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竞争理论的研究视角与路径演进综述_制度理论论文

动态竞争理论的研究视角与路径演进综述_制度理论论文

动态竞争理论研究视角与路径演进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视角论文,路径论文,竞争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动态竞争(competitive dynamics或者dynamic competition),台湾学者吴淑华(2001)将其翻译成竞争动力学,吕薇等(2002)则翻译成竞争原动力。广义的动态竞争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蓝海林,2011):第一个层次,动态竞争(dynamic competition),指企业在越来越动态的经营环境下竞争;第二层次,竞争互动的动态化(dynamic competitive interaction),指企业之间多点和快速互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竞争对手之间博弈、学习、模仿和创新已经导致企业竞争优势的发挥和可保持性受到威胁;第三层次,竞争动力学(competitive dynamics),指创新与速度正逐渐替代规模而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需要发动不同的竞争性行为来获取优势。狭义的动态竞争指的是“在特定行业内,某一个(某些)企业采取的一系列竞争行为,引起竞争对手的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影响到原先行动的企业,这是一种竞争互动的过程”(吕薇等,2002)。

      “竞争”一词来源于生物学,生物学将“竞争”定义为两个或多个生物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与资源而发生的一系列行为与关联(Darwin,1859)。回顾竞争理论的发展,学者们围绕解释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竞争关系及其行为特征与规律开展了大量研究,目前也有不少回顾动态竞争理论观点的综述性文献(黄璐,2002)。竞争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活动,其具体的内涵与表现形式随着生产技术、社会文化等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创新,同时企业竞争方式与手段还决定于企业所处的战略发展阶段。由于竞争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概念,这就决定了以刻画和描述竞争现象为基本工作的竞争理论本身是不断发展的一个理论研究分支。在不同的战略理论发展时期,学者们对企业竞争的描述与解释不同,其根本的差别在于对企业竞争的研究视角以及分析和描述竞争现象的分析路径的不同。

      研究视角指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决定学者解读和分析某一理论概念的理论维度或方向。而分析路径则指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分析和刻画某一个理论概念的具体方式与手段。动态竞争理论的研究视角指基于什么样的维度或方向看待企业的竞争现象,而分析路径则指通过什么样的理论手段刻画和分析企业竞争现象。前一个问题实质是指学者在理论本质上如何看待竞争现象,是看作一个整体还是看作某一基本竞争关系的集合或组合;后一个问题是指学者在构建理论时如何分析竞争行为。随着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以及现实中企业竞争现象的不断创新,未来动态竞争理论领域总能涌现出新的研究视角以及更全面真实反映企业竞争的分析方法。

      为了更好地把握动态竞争研究发展的方向,有必要对动态竞争研究的视角与路径方法进行回顾,疏理前人研究动态竞争的视角和路径,展望未来动态竞争研究可能出现的新视角、新动向。本文以学术界突破静态竞争理论的前提假设作为动态竞争理论研究的起点,回顾学术界对静态竞争理论的批评与发展过程,探讨前人研究动态竞争理论研究视角和路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动态竞争理论下一阶段的研究视角、研究框架与路径。

      二、竞争动态性视角的演进

      从19世纪开始,经济学家就关注到企业竞争的问题。最初关于企业的竞争研究主要是静态的,其中以古诺模型(Cournot,1838)为代表。古诺模型假定只有两家寡头企业A和B互为竞争对手,并将两个竞争对手所处的市场空间限制为一个共同的市场,两个竞争对手所采用的竞争手段主要是价格与产量,且存在所谓的最优价格和最佳供给量,也即竞争对手间的无论交锋多少次,其最终应该停留在价格或者产量的最优或均衡点上。在这样的前提假设下,古诺模型成为了经济学解决企业竞争问题的一个代表性模型,之后的研究几乎都是建立在逐步放开静态竞争模型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总体而言,动态竞争理论的研究视角大体上可分为一对一竞争关系视角、一对多竞争关系视角、多对多竞争关系视角以及基于制度理论的视角等。

