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人才价值评估与培育模式组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价值评估论文,模式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5)03-0191-06 DOI:10.15891/j.cnki.cn62-1093/c.2015.03.043 当代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断增加着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强度和需求层次。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互联网新业态等一系列现代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正在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实力的新的标志性亮点。它们的显著特征均是以人才为资源,以创新创业为核心,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经济和文化诸多要素高度融合的产物。因此,它们对相应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也就更加具有数量上的众多性、能力上的层次性和时间上的迫切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和队伍建设的要求也就具有更高的难度、广度和深度。 要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只有摒弃传统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进行总体规划、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调配与优化组合,才能使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满足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的发展需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从“世界大国”到“世界强国”的跃升,走上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对此,我国政府、企业和各层次院校都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肩负着神圣的职业使命。 创新创业人才是一种极其依赖心智能力的高端人力资本、智力资本。本文以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价值形成为切入点,进行多层次价值衡量与估算,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的分析依据,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多模式组合机制,从而加速解决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十分匮乏、培育不力的难题,以期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新业态的需求,为本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目前,关于创新创业人才理论的基础性研究著作或文献凤毛麟角,现代创新学说鼻祖熊彼特(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可以认为是这一方面的开山之作;理查德·弗罗里达(Richard Florida)著名“3T”理论[1-2]中的3T之一就直指人才(talents)。此外,创新创业人才研究的经典文献还有保罗·罗默(Paul Romer)的新增长理论[3]、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的创意经济理论[4]等。 本文的思路及亮点是从高端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问题,首先从人本途径、文化途径、经济途径三个方面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价值形成,然后提出从普通型(传统或狭义)人力资本、创新型(知识性)人力资本、创业型(运营性)人力资本三个层次进行人才的价值衡量,接着提出了估算创新创业人才价值的四种视阈——通过人才的成果(知识产权)进行间接估价,通过人才的作用(智力本身)进行直接估价,从知识性角度对创新型人才进行估价,从运营性角度对创业型人才进行估价。上述三途径、三层次、四视阈的系列化分析结果,为后续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四类模式及其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量化工具。通过梳理有关文献发现,目前采取此类系列化分析方法的文章还十分鲜见。 二、创新创业人才的价值形成:三条途径 从上述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内涵看,起码涉及了人本(human)、文化(culture)、经济(economics)三个主要的领域。因而,我们应当首先从人本途径、文化途径、经济途径三个方面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价值形成问题。 (一)创新创业人才价值形成的人本途径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越来越表现出它不断突出以人为本的过程。人们越来越深深地感觉到,只有人,只有人才,才是企业、行业乃至产业的真正灵魂,它们所涉及的每一项重要内容都与人才紧密相关。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是人才要素,它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能否拥有相当数量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当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发展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由人本途径分析创新创业人才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它们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在人本层面的价值内涵。 1.人的创造潜能:主观能动性 人力资本不同于其他各种资本的根本性标志之一,就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人的创造潜能的“基因”,这是创新创业行为的人性基石。但是,人在决定自己行为的时候,始终存在着作为与不作为、积极与不积极的主观抉择。