点。至于书家、书匠、大师的问题,最终还是修养问题,学书法的能成为书家的不足十分之一,能成为大师的就更加少了。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修养很重要。书法是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写到今天要有对时代的感悟,而不仅仅是限于某一种流派。现代人写的书法就是现代书法;是传统书法的延续,没有传统作为参照就难以创新。

陈仲明(以下简称陈):书法是反映精神面貌与追求的,站在20世纪末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百年书法,我认为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学问书法和市侩书法。所谓学问书法是书者的学问很好,诗词文章很好,我们知道的“金陵四家”是相对比较寂寞的,比如林散之不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但他的旧体诗词写得很好,如果在诗词界,林散之只算得上二三流,但是在书法界他是一流的。而市侩书法则纯粹承袭了商业文化惟利是图的特点。现代人对于书法已经知之甚少,到了21世纪,书法的圈子应该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大家普遍叫好的也许在书法艺术上是最差的,而学问书法的书者又要有耐得住寂寞的,短时间内也许没什么人叫好,但是后来的学术定位会把他们定得很高。从社会的总体来看,书法是走向衰落的。

乐泉(以下简称乐):每个书法家都是有成就同时也存在不足的,在诸多作品中,如果有一二幅非常好,就很令人感动,又何必强调碑帖之分呢?我赞同王道云的观点,这种区分是人为造成的,碑帖实际上是一回事,无论碑或帖,只要是好的,都可以去学。高(二适)老是帖派的,但他也写碑,林(散之)老也是这样,所以没有什么碑帖之分。我认为江苏四老就整体文化素养来说是全国最好的。现在搞书法的人是草多树少,参天大树更少。书法已经成为一种大众都能接受的“平民文化”,书法艺术不应强分门类,它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太可能向世界范围发展,所以它有局限性。它不像绘画可以向西方借鉴。所以只要写得好就是好作品。同时,书法是强调整体素质的,而不是单纯修炼技法,不仅要看字写得如何,还要看诗词、文章、为人,这是综合的,整体的。现在学习书法的人应该不仅仅限于学字,还要学习书法以外的东西。虽然书法本身并不能反映人品,但是书法可以反映人的审美情趣,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感受会有所不同。比如喜欢林老书法的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笔一画的笔墨,而是整体的气息。

2

以整个书法史作为背景,在书写工具革命性地变革之后,20世纪书法的水平如何?

孙:这一百年来,书法由实用性走向一个专门的学科,在研究上和流派纷呈上是好的,但是在专业水平和个人修养上是不如以前的,而中国的艺术向来把人品放在学品的前面。

王:从整体上看,近百年来对书学的研究是进步的,从创作上具体分析是各有千秋。

尚:一个时代的成就如何应该看它的最高峰,用最高峰来进行比较。我认为20世纪的最高峰像林散之,是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出现的大师,从这个角度上讲,20世纪的书法艺术达到的最高成就不亚于20世纪以前甚至还有所超越。20世纪的书法家遇到了一些以前几个世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比如语言环境问题,硬笔替代毛笔的实用问题,书法的视觉冲击力,展示效果等等,是这个世纪特有的,就这些而言又是难以比较的。

萧:20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中国的书法也呈现了空前的沉浮与变化,这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没有的。20世纪书法的水准,表现了辉煌可喜的一面,同时也有它可悲的一面。

陈:20世纪的书法是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总体上高低落差很大,是否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高峰的局面尚存疑问。但20世纪以前就已经有了职业书法家。

庄:由于社会的变化,硬笔的侵入,书法已经不再是每个文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已经游离出来成为一种艺术,所以只有少数人能达到非常高的高度,而绝大多数人水平相当低。像高老、林老这几位老先生的成就已经直逼前贤,他们甘于寂寞,始终在书法之路上前行,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乐:我认为像高老、林老这几位书法家比过去的书法家是有所超越的,是高于古人的,我见过林老80多岁写的对联,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现在的社会十分复杂,各方面诱惑太多,人们很难静下来,因而就整体来说是不能与过去相比的。

