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其中,40例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者作为内固定组,38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者作为关节置换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关节置换组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较内固定组显著缩短(P<0.05);关节置换组的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5.69±6.52)分,较内固定组的(80.05±5.22)分显著提高(P<0.05),且优良率达89.47%,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75.00%(P<0.05);关节置换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显著低于内固定组的27.50%(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较内固定手术更好的临床疗效,术后功能康复较快,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关节置换;临床疗效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joint replacement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Methods: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78 patients with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our hospital,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 mode of grouping,among them,40 cases of the methods of internal fixation for internal fixation group,38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plasty as joint replacement group,compared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Results:after joint replacement group,weight-bearing time than internal fix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P<0.05);joint replacement group,postoperative Harris hip score was(85.69 + 6.52),compar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group(80.05 + 5.22)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5),and the excellent rate was 89.47%. Internal fix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75%(P<0.05);joint replacement group,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10.53%,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internal fixation group was 27.50%(P<0.05). Conclusion: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surgery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can get better clinical effect than internal fixation surgery,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faster,fewer complications,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joint replacement;clinical efficacy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8例,均具有明确外伤史,均经X线片检查确诊,均为新鲜骨折,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合并严重肝肾疾病、胃十二直肠溃疡病史、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难以控制性高血压患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其中,40例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者作为内固定组,38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者作为关节置换组。关节置换组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45-75岁,平均(58.32±4.63)岁;侧别:25例左侧,13例右侧;致伤原因:32例摔伤,6例车祸伤;Evance骨折分型:12例Ⅰ型,15例Ⅱ型,11例Ⅲ型。内固定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2-74岁,平均(57.63±4.52)岁;侧别:26例左侧,14例右侧;致伤原因:32例摔伤,8例车祸伤;Evance骨折分型:13例Ⅰ型,17例Ⅱ型,10例Ⅲ型。两组的年龄、性别、骨折侧别、骨折分型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完善各项常规检查,确认无手术禁忌症。均于伤后7-12d内进行手术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前全面控制血糖水平(<10.0mmol/L)及血压(<160/100mmHg)稳定,并积极予以静脉输注白蛋白或数学等,维持白蛋白在30g/L以上,血红蛋白在100g/L以上。
1.2.2 手术操作
内固定组:本组患者常规实施切开复位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常规与硬膜外麻醉下,经转自下外侧入路,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骨折复位,采用135°动力髋螺钉进行内固定治疗。
关节置换组:本组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采用大转子柄人工关节组件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常规取健侧卧位,经髋后外侧入路,注意保护好臀中肌以及相关血管和神经。对大转子的内侧进行垂直截骨直至小转子的高度,使截骨线保持直角。完成扩髓以后,常规进行髓腔冲洗,并将其拭干,常规制备骨水泥,采用标准骨水泥填充技术对髓腔内填充骨水泥,然后置入假体,采用钢丝充分固定大转子骨折块,并固定其上方附着的外展肌群。完成试模以后,选择适宜型号的假体,注意假体维持前倾10°-15°左右。待骨水泥充分干涸后,常规进行复位、止血以及冲洗,常规留置负压引流管,并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1.2.3 术后处理
术后视患者的病情应用华法林等抗凝剂进行抗凝,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早期视病情康复情况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关节功能被动及主动运动,密切预防感染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输血量以及术后下地负重时间,统计两组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后6个月,参照Harris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包括功能、疼痛、下肢畸形以及关节活动度四个方面,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表示关节功能越好。得分≥90分为优,70-89分为良,60-69分为可,<60分为差,计算两组的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关节置换组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较内固定组显著缩短(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比较
关节置换组的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5.69±6.52)分,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80.05±5.22)分(P<0.05);关节置换组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均未发生感染及住院期间死亡,关节置换组共4例发生并发症,包括1例假体脱位,1例假体松动,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1例患肢不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内固定组11例发生并发症,包括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骨不愈合,2例螺钉穿出股骨头,3例患肢疼痛,2例压疮,2例髋内翻,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内固定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关节置换组(P<0.0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约占髋部骨折总数的45%。临床研究表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有35%-40%属于不稳定性骨折,这也是导致患者功能障碍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2]。这类骨折以老年患者较为多见,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症,在轻度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骨折。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新鲜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多可获得较好的内固定效果,术后早期能够获得较好的功能康复效果。但对于不稳定骨折患者难以获得坚强内固定,术后存在髋内翻、螺钉松动、内固定失败、肢体缩短等并发症[3]。但临床研究也发现,动力髋螺钉等内固定效果与患者的年龄具有一定的关系,对于年龄>70岁的高龄患者而言,更容易发生螺钉头定穿,影响术后功能康复[4]。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目的不仅要求实现骨折非畸形愈合,同时重建关节稳定性,尽快恢复患者的负重能力,使患者早期能够离床活动,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存在容积性骨质缺损,单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难以重建髓腔的解剖结构,术后功能康复效果不满意。人工股骨头置换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是不稳定性、粉碎性骨折,能够重建髓腔解剖结构,利用骨水泥假体能够为骨折部位提供即刻牢靠机械稳定支持,且利用骨水泥的流动性与凝固作用,可使得人工假体与股骨形成一个融合的整体,从而为股骨提供稳定支撑,确保术后骨折骨性愈合以及固定牢靠。同时,假体与骨水泥共同作用可与股骨形成整体结构,有效固定骨折与假体,从而均匀传递应力,为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提供有利条件,从而促进功能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均无明显差异,但关节置换组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较内固定组显著缩短,认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更有利于术后早期下地活动及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功能康复。术后Harris功能评价亦显示,关节置换组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内固定组,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9.47%,相比于内固定组的75.00%显著提高,与黄小强等报道一致。术后关节置换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53%,较内固定组的27.50%显著降低,这与人工关节置换组术后早期可下地活动等有关。
综上所述,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较动力髋螺钉内固定而言更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功能康复,改善患者的身故才能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龙,牛啸博,张剑君等.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7):637-641.
[2]杜广宇,赵文志,何盛为等.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6):4870-4873.
[3]沈海琦,刘燚,唐金山等.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43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9):1773-1776.
论文作者:张欣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术后论文; 股骨论文; 关节论文; 转子论文; 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功能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