      1.一对一竞争关系视角

      从静态竞争模型走向动态竞争模型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多点竞争,或称多市场接触理论。Edwards(1955)最先提出了多市场接触(multi-market contact)的概念。所谓多市场接触指的是企业同时在多个产品或者(以及)多个地区市场上与竞争对手竞争的情况(Gimeno等,1999;Karnani和Wernerfelt,1985;Korn和Baum,1999)。Edwards(1955)发现厂商在多个市场上接触最终会降低竞争强度,甚至会出现“相互克制”(mutual forbearance)的现象。与静态竞争理论类似,多点竞争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仍然是一对一的竞争关系。而对于市场制度环境,Edwards等人主要探讨在市场机制完备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行为,所谓的多点市场多指的是由于地理条件而造成的不同区域市场。另外,多点竞争理论对竞争行为的描述不再局限于价格等单一手段,而是拓展到了市场范围布局和区域市场进入与退出、先进入者对后进入者的进攻与对抗等更具体的策略上。

      除了多点竞争理论之外,另一动态竞争理论的重要分支是竞争互动理论。竞争互动研究主要讨论竞争对手在同一个市场上,实施的多次竞争交锋,且具体的竞争行为已经被拓宽到了企业各种战略行为(Karagozoglu和Fuller,2011)。一开始,学者们采用博弈论的数学工具研究企业间的竞争互动与交锋的“均衡”。陈明哲和麦克米伦(1992)从博弈论的角度对竞争互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防御者的进攻—反应的博弈模型。他们首次考虑了在一对一的博弈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没有回应、或者进攻一方不等回应就进一步采取行动的情况。另外,威尔卡森等(1999)构建了一个在既定市场中竞争者关于价格和广告行为的博弈模型。

      2.一对多竞争关系视角

      针对竞争动态性程度越来越高的现实,有学者对短期的竞争优势进行批评,并进而试图寻找到指导企业建立持续性竞争优势的理论。如果竞争对手不固定,这个持续竞争优势则意味着一个企业需要针对多个(不可数)企业构建优势,这种竞争关系就是一对多的竞争关系。艾森哈特(1989)认为在不稳定性与对手强劲的高速变化环境中企业竞争优势难以持续。不稳定性产生了快速变化的机会,因而导致竞争优势变得短暂(Santos和Eisenhardt,2009)。与探索短期战略互动的动态竞争互动研究相对应,超级竞争理论(Aveni,1994,1998)探讨长期多回合的对抗。

      另外,学者们通过企业竞争行为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企业竞争往往并不是某一个竞争行为或策略单独开展,而是多个竞争行为同时计划、交替实施的“组合拳”。因此,竞争行为的研究很快从单一的竞争行为特征研究进入了竞争策略组合整体特征的研究(Ferrier等,1999)。而从企业竞争策略组合的角度看,其竞争行为所针对的对手自然不可能是某一个或若干固定的目标,当策略组合中的任一行为实施时,实际所影响或打击到的企业也是不可确定的。也有学者从企业所处的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分析企业一对多的竞争动态性。国内学者谢洪明(2005a,b)提出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盟友、供应商等相关方共同组成了一个战略网络,嵌入在该战略网络中,企业的网络性结构特征(如中心性、均衡性等)将影响企业的竞争行为。

      3.多对多竞争关系视角

      在战略群的视角下(Hent,1972;Porter,1980),企业被按照战略导向或战略选择划为了不同的群体。在同一战略群内,企业由于采用了同类的战略而整合同类型的资源,因此会为了发挥资源的优势而很容易结成战略联盟。另外,在不同的战略群之间,由于资源相似性很低而很容易发生相互进攻和反击的行为(Chen,1996)。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开始研究战略组群内部的竞争行为,以及战略组群间的竞争关联等问题。由于讨论的对象是一个群体,而非具体某一个企业,因此学者们讨论的竞争关系实质就是竞争对手“多对多”情况下的竞争动态性问题。相比“一对一”或者“一对多”而言,“多对多”的竞争关系更强调企业在竞争行为层面某一类型的特征,而非竞争策略的特征。埃里克·陈等(2010)通过分析高科技行业企业的样本发现,当技术发展降低行业优势的时候,低绩效(low performer)企业能更有效地通过研发行为打破已建立的市场,干扰高绩效企业(high performer)。黛妃和贾瓦理(2001)从结构嵌入的角度研究企业嵌入在合作联盟网络中的竞争行为与反应问题。

