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应对股市危机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股市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美国1987年的股市大崩溃看股市危机的根源
事实上,即使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从1900年到现在,至少也已经发生了10次 大的市场崩溃。最近的两次是2000年1月份开始的技术股泡沫的破灭以及2001年“9·11 ”恐怖袭击事件引发的股市下跌。1929年和1930年连续的两次股市崩溃导致了1933年开 始的美国经济大萧条,而1987年的股市危机则几乎让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感到了震惊。
应对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提前制止危机的发生,为此,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找出那些导 致股市崩溃的原因。下面就以美国1987年的股市危机为例,分析引发股市危机的因素。
程序交易。所谓程序交易,是指基于计算机的交易实现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指数套利方法,比如,套利者如果看到指数期货相对于股票而言被低估了,就 可以在芝加哥交易所买进S&P指数期货,同时在纽约交易所卖出S&P指数中的所有股票。 另一种方法就是组合保险,即卖出股指期货,以防止股票组合价值的下跌。20世纪80年 代,基金经理人从资产组合保险公司那里纷纷购买“保险”,而资产组合保险公司的任 务就是在市场衰退时代表基金经理人卖出期货。这样,即使基金经理人在股票市场有了 损失,也可以从股指期货市场的空头中获得一定的补偿。
这样一种在通常情况下有利于股票市场高速运行的制度,却可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导致 股市的崩溃。如果股指期货相对于股票自身价值被低估了,那么,指数套利者将买进指 数期货,卖出对应的股票,这导致了股价的下跌;如果股价跌得过多,资产组合保险公 司将选择卖出指数期货,导致股指期货的进一步被低估。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导 致市场崩溃。普遍认为这就是引发1987年股市危机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在1987年危 机中,组合保险占1987年10月19日卖单的12%;而1986年9月和1987年1月的股价大跌也 被认为是因为套利者和组合保险公司的循环操作造成的。
当然,也有经济学家对程序交易的解释不满意,比如罗尔发现,1987年10月19日,世 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证券市场都发生了大的崩溃,但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并没有相 应的程序交易这种交易制度安排。有人认为没有程序交易的国家也发生了大崩溃主要是 受到美国股市冲击的影响,但罗尔指出,像马来西亚、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其 市场崩溃要早于美国,因此,这些地方显然不是因为受到美国股市崩溃的冲击才发生危 机的。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够说,程序交易是导致股市崩溃的可能原因之一。
股价被严重高估。一些研究人员认为,1987年10月时,股价已经被严重高估了,因此 ,股市相应作出大幅调整。从历史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危机发生之前市盈率为19倍,而 之前两年这一数字仅仅为10倍。高市盈率意味着股价相对于公司的盈利而言被高估了。 耶鲁大学的希勒教授在大崩溃后对投资者进行的调查表明,71.7%的个体投资者以及84.3%的机构投资者认为,在股市崩溃之前,市场已经被高估了。而基于投资者理性的金融 理论研究表明,一旦股市被高估,那么,市场套利力量将使得市场返转到均衡价位。
然而,这样的解释也只是一种可能,它不可能是惟一可信的解释。事实上,从金融理 论的角度看,要判断股价是否高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没有精确的模型来准确 给股票定价。此外,在美国的股市发展史上,比如20世纪60年代早期和70年代早期,市 盈率高于19倍的例子同样很多,然而,并没有造成股市崩溃。
特定事件和经济形势。政治方面,当时伊朗与美国关系的紧张以及冲突的进一步升级 对美国股市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军事上的冲突对美国高度敏感的股市产生了一定的 冲击。
汇率方面,美元进一步贬值也可能引发国际投资资金撤离美国股市。美元的弱势对于 美国股市显然是一种严重的打击,特别对于那些正想大举进入以及已经进入美国投资的 日本和德国投资者而言,美元贬值的可能性使得已经投资的选择撤资,而尚未投资的选 择继续观望或者转投其他国家和地区。
还有学者认为,美国HWMC(House Waysand Means Committee)突然提出税务改革方案是 导致美国股市从1987年10月14日到10月16日发生大跌的原因;而正是这个导火索引爆了 “黑色星期一”。在这三天之内,股市跌幅超过了10%,这是近50年来美国股市三日内 的最大跌幅。
