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正常奶牛和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内细菌的研究

产后正常奶牛和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内细菌的研究

王国卿[1]2000年在《产后正常奶牛和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内细菌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针对某一特定奶牛场,通过用子宫内膜活检采样器采集子宫内容物样品、活菌计数、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方法,对5头产后健康状况良好的母牛和6头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内的细菌进行研究。以探讨产后子宫内细菌的变化规律及对子宫复旧的影响、产后正常奶牛和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内细菌的相似性及药物清除产后子宫内细菌和治疗子宫内膜炎的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产后奶牛子宫均会发生细菌污染,子宫内细菌数量随着产后时间的加长而不断变化,在产后0~2天增加迅速,从分娩前的无菌状态增至(1.91±0.44)×10~5个/mg子宫样重;产后2~7天增加缓慢,产后第7天时达到(3.93±1.61)×10~6个/mg子宫样重;此后子宫内细菌数量呈递减趋势,产后14天时降至(3.40±0.94)×10~3个/mg子宫样重,产后24天时细菌平均数量为(2.49±2.92)×10~2个/mg子宫样重,到产后39天时受试牛子宫内细菌数量均小于1×10个/mg子宫样重。产后子宫内细菌的种类变化趋势为产后第2天和第7天较多,平均3.4种,此后逐渐减少,产后14天时为2.4种,24天时为1.2种,39天时仅1种;产后子宫内细菌种类的增加变化趋势为:产后2天时平均新增细菌3.4种,产后7天时为1.4种,产后14天时为0.6种,产后24和39天时均为0.4种;除葡萄球菌外,其它细菌的出现和消失都不具有连续性。复旧期间子宫内的细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芽胞杆菌、微球菌和链球菌等,其中28.1%是具有溶血性的大肠杆菌、芽胞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5头产后正常奶牛均在产后39天以前完成子宫复旧。在6头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内检出了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芽胞杆菌和链球菌,其中91.7%的菌株具有溶血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杀星、蒽诺杀星及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唑啉对该牛场奶牛子宫内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青霉素和链霉素混合使用的抑菌效果较好,而双黄连、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抑菌效果不好。 以上结果说明:产后奶牛子宫内细菌数量和种类都经历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在子宫复旧期间细菌均可能进入子宫,产后子宫内细菌对子宫复旧无显著影响,正常产后子宫内存在能够引起子宫内膜炎的条件致病菌,产后6~8天为利用药物清除产后子宫内细菌的最佳时期,环丙杀星、蒽诺杀星及头孢唑啉等新药用于清除产后子宫污染和治疗子宫内膜炎较理想。

许微微[2]2007年在《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试验的研究》文中提出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主要由于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常见产科疾病,可导致繁殖障碍,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选取了产后正常奶牛和患子宫内膜炎奶牛为试验研究对象,通过对牛舍的疾病调查,分析产后子宫内膜炎发病原因感染情况,共采集54头来自黑龙江省各奶牛场正常(12头)和患牛(42头)子宫分泌物,采用需氧厌氧两种不同的环境进行培养,再选择不同固体培养基分离鉴定,确定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从产后0d~14d正常奶牛子宫中分离到细菌8种,产后5d~9d检出的细菌数最多,从患病奶牛子宫内容物中得到14种细菌,其中主要致病菌五种分别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化脓棒状杆菌、拟杆菌和梭菌。试验中分离的大量的厌氧菌,对今后进一步研究奶牛子宫内细菌菌群提供一个参考。本试验为了研究中西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敏感程度,测定了16种西约、11种单味中药及2个复方中药对患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内分离鉴定的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西药万古霉素、新霉素、氟苯尼考和环丙沙星对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株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以环丙沙星效果更为突出:中药以苦参、黄芩、鱼腥草、公英和复方Ⅰ、Ⅱ的抑菌效果较好。本试验系统地进行体外中西药敏感性筛选,为临床上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重要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本试验还针对需氧菌和厌氧菌进行了单味中药的体外抑菌试验,筛选出效果好的单味中药,进行正交试验并选出效果好的药物进行组方。本试验共拟定2个中药复合方剂,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该组方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化脓棒状杆菌、拟杆菌、梭菌)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公英、连翘、双花等8味中草药所组成的复方制剂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通过体外抑菌试验选取效果好的组方临床应用,中医角度来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为临床用药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

