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龙山文化与山东方言区划_考古论文

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山东方言分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论文,龙山论文,方言论文,分区论文,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吴金鼎先生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今章丘市)城子崖发现了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这就是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这一重大发现为探求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注: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城子崖》,1934年南京。)七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人们对存在于距今4600—4000年的这一代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由龙山文化所能够探求到的并不限于中国文明的起源,在广泛涉及到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也联系到语言学研究的诸多问题,如汉字的产生、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分区,等等。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相互交流思想、组织社会生产和斗争的工具。语言与人类共生,是人类文化的象征。方言是一种语言在其分布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实际存在形式,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组成地域文化本身的重要内容。方言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语言在不同分布地的不同发展的结果。方言产生的前提是人类历史进入到定居时代,恩格斯说:“部落和方言本质上是一致的”。(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87页, 人民出版社,1972年。)作为一个地区全体社会成员的交际工具,方言这种信息符号的体系是约定俗成的,现代方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定居时代的开始。

我们虽然无法了解史前时期语言的具体情况,但是可以判断文字产生之前地域方言跟原始地域文化的密切关系。考古学所指的文化,是一个历史时期遗物和遗迹的综合体。考古所发掘的遗物、遗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史前时期虽然还没有文字的记载,但是应该有自己的名称、有不同制作方式的思想和表述方式,这些都必须依靠语言这一工具。例如,被现代人誉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声如磬”,代表龙山文化的黑陶器皿,没有语言就没有名称,也不能在制作中协调其操作过程,完成它一步一步的制作工序,达到其各种规格的要求等等。可以想见,当时龙山文化区的语言就是龙山人的方言。这说明一个地域的文化不能离开方言而存在。地域文化和方言,因为存在着与生共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必然在地区分类上有一致的关系。这从考古划分的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跟现代山东方言分区的一致关系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龙山文化时期代表了我国的一个历史时代,即“龙山时代”。(注: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第6期。 )概括起来说,龙山文化大体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以磨光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但在该文化后期有了金属工具;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换和贸易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形态;出现了城市的雏形——城堡;产生了原始的文字,等等。不难看出,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是处在文明的前夜,或者说在后期开始产生了国家。(注:蔡凤书《城址、文字和文明的起源》,《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 )在这历史大转折的时期,各种文化因素通过地区之间的交流,相互融合、彼此吸收,从而产生了一些相对独立的集团。历史传说中的太昊、少昊、共工、蚩尤和鲧,以及时代更早的黄帝、炎帝等一系列人物,无不以龙山文化的分布区作为他们的活动中心,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形成了华夏和东夷两大集团。(注:庄春波《华夏东西说》,《赵俪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1995年。)

龙山文化的分布很广。西起渭水流域,东到黄海之滨;北起内蒙古南部,南抵汉水流域。主要分布地区是河南、山东、河北、晋南和陕西,全部在现代汉语官话方言的范围之内。这一分布区广泛的文化遗存彼此间的内部差别比较显著,可以分成几个大的区系,其中的山东地区自成体系,被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或“典型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的创造者是东夷人,在陶器风格、石器形状、墓葬特点等方面,都有别于今天河南郑州以西至关中地区的龙山文化。由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考古遗存中,可以窥见山东龙山文化在习俗、信仰等精神文化方面的特点,表明这个地区存在着历史、文化的共同渊源和传统。

山东龙山文化的中心是沂蒙、泰山一带,但是分布并不局限于山东境内,东到黄海之滨,南至安徽北部的蒙城和江苏的徐州和高邮,西到河南永城、濮阳一带,北到河北大名、临西等地。有的学者认为,辽东半岛是山东龙山文化分布的最北界。(注:安志敏《略论三十年来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1979年第5期。 )以上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区,在汉语方言中分别属于官话方言的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胶辽官话三个次方言。

