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战略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_钢铁工业论文

中国钢铁工业战略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_钢铁工业论文

中国钢铁工业战略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基本原则论文,中国论文,钢铁工业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2002)12-0043-03

建国至今,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建国初期我国年钢产量仅为15.8万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了亿吨大关,至今已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成为世界钢铁大国,但是在产品结构、技术装备、企业管理、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还不是一个钢铁强国。随着我国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钢铁工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制约了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导致总效益呈现较大程度的滑坡,中国的钢铁工业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实现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在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改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钢铁企业只是国家的一个生产车间,生产计划由政府下达,原材料、产品都由政府调配,改革开放十多年后,国家才放开钢材价格。由于多年来我国对钢材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国家又限制钢材的进口总量,以产量增长作为第一发展手段已成为我国钢铁企业的基本思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方式还在很深层次上影响着钢铁企业的发展视野和竞争观念。事实上产量竞争是以资源消耗最大化为基础的产品数量或总量的竞争,这是粗放经营的具体体现,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表1我国历年钢铁产量——利润比较表

1995199619971998 1999

总量(万吨)

9536

10124

10894

11559 12426

利润(亿元)

110 30 23 20 36

我国钢铁行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了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导致生产总量过剩。主要是低附加值的普通钢材产品特别是长条材产品严重过剩,型线材、窄带钢等产品急需升级换代。如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普遍使用Ⅱ级螺纹钢筋,在发达国家已是淘汰产品。这些长线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导致整个钢铁行业利润下滑,很多企业连年亏损。1996年板(材)管(材)比为39.5%,2001年仍然为40.2%,这说明钢铁企业还是沿着以产量为主的老路在发展。而另一方面,部分高附加值关键钢材品种满足不了需求。这部分产品每年仍需进口解决,其中冷轧薄板、涂镀层板、冷轧不锈钢薄板等这几个品种2001年进口量达1074万吨,用汇近55亿美元,其价值量相当于2700万吨普通钢材的进口量。

石油危机后的钢铁工业已不是高利润产业,我国也基本告别短缺经济,买方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市场空间的争夺趋于白热化,而需求并不十分有力。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钢铁企业必须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形成自己的产品结构,如果不按市场的引导来组织生产,企业的产销环节必然脱节,生产经营就不能保持良性循环,这种引导作用是迫使钢铁工业企业产品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的动力和前提。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主要依靠产品参与竞争,要取胜根本途径是以改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来发展适销对路品种。

政府有关部门要对产品结构调整及重大项目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并及时进行监督,确保项目按期建成投产,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以老企业改造为重点

从我国整个钢铁行业来看,年钢总产量虽然早已实现了1亿吨,但多数企业的工艺装备属于五六十年代水平,中间多进行的是恢复性技改,技术改造欠账多,社会负担重,有效投入不足,工艺陈旧,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产品结构与档次低,生产经营基本停留在粗放状态。高耗能、多污染、大路货、低效益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这些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作为基础产业的钢铁工业,是国有企业高度密集的行业之一,国有经济占有特别重要的主导和支配作用。钢铁企业经营多年,积累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存量资产,特别是钢铁企业的资产规模一般都相当大,尽管这些老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设施老化问题,但在资金紧张、筹资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很大、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工不足的现实条件下,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将现有的物质技术基础推倒重来。根据我国国情,不可能让工艺技术装备落后的企业全部关门,再去建设一批技术装备水平高的企业。一方面我国尚不具备那么强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全部淘汰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目前老企业的一些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的企业是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一些主体设备或辅助设备还没有到更新期。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建立现代管理体制,还是可以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样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合理化重组,有利于宏观经济的调控与微观经济的搞活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社会综合效益。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不都是最先进的,不少硬件还有1960~1980年代的产品,但是,他们将这些装备配上了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对一些部件进行了改造用这些设备生产出了世界一流的产品。这些好经验值得借鉴。

三、打破现行条块,进行资产重组,积极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在我国分割的财税体系下,由于地区和部门利益的存在,使我国钢铁工业市场进入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本地投资项目的增加,扩大了当地政府的财源,符合其利益,因而地方政府往往对企业进入采取鼓励措施。对中央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和监管措施进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策略性变通,如一些地区对建设项目不按程序审批、越权审批和将大项目分解审批,尤其是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地区和企业也在盲目上项目。由于地方政府的支持,使得行业进入壁垒失效,一些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由于有地方优惠政策和地方保护而得以上马,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重复建设,破坏了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导致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加剧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钢铁行业这种过度进入的现象,造成了恶意或破坏性的竞争,从而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

产业集中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的高低,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说明了我国钢铁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不高。钢铁行业集中度低,且具有产品差异性小、固定成本高的特点,促使钢铁厂家不断扩充产能,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而上游行业控制着天然资源,全球前五位矿石供应商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0%,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使其具备了较强的谈判能力。下游行业如汽车制造业,全球六大汽车制造商占有50%的市场份额。在构筑行业壁垒的同时,通过繁杂的认证,不断对供应商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挤压供应商的利润空间。钢铁行业的分散和上下游行业较高的集中度,使钢铁业处于竞争劣势,因此,进行资产重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是必然趋势。

