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一个理论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7326(2001)03—0019—03
一、引言
要分析商品流通产业在新世纪的改革与发展,最好是从批发零售业的改革与发展入手。本文首先对批发零售业(为方便行文,以下统称为流通业)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给出一个基本假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简单模型,然后再根据这一模型对流通业在新世纪的改革与发展趋势进行理论分析。
国内迄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看重经济转轨中流通产业面临的问题,论述流通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作用及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改革发展方向;二是以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流通产业的现状与动态为蓝本,分析我国流通产业的改革发展方向。本文试图突破这两种研究范式,从流通产业的内在规定性出发,从理论上对我国流通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作出前瞻性分析。
对流通产业性质的确认,是本文构建模型及理论分析的前提。本文认为,(1)相对于生产和消费而言,流通是派生、从属的, 没有生产与消费,就没有流通产业。生产和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企业(或个人)出现;(2 )流通业是以利润为其经营目标的。利润是其发展的原因,也是其存在的条件,从经济发展来看,原始社会条件下人们自给自足,不存在流通产业。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交易的产生,才有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中介性居间商,后来又有了专门批发商和零售商。专业商人的出现与存在,降低了生产者自销其剩余产品的交易费用,从而也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产业具有先导性作用。但不论如何,其中介盈利性的本质并没有变。
二、流通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一个简单分析模型
1.分析模型
如上指出,商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为流通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而流通企业的盈利性是其存在的条件。流通企业的盈利水平是由其经营商品的进销差价及经营成本决定的。对一个流通企业来说,设其进货价格水平为P[,1],销售价格水平为P[,2],经营成本为C, 则其盈利水平R为:
R=P[,2]-P[,1]-C
显然,该流通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条件为:
R≥0或P[,2]≥P[,1]+C
从此可以看出,P[,2]越大,P[,1]、C越小,则R越大,表明该流通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其生存发展的能力就越强。
2.影响流通企业盈利水平的诸因素分析
从分析模型知道,影响流通企业盈利水平的因素有P[,2]、P[,1]、C三个变量,现实中每个流通企业要长期生存发展,就必须设法降低P[,1]和C,同时尽可能提高P[,2]。如下是影响P[,2]、P[,1]和C的因素。
(1)同行竞争是影响P[,2]的因素。从追求高利润的动机讲,每个企业都会尽可能地提高P[,2]。 假如一个城市只有一家零售商店进行垄断经营,那它完全可以将P[,2]提高到消费者刚好可以承受的上限, 完全占有消费者剩余。但在现实中,由于众多零售商之间的竞争,甚至还有厂家直销的竞争,因而P[,2]不可能确定在对零售商最有利的水平。 可见,同行竞争是影响P[,2]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 即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个别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对购物者提供相关服务,从而增加其效用的方式保持其较其他竞争者更高的P[,2]。 比如一个企业具有较高的声誉、服务体系完善、购物环境优雅,以及能给购物者提供休息娱乐的良好条件,则即使该企业的P[,2] 较其他竞争者高一些,消费者仍愿意到该企业购物。这说明,服务质量、商业信誉等无形资本也是影响P[,2]的一个重要因素。
(2)影响P[,1]的因素。P[,1] 首先取决于流通企业与供货者之间讨价还价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取决于:a.双方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b.进货的数量。一般而言,进货数量越大,企业压价的筹码就越重,而对方开低价的积极性也会越高。C.从财务上考虑,现款进货与延期付款相比,供货方更愿意对前者以价格优惠。以上是一般而言,对零售企业来说,如果它是从批发商处进货,则P[,1] 必然包含批发商的利润,因而较高。所以如果政策允许,他会倾向于绕开批发商,直接从生产厂商进货,这样,商品流通环节减少了,P[,1]就能够降低。
(3)影响C的因素。影响C 的最明显因素可以说是流通企业的雇员人数,雇员人数越小,C越小。 所以企业会积极寻求减少雇员的经营方式,并积极采用先进的营销管理设备。营销场所的租金是影响C 的另一重要因素,所以流通企业会在场所租金和客流量之间进行权衡,以选择最佳的经营场所。商品流通速度或库存量也是经营成本中的一个影响因素。零库存是各企业追求的目标。
三、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现状