龙山文化在不同的分布地有不同的类型,即使同属于山东龙山文化,也可以再细分为几个更小的类型。最初有人把山东龙山文化划为东、西两个类型,东面类型以潍坊姚官庄遗址为代表,称之为“姚官庄类型”,西面以梁山青固堆遗址为代表,称之为“青固堆类型”。(注:高平、吴秉楠《对姚官庄青固堆两类遗存的分析》,《考古》1979年第5期。 )80年代末有人设想以东经118度为界, 即从今天的费县和淄博市画一条南北向的直线,线东是广义上的半岛区,线西可以说是内陆区,东西两地的文化判然有别。(注:蔡凤书《山东龙山文化与同时期诸文化的关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这个划分跟山东方言第一层次东西两大区的划分完全吻合。1985年,钱曾怡等《山东方言的分区》(注:钱曾怡等《山东方言的分区》,《方言》1985年第4期。)根据50年代山东方言普查和八十年代后补充调查的材料, 将山东方言划分为东西两大区:东部山东半岛,即广义的胶东地区共40县市为东区;西部70县市为西区。两区的分界可以从北部莱州湾南岸向南划一弧线,从寿光、青州、临朐、沂源、蒙阴、沂南直至莒南,这些地区及以东属于东区,弧线以西属于西区,包括鲁西北、鲁西南、鲁中和鲁南。山东方言东西两大区的划分,跟扬雄《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所出现的地名组合“东齐”和“齐鲁”的对称正好相应。(注:参看丁启阵《秦汉方言》,东方出版社,1991年。)

由于考古发掘的资料不断增加,进入80年代的后期,关于龙山文化的分区提出了“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和“六分法”,似乎有越分越细的趋势。(注:参看《山东龙山文化研究论集》,齐鲁书社,1992年。)这许多类型的划分,仍然把着眼点放在陶器、石器、墓葬和房屋建筑的不同上,尤其对陶器的质料、制作方法、纹饰和造型特征的描述是很细致的,这对考古学的研究来说,自然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在作上述划分时,也有必要考虑各个地区人群的生活习惯等其他的各种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当地的方言。这是因为方言是本地区人们世代相袭的交际工具,现代方言中保存着大量古代方言的成分,必然跟本地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在区域划分上具有一致的关系。下面先从考古文化的类型(采用大多数的说法)将山东龙山文化分为六种类型,然后将山东境内方言与之比较。

1.城子崖类型 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中上游和徒骇河流域的鲁西北地区,即今天的济南市、茌平县、禹城县、德州市、邹平县、滨州市、聊城市和淄博市的一部分。这一地区的龙山文化比较发达,延续的时间也长,有许多重要的遗迹,如城子崖、丁公、尚庄、田旺等。在这一区域之内发现了十多处龙山时代的城址,(注:张学海《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文物》1996年第12期。)中国第一片刻在陶片上的文字也是在这一区域内发现的。(注: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4期。 )这一类型文化的陶器以和灰陶为主,陶器上绳纹所占的比例比其他地区高,有三足鬲,显示了可能受到河南省龙山文化的影响。墓地比较分散,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大面积的墓地,在生产工具中较突出的特点是蚌器相对较多。

2.尹家城类型 尹家城是泗水县金庄镇的一个小村,和曲阜市临界。1973年起山东大学在当地发掘大获成果,为学术界所注目。(注:山东大学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这一类型主要分布在汶水和泗水流域,即今天的曲阜、兖州、邹县、滕州等地。这一地区龙山文化的墓葬发现较多,有大型的木椁墓存在,墓中的随葬品也丰富,陶器中黑陶所占的比例比城子崖高。该地区处于鲁西、鲁东的分界处,可以说具备了两个地区的特点,在山东龙山文化的分期和分型上有典型意义。(注:蔡凤书、于海广《山东龙山文化陶器概观》,《考古集刊》第8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3.姚官庄类型 该遗址1960年在潍坊白浪河修水库时被发现,并于当年进行发掘。(注:山东省博物馆等《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5辑,1981年。 )主要分布在潍河和河流域,以今天的潍坊市、青州市、寿光市、昌乐县、临朐县、安丘县、诸城市为发展基地。这一类型迄今只发现了一座小城堡,(注:《山东发现四千年前的古城堡遗址》,《人民日报》1985年1月9日。)墓葬有大、中、小之分,大型的墓葬不仅有木质的葬具,而且还有随葬的玉器。有的死者口中含玉,数量虽不多,但是构成了本地区文化的特色之一,模仿鸟形状的装饰也较多。陶器中黑陶占了较大的比例,飞薄如纸的“蛋壳陶”在这里并不罕见,陶鬲已很少见到,以绳纹作陶器装饰的风气已近消失。生产工具以石器和骨器为主,蚌器较少。