除了以上这些短期内的重大政治经济因素变化之外,美国当时国内的经济条件也对股 市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首先,随着美元债券市场的衰退,美元利率自从1987年年初就一 直处于上升状态,而利率对股价的影响是很直接的,高利率使得投资者纷纷卖出所持的 股票。其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双赤字就一直居高不下,到1987年10月,美 国贸易赤字高达GDP的3.4%,这对美元汇率产生了很大冲击,同时,也影响了国内投资 者信心。
市场流动性的降低。股市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流动性的突然降低乃至消失,这就 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很难卖出自己的股票,因为市场中没有买方,所有的投 资者几乎都想卖出股票。1987年10月19日,买价一直未出现,而经纪商也不愿接委托电 话,股市直到上午10点才开盘。而此时,投资者的信心几乎全失,他们只关心能否顺利 将股票脱手,而不是要找一个更有利的价格出售。
发挥政府在应对股市危机中的作用
几个著名的政府干预股市案例
一个典型案例是美联储援助LTCM(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是一家主要从事互换利差 和股票波动幅度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在基金成立的最初几年,其回报率高得惊人,在 1994年到1997年间,基金资产净值由12.5亿美元迅速上升到48亿美元,每年的投资回报 率分别为28.5%、42.8%、40.8%和17%。然而,在1998年全球金融动荡中,LTCM从5月俄 罗斯金融风暴到9月全面溃败,短短的150多天内资产净值下降90%,出现43亿美元巨额 亏损,仅余5亿美元,走到了破产边缘。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安排,以美林证券、 高盛证券、J·P·摩根银行为首的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了LTCM90% 的股权,共同接管了LTCM。在上万亿美元交易合同执行完毕之后,LTCM随即清盘。其间 ,美国政府未动用1美元,避免了对金融市场更大的冲击。
最近的一次重大案例是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对股市的干预。首先,美国证监会公 布了一系列的紧急措施。除了宣布股市暂时停市外,还放宽了公司回购限制,让上市公 司资金入市;采取约束措施来保护投资者利益;暂停执行对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的上市 公司摘牌的规则,从而使大约660多家公司得以持续交易;此外,还向金融市场注入了 巨额资金和提供信贷额度等。其次,美联储也立即作出了反应。美联储宣布降息0.5个 百分点,使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39年来的最低水平,并且还向金融市场注入了约800亿 美元,美联储的两大措施旨在帮助市场恢复其流动性。此外,布什总统还提出了刺激经 济的一揽子计划。这一系列政策干预的效果是显著的;美国没有因为这次恐怖袭击事件 而发生股市大崩溃。
政府干预股市危机的前提条件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政府都是在股市崩溃将导致金融不稳定 的情形下选择立即干预的。
在LTCM的案例中,如果美国政府拒绝干预股市,那么,LTCM的倒闭将引发一系列的债 务危机,最终导致整个华尔街的混乱,继而可能引发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在“9·11”案例中,美国政府为了避免股市恐慌,采取多种监管手段和政策措施,以 稳定市场。在LTCM案例中,还有一些学者对美国政府的干预政府提出了批评,认为过度 的保护将导致金融公司的道德风险行为,软化政府监管对投资公司的约束;然而,却很 少有人对政府在“9·11”后的干预提出批评,因为这一次美国政府并不是拯救某一个 公司,而是挽救美国的经济。事实上,美国政府在这次干预行动中的实际成本是很小的 ,而最终的收益却是金融体系在极端不利环境下的稳定发展。
政府干预股市危机的关键
上面的分析显示了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前提条件:股市危机有可能影响到金融体系稳 定时,政府才会干预市场。那么,政府如何挽救市场?其关键因素是什么?根据上述典型 案例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政府干预的关键在于提供流动性。
