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对此,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上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指出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恩格斯也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列宁也说过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1949年,毛泽东指出:“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已摆在我们面前”,“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1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毛泽东在致力于推进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建设,强调文化教育工作要协助中心工作并为中心工作服务。
1949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新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基本方针。1954年,毛泽东提议办中南海机关业余学校。他说:“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建设不好社会主义。我身边的人文化程度都太低,不学习不行。教育不普及,文化不提高,国家就富强不起来。”〔2〕1963年, 毛泽东听了聂荣臻的汇报后指出:“要打科学技术这一仗,不打好这一仗,生产力无法提高。”〔3〕
这些论述表明,革命导师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肯定了科学技术通过提高生产力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并估计到了它对人类未来将会产生的深刻影响。但是,把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这是邓小平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的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
1.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度,明确指出“基础在教育”〔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亲自抓教育这一基础工作。他说:“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5〕他针对中国比较贫穷、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实际情况强调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6〕由此可见, 邓小平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格局出发,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经江泽民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概括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邓小平提出“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的思想
1977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又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7〕一言以蔽之,我们要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综合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1988年,邓小平在同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谈话和同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8〕
邓小平不仅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而且阐述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认识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且使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
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尽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呢?邓小平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从教育入手,“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9〕首先, 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教育事业不仅把前人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积累、继承下来并传授给下一代,而且还担负着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重任。因此,邓小平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并没有孤立地看待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问题,而总是从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联系入手,强调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其次,发展科学技术的人才要依靠教育来培养和输送。邓小平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我们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重视。”〔10〕应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再次,教育战线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直接承担着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任务。不说别的,单就我国近十年来历届国家自然科学奖、科学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来讲,高等院校就分别占47%、27%和20%。由此可见,教育战线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在人才培养标准上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是智育。第二是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授的那种东西。第三是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工具的技能。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根据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人的片面发展以及在批判继承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是运用其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种全面发展的人是“劳体结合”的“体力劳动无产阶级”和“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因此,“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1〕列宁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12〕毛泽东继承了马列主义的这一思想并有创造性的发展。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和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3〕这个教育方针强调以共产主义的精神为核心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1939年,毛泽东在为抗大规定的教育方针中又明确提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一的,抗大的职员、教员、学生都是根据这三者去进行教育与从事学习的。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抗大在较短的时间里,培养了大批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既能作战又能做群众工作的抗日干部,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的建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必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把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放在首要地位,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因而,坚定了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标准。
邓小平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理论。他说:“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4〕还说:“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5〕
邓小平关于培养人才的方针和标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坚持又红又专,培育“四有”新人
邓小平针对林彪、“四人帮”鼓吹政治挂帅、批判“自专道路”、将红与专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明确指出:“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16〕近几年,在教育工作和部分青少年学生中,又出现另一种倾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专”而不强调“红”,甚至对四项基本原则产生怀疑。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在青年中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邓小平很强调理想和信念。他说过:“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7〕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18〕因此,必须“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19〕
2.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邓小平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认为德育是统帅是灵魂,它要解决的是目的、动力和为谁服务的问题。他多次强调,我们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并说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20〕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心环节,它要解决的是本领,能力和怎样服务的问题。所以就智育的基本任务来说,是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现代文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因此,邓小平指出:“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21〕为此,他提出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体育为德育、智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它是解决从事学习、工作的前提条件的问题。可见,德、智、体三方面统一不可分割,统一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之下,它们既相互渗透,又相辅相成,对其中任何一方面有所偏废,都达不到党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培养目标。
3.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立志为社会主义服务,立志为工农服务,而不能脱离实际,高高在上。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设备更新和生产工艺改进十分迅速,要求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起来,才能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上的继承和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重要原理之一。马克思说,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宁也这样说过,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的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科学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列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并使之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他早年在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就将学生要参加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知识分子要接近劳动阶级等项内容列入组织大纲。1934年在中央苏区,他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又把“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作为抗大办学的基本原则。建国以后,他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22〕并在《工作方法》(草案)中提出了具体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试办工厂、农场或与当地的工厂、农场订立劳动合同,组织教师、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毛泽东在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同时,还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相结合,要求学生向工人、农民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到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去经受锻炼。总之,毛泽东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正确途径。