4.两城镇类型 日照市的两城镇遗址,是在30年代被发现并由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等发掘的重要遗址。这一类型主要分布在沂河、沐河的上游,包括了今天的临沂、日照,以及江苏省的东海(原连云港)、赣榆等县市。北面跟尹家城类型以及姚官庄类型相连接,在物质文化面貌上受到这两个类型文化的影响。这一类型目前虽然没有发掘到大型的聚落遗址,但是根据90年代中期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证实,在以两城镇为中心的地带居民点密集,呈等级状散在。(注: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地区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第4期。 )以黑陶为代表的手工业非常发达,陶器中的鬶比较多见,基本上看不到鬲,也没有绳纹。石器的磨制精细,有大量的玉器出土。这个地区是山东省较早种植水稻的地方,在日照市的尧王城遗址就发现过人工栽培的稻米。(注:《尧王城遗址第二次发掘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4年1月23日。)

5.杨家圈类型 杨家圈是栖霞县的一个小村落,80年代初期发掘。这在胶莱河以东是一个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分布于烟台的各个县市,诸如长岛、蓬莱、烟台、栖霞、海阳等地,威海四市虽然还没有大的发掘,但从少量资料来看,也应归入这一类型。这一地区三面环海,西面有胶莱河,跟其他地区的文化分割开来,自古就有其文化上的独立性。可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考古资料还太少,可供研究的不多,从陶器的特点看,一方面和辽东半岛以及长山列岛很接近,另一方面在陶器造型上则和两城镇遗址相似。

6.鲁西南类型 在山东省境内,如菏泽、曹县虽然作过一些发掘,不过都不是很典型的遗址,在定陶、东明、郓城、单县等地则可以说调查发掘的工作还没有开始,而在豫东和皖北如杞县、商丘、永城、郸城、宿县、蒙城等地却有许多重要的遗迹发现。这一类型遗迹中出土的文物,在很大程度上和河南省的龙山文化一致,跟山东省东部地区差别很大,如陶器中的灰陶占了绝大部分,基本上没有“蛋壳陶”,陶器中的鬲较多,但是见不到鬶,也没有玉器,陶器上多饰以绳纹等。

考古学的类型区分跟现代方言的分区有一点不同。考古只能按现已发掘的文物进行分类,分区工作只能在不断取得的考古收获中逐步深入、逐步完善,没有可能将全省各县市都划进某一个文化区。而现代方言只要能去调查就可以掌握材料,现代山东方言分区是根据全省各县市的调查材料而进行的,当然,由于所采用的分区标准不同,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分区结果,但是因为语言的区域特点是客观的存在,所以其不同结果也并非是实质性的。本文采用钱曾怡等山东方言两区四片的说法,将上述考古的六种类型放到山东方言两区四片中进行对照,看看两者在地域上的关系。

山东境内方言分为东、西两区已见上文。两区划分的语言标准主要有五项,见下表:

两区又各分为两个片。

东区分为东莱和东潍两片,分片的语言标准主要有八项,见下表:

从地域说,东莱和东潍的分片大抵以胶莱河为界:河东北为东莱片,包括荣成、烟台、招远、莱西、海阳等15县市;河西南为东潍片,包括潍坊、青州、诸城、莒南、蒙阴、临朐等25县市,其中河东面的莱州属东潍片,但也有东莱片的一些特点。

结合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看,山东东区方言东莱片方言区也正是杨家圈文化的分布区。这个方言区的人们偏居山东半岛东隅,与内陆交往相对较少,其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汉语官话方言中胶辽官话的典型代表,在汉语方言中很受国内外方言学者的注意。本地区跟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山东人向东北移民的情况在历史上多有记载,所以这个方言对辽东方言有重大影响,胶辽官话的形成就是胶东方言向辽东地区延伸的结果。