从上述各因素对流通企业的现实影响,可以揭示出其目前的状况。首先,目前我国已全面放开商品市场,新增流通企业急剧增加,使得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上生产企业为增加其盈利水平而大力发展直销业务,各流通企业只好以降低售价来吸引顾客;部分企业则以提高信誉、优质服务和购物环境来招揽顾客,但需要大量投资。其次,为了尽可能压低进货价格,流通企业出现规模化经营的倾向,同时许多零售企业绕开批发环节,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第三,企业在制度和技术上的革新为其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减少雇员人数和商品库存创造了条件,如采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的超市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另外,城市繁华地段的地价升高,迫使企业向中心外围甚至城郊迁移或布点。第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这种新的流通形式已经出现。这固然有技术上可行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为顾客提供的便捷性及丰富的信息量。第五,流通企业合并、重组及其组织形式已发生重大变化,而这些变化的原动力均在于设法提高P[,2],降低P[,1] 和C。如连锁超市在近年得到很快的发展。
四、流通产业近中期发展与改革前瞻
依据上述分析,可以对中国流通产业近期、中期的发展改革方向作如下的预测:
第一,连锁经营等扩大经营规模的方式将进一步发展,呈现从中心城市向县镇扩张的趋势。其目的在于降低P[,1]和C,同时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报酬。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农村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村的流通业将向县镇集中,分散于乡村的小型卖点将逐渐萎缩。
第二,购物环境优雅、服务质量高的大型商场将长期存在,高档次的专卖店亦有较大发展空间。这些业态的存在以城市高收入人群为指向,其经营方向也会朝进一步适合高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断调整,以达到尽量提高P[,2]的目的。
第三,电子商务将日益完善,盈利能力随之提高。当前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上网数量较少、货物配送不及时,网上支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较差。但网上购物的便捷和相对较低的价格对顾客的吸引力很大,这会促使电子商务服务商逐步消除其业务发展的阻力,凭借其网络覆盖面广的优势开拓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商店”也可能通过兼并合营等形式来改造并利用现有业态,以便低成本构建其配送渠道。总之,电子商务的改革和发展将围绕降低P[,1]和C这个中心来进行。
第四,城郊仓储式超市将会有长足发展。这种业态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企业降低C和提高规模报酬的愿望。同时, 城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也为这种业态的发展提供条件。
第五,批发业将由于零售商降低P[,1] 的努力而出现较大的调整和转型。其中,大型批发企业将可能转向从事国际贸易,中小型批发企业的生存空间将变小。经营不善者将很快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市场监管的加强和市场秩序的优化,城市大型批发市场也将出现收缩态势。
第六,流通企业采用新技术装备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其目的在于降低人工成本;同时以先进的管理方法降低成本,提高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第七,买断经营会有较大的发展,代销也将长期存在,商业代理制将进一步完善。这一切势必促使新世纪丰富多样、日益和谐的工商关系的出现,工商一体化企业将有大的发展。但中心仍然是零售商努力降低P[,1],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第八,生产企业直销的比例有增大趋势,同时实力雄厚的大型流通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控制生产企业的倾向会有所加强。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企业提高利润,另一方面是流通企业有降低P[,1] 及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倾向。
第九,业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会更为频繁。兼并重组将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同一城市的企业兼并重组;二是不同城市的企业兼并重组。前者是为了扩大规模,提高在当地竞争力。后者则主要是为了形成市场网络和整体规模,用统一进货、统一销价的方式降低P[,1],同时塑造品牌优势,争取更多的流动性顾客。 不同城市的企业兼并重组,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连锁和特许经营。
第十,流通领域的民营化比例将迅速增大,企业的产权进一步明晰,企业经营效率会大幅度上升。尤其重要的是,外资企业的大范围进入及由其所产生的竞争压力将促使国内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经营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