      4.基于制度理论的研究视角

      当动态竞争研究拓展到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时,制度差异和市场机制的成熟程度差异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Brouthers和Brouther,2000,Stahl和Caligi,2005;Hoskisson等,2005;Shinkle和Kriauciunas,2012)。现有的文献主要在两种市场制度环境下开展竞争动态性的研究。

      一是在制度发生变化后的竞争状态。学者们关注到西方欧美国家虽然制度成熟,但并不是没有变化。学者探讨了当行业规则发生变化后,行业竞争的新形式与企业可能的新选择。伊万诺夫和沃尔斯(2005)讨论美国银行业制度的放宽对银行动态竞争的影响。他们研究了过去十多年来(数据采取从1984年至1999年)美国地区银行限制的放宽对地区内银行(incumbent bank)的竞争行为所带来的变化。

      二是在制度不完善情况下的竞争行为。除了关注制度和行业规范的变迁导致企业竞争行为及策略的变化,学者们还更关注在类似新兴市场(emering market)制度不完善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行为特征与规律。富勒和托马斯(2000)指出前人的研究结论仅仅适用于稳定的环境,而在复杂多变的外部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并不适用。麦克米伦(1978)提出企业可以在其所处的竞争环境中通过非市场手段“重构”或者创造短暂变化。巴龙(1997)认为,在有的情况下,非市场行为能更多地通过有限信息、倾向性的政策和关系等提高不确定性的层次来构造市场竞争的规则,这将毫无疑问地阻碍竞争对手调整竞争环境或者立即反击的企图(MacMillan等,1985)。波特和克雷默(2006)发现非市场行为(例如企业社会责任)在整合了其他业务战略时,能够作为一种获得机遇、创新和竞争优势的资源。事实上,随着竞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非市场行为来达成提高市场壁垒、防御潜在危机,甚至控制竞争环境的目的(Preston和Post,1975;Boddewyn和Brewer,1994)。由此,企业非市场行为在企业快速增加财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Quasney,2003),于是研究和探索非市场行为的竞争互动的模型与解释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学者分析比较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与非市场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Tian和Fan,2008)。

      动态竞争的研究是在静态竞争理论基础上,逐步放开部分前提假设,从而逐渐深入的。其中,竞争对手的不确定与动态性,竞争行为的多元与动态性都导致了企业在动态竞争条件下难以按照理性和科学的方式,通过“事前决策”制定竞争战略。因此,动态竞争研究更多地针对企业在动态条件下进行的不完全理性的一系列竞争行为,学者们试图通过围绕竞争行为的特征研究,来给竞争战略的选择提供指导与借鉴(Zaheer和Zaheer,1997;Smith,Ferrier和Ndofor,2001)。

      三、企业动态竞争分析路径的演进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竞争动态性的研究视角不同,因而具体刻画和分析企业动态竞争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并且,随着动态竞争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动态竞争的描述与分析方法也表现为一个“扬弃”的过程。

      在一对一竞争关系的研究视角下,学者们认为企业的动态竞争主要来自于企业与竞争对手间就区域市场的“接触”情况。有学者在Edwards的基础上分析企业相互克制的程度,或者是企业与竞争对手在不同区域市场(或点市场)上相遇的程度。赫吉斯塔德和罗兹(1978)搜集了187个地区银行作为样本验证企业间的相互克制现象。有学者开始将这个过程指标与另一个相似的状态指标——市场重合度相比较。市场重合度指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已有的市场中共有市场的比重。鲍姆和柯恩(1996)选取美国加州1978-1984年民航航线作为样本,发现了企业间市场领地重合程度与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行为之间的关联。

      除了直接测度和分析企业多市场接触的情况,还有学者将市场集中度作为多点竞争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市场集中度是某一市场中市场占有率前五位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总和。学者们用市场集中度表示在一个市场内多个龙头企业互相市场重合的程度,通过分析市场集中度这一指标,学者们(伯克尔等,1997;费尔南德斯和马林,1998;吉米努等,1999)有力验证了Edwards围绕多市场接触的观点。

