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型建筑项目升级BIM管理的认知误区论文_许剑夫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广东 广州 510470)

【摘 要】BIM技术在近年的国内的建筑市场逐步受到推广并开始普及,是新时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变革,但许多企业与项目在转型与升级BIM技术后,并没有真正获得宣称的项目全生命管理周期的管理优势,其关键原因在于忽视了BIM作为一项工具的本质,而误入了形式上的升级误区。

【关键词】BIM;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124-02

1.引言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化,是以建筑工程的各项相关数据信息作为模型的基础,建立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通俗地讲,BIM就是3D图纸及相关扩展。回顾建筑设计行业的历史,从最原始的手工绘图,到计算机绘图(CAD),再到BIM, 这是人类随着时代发展逐步改善工具的过程。因此BIM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BIM的普及对于建筑设计行业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在2D CAD图纸时代,工程人员通过平面图和剖面图在脑海中去构筑空间想象,来理解图纸中物体的相对关系,这对工程人员的工作经验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到了3D BIM图纸时代,工程人员不再需要花费很大功夫去理解图纸中的空间关系,而是可以直观地看到接近实际竣工的场景,这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多专业交叉、密集分布的场合,其优势体现更大。3D BIM图纸亦可向下导出2D图纸,完全兼容2D图纸的所有功能。

图1 大型建筑管线BIM三维模型

2.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误区

正如在机械制造领域发生过的一样,3D图纸也为建筑领域带来了很多创新性的可能。目前市场上的BIM咨询机构推崇的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类:

a.可以提供更直观的场景预览;

b.实现不同专业间的模型冲突碰撞检查、高效协调;

c.可实现包括流量、应力等计算机模拟仿真;

d.可以实时地导出工程量清单,也意味着可以实现动态的项目造价控制;

e.与时间轴相结合,可以模拟施工工序,为工程施工提供预演或参考;

f.运营类功能。

行业内以“全生命周期管理”来总结上述功能,这些功能都是围绕3D图纸开发的各种应用,在目前来看,仅a和b类在行业内应用较为成熟,其余的则较为困难,或其实现未能达到实际意义,事后诸葛,或依然停留在口头。

“全生命周期管理”概念是BIM的发展方向,也是各路BIM咨询公司用来向建筑市场推广时的一大噱头。但各路公司闭口不提的一个前提,就是项目需要完全的、完整的BIM应用团队,从设计、造价、施工到业主,都需要摆脱传统图纸工作方式,以BIM作为沟通的工具,围绕设计进行沟通。

设计源头是BIM项目的核心,但在设计源头环节使用BIM的难度最大,主要原因包括:

a.设计师需完全重新培训使用新的设计工具;

b.外围人员(造价咨询、施工单位、业主等)需完全重新培训使用新的设计工具才可进行BIM沟通;

c.BIM的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仍待达到可广泛普及的性价比水平。

克服上述困难需要资金与时间成本,因此,BIM的推广被迫采取妥协的方式去介入已习惯传统协调方式的工程项目,但由于是后来者,BIM脱离了核心的设计源头角色,导致其未能在工程实施期间发挥关键的作用,这也导致整个BIM的业务流程支离破碎,咨询机构承诺提供的各种施工类服务、如造价、冲突协调、预演等无从谈起。

3.工具的升级

在传统2D CAD仍为主流的今天,不仅是设计师,施工单位、业主、造价咨询公司等的电脑上都得安装有AutoCAD软件甚至是基于CAD的扩展应用。而到了3D BIM时代,无非是把AutoCAD换成了Revit和Navisworks而已。因此BIM并不复杂,只是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扩张性和可能性,所以才让人感觉到新奇与陌生。

因此升级BIM的本质仅仅是工具的升级,是可以通过对技术门槛的抬高实现逐步和自然过渡的。如果项目决策者具有足够的决策力度,对项目进行完整的BIM升级肯定是最佳的选择。但假如其无法干涉部分环节,那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局部升级也是可行的。对于已完工的项目,通过将竣工图纸转换为3D BIM模型,并开发后续的运营应用,来实现最终环节的BIM升级。

但传统CAD的影响力根深蒂固,以至于决策者没有分步对各个内部工程环节进行升级,而是希望简单地通过新设某个BIM机构去进行整体的升级转换,甚至可能出现错误的判断,并非对工程的各个环节的工具升级,而是误会为对整个项目生态的改变。

若暂不考虑BIM的扩展应用,实施BIM的成本应仅包括设计师的人工费用和专业计算机工作站的成本。设计师的人工费用将会占较大的比例,这类设计师一般只负责建模和检查碰撞点,并不从事专业设计的工作。但他们的人工费用也并不高昂,年轻的设计师占了这个新生队伍的绝大比例。

以中建安装公司为广州机场扩建项目配置BIM技术队伍为例子,其仅花费数十万元聘请了数名年轻人组成的BIM设计团队,负责一个上亿元项目的BIM建模与协调工作,但却给现场带来了非常好执行效果。其项目执行经理评价道,以前没有BIM的时候照样可以施工,但现场返工量大,现在使用BIM进行协调,将现场的问题提前在图纸里解决,可以预期将减少大量的返工工作,带来的施工过程的人工和工期效益将是明显的。

但是从长远来说,BIM终究只是工具的升级,如果BIM并非一个独立团队,而是项目的门槛,那么也就不存在使用BIM的成本问题了。

7.结语

毫无疑问,传统CAD的地位仍旧根深蒂固,国内大型建筑市场仍处于初期的BIM产业升级阶段。

而且由于国内建筑市场的BIM推广更趋于政府指导形式而非市场决定形式,这可能导致BIM这样一种产业升级可能误入形式主义的“为了BIM而BIM”。有人在总结这种形式主义BIM项目应用失败时仅认为BIM介入项目“不够前期”,而且在介绍经验时有意掩藏实施过程中“流程冗繁”、“事后诸葛”等各种弊端现象,导致BIM在推广中总是笼罩着一种“用不好却人人夸”的迷茫气氛。这也许是目前产业升级初期的局限性导致的合理现象,但也与各种新生的BIM咨询公司基于自身利益而进行误导性宣传有很大关系。

回过头看,并不是项目的BIM咨询的介入不够前期,而是项目一开始就应该以BIM作为准入门槛与要求。因此,对于国内大型建筑市场来说,全生命周期的BIM仍是超前的概念,这不仅需要BIM在市场中体现其更多的优势,让市场渐渐淘汰CAD的应用来转型到BIM应用,也需要市场的更多参与者能够正确认识转型的本质,在升级转型过程中少走弯路。

论文作者:许剑夫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  ;  ;  ;  ;  ;  ;  ;  

浅谈大型建筑项目升级BIM管理的认知误区论文_许剑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