3

近20年的中国书法状况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萧:现在社会上将书法作为老年人健身的手段,或者作为让儿童提高素质的方式,表现了书法在功能上的转化,可悲的是把作为艺术的书法与作为实用的或功能性的书法混为一谈,有的获奖的书法作品甚至出现错别字。商品社会的诱惑太多,搞书法的人寂寞不了,而书法正是要求甘于寂寞的。尚辉刚才谈到,中国书法正从传统书法向现代书法转换,书法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尚未可知。现代书法的名称是从日本传来的,改革开放后,中日书法交流相当多,所以还要注意一下对日本书法的研究。

尚:现代书法可以分为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可称为现代形态的书法,它是纯粹的前卫书法或者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书法,基本上脱离了书法的载体。第二种状态就是传统型的书法,包含了作为书法家的功底、学问、人品以及不是为了要作书法家的书法。20世纪的传统型书法出现了一些大家包括像金陵四家等。还有一种介于传统型与现代型之间的书法家,可谓第三种状态,有的称其为新古典书法,这种形态的书法既不想背离传统,又想向现代型靠近。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书法家的自我意识非常明确,他们不可能想到要到五六十岁才去参加展览,才会成为名家,因为他要以书法家的面目去生活,这种人做的成分比较多,将传统的与现代的东西合二为一,走出自己的道路。到了21世纪,这种现象可能是非常普遍的,现代型的书法会占成分多一些。对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书坛现象剖析,对于很多现象不能盲目褒贬,书法的普及面渐广,出现了“书法热”,这是从现在这个视点去看的,但从书法的传统角度,这种书法热的从业人数还是不能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的书法家整体素质不是太高。

孙:早年的宗白华、朱光潜研究美学,突破了当时封闭的中国书法研究体系,前50年为后50年奠定了书法研究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书法艺术的标准常常是书以位重,而不是书以才重,书法应当是经得起时空检验的。

陈:对于当代书法的定位问题,我认为常常带有官方性质,带有裙带关系,用李敖的话说,带有“生殖系统”。书坛的领袖如果是胸怀宽广、学问精深、书法水平极高并且有活动能力,那么他将来的定位会成为大家。否则最终还是大浪淘沙。比如像林散之草书的笔墨变化层次均是超出前人的,如果他耐不住寂寞,是很难有这样的成就的,好的作品往往是在寂寞的时候产生的。

庄:现代书法总的来说比解放初期、文革时期是欣欣向荣的,“书法热”的兴起说明中国书法有群众基础,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像京剧一样,现在只有少数人在玩票,则意味着书法即将灭亡。但是现在的书法市场还相当广阔,有很多人喜欢书法,收藏书法,而真正懂得书法、甘于寂寞的人是很少的,有的书法家对于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误以为写字的就是书法家,把自己降格为“书匠”的层次,仍旧津津乐道。实际上书法永远是“书如其人”的。

乐:书法是一个文化现象,它必然反映社会的文化现实状态。现在有的书法作品,诗词平仄不通,不讲对仗,偶有对仗也属巧合,照样标上七律、七绝之类。更有甚者,是连最起码的文化修养都不具备,认识几个字而已。

王:近百年来,书法就普及方面来讲比以往要广泛,但是提高上不够,就人才来讲不如以前,近20年来就没有什么人才,各种协会、展览名目太多,评各种奖项太多,认为参加了某个协会、得了某个奖项就是书法家,这是误区。另外,功利性太多,对自身修养方面谈及较少。近20年来书坛过于热闹,应该是冷静下来思考的时候了,搞理论工作的人应当多讲真话,不要盲目吹捧,作为奖项的评委要实事求是,避免用手中权力把握书坛,导向很重要。这20年倡导多样化,但要适度,忽而汉简热,一窝蜂而上,忽而又是别的什么,这种“流行风”会误导青年人。作为书法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应该给青年一代以正确导向,踏实地去培养人才。

4

当电脑迅速地夺下人们手中的笔,在一个全新的世纪,书法将会面临怎样的境遇?