钢铁行业企业规模过小和市场过度竞争,极大地影响了行业的技术进步,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延期获得研发成果的可能性使小企业根本不愿意进行科学研究,小企业也没有能力支付昂贵的研发费用,影响着钢铁行业的长远发展。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和技术相对短缺和落后是我国的劣势。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技术与资金密集的钢铁业,我们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先天不足。我们必须调整产业政策发展规模经济,这样可以节约资本,更有效地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同时可以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扩大企业规模,使人财物相对集中,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专业分工,市场适度竞争,促进技术进步。要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走规模经济道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

对于钢铁行业产业进入过度问题,我国应打破经济条块分割,打破地方和行政分割,通过资源的合理流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消除企业的市场保护预期,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同时加强行业管理,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来限制进入的企业数量,但这种政策必须与促进钢铁企业竞争进行权衡,因为这种限制会加剧寻租行为。我国纺织产业的强制退出措施对钢铁产业有值得借鉴之处,但这种方式的总量调控带来的失业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

对于过度进入形成的松散的产业结构组织,企业间的并购有利于尽快实现经济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与完全退出的强制措施相比,并购能大大地减少退出企业的损失和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现有企业通过并购具备了相当实力,则对新企业(尤其是低效率的企业)的进入构成障碍,从而可以避免新的进入过度。同时钢铁企业的集团化兼并、策略性联盟,形成区域钢材市场的分割将有利于产品运输——销售成本下降,也有利于原料、能源采购——运输成本的降低。

四、积极采用新技术,抓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高能耗基础上和牺牲一定环境为代价的。钢铁工业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还要排放大量的废弃物,粗略估计,我国年产钢1.4亿吨,需要消耗铁矿石约2.4亿吨,煤炭约1.6亿吨,废钢年消耗量0.2亿吨,水约为50亿吨,生产出来的固体产物除1.4亿吨钢外,尚有0.9亿吨的渣、废弃物和粉尘,排出的废水、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有毒物质。

钢铁行业是能耗大户,我国与世界主要产钢国家比有很大的差距,用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与国外对比,基本能反映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能耗水平的差距(按照国家的综合能耗计算通则规定,我国钢铁工业的吨钢综合能耗,除包括主流程外,还包括矿山、焦化、耐火材料、碳素制品、机修,甚至还有水泥、化工等生产过程消耗的能源,不能直接与国外相比)。

我国钢铁企业的能耗比国外能源消耗要高出30%以上。钢铁工业大量使用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高能耗的结果是能源供应将难以保证。另外高能耗对企业成本构成严重压力,使得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国际先进的钢铁企业,如日本新日铁公司的余热余能利用率已达到92%以上,其企业能耗占生产总成本的比例为14%;宝钢的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率为68%,其能耗占生产成本的20%;而一般企业余热余能回收率在30%~50%之间,其能耗占生产成本的30%~45%。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积极采用新技术,抓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使钢铁工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特别是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

我国加入WTO后,关税降低,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国内钢铁市场将受到严重冲击。同时也必将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使我国钢铁工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更高层次、更宽松一点的环境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更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资金,拓展我们的发展空间,扩大钢铁产品的出口。

钢铁原料在世界各国分布极不平衡,许多产钢大国严重依赖国外资源。为了确保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一些钢铁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资源基地,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韩国的浦项钢铁公司,浦项钢铁公司考虑到韩国国内严重缺乏铁矿石和煤炭资源,曾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合作开发矿山,以确保自身所需原料的稳定供给。

我国的铁矿资源绝大多数品位低,采剥比大,有些选矿工艺复杂,因此矿山建设投资多、周期长、见效慢。自产的铁矿满足不了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扩大对国外资源的利用度,扩大对高品位矿石资源的利用。另外我国钢材社会积累量少,废钢回收量短期内难以较大幅度增长,废钢产出率相对又较低,全社会废钢年产出量不能满足钢铁生产,尤其是电炉钢发展的需求,很大一部分也依赖进口。

利用国外资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国家经济安全,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实行多国别政策,并采取一般贸易、长期购矿合同等多种贸易方式,鼓励企业在国外合资办矿。不仅要从经济技术角度考虑,以求得最佳经济效益,而且还要从发展战略角度考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的竞争局面。

尽管我国钢铁工业总体水平落后,但我国钢铁行业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国外主要产钢国家,吨钢生产成本仍远低于主要产钢国家。采取差别销售策略与集中化销售策略相结合的战略,我国的钢铁在国际市场上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比如向美国和西欧国家地区主要推销我们在技术、质量和规格上具有竞争优势,而该地区又需求较大的中厚钢板;向日本等国主要推销普通钢材;向东南亚国家和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全面进军。

我国钢铁工业应抓住国内经济转型和国外制造业迁徙的历史性机遇,把稳定扩大钢铁产品出口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标签:;  ;  ;  ;  

中国钢铁工业战略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_钢铁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