这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外在(企业)控制的不完全性和内在(自主)控制的决定性。所以,创新创业人才价值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第一条件,就是这种主观能动性能够被彻底激发并正确运用。 2.人的学习潜能:兴趣与认知能力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市场状态的变化、产品的更新换代使得创新创业人才的价值具有了时效性。因而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成为影响其动态价值的一项重要因素。人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他的学习能力,人的兴趣指向制约着他的学习效率。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和知识面,这是有望获得创新成果的基础,通过实践学习积累了经验和历练,这是逐步取得创业成功的台阶。 3.人的性格特征:意志和毅力 意志和毅力是指一个人能够自觉地设定目标,并按照目标来确定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最终实现目标的品质。意志和毅力是创新创业人才胸怀大志、排除万难、去尽力夺取胜利的一种精神素质和优良的性格特征。美国著名橄榄球教练文思·伦巴第就曾经说过,成功人士与普通人相比,普通人不在于缺少力量,不在于缺少知识,而是在于缺少意志和毅力。 4.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割性 与其所属载体的不可分割性是人力资本的又一显著特征。每个创新创业人才的创造潜能、学习潜能、性格特征既是这个人的自身属性,又构成了其人力资本的价值内涵,与其自身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曾明确指出,从属于人的一部分是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不论这笔资产用于消费还是用于生产,人必定始终带着自己的人力资本,没有人能把他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与其自身分开。 (二)创新创业人才价值形成的文化途径 始自20世纪初,“文化”的本质持续成为各国学者探索的热点。西方的文化(culture)一词由“耕耘”与“播种土地”的原始含义潜移默化,到了18世纪启蒙时期拥有了教育、修养及涵养的意思。继而进入当代,文化几乎扩展到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活动、物质活动及其取得的相应成果。中国的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具有文治(制度)和教化(培养人)的意思,与中世纪欧洲的“culture”含义十分接近。关于“文化”内涵的探索在改革开放之后又重新活跃起来,《辞海》根据《苏联大百科全书》,为“文化”下了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如泰勒、索金、福德和毛泽东等人的界说都属狭义文化范畴。这里选用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UNESCO)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涵盖精神、物质、知识和情绪特征的,使一个社会或社会群体得以自我认同的一套体系。它不单包括文学和艺术,也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观念、价值观念、传统与信仰”[5]。 由文化途径分析创新创业人才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它们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在文化层面的价值内涵。 1.人类文化过程的复杂性 人类的文化过程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对前人的学习、模仿,也有后来者的扬弃、改造;既有一脉传承、发扬光大,也有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并且经常会在科学、经济、社会或者家庭、民族、宗教等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上同时推进,相互渗透,使之越来越复杂化。创新创业人才的高认知能力和高主观能动性,则更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复杂性。 2.人的文化内涵的综合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的文化内容无论是从个体还是从整体来看,都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结合马斯洛的人的层级需要理论,人的文化内容不仅覆盖到生理需要的层面(吃、穿、住、用、行的文化),而且覆盖到精神需要的层面(交往、友谊、尊严、幸福、理想的文化),从而对相应的创新创业人才也就提出了能够深入思考、刻画、解决这类综合性问题,并比一般人才层次更高的要求。 3.人才文化展示的多样性 面向现代社会,创新创业人才的展示因为有了文化因素的积淀和交叉叠加而更加缤纷多彩、形态多样。这既有文化传播媒体的不同(声、光、电、磁、视频、影像等),也包括文化信息格式的不同(文字、符号、数据、颜色、图案等),并且还涉及文化艺术表现形态的不同(音乐、绘画、舞蹈、动漫制作、文学作品等),以及文化成果存储方式的不同(软件、光盘、设计图纸、技术专利、编纂方案等)。 4.智力资本的非同质性与不可替代性 由上可知,每个创新创业人才的创造力、学习力、意志力各有特点,构成了其人本禀赋的巨大差异。而文化过程的复杂性、文化内涵的综合性、文化展示的多样性,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后天品质的差异程度。这使得他们在未来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出来的才能、作用、水平各不相同,不但有着明显的非同质性,而且在作为人力资本的使用过程中通常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 (三)创新创业人才价值形成的经济途径 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通过市场竞争对其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产品生产的低耗费、高产出,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所有的人力资源中,居于高端的创新创业人才最具有稀缺性,市场角逐,能者取胜,构成了创新创业人才得以涌现的经济途径。 由经济途径分析创新创业人才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它们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在经济层面的价值内涵。 1.