东区东潍片是龙山文化姚官庄类型和两城镇类型的分布地。山东东潍片方言也是属于汉语官话方言的胶辽官话,虽然跟东莱片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同中有异,差别也是很明显的。方言的分区层次可以有许多,一个县乃至一个村都有可能存在不同的特点,山东方言两区四片的分区还是一种概括的分法。从整个东潍片内部结合龙山文化的两种类型说,也可以从语言特点上找出其中的一些差异。从方言特点说,姚官庄类型的分布区潍坊、安丘等地代表了典型的东潍方言的特点,如上述有齿间音、“登东”不分等等,而两城镇类型的分布地日照、临沂、赣榆、东海则有从胶辽官话向江苏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过渡的特点,其中日照方言跟诸城、五莲靠近,如果说东潍方言的特色在日照还较明显的话,那么,到了江苏东海,则“知支”两分、齿间音、日母读零声母、清入归上等特点就已逐渐消失。东海的标志性特点是保留古入声调类,属于汉语官话方言的江淮官话。赣榆方言比较特殊,其特点大多接近东莱片。(注:参看鲍明炜主编《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西区分为西齐片和西鲁片,所以西区又可以合称为齐鲁方言。两片划分的语言标准主要有六项,见下表:

西区两片的地域基本是南北分:济南、德州、淄博、泰安等33县市为西齐片,曲阜、济宁、菏泽、枣庄等28县市为西鲁片,另外聊城、阳谷等9县市的方言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归为西齐或西鲁,即按上表的第1条标准归西齐,按表中第5条标准则归西鲁, 表现了这一地区方言的过渡性特点。

山东方言西区西齐片属于汉语官话方言的冀鲁官话,地处山东政治文化的中心。以济南为中心的方言是山东方言的代表,在山东方言中跟民族共同语最为接近,对周围方言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个方言区是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的分布地,也对周围文化有所影响。特别以黑陶为标志的城子崖龙山文化跟我国西部发现的以灰陶为主的河南龙山文化所存在的不同,说明汉语方言的冀鲁官话跟中原官话的不同是由来已久的。

西区西鲁片属于汉语官话方言的中原官话。中原官话分布的地域很大,从东到西几乎横贯我国中部。山东龙山文化中的尹家城类型和鲁西南类型分布在这一方言区的东部。从两个类型的分布地来看方言特点,有一项明显的差异完全可以作为进一步方言分区的标准:尹家城类型的分布地微山湖以东的汶上、宁阳、泗水、曲阜、兖州、济宁、邹县、滕州、枣庄、微山及以西的嘉祥、鱼台共12县市,古知庄章三组声母读同精组洪音,即“平翘舌不分”,或者说没有卷舌声母:知=资、雌=痴、思=诗;而鲁西南类型的分布区没有这一特点。此外,鲁西南类型分布区的菏泽、曹县、郓城分尖团(精≠经、清≠轻、星≠兴),这在山东西区方言中比较特殊,而尹家城类型的分布地曲阜等则尖团不分,鲁西南分尖团的现象跟河南商丘、永城、郸县一致(杞县不分尖团),(注:张启焕、陈天福、程仪《河南方言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说明当地方言、文化和河南一些地区的一致关系。

从方言学的角度来说,因为谁也阻挡不了不同方言区人们之间的彼此交往,也就避免不了方言间的相互渗透,也就是说,方言特点的过渡在地域上是渐变而不是突变的,因此,方言分区绝对的鸿沟是不存在的,(注:参看钱曾怡《汉语方言学方法论初探》,《中国语文》1987年第4期。)以上的分类特点在交界地区还会存在一些过渡性的特点, 如上文说到的临沂、聊城等地。另外,西齐片的济南、淄博等地跟东潍片一带都是处于山东腹地,两片人民之间交往较多,方言也有某些共同之处,如古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两片今音都读舌根鼻辅音声母、阴平和去声同为低降升和低降调等。这和古文物类型也存在过渡性是同样的道理。从山东方言东西两区的发展来看,西区分布地历来是山东政治文化的中心,比较开放,齐鲁之邦的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古代齐鲁学者的著述对汉语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东区则相对闭塞,在长期的发展中,西区方言有向东区方言逐步同化、蚕食的作用。

标签:;  ;  ;  ;  ;  

山东龙山文化与山东方言区划_考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