周伟胜[3]2012年在《重庆部分奶牛场子宫内膜炎病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每年因不孕而淘汰的奶牛约占淘汰总数的60%-70%。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的高发疾病,是造成奶牛不孕症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在重庆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不断上升,一些规模化奶牛场高达27%,而且治疗效果不佳,给牛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在重庆地区6个规模化奶牛场选取85头奶牛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直肠把握法,采集其子宫内容物,开展奶牛产后早期子宫内微生物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对子宫内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同时选用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体外药敏试验。试验一:选取42头奶牛,在产后第2、5、7、9、14、30天无菌采取子宫内容物,进行细菌总数测定和微生物分离鉴定。试验结果:在产后30天内,奶牛子宫内细菌检出率为100%,单一感染与混合感染同时存在,混合感染远远高于单一感染。子宫内细菌种类和数量随产后时间延长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18头奶牛的细菌种类在产后5-7天最多,细菌数量在第7天达到最高,而在第9天以后,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在第30天以后临床表现正常;另外24头奶牛的细菌种类在产后第7-9天达到最多,细菌数量在第14天达到最高,此后细菌种类和数量在高位稳定存在,临床表现出子宫内膜炎症状。结果表明:所有奶牛产后子宫内均有可引起子宫内膜炎的致病菌污染状态,在条件适合时便有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炎;产后9天左右是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与否的病理/生理转归的关键时期。试验二:采取67头临床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内容物,进行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共分离出18种细菌,3种真菌,1种支原体。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同时存在,混合感染高于单一感染。分离得到的致病菌以需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其中主要需氧菌是埃希氏大肠杆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主要厌氧菌是产气荚膜梭菌、厌氧消化链球菌和脆弱拟杆菌;真菌感染主要是白色念珠菌;支原体感染主要为解脲脲原体。不同奶牛场感染的病原种类有一定差异。试验三:对需氧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对脆弱拟杆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选部分常用抗菌药,进行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需氧菌中,细菌对链霉素已经产生了完全耐药;对红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克林霉素、新霉素和氟苯尼考等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受;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莫西林、舒巴坦、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头孢类药物均具有强大的抑菌作用;四环素对脆弱拟杆菌抑菌效果良好,敏感度高。建议试验奶牛场临床上选用高敏的药物治疗子宫内膜炎。

赵树臣[4]2007年在《中药组方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主要由于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常见产科疾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筛选有效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中药组方并对其进行药效学研究。为了探讨产后奶牛子宫内主要存在的细菌和发生子宫内膜炎后的主要致病菌,本试验对黑龙江省各大奶牛场产后正常奶牛和患有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分泌物进行采样(正常奶牛12头,患牛42头)后,分别在需氧和厌氧条件下进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从产后0~14d正常奶牛子宫中分离到细菌8种,其中产后5~9d检出的细菌数最多;从患病奶牛子宫内容物中分离到14种细菌,其中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分泌属化脓菌、拟杆菌和梭菌等5种为主要的致病菌。为了了解这些病原菌对抗微生物药和部分中草药的敏感性,为临床上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重要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进行了16种西药、11种单味中药及2个中药复方对患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内分离鉴定的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西药万古霉素、新霉素、土霉素、氟苯尼考和环丙沙星对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以环丙沙星效果更为突出;中药以苦参、黄芩、鱼腥草、蒲公英、夏枯草和复方Ⅰ、Ⅱ的抑菌效果较好,而且复方Ⅰ、Ⅱ强于单味中草药的抑菌效果。