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场班组作为船厂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必须保证良好的材料供应才能保证后道工序的良性运转。现代造船分段建造周期往往受到了材料完整性的影响。我们通过自身的一些改进,降低材料缺失率对生产效率及成本的影响,最终按照钢材下料前集配、下料后集配、加工后集配、理料综合集配的顺序形成有序的理料模式,达到材料集配、供应的可视化管理。
关键词:内场管理;降低缺失率;提高质量;可视化管理;现代造船
引言
随着前几年船市的火爆,有一大批新兴的船企随之诞生;而又随着近期船市的低迷,又有一大批船厂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能够坚强存活下来的船厂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成本控制。在相同的工作条件下如何做好生产准备工作的提升是降低整个船厂的运营成本的关键。内场车间作为船厂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内场车间班组管理作为船厂‘人力’和‘物资’综合管理典型区域,做好基础精细化管理和相关的零件配托物量管理是一个船厂能否做到降本增效的关键和成果的直观表现。
主要问题:
1、原材料到货的及时性、钢材采购规格及数量与实际需求的匹配性。
2、内场施工图纸的时效和完整性(目前有加工图纸不完整,起码是加工数据不完整,需要施工人员现场确定加工数据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内场施工图纸等施工基础因素需通过严谨有效的生产准备管理才能改善。
3、员工对基本船体结构认识不足,甚至对于零件编码不熟悉、至少是不清晰。
4、内场管理缺乏统一有效的思路、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行为随意性较大、普遍反馈效率不高、材料的完整性管理上缺乏有效监督。
5、目前的资源如生产场地、运输车辆、起吊设备、图纸、清单等,是否满足需求。
解决建议:
6、主要问题中的第1.2项主要是外部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们在充分理解施工方的需求及采购、技术部门的困难后,通过管理做到合理的尽量提前的沟通,积极主动的行使建议权以促进采购、技术部门的生产技术准备配套工作。原材料到货、采购规格、数量等采购因素需要根据采购周期和相对应的公司钢材合作伙伴的综合状况进行有一定提前量的沟通,不能出现等到需要用的时候才反馈,那采购部门有再大的能力也是不能及时解决的;另外,促进技术部门针对分段套料组合的预套料或者是提前套料工作是确保钢材订货准确性的基础。
7、主要问题中的第3.4.5项主要是内部管理的问题,员工技能、管理思路、完整性管理过程中的失效监督(服务态度不佳)等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改进方向。这里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管理思路方面的改进:长期以来理料管理工作的思路停留在下料后进行材料的转运,暂时存放,节点到期发放材料,出现缺料从下料班组的下料记录和图纸资料中查找相关信息,再将生产现场上堆放的材料逐一核对核查,找出对应的材料,耗时费力且效率低,影响生产进度及劳动力资源的调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改变管理思路,根据建造流程,先用的材料先下料、加工,不同规格的材料在预处理之前就做好分类,在预处理后按指定的生产工位按照策划好的下料顺序进行下料、将生产图纸细化到每个生产工位上对应施工;在下料过程中根据不同板规所包含的分段、零件,按照建造流程、生产计划组织的先后顺序,依次下料;在下料过程中按不同的分段,不同的施工阶段和施工地点,做详细的区分堆放,对完成下料的材料进行实物与图纸清单的核对,从而完成第一次集配;在达到生产场地容量上限前,组织运输车辆和人员对生产场地的材料进行转移到集配场,对已经清点好的材料进行分类分区堆放,对应清点转运出來的材料,从而完成部份材料的二次集配;部份材料在下料后进入加工工序的,在加工工序完成后转运到集配场,完成二次集配。在从下料前原材料与图纸清单的核对,下料中对局部的零件数量清点(一次集配),到材料不断的从一次集配转移场地完成二次集配,整个过程中对材料的完整性及流向,有了清晰、可控的过程管理,从而到达材料完整性的可控。
2-2.人员培训:根据各种船型的建造流程,零件编码,分段结构图的特点,组织理料、下料、起重工种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对建造流程清楚了,分段结构图也基本掌握,结合零件本身的编码特点,对理料的整体流向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对工人的技能方面有较大提高,也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人员培训是内场提升的关键,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训工作是员工工作技能提升的基础,员工工作技能整体提升后生产准备工作也随之提升,生产准备工作提升后后续工序的效率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提升,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趋势。一套好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是员工培训实施的基础。首先,根据现阶段建造的船型,以典型的施工分段的建造流程,分段结构图,零件编码为代表,从下料前对不同规格的材料区分到下料过程中对零件的流向细分,在每个阶段进行事前讲解培训,过程中不断的在现场纠正和指导,二次集配后现场堆放效果,材料发放以后下道工序的反馈意见分析等,将策划的管理思路落实到实际生产过程中。这是比较短期的培训计划,能够在短期内产生一定效果,但还是需要长期的培训才能达到整体的提升。然后,通过具体分段的理料实施操作,让员工感到工作的重要性,感到工作的成就感,扭转了过去材料发出去才知道完整与否,才去找缺差料的状况。
3-3.内场理料场地管理:内场场地的合理划分和理料集配场地的固定化是降低零件丢失和保证内场零件集配物流运转的基础。零件在下料、加工后,在小组立、中合拢进料前,零件集配在什么地方要有周密的策划,不能出现哪里有空地就往哪里放,就地集配。这样长期下去,在高负荷的生产节奏下会出现再大的场地也不够用,整个厂区都成了理料场地了;下出来的材料需要时找不到,通过补料来满足完整性,既造成了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又产生了大量的多余零件,形成了无法收拾的状况。所以一定要在预处理前策划好待下料钢材的堆位,在下料前根据零件大小、使用阶段、加工信息、理料方便等策划好下料零件的集配工位,要提前做好下料零件在集配场地的集配区域,做到根据不同船舶、不同分段、不同零件性质、不同施工阶段、不同运输设备、集配配送方便等因素的来进行场地策划,这需要内场管理人员充分的熟悉可利用场地及设备的状况来划分和策划。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形成零件集配、理料的可视化管理,理料集配人员清楚零件应该在什么地方集配,需要什么材料的时候明白材料集配在什么地方。另外,一些散件集配料斗和型材集配工装也需要根据零件的大小、类型做好策划和规划。总之,合理、实用的理料集配场地规划是内场集配工作的关键。
结束语
内场班组作为船厂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必须保证良好的材料供应才能保证后道工序的良性运转。现代造船分段建造周期往往受到了材料完整性的影响。我们通过自身的一些改进,降低材料缺失率对生产效率及成本的影响,最终按照钢材下料前集配、下料后集配、加工后集配、理料综合集配的顺序形成有序的理料模式,达到材料集配、供应的可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船体建造工艺学 冯运檀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 1990
[2]造船舾装托盘管理 马天白 沪东造船厂 1991
[3]现代造船模式研究 王承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论文作者:黄磊,王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7
标签:材料论文; 内场论文; 零件论文; 船厂论文; 场地论文; 工序论文; 图纸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