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卫生微生物检验是卫生检验检疫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性很强。而卫生检验检疫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不够成熟,这给卫生微生物检验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根据新专业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课程特点,摸索出适合卫生微生物检验教学的方法,有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卫生检验检疫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课程。熟练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必要的实践技能,对于从事与公共卫生相关的技术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校该专业办学时间短,课程建设不够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对近年来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教学内容
我校在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走访用人单位、咨询行业专家后,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大检验人才:同时具有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的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卫生微生物检验的教学内容要包括卫生微生物检验和医学微生物检验两个方面的内容,但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没有合适的教材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卫生微生物学教材主要介绍的是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各种微生物的生境和生态,重点介绍的是各种卫生微生物指标的检测方法和卫生标准,而对于医学微生物的检验没有涉及。因此单独这一本教材是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因此授课时还需要医学微生物检验技术教材来讲解相关内容。因此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经过教研室各位老师的共同研究和探讨,认为卫生微生物检验的内容设计为基础理论(卫生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微生物生理)、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验、与人相关的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三方面组成。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卫生微生物检验的理论教学和其他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一样,多采用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结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1实施案例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选择一个与本次讲授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可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1].例如在介绍与人相关的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当中的化妆品微生物的检验时可引入由于使用被微生物污染的化妆品而引起的感染的案例,讲解化妆品微生物检验的意义以及检验内容和方法以及化妆品的卫生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传承了传统教学的优点,使教学理论体系清晰,内容充实,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2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幻灯片、视频、多媒体仿真软件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由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优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尤其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采用了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2-3]。我们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两部分。
验证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无菌概念和生物安全意识,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能,例如光学显微镜的使用、细菌染色技术、消毒灭菌、各种培养基的配置,以及细菌的培养、接种和鉴定等,为后续的综合性实验的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性实验部分的设计是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选择自来水、食品(这些样品可以学生自己提供)进行样品菌落总数的检测、大肠菌群的检测、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以及食品常见致病菌的检测。这些检测项目对于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未来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把标准菌株制成模拟临床标本,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安排检验程序,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接种,进而进行细菌鉴定实验,得出鉴定结果。这样设计的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操作在实验中又反复得到了训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微生物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4.教学效果考核
考试是评价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程度好坏的标准,同时也是制约学生重视学习的重要手段。由于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这门课的实践性很强,且实验课的比重较其他学科大。为避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我们加强了实验考核的力度。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由实验考核、实验报告和平时表现3个部分组成。其中实验考核占20%,安排一个综合实验,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鉴定结果综合打分;实验报告占10%,主要是指每次实验后收上来的实验报告经教师认真批改后所得的平均分,主要看学生的记录是否客观、准确、分析是否正确、恰当,完成是否认真,有无抄袭现象等。平时表现占10%,主要通过出勤、实验态度、课堂提问、值日几个方面评定。通过这样多方面结合的考核办法可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吴燕华,卢大儒,林娟,等. 案例式教学在遗传学课堂中的运用与效果分析[ 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2):25-28.DOI:10.3868/j.issn2095-1574.2013.02.005.
[2]黄漫青,綦菁华,王芳,等.食品化学阶梯式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30-31.
[3]许琴英,彭礼飞,何庆丰,等.《寄生虫学与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 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37-339.
论文作者:张海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微生物论文; 卫生论文; 学生论文; 微生物学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专业论文; 课程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