采用正交法,筛选了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中药组方,并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评估了该组方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5种主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进行了二甲苯对小鼠耳廓肿胀试验,甲醛对小鼠足跖肿胀试验和甲醛对小鼠致炎后足跖中PGE2含量测定等三组抗炎试验以检验该中药组方的抗炎效果;进行了中药组方对家兔眼结膜刺激性试验和豚鼠皮肤过敏性试验评价其有无刺激性和致敏性。试验结果表明,蒲公英、连翘、双花等8味中草药所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显著的抑菌和抗炎作用,对黏膜有轻微的刺激性,无致敏性。采用子宫内灌注的方式对24头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仅注射30ml PBS;中药组方组,20ml 1g/ml中药组方煎液;LPS组,20ml PBS含100μg LPS;LPS+中药组方组,100μg+20g中药组方煎液,进行大肠杆菌LPS和中药组方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①LPS子宫内灌注后,子宫腔中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显著增加,中药组方可增加其效果,但是单独应用中药组方粒细胞无显著变化。②LPS子宫内灌注后,外周血中IL-2、IL-6和TNF-α含量无显著性变化、IL-8含量短暂性增加后恢复正常;外周血中GSH-Px、SOD、MDA和T-AOC变化不显著。③中药组方子宫内灌注后,外周血中IL-2、IL-6、IL-8和TNF-α含量无显著性变化;外周血中GSH-Px、SOD活性在48h显著升高,而MDA和总抗氧化物T-AOC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④中药组方和LPS联合应用对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和抗氧化系统间无明显的影响。治疗后不同组间动物的妊娠率分别为:对照组20%,中药组方组60%,大肠杆菌LPS组:66.7%,中药组方+大肠杆菌LPS组:80%,二者联合有协同作用。大肠杆菌LPS灌注到子宫内,作为一种免疫趋化剂,能够引起中性粒细胞大量向子宫腔内迁移,激活子宫防御机制,净化子宫内的感染。

秦佳晨[5]2012年在《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发病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子宫内膜炎是引起母牛不孕症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主要是由于分娩时或产后子宫内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起。据统计由子宫内膜炎引起的不孕症占疾病性不孕的60%~70%。在国外有资料表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在30~40%左右。我国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约为20~50%左右。母牛发生子宫内膜炎后可使产犊间期延长、产奶量下降、死淘率增加、治疗费用增加及治疗期间奶源的废弃。然而子宫内膜炎患病牛在不同的地区从子宫内容物中所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及各种细菌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本研究对平顶山地区某奶牛场子宫内膜炎患病牛和郏县红牛子宫内容物中的细菌进行分离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和昆明小鼠的致病性试验;根据样品中细菌分离率的高低、细菌的耐药情况并结合致病性试验结果共选择5株细菌进行昆明小鼠子宫内膜炎病例模型的复制;通过小鼠子宫组织的病理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子宫组织及其组织中细胞的损伤情况来揭示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1、郏县红牛及奶牛子宫内膜炎患病牛子宫内容物中细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对某奶牛场确诊的29头临床型子宫内膜炎患病牛子宫内容物进行分离培养、纯化、鉴定,结果共分离出细菌18种(52株)。其中以蜡样芽孢杆菌、奥斯陆莫拉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为主。同时,我们对没有子宫内膜炎临床症状的21头郏县红牛进行子宫内容物样品的采集,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结果共分离出细菌14种(43株),其中以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产吲哚金黄杆菌、浅黄金色单胞菌、奥斯陆莫拉菌等为主。在所分离的14种细菌中有10种细菌均与奶牛子宫内膜炎患病牛所分离到的病原菌相一致。此外,从郏县红牛子宫内容物中所分离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来看,革兰氏阳性菌有23株(占53.5%),革兰氏阴性菌有20株(占46.5%),两者均与奶牛子宫内膜炎患牛相一致。2、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了研究所分离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在常用的各类药物中选择了24种药物的标准品,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得了所分离细菌对24种药物的敏感性。在奶牛样品中所分离的18种细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及氯霉素均较为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产生了耐药性而对多西环素仍具有敏感性说明该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还未产生完全交叉耐药性。