      多点竞争理论的相关测量方法还仅仅着眼于市场层面或行业层面,对企业自身的竞争状态或动作的测量并不多。从竞争互动理论开始,由于研究视角转换成了一对多的竞争关系,学者就更为关注企业竞争行为与策略的个体特征。当关注点变为企业竞争行为之后,学者们主要有两个不同的分析对象。

      首先是以企业行为为对象,主要研究企业每一次竞争行为的特征,包括每一次竞争行为的速度、强度等特征。麦斯特(1987)对1982年美国加州储蓄信贷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当市场集中度高、且多市场接触程度很高时,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性行为将会加剧。而罗兹和赫吉斯塔德(1985)的分析认为多市场接触和企业间的竞争强度并没有什么关联。鲍姆和柯恩(1999)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多市场接触和企业间的竞争强度之间呈现U形关系。陈明哲(1996)总结多点竞争围绕竞争性企业之间市场重合与接触的特征,以及竞争互动和竞争策略组合理论围绕企业资源对比的特点,提出了市场共通性和资源相似性这两个竞争行为的分析维度。

      其次是以企业为对象,分析企业一段时期竞争行为或者策略组合的总体特征或结构性特征,这类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Ferrier,2001)。同一类型的竞争行为就将构成一种策略(type of actions)。竞争策略可以简单地分为进攻与反击性策略。进攻是企业为了提升或保持其竞争地位而发起的一个具体而可观测的动作(Grimm和Smith,1997)。早期的研究发现,在企业拥有信息和资源优势较高时(Chen,1996),或者当竞争对手回应的可能性较低时(Chen和Miller,1994)较容易实施进攻的行动。回应是指企业反击竞争对手所发起的进攻的动作(Smith等,1992;Ferrier等,1999),这类行为用来抵御或改善本企业在产业中的市场份额或地位(Chen,1996)。企业竞争行为的范围横跨了从采购、产品开发和生产到营销和服务等多个价值链环节。企业竞争策略还可根据策略执行的范围和重要性程度分为战术性的和战略性的(Porter,1987)策略。战略性行动会比战术性行动消耗更多资源、持续更长时间,并会引发从原有业绩上更大的波动(Miller和Chen,1994)。

      当人们尝试分析企业面对多个竞争对手时而采取的竞争策略时,往往将企业一段时期发动的竞争策略作为一个集合进行研究,也即是竞争策略组合。竞争策略组合指一个包含组织为了吸引、保持并服务其顾客群的一切行动的集合(Miller和Chen,1996a,b)。在关于竞争策略组合的研究中,较受关注的问题是竞争策略组合的复杂性(complexity)以及容量(volume)(Ferrier等,1999;Sambamurthy等,2003;Gnyawali等,2006),以及这两个方面特征对业绩的关联。竞争策略组合的复杂性指企业实施的行动差异化的范围(Ferrier等,1999;Nayyar和Bantel 1994)以及竞争行为的领域(Gnyawali等,2006)。竞争行动的容量指企业实施的竞争行为的总数量(Smith等,2001;Ferrier等,1999;Young等,1996)和反应竞争行为的规模(Gnyawali等,2006)。另外,竞争差异性(deviance)则指的是企业竞争行为在组合以及实施上与同一时期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差异程度(Ndofor,2011),是竞争行为复杂性(complexity)(Ferrier等,1999;Nayyar和Bantel,1994)在行业维度上的一种推广。

      在多对多的竞争视角下,基于网络嵌入或社会网络的视角,竞争网络理论的研究关注企业在一定的竞争合作网络或者社会网络中的网络结构与地位对竞争优势和绩效的影响。因此学者们更多地从网络集中度、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等网络结构特征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Devi和Gnyawali,2001;谢洪明等,2003)。

      学者们描述和测度企业动态竞争状态或行为的指标存在由外部向内部再向外部的演化发展过程,且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而存在一定差异。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因此不同的动态竞争要素特征对企业竞争动态性的揭示也不一样。