王:书法有可能脱离实用,走向纯粹的艺术,也有可能走向市场,另外还会有一些人继续步入传统,会像过去一样出现令人可喜的局面和一些大家。还会可能将汉字进行变形,形成一种像字像画的流派。

萧:从现在展望下个世纪,已经能看出一些苗头。像尚辉所说,书法已经进入了一个现代形态,这种现代形态不是一两代人所能形成的,这个模式中有一个突出的反映:它应该是有传统的,同时强调个性。现在年轻人的书法,就格外强调个性,随心所欲地去写。这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性解放使一些艺术家认为“要表现自我”,可能将书法作为个人感情宣泄的工具。第二,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现代建筑形式的改变,书法形式也会相应改变,可能会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有的作品内容会淡化,有的会更注重形式,成为介于抽象画和书法之间的一种边缘艺术。人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会出现对历史反思、回归的现象,人们可能用极大精力去回归传统,逃离喧嚣的现实生活,我们的书学历史上出现的大家和那些辉煌的时代是诱人的,这种回归是必然的。从常规上来讲,书法的功能将有所转换,作为老人健身、修身的手段,儿童素质教育的方式。21世纪电脑格外发达,整个书写文化会淡化,而艺术品的收藏会再进一个高潮,这也促成人们对书法的进一步认识。

尚:我对21世纪的书法发展不抱过分悲观的态度,甚至会更加自信一些。现代形态的书法观念更强烈,我刚才分析的三个状态在21世纪会更加明确。从绝对值来说,分析中国书法相对以往是走高还是走低,我并不十分悲观。到21世纪,对书法价值判断的标准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书法在21世纪的发展不会只沿着传统线性地发展,这就不能完全用传统的标准来衡量。如果完全用传统的标准,大师能不能产生就很难说了。那时,电话、电传、电脑会更多地代替书写,书法的载体、工具和环境都被切换了。21世纪,我认为书法会出现几个特点:第一,书法有即时性,即风格流派是瞬息万变的,因为时代的节奏很快,要求书法家也具备这种特点。第二,书法同时有消费性,这是由市场经济所决定的,书法成为文化消费的一部分。第三,是书法的大众性,像萧平所说,书法功能的转换也促成了书法更加面向大众。21世纪的书法,展现的是21世纪的文化信息与文化价值。

孙:21世纪的书法艺术是多元化的,多功能的,现代人将金钱用于收藏字画,将书法用于居室装潢,21世纪的文化人思维是多维的,无论喜欢与否,都会将书法艺术作为国粹来欣赏。另外,我认为电脑的发达并不能代表艺术家的个人宣泄,我对于21世纪的书法艺术持乐观态度。

陈仲明:我想能否形成一些不受官方影响的书法团体,有各自的风格、特点,从正道上把书法的高追求推向社会。如果没有这样的结合,可能会很糟糕。书法没有严格的规则,很有可能被社会上的金钱意识、市侩意识淹没。

庄:在21世纪,首先电脑不可能取代书法,现在市场上充斥的电脑招牌,这种没有个性的东西的盛行,说明了企业家没有品牌意识,到了下个世纪,随着商家的文化素质提高、品位提高,他们会像解放初期的大资本家一样珍爱书画艺术,会引起收藏热升温。另外,现代家居装饰需要书画艺术。商业化的介入会加重商业气息。我认为书法团体可能会以师生朋友聚会的“沙龙”形式出现。同时,书法教育在下个世纪会繁荣,年轻人的品位高下,“字如其人”这是很重要的。

王:对于21世纪,我感到既有乐观的一面,又有悲观的一面。乐观的一面是如果我们对现在的收藏、书风进行改革,应该会出现大家的。但如果新闻导向、书法教育还像现在这样存在误导与干扰,那么有可能要等一百年后甚至更长才会有大家。

乐:社会向前发展并不会影响书法的存在,中国书法有三千年的历史,就足以证明它不会衰退,西方发达国家照样在研究中国书法。现在的书法尚不成熟,到下个世纪一定也会有高手出现,时间和历史会证明深浅好坏。书法已经成为平民艺术,已经通俗化了,所以不必为书法担忧,越具有民族性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

萧戈(江苏金陵拍卖事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从商业角度来讲,对近现代书法有几种衡量标准:一种是书法的真正内涵,另一种是书法的商业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人为炒作的价值两类。看待书法问题不能只从价值来看,近现代的作品有待于时间长河的检验,当代书法的地域性很强,像北京比较崇尚启功,江苏比较崇尚林散之等人。我们这一代应当多吸收、借鉴诸位名家的经验,有许多东西是需要用时间用衡量的。

(根据录音整理。整理人:臧墨寒)

标签:;  ;  ;  ;  ;  ;  

20世纪中国书法之情_书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