创新创业人才的功能分析 从人力资本本身的功能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普通劳动能力的同质性人力资本,另一类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同质性人力资本的经济特性是边际报酬递减,而异质性人力资本的经济特性是边际报酬递增。这是创新创业人才在市场竞争中总是能够脱颖而出的基本原因之一。 2.创新创业人才的投入分析 从经济活动性质的角度看,创新创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活动,它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高智力、高创造力、高投入和高附加值等一系列有别于其他经济活动的特点。与一般实体经济“物”(原料、材料、能源、辅助材料等)的生产投入具有根本的不同。在当代信息社会、智慧产业、知识经济这类新型活动过程中,投入的是新理念、新创意、新灵感、新技艺,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嫁接、融会贯通。 3.创新创业人才的产出分析 从产出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创新创业人才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型成果的产出;一个是在这一复杂的劳动过程中,创新创业人才自身的历练和升华,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产品和市场竞争力角度来看,创新创业产品是人的才智与知识、技术、文化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产物,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辐射力强,市场开拓能力突出。 4.创新创业人才的资本化:智力资本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持续积累,一般性资本的供应越来越充裕,满足普通消费需求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其稀缺性大大降低。在新的世纪中,具有新知识、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并且这类人力资本的高素质、高要求、高水准,决定了他们与一般的人力资本不同,借助高智力、高技能和高创造力,形成高端人力资本。这种高端人力资本通过创新创业人才的形式使其人格化,通过人的“创造天性”,使其在现代社会进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三、创新创业人才的价值衡量:三大基本类型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否定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技术外生和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两个核心假定,提出生产要素应该包括四个方面——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和新思想[6]。其中人力资本是按受教育年限来衡量的,而新思想是指那些由特殊的知识所产生的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所以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认为知识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内生变量列入增长模式,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要想快速发展经济,就必须像重视对机器设备的投资那样重视知识投资,实现投资与知识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另外,他还发现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新思想)具有非常丰富且低复制成本的特征,最终能产生“边际效益递增”的效果,这刚好契合了目前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特征,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智慧产业时代,以及创新创业人才数量迅速增长的趋势,人力资本的内涵也应当随之扩展。综合上述人本途径、文化途径、经济途径三个方面的分析,现代(广义)人力资本可以划分为(传统或狭义)普通型人力资本、创新型人力资本、创业型人力资本三种基本类型。 (一)普通型人力资本的价值分析 产业经济视角的代表性观点认为,创意产业、知识(咨询)业仍然归属于第三产业,是众多一般服务业中的成员之一。因而趋向于按普通生产要素的不同,从传统或狭义人力资本的角度评估创新创业人才的价值,其结果是往往低估了对象的实际价值。 有关人力资本的概念,自从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以来,经济学家们持续研究,并且给出自己的定义。当代的伊兰伯格等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将劳动者概念化为一整套可以向雇主“出租”的技能。某个劳动者所具有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来自教育、培训等,也包括从实际工作经验学来的——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生产性资本储备。这种生产性资本储备的价值则取决于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够得到的报酬。 与非人力资本不同,人力资本的价值直接依赖于形成该资本的人的素质,由于每个人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存在着差异,使众多的人力资本之间具有非同质性。依据大量的有关统计资料,并结合人的各种能力和作用的差异,广义的人力资本可以具体分为集合劳动力(assembled workforce),单位的技术带头人、设计师、创作团队,企业家、合伙人、股东三大类。所谓“训练有素的集合劳动力”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或狭义)普通型人力资本。现代经济学一般认为,对这种生产型的集合劳动力,其能力和努力程度一般置于一种基本的可观测状态,因而其价值视为可变成本,用工资进行支付,在当期得到补偿。 (二)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价值分析 知识经济研究的代表性观点认为,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高层次知识及其高端掌握、运用的能力,使其有别于普通型或狭义的人力资本。因而趋向于结合知识层次、知识类型的不同,以及他们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同,从知识性人力资本的角度评估创新型人才的价值。 