所有细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均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甚至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玫瑰色库克菌、棒状杆菌属、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对-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均产生了耐药性。在郏县红牛样品中所分离的14种细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氟本尼考、替米考星均较为敏感,所有细菌除乳房链球菌(为中介)外均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存在较高的耐药。3、致病性试验:针对奶牛子宫内膜炎患病牛和郏县红牛子宫内容物中所分离的细菌进行了致病性试验。采集细菌的新鲜纯培养物0.5mL接种于昆明小鼠腹腔中,观察并记录小鼠的发病致死情况。结果显示:在郏县红牛样品中所分离的蜡样芽孢杆菌、滕黄微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奶牛样品中所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停乳链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产吲哚金黄杆菌等,在腹腔攻毒后2d内均可使昆明小鼠致死,特别是郏县红牛样品中的大肠埃希菌在腹腔攻毒后2~3h即可使昆明小鼠致死。4、昆明小鼠子宫内膜炎病例模型的建立:根据样品中细菌分离率的高低、细菌的耐药性情况以及致病性的强弱共选择5株细菌建立昆明小鼠子宫内膜炎病例模型。在子宫内接种细菌3d后将试验组小鼠处死,取子宫进行细菌分离,结果表明:各模型组从子宫内分离到所接种的细菌,同时在脾脏、肝脏中也可分离到所接种的细菌;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未分离到细菌。子宫组织病理切片和电镜观察表明:①各造模组小鼠HE染色结果显示子宫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毛细血管充血,子宫内膜及子宫肌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以及部分造模组肌纤维排紊乱、松散、肌肉的断裂。②各造模组小鼠子宫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多数细胞中均可见到胞质内有大量空泡状结构、细胞核膜与细胞质出现裂隙、细胞核内的空泡以及凋亡小体的出现。③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HE染色结果观察和透射电镜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子宫组织各层结构均接近正常,组织中的细胞结构也保持较好的完整性。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郏县红牛样品中的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和奶牛子宫内膜炎患病牛样品中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均可引起昆明小鼠急性子宫内膜炎。昆明小鼠子宫内膜炎稳定的模型以及模型在临床上的治疗试验等后续工作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胡路锋[6]2014年在《奶牛产后不同阶段子宫炎监测及其诊断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研究奶牛产后早期子宫内膜炎的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降低奶牛子宫内膜炎对奶牛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方法:本研究在调查病史、临床症状观察结合直肠检查的基础上,应用B超辅助诊断了奶牛临床子宫疾病,主要对奶牛临床子宫内膜炎、子宫蓄脓、子宫积液、子宫肿瘤、慢性子宫内膜炎粘膜增生进行了声像图的描述,为后期试验打下基础。随后在西部牧业中心牛场和西部准噶尔牧业牛场进行课题的研究,两个牛场各选取产后牛22头,在产后早期阶段(产后第1-35天)应用B超进行了跟踪检查(产后11d之前2d一次,后期5d一次),测量了子宫颈直径和子宫角壁厚;B超跟踪检查的同时,对这些奶牛跟踪采血(产后第1-35天),2d一次,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E2、P4、FSH、IL-8和TNF-a浓度,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选取产后屡配不孕奶牛32头,使用子宫充盈B超探查法、子宫回流液检查及尿液检查来对奶牛是否患隐性子宫内膜炎进行诊断,对诊断出隐性子宫内膜炎的奶牛使用土霉素注射液和新宫得康进行了治疗。结果:经过对387头患临床子宫疾病的奶牛进行B超扫查,分析建立了奶牛临床子宫疾病的典型声像图,对产后早期奶牛子宫颈纵径和子宫角壁厚的监测结果表明:头胎牛正常组与子宫炎组产后早期子宫颈纵径和子宫角壁厚差异不显著(P>0.05);经产牛正常组与子宫炎组产后早期子宫颈纵径差异不显著(P>0.05),但其正常组与子宫炎组子宫角壁厚在产后第7天差异极显著(P<0.01),在其它产后阶段差异不显著(P>0.05)。正常组和子宫炎组奶牛血清E2浓度在产后第9天和第35天差异显著(P<0.05),在产后其它阶段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正常组和子宫炎组奶牛血清P4浓度在产后第27天差异显著(P<0.05),在产后其它阶段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正常组奶牛和子宫炎组奶牛血清FSH浓度在产后各阶段差异不显著(P>0.05);正常组与子宫炎组奶牛产后早期阶段(第1-35d)血清中IL-8和TNF-a浓度都差异不显著(P>0.05)。对疑似隐性子宫内膜炎奶牛进行诊断,结果表明使用子宫充盈B超检查法和子宫冲洗液结合的方法来诊断隐性子宫内膜炎,检出率更高,诊断结果也更为准确。治疗药物土霉素和新宫得康都表现出较好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B超可以辅助诊断奶牛临床子宫疾病,奶牛产后早期不同阶段子宫颈纵经、子宫角壁厚及血清中E2、P4、FSH、IL-8和TNF-a浓度变化都可作为奶牛产后早期子宫炎监测及诊断的参考指标。应用子宫充盈B超检查法结合子宫冲洗液的方法,可以准确诊断奶牛隐性子宫内膜炎。

