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导图是抽象思维的直观转换,简单地表现各种关系,使我们对事物有一个更加完整、系统的认识。初中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更注重学生道德价值观、法治与人格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完成学业。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道德和法治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84.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11-115-01
思维导图可以将某一学科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实现学生对整节课核心知识点掌握。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要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课堂上的重点难点,缓解记忆和思维的压力,帮助学生发挥潜能,让学生更加扎实、全面地掌握知识。因此,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本文探讨了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一)思维导图有利于教师备课
在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些内容很难理解。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更多时候,教师习惯于用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困难而重要的知识,但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存储的信息是零散的。使用一两个案例无法将整个课程内容串联起来,无法使学生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果我们通过思维导图准确把握一堂课的整体框架,然后慢慢插入支路,可以提高备课效率,掌握一堂课的内容,进而突破课堂教学的困境。
(二)思维导图有助发散学生思维,帮助记忆
思维导图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思维导图本身呈现出发散的形态,从一个中心开始,然后不断扩展,通过一些关键词、颜色或图像,整合零碎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因此,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三)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思维导图可以形象化抽象知识,通过色彩、关键词和线条表达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实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状态。学生在运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时,也可以突破以往的思维约束,从而获得新的洞察力和感知能力。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政治课堂往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思维导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合作性学习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合作学习,主要是觉得这样的学习模式严重影响了上课的效率,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甚至有些教师虽采用了合作性学习,但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出它的真正作用。教师可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把预习内容进行导图绘制,然后小组对每个成员的导图进行讨论,找到彼此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在合作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在课前我们需要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了解,找到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从核心知识出发找出主要的分支,然后把自己的答案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呈现。在课堂开始前把自己绘制的导图交给教师,这样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上课时,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自己预习时绘制的导图进行解答,在讨论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导图绘制中存在的不足,然后会进行修改或添减。通过这样的交流讨论,学生能对自己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教师层层追问让学生不断思考。因为在授课前教师已对学生的思维导图有了了解,这时提出的问题也会更有针对性。
比如,在学习《崇尚法治精神》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形式与结构必然不同,不同学生分析的方式也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课前自行绘制的思维导图偏于个人化,因此绘制出来的作品只需满足自己理解即可,但在进行小组的思维导图绘制时,要注意尽可能简单和明了。对于优秀的小组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在课前和课中进行思维导图绘制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后知识的导图梳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善于在课后翻阅思维导图,通过学习发现不足,并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思维导图的真正作用。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整理课本中的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外,也要多鼓励学生绘制一些主题式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时事与教材知识相结合,这也是学习政治的关键。如在复习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我国基本制度》这一课时,可以以我国基本制度为中心,然后延伸出两个分支,即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再把政治制度分出两支,即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又可分三支,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进而让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在日常的复习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基本的知识点进行记忆,并通过一些适当的事例练习,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三)思维导图在习题课中的应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练习题主要是以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方式呈现。客观题一般是选择题形式,教师只需把每道题所展示出来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结合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理解即可。但主观题的难度较大,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分析、提取和探究能力。例如,关于“理解权利义务”的话题:公民有哪些权利?公民有哪些义务?然后给出选项,让学生根据权利与义务进行划分,进而得出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习题课中还有很多类型的主观题,在练习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抓住题干的主要信息,还要善于归纳这些不同类型主观题的答题技巧和模式。
三、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和法治课已不再只是讲解课本中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思维导图的教学意义,将其更好地应用于道德和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尽管在思维导图的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教师能够不断创新和优化,必将进一步推动道德法治高效课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红卫.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9, (10):41
[2]潘军安.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 (05):87
论文作者:胡洪莲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法治论文; 教师论文; 道德论文; 知识点论文; 知识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