创意经济研究的代表性观点认为,知识性人力资本虽然考虑到了人才所具有的高层次知识及其高端掌握、运用能力的重要作用,但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突出的创造、创新特点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表达。而人本角度“新思想的独创性”、文化角度“文治教化的创新性”、经济角度“边际报酬的递增性”才共同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核心价值。 理查德·弗罗里达认为,知识与信息是创新的工具和材料,“创意”是创新的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表现为一种全新技术产品,也可以是一种新颖的商业模式或方法[2]。创新阶层由超级创意核心和创造性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具有创新精神,重视自我实现,勇于挑战等等。霍金斯则将科学和艺术同时纳入创新领域,把创造性作者、印刷出版人、电影导演、舞台布景人和表演者一同归为同路人,即作为创新型人才的一部分。 (三)创业型人力资本的价值分析 创业型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企业家才能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类高端人力资本。由于此类人力资本不仅具有稀缺性,并且其努力程度往往难以进行观测,故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普遍对创业型人力资本价值的回报越来越多地采取具有激励效果的手段,如进行收益分成,给予股票期权等。 大量社会实践及有关事实表明,创业型人才不仅符合一般人才的标准,而且更为出众。从品德上看,创业型人才具有十分强烈的创业动机和力保成功的坚强意志;从创造力上看,其创办实业的能力成为企业生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决定着企业生存的期限;从知识和技能上看,创业型人才不仅具有管理、经营知识、高层次的人文素养、敏锐的市场感觉等T形知识结构,还具有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表达创业愿景的能力;从业绩上看,创业型人才既是劳动力要素,也是资本要素(人力资本),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的人格化动力之源。 四、创新创业人才的价值估算:四种视阈 (一)知识产权视阈:人才成果的估价 上述价值权衡中虽然试图根据人才自己的知识类型特征来评估文化创意人才的价值。但是知识和知识体系具有公共品的特点,本身具有公开性、同一性。对其掌握、运用的能力既具有初级与高端之分,又存在一般性运用与创造性运用之分,并且这类能力的高低往往是难以进行观察和准确划分的。避开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价值评估的视角,从直接评估人才自身转向评估人才的成果,通过成果的价值间接评估人才的价值。 约翰·霍金斯认为,版权、商标、专利和设计作为知识产权的四种基本形式,都与庞大的工业相对应,并依赖国家知识产权的强力保护,从而形成知识产业或创意经济[4]。而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一旦形成,其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保护的内容)就是明确的,属于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因而,可以根据数据资料的性质特点,分别采用收益法、成本法、市场法等确定型方法进行价值估算[7]。 由于无形资产的成本特性、难交易性和独特性(附着他物性、公益共享性、积累或共存性、更新替代性)等影响,成本法和市场法在评估知识产权价值时通常受到诸多限制。收益法通常被认为最合适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不适用于当前不产生现金流,近期也不产生现金流,但却具有创造价值潜力的那些知识产权类型。例如,公司拥有的有价值的产品专利,目前虽未使用,但具有潜在的盈利能力,这些无形资产的未来盈利能力具有某些期权的特征,可运用期权定价模型对其进行估价。 (二)企业资产视阈:人才价值的资本化 如果站在企业运营的角度,创新型人力资本和创业型人力资本均可纳入企业的资产范围。按照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用实物期权的方法[8]进行估价,如果企业资产整体价值为S,企业总负债为D,若用VE表示股权资本的价值则有VE=max[0,S-D],这就具有买权(看涨期权C)的基本特征。 对于债权人来说,当企业的总债务超过企业资产价值时,债权人将得到企业全部资产用于抵偿债务人的债务。而在企业的总债务低于企业资产价值时,债权人可以全额收回债权。所以债权人的预期收益即债权资本的价值为VD=min[S,D]。 如果企业资产的整体价值低于企业的负债,即买权(看涨期权)标的资产的价格低于执行价格,股东作为期权合约的持有者将放弃行使以约定价格购买企业的权利,其收益为0;债权人作为期权合约的出售人仍然拥有作为标的资产的企业,收益为企业资产价值S。如果企业资产的整体价值高于企业的负债,即买权(看涨期权)标的资产价格高于执行价格,股东将行使购买权利,以债务总额D为约定价格向债权人购买企业,其收益为S-D;而债权人售出企业,收到相当于债务总额的资金,收益为D。所以股权资本价值VE=买权价值C。又由企业资产价值S=股权资本价值VE+债权资本价值VD,从而得债权资本价值VD=企业资产价值S-买权价值C。 反之,也可以从卖权(看跌期权)的角度看待企业。根据买权—卖权平价关系:买权价值C+执行价格现值D=卖权价值P+标的资产价值S,代入上述诸式可得股权资本价值VE=买权价值C=卖权价值P+标的资产价值S-执行价格现值D;债权资本价值VD=标的资产价值S-买权价值C=执行价格现值D-卖权价值P。 (三)债权视阈: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估价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大量风险投资实践都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当创造发明者创办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而引进风险投资时,总是不得不,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让出部分甚至全部股权作为条件,而自己成为以年薪作为报酬的职业发明家、设计师、技术带头人。 由于创新型工作具有高专注性,不能分散精力,并且往往过分专业化,使其知识性收益具有高风险性,所以无论自愿还是不自愿,最终大多数创新型人才会选择以债权形式为主体的获取报酬模式,成为自己人力资本的债权人。其特殊贡献则可以通过智力绩效提成、收益分成或股票期权等方式加以补偿。从卖权P角度分析其价值,则有VD=D-P。 (四)股权视阈:创业型人力资本的估价 以实践为取向的创业型人才指那些具有创业者才能,善于发现机会并通过创办企业来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企业家、实业家、合伙人、股东。创业投资的未来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性是成功的机会和损失的风险并存,属于“中性风险”,应当按照风险投资的期权法进行估价。 