邓小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而且在新的条件下发展了这一思想。具体表现在:
1.邓小平重新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
邓小平针对林彪、“四人帮”从“左”的方面歪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搞“以干代学”、“开门办学”甚至把劳动作为惩罚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以及粉碎“四人帮”后,一些同志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因而放松甚至放弃执行这一正确方针的情况,重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他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23〕
新的条件是什么?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必须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他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全面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正确途径,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24〕这就说明邓小平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阐述,已不限于一般的研究学生参加劳动等具体安排问题,而是站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探讨整个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的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的新发展。
2.邓小平不仅站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探讨整个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的关系,而且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从实际出发
他认为,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学校只重视科学文化的知识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劳动教育,不少学校不仅不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工农业生产劳动,甚至连一般公益性劳动也很少组织,只要求学生学习成绩好,而不注重让学生参加一些必要的劳动锻炼,致使许多学生轻视体力劳动,缺乏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不爱惜劳动成果,艰苦奋斗的意志薄弱,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这种状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必须遵照邓小平的教导,根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从实际出发,在中小学普遍开设劳动课和劳动技术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知识分子理论上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从来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达尔文、海涅、巴尔扎克、达·芬奇、莎士比亚、罗伯斯庇尔、拿破仑、林肯等等有过恰当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们为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恩格斯也对达·芬奇、阿尔勃莱希特、杜勒、马基雅费利、路德等有过热情的赞扬。恩格斯还在《大陆的社会变革运动的发展》一文中,提出无产阶级应该尊重知识的观点。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严厉地批评了那些反对专家的议论,指出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斯大林也曾经提出:“我们首先就应当学会重视人才,重视干部,重视每一个有益于我们共同事业的工作者。最后,应该了解: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应该了解:在我们目前的条件下‘干部决定一切’”。〔25〕毛泽东也说过:“我们尊重知识分子是完全应该的,没有革命的知识分子,革命就不会胜利。”〔26〕邓小平一直十分理解和关怀知识分子,他不仅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且为制定和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尚未恢复工作,即以极大的勇气,冲破禁区,挺身为知识分子说话,为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拨乱反正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考虑问题,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从根本上澄清了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种种混乱,科学地论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
1.充分认识和肯定教师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邓小平针对林彪、“四人帮”把教师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并被当作“臭老九”和改造对象的情况,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27〕从而对知识分子和教师的工作给予了肯定。1977年8 月他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谈到对教育战线17年工作估计时,进一步充分肯定了广大教师的贡献:“应当肯定,17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28〕这就冲破了长期以来不敢触及的禁区,为我们党纠正在知识分子政策上所犯的“左”的错误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 他再一次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他指出:“尽管有些新人在科学成就上超过了老师,他们老师的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29〕他还指出:“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要确实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时间,要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工作条件和业务学习。对于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以表扬和奖励。”〔30〕更重要的是,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从理论上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劳动者的观点。为全社会尊师重教,为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作出了贡献。
2.科学地论述了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依靠力量
首先,他论述了知识分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光荣使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构建的全新事业,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知识分子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31〕1982年,他在《一心一意搞建设》的谈话中指出,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1984年在谈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历史性文件时指出,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这一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8个字, 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和美好精神产品的创作者,在这方面负有重要职责。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民主素养和法制观念,在这方面需要知识分子付出许多心血。我们要顺利实现建设和改革的任务,必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从中央到地方,在决策的研究、论证、咨询、制定和组织实施中,知识分子的作用都越来越突出。总而言之,知识分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肩负的神圣使命,要求我们把知识分子真正作为一支依靠力量,唯有如此,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前进。
其次,邓小平阐述了正确对待和合理使用知识分子的问题。邓小平认为,要真正把知识分子作为一支依靠的力量,在认识上需要解决对又红又专的正确理解和合理要求的问题。针对“知识分子只专不红,政治上靠不住”的错误偏向,他反复阐明了“红”与“专”的辩证关系,认为我国包括教师在内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又红又专的。
邓小平认为,要真正把知识分子作为依靠力量,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他指出:“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很好地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现在科技人员一方面很缺,另一方面又有很大的窝工浪费,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现象很严重。”〔32〕要实现20年翻两番的目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第一位就是落实科技人才的管理使用问题,这个问题是最迫切的问题,应当抓紧解决,尽快解决。
再次,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尊重知识分子劳动,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他认为,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就是要切实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重大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整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鼓励人们努力学科学、学文化,从而培养更多的知识分子。一句话,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注释:
〔1〕《人民日报》1949年9月22日。
〔2〕《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第94页。
〔3〕〔4〕〔7〕〔9〕〔27〕〔28〕〔29〕〔30〕〔3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2、95、86、40、41、49、96、95、40页。
〔5〕〔8〕〔15〕〔20〕〔3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 120 ~121、275、110、112、17页。
〔6〕〔10〕〔14〕〔16〕〔17〕〔19〕〔21〕〔23〕〔24 〕《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4、31、65、66、166、151、116、70、70~7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61页。
〔12〕《列宁全集》第4卷,第205页。
〔13〕《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15页。
〔18〕《邓小平同志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第122页。
〔22〕《毛泽东同志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第273页。
〔25〕《斯大林文选》上卷,第36~37页。
〔26〕《毛泽东选集》第3卷,1991年版,第8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