张维军[7]2006年在《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甚为迅速,这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与繁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所暴露的不利于畜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已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奶牛疾病方面的因素。众所周知,奶牛的经济性能决定了繁殖是奶牛的头等大事,奶牛不产犊就不能保证奶的产量,从而不可能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更不能促进乳制品工业的发展。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奶牛不孕症是一种主要的世界性经济问题(Saed O M etal, 1983)。美国因不孕症造成的损失每年可达4~5亿美元,英国报导不孕牛中约95%由子宫内膜炎引起(瞿自明等,1986)。前苏联报导奶牛子宫炎的发病率占34.9~39.8%(张彦明,1998),Andriam anga等对几个牛群进行了四年的研究,表明子宫炎的发病率占20~40%(Andriam anga, 1984)。在国内,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也很高,瞿自明等1983~1985年对北京、上海、南宁、兰州等16个城市41个奶牛场调查的结果为,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为17.26%(张彦明,1998),东北地区奶牛场的奶牛子宫内膜炎占奶牛病的20~40%(瞿自明等,1986)。由此可见,奶牛子宫内膜炎所造成的损失的繁殖和经济损失相当严重,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相关研究内容,目前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上。资料表明,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条件性致病菌,专一性的致病菌只占很少一部分,这使开发“微生态制剂”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成为可能。为此,本试验首先对健康奶牛产道内正常菌群作了初步调查;为搞清产后健康奶牛子宫内细菌动态变化规律,我们从不同奶牛场选出了20头健康奶牛进行了跟踪采样、调查;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本试验对子宫内膜炎患牛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进行了耐药性分析;为准确的检测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本试验针对主要病原菌建立了多重PCR快速检测的方法;最后,针对沙门氏菌性子宫内膜炎建立了多种血清型的多重PCR快速检测的方法。具体内容介绍如下:首先,我们对健康奶牛产道内正常菌群作了初步的调查。结果表明,乳酸杆菌为正常奶牛产道内的主要寄生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

李正国[8]2009年在《抗奶牛子宫内膜炎复方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中药配伍原则,组建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纯中药复方制剂,观察药物的安全性和对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并探讨药物对家兔子宫的调节作用及不同炎症的抗炎效果;对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用药前后的部分血液学指标进行检测,评价复方中药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小鼠为动物模型,通过灌胃给药观察复方中药的安全性;以家兔为对象,开展离体子宫和在体子宫试验;通过小鼠耳肿胀试验,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小鼠足跖肿胀和前列腺素E_2渗出试验,小鼠棉球肉芽肿试验,探讨复方中药对急性和慢性炎症的拮抗效果;采集临床确诊为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分泌物,分离鉴定出主要病原菌,以平板打孔法和试管法测定各单味药和复方中药的抑菌效果;对用药前后奶牛血液中的Ca、P、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沉降率进行测定,同时进行红/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结合奶牛的临床表现,评价复方中药的疗效。结果:以抗奶牛子宫内膜炎复方中药的最大浓度和最大体积给小鼠灌胃,均未测出LD_(50);家兔子宫试验结果表明,该复方中药能明显增强未孕家兔离体和在体子宫平滑肌的收缩运动,其收缩波的频率增加,振幅增大,持续时间延长;复方中药能降低小鼠耳廓肿胀率和蛋清所致炎足中的前列腺素E_2的渗出量,降低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棉球肉芽组织增生重;从48头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子宫分泌物样本中共分离出136株主要病原菌,其中葡萄球菌42株,占30.88%,大肠杆菌33株,占24.26%,变形杆菌25株,占18.38%,链球菌17株,占12.50%,沙门氏菌9株,占5.88%,其他细菌11株,占8.09%;中药药敏试验表明,各单味药和复方的直接抑菌效果较差;另外复方中药能够显著增加血液中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P<0.05),极显著降低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P<0.01),用该复方中药治疗产后15天以上患子宫内膜炎奶牛32头,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3.75%和81.25%,疗效显著。结论:复方中药临床应用是安全的,对急性和慢性炎症有良好的拮抗作用,该药的直接抑菌作用不明显,主要通过整体调节作用,使奶牛血液学指标恢复到健康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余致山[9]2011年在《牧区某集约化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与环境致病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容易患上的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目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使病原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对奶牛的繁育造成严重影响。