用传统方法评估股权资本价值VE时,只是单纯地从企业资产价值S中扣除债权资本价值VD;若当企业总资产S小于等于企业总债务D时,会直接得出股权资本价值为零的结论。这显然未考虑债务偿还过程中存在的时间因素,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股权价值变化的因素。而采用实物期权方法[8]评估时,把股权视为一种买权C,即VE=C。期权距离到期日的时间等于债务距离到期日的时间T,在[0,T]这段时间内,可以通过各种努力使企业经营取得较好的业绩,从而提高了企业资产的未来价值,使股权资本价值得以提升,有VE=P+S-D。 五、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机制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十分短缺,教育、培养工作不力,导致许多用人单位核心竞争力不足。另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理论研究薄弱,相关专题研究论文十分鲜见。创新创业的核心源于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具备了创造意识,才会有创新创业的行为。因此,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抓紧创新创业人才的多渠道、多模式的教育和培训,并通过多种组合策略加快速度、提升档次,及时培养出一批批饱含创造意识、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创新创业人才的多渠道培育模式 1.院校培育模式:基础型创新创业人才的供给源 现今学历教育仍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渠道。院校培养模式是基础创新创业人才的初始供给源,其主要特点是创新创业人才供给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首先,要尽快建设创新创业的相关学科,设置相关专业。其次,要革新教育方法,提高师资水平。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高校应该主动承担起发展创造性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重任,加快相关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扩大培养规模。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高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同时要加强创新实践,创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双语授课,启发学生积极实践并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的机制和体制是培育优秀创新创业产业人才的必要条件。我国院校要引入创新创业研究的相关内容,着重培育创作人才、设计人才、策划人才,培养能够将创新创业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营销人才和运作管理人才,同时还要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单位培育模式:职业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室” 企业、事业单位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培养模式是职业创新创业人才的专用“孵化室”,其主要特点是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单位内部培养的模式应注重经验训练与专业训练的结合,同时营造环境和文化氛围,快速催生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和行动。 单位培养主要是指创新创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方法对本单位的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随着我国人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企事业单位可以向国外企业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用人机制和成熟的管理模式,不断培育和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各个单位应直接到有创新创业类学科的院校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的新型人才,到本单位进行讲演或者担任顾问,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来塑造核心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3.社会机构培育模式: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加油站” 社会机构培养模式是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加油站”,其主要特点是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由于创意才能的培养离不开长期实践的锤炼,特别是对于那些高端的创新创业人才,仅靠学校教育和单位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尚需不断的补缺性、即时性、实践性的培训。由工作单位根据需要进行的内部培训,多以业务性、技能性培训为主,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培训人员的创造能力。所以,必须改进单调的学校教育和单位培训模式。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力量,发挥社会机构、市场与政府各自的优势,构建多层次、灵活且规范的社会培训体系。 对已经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创新创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是培养合格创新创业人才的一条捷径。要大力发展社会上各类专业培训机构,使之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辅助方式,针对创新创业人才所需的素质要求,实施有效的能力开发计划,发展相关的课程和培训方案,为社会输送有用的栋梁之才。 4.专题项目培育模式:紧缺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速成器” 专题项目培养模式是紧缺创新创业人才的“速成器”,其主要特点是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战性。