      四、动态竞争研究视角演化的方向

      理解与描述企业竞争的动态性是动态竞争理论成立的基石。通过从研究视角与研究路径两个方面回顾现有的动态竞争理论不难发现,不同时期的学者们对竞争的揭示呈现出研究视角从静态到动态、对竞争行为与策略的描述从单一到多样,讨论影响企业竞争的因素从外部到内部的演化特征。到目前为止,动态竞争各个分支理论共同描述了企业动态竞争的状态,企业竞争动态性包含了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价值链环节维度、制度环境维度以及竞争对手维度等。当前动态竞争理论研究发展的方向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竞争对手动态是竞争动态性描述的新视角

      在竞争对手的维度上,现有的研究多仅为涉及竞争对手数量上的多少,除少数讨论跨国战略的研究会涉及本土企业与跨国新进入者之间的竞争问题(Chelekis和Mudambi,2010;Chang和Park,2012)此外,多数涉及多个竞争对手的研究往往假定竞争对手与焦点企业(focal firm)没有显著的资源或属性差异。但是现实中,同一个市场上的企业通常在战略导向、优势资源等方面都各有不同。以中国企业的竞争为例,中国横向整合企业将在国内市场上同时面对多类竞争对手,其中以区域企业和跨国公司对其的竞争威胁最强,相互的对峙与互动也最持续稳定(皮圣雷、蓝海林,2014)。当竞争环境越发趋于动态,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越发错综复杂,单纯合作或竞争关系可能不复存在。企业间可能是某一领域或环节的竞争对手,同时又是另一方面的合作盟友;一个企业也并不非此即彼地将其他企业划分为单纯的竞争对手或者盟友,而是在一个动态的程度上将某企业归为竞争对手或盟友。因此,动态竞争理论描述和刻画企业的竞争动态性,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竞争对手的动态性:焦点企业的竞争对手不是静态的、一个或一类简单的组织,而是一个在数量上动态,在资源或能力上具有差异且动态变化,在与焦点企业的关系上动态的企业集合。

      2.竞争格局应被纳入到动态竞争研究的框架中

      虽然某一制度情境下不同战略选择的企业竞争行为的变化与特征受到学者们的关注(Enderwick和Nagar,2011),但是学者们对环境如何影响竞争行为的逻辑框架是不完善的。在传统动态竞争的SCP(结构—行为—绩效)或者ABC(动因—行为—结果)研究范式下,企业竞争行为受到环境的直接影响。这是因为竞争对手被认为是固定的,因此在特定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下,企业针对固定的竞争对手(或说处于固定的竞争位置)会有一套与自身资源能力相应的竞争策略及行为。但是,在竞争对手动态的视角下,市场或商业环境首先导致的是社会及市场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而这种资源的不均衡决定围绕不同稀缺资源时企业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决定焦点企业的竞争对手集合。从宏观看来,某一个行业内企业围绕不同稀缺资源时相互间竞争关系的总和构成了某一特定环境下行业的竞争格局。在特定的竞争格局下,焦点企业会根据自身竞争对手集合的情况,有效发挥自身优势资源与能力,制定并发动适宜的竞争行动或者策略组合。因此,在竞争对手动态的视角下,企业竞争行为的研究框架中应该纳入竞争格局这一逻辑层次,或者作为一种结构,或者作为一种动因。

      3.基于生态理论的动态竞争分析路径

      尽管竞争对手的动态性对于动态竞争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关于竞争对手动态性的分析工具与方法尚不明确。尽管陈明哲提出用资源相似性和市场共通性作为竞争对手的分析指标,但如何构建动态的竞争敌对性(rivalry)指标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在这方面部分生态理论可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生态理论是研究环境与生物体之间关系的学科(Odum,1993),生态理论中的很多理论描述了在特定环境要素下生物体之间在生存能力与适应性等方面的关系(Hannan和Freeman,1977)。企业竞争中,竞争对手的动态性直接决定于不同资源禀赋的企业组织在特定环境要素下的生存适应性。因此,基于生态理论分析企业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性或生存能力,可以比较清晰地刻画出某一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位置,进而能够全面描述某一行业的竞争格局。鉴于企业竞争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科,因此应该说引入生态理论的相关理论概念或分析工具是一种回归而不是创新。

标签:;  ;  ;  ;  ;  ;  ;  ;  

动态竞争理论的研究视角与路径演进综述_制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