在LTCM案例中,政府干预以提供流动性的意图非常明显。LTCM的大部分交易策略是通 过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流动性溢价,因而其组合中有很大数量的流 动性较差、信用级别较低的证券。当俄罗斯金融风暴发生后,人们普遍倾向于持有那些 流动性较好和信用级别较高的证券,而抛弃那些流动性不好、信用级别较低的品种。当 LTCM想要卖出所持资产组合时,其所面临的局面要么是找不到买家,要么是由于流动性 缺失而减持成本太高,并进一步加剧市场的跌势。而美国政府则通过组织援救团队,为 LTCM提供了新的流动性,在没有影响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妥善处理了各种债务债权关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联储在解救LTCM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动用过公共资金一分 钱。政府的出面只是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我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随时为整个市场提供 流动性,确保一切交易合约能够有序执行。正是在这样的隐含担保下,同时也出于保护 自身利益的考虑,其他大型金融集团才在危机当头参与了集体援救行动。
而在“9·11”案例中,政府的各种政策从根本上看,都是为市场注入流动性,防止市 场因为流动性问题而崩溃。
对中国的启示
应对股市危机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前的积极预防,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二 是一旦发生危机,立即采取正确的战略和具体措施,缓解危机对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的 冲击。
事前积极预防
首先,采取措施积极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尽管目前的方案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它至少发出了一个信号:管理层已经开 始真正行动起来了。
其次,改善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善外部约束环境。另一方 面,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改善也是必需的。国有股问题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如 果政府不能够理清与企业的关系,那么,企业将产生对政府的依赖,也就不能够摆脱政 府的行政约束。而企业真正的市场化运行是外部治理环境产生效果的必要前提条件。如 果企业的决策仍然受到行政的干预,那么,再好的监管条文,再完善的资本市场,也难 以约束中国的上市公司。当前人们的目光几乎完全放到了股权分置问题上。但是,如果 公司治理结构得不到有效改善,人们将失去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心。事实上,人们早就 开始怀疑中国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一旦其 他因素触发了股市危机的发生,中国脆弱的公司治理状况将使得危机更加难以对付和处 理。
最后,严格监管,完善相关法律,强化执法力度。监管的内容至少需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市场和上市公司日常行为的监管。比如,改进监管技术,及时填补监管漏洞。 二是建立起有效的危机预警程序。或许很多危机难以避免,但是,预警程序的要义并不 在于隔绝危机,隔绝危机从现实角度看是不可能的;预警程序的要义在于减少体系内风 险,避免因为监管失误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美国已经建立了类似的股市危机预警程序 ,尽管这一程序的有效性仍然有待时间检验,但是,这方面的努力是必需的。对于股市 而言,监管部门应当建立适当的流动性监测指标,以及时反映流动性情况。
危机处理过程中的政府介入
危机一旦发生,市场就可能失去自我调节能力。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投资者 非理性是证券市场中的常见现象而不是例外。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依赖投资者的个 体理性以挽救市场是不现实的,政府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问题。
一方面,确认是否需要介入。从世界股票市场发展历史上历次案例看,政府介入的前 提条件是看危机是否已经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监管部门要建立起适当的评 估程序,以分析和预测危机的可能影响。一旦股市危机将要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政府 就必须果断介入。
另一方面,要确定具体的援助措施。援助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无论这 一过程是否需要政府实质性地投入资金。因此,一切政策措施都要围绕“注入流动性” 这个目的而展开。可行的政策包括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提高市场融资能力、降低利率等 。具体措施要结合危机发生时特定的经济条件和环境,权衡各种手段的得失,以确定最 终方案。通常情况下,一揽子的援助计划是必需的,因为在危机发生时,某一个单独的 方案往往因为受到当时经济环境的限制而不能发挥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