应当密切注视人才发展的自身规律和特点,通过组织一系列有关创新创业的专题培训项目、竞赛项目、招标项目、评比项目,使之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可以脱颖而出的“速成器”,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可以快速发现、快速成才的高层次“擂台”。 发达国家创意经济的成功发展无不例外地都是依靠众多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发展起来的。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组织一系列有关创新创业的专题项目,在短期内快速激发参与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意灵感、创作激情。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和机构都应该积极推出人才专题培训项目,及时培养出一批批有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先进技术,能够设计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作品的人才。这类培育应注意的是,要给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可以表现的平台和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如美国的工业造型设计项目、意大利的公共艺术设计项目等,借“速成器”和“外脑”快速培养国内本土创造型人才。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组合策略 1.校企组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定向班 为了取长补短,在方式上建立院校培养模式与企业培养模式相结合的组合培养新模式,采用“学士前定位培养”“学士后综合实训”等方法,充分发挥与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和企业培训资源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各自优势。高校、企业均应坚定不移地走高校—企业互动的人才培养之路,双方都要积极探索,找准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佳契合点,加强校企合作,减小学用落差。因为创新创业人才不仅包括艺术、设计、策划方面的人才,还包括经营、管理、技术诸方面的人才。而且创新创业人才既需要具备跨学科的、T形知识结构,亦需要具备善于融会贯通的复合型的能力结构。所以,要把长于知识熏陶的高校教育与工于能力培养的企业培训相结合,将文化艺术的理解与科学技术的把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人才的综合创新能力。 2.园区组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验场” 建立创新创业产业园、开发区,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实验场”,是务实而关键的基础性建设,它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将原创思想、新发现和新技术有效结合的实现过程和生产力转化机制。引进有关科技、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各方面的企业,构建舒适和谐的工作、休闲、生活配套区域,形成吸引研发、创意、策划人才的文化氛围,加强园区内企业间的动态联系,使多种创新创业人才技能互补的优势和积聚融合的集群效应得以实现。这为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展现和成果应用搭建了一个难得的“实验场”,有利于各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育成长与良性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原创灵感的激发、思路的形成、作品的催生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也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一个可以直接面向实体经济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实践场所。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高度积聚的城市社区里逐渐发展起来的“创意生活圈”以及由其带动出现的“创意社区”“创意专业群”均表明了这种发展趋势的生命力和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巨大作用。 3.终身组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生命链 由于创新创业人才诸多能力的培育和养成不但需要强烈的创新意识、丰富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需要足够的市场把握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洞察能力。这些基本能力不是仅凭简单训练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它们既需要长期观念的培养,亦需要长期实践的磨炼,还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就更需要长期的坚持。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应当着眼于长久之计。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均表明,应当全面构建从幼儿教育到学历教育,再到就业培训、在职培训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构建从传授基本知识到掌握高端知识,从激发创造意识到强化创造能力的生命体的多环节、多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 总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必须正确估价创新创业人才的内在价值,摒弃传统、落后的人才培育模式,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构建完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链。为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标签:创业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 创业能力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股权价值论文; 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