为了筛选出药效更好的抗生素,达到更好的医治效果,本实验对北方牧区某集约化牛场的子宫内膜炎患牛及牛场环境进行采样,每个季节(夏、秋、冬)采集从50头患牛子宫内采集50份样品,从环境中采集65份样品。对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对主要致病菌以及环境中相应菌株进行27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从夏季的50份病料中分离出了7种细菌117株(其中大肠、金葡和链球菌三种细菌的检出率为64.96%),从65份环境样分离出7种细菌81株。从秋季的50份病料中分离出了7种细菌98株(大肠、金葡和链球菌三种细菌的检出率为65.31%),从65份环境样分离出7种细菌64株。从冬季50份病料中分离出了7种细菌76株(大肠、金葡和链球菌三种细菌的检出率为63.2%),从65份环境样分离出7种细菌42株。可见引起北方牧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从环境样品中也分离得到了这三类菌。药敏试验发现在三个季节中,病料和环境中的致病菌都对庆大霉素、氧氟沙星和左氟沙星中度敏感。其次是两类样品中的致病菌对新生霉素、利福平、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氨曲南和诺氟沙星这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极其相似,并且没有对某一特定的抗生素高度敏感。综合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及统计分析结果,证实了引起子宫内膜炎的致病菌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受环境影响。

刘明超[10]2017年在《奶牛子宫内膜炎早期诊断及益生菌抗大肠杆菌诱导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性损伤作用机理》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该病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探究早期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指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益生菌作为潜在的抗生素替代品,治疗和预防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机制还不甚明确。因此,本试验通过研究鼠李糖乳杆菌GR-1(Lactobacill rhamnosus GR-1,L.rhamnosus GR-1)抗E.coli致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对产后200头荷斯坦奶牛第21 d阴道内分泌物性状和子宫内容物细胞学检查,选取21头奶牛分为三组:临床型子宫内膜炎组(CE,n = 7);亚临床型子宫内膜炎组(SE,n = 7)和健康对照组(HC,n = 7)。分别于产后1d、7 d、14 d、21 d和30 d采集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酶活性及离子浓度变化;使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和急性期蛋白的变化。利用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EECs),评估L.rhamnosus GR-1抗E.coli致BEECs损伤的作用机制。试验分为四个组:对照组(CONT);大肠杆菌组(ECOL);提前3h加入鼠李糖乳杆菌GR-1组(LRGR);提前3 h加入鼠李糖乳杆菌GR-1后再加入大肠杆菌组(LRGR+ECOL)。E coli添加浓度为 1×105 CFU/mL,L.rhamnosus GR-1 添加浓度为 1×107 CFU/mL。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BEECs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EECs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及信号通路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细胞相关受体及炎性因子表达。结果:产后7 d,CE组血清中AST的水平显著高于HC组;产后14 d、21 d和30 d,CE组血清中CK的水平显著高于HC组,且产后21d,SE组血清中CK的水平显著高于HC组。产后21d和30d,CE组血清中TNF-α的水平显著高于HE组和SE组;产后7d、14d、21d和30d,CE组血清中Hp的水平显著高于HC组,且在产后7d、14d和21d,SE组血清中Hp的水平显著高于HC组。L.rhamnosus GR-1减弱了E.coli诱导的细胞结构损伤,显著降低了细胞凋亡率。L.thamnosusGR-1显著降低了E.coli感染细胞导致的模式识别受体(TLR2,TLR4,NOD1和NOD2),炎性体(NLRP3,ASC 和 Caspase-1),TLR4 下游衔接分子(MyD88 和 TICAM2),负调控因子TOLLIP,转录调控因子(NF-κB和IRF3),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IL-10,IL-18和IFNβ)等免疫反应分子mRNA表达水平的增加。L.rhanmsosus GR-1显著提高了E.coli导致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2、Occludin及ZO-1表达减少,显著降低了 NF-κB2和p65的表达。结论:奶牛血清中TNF-α和Hp水平可以作为临床型子宫内膜炎的辅助诊断指标。与其他诊断指标相比,奶牛血清中Hp对炎症的敏感性更高可以作为亚临床型子宫内膜炎的辅助诊断指标。L.rhamnosus GR-1通过衰减MyD88依赖性和非依赖性信号传递途径的信号转导,以及加强NLRs和TLRs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E.colE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NF-κB信号通路激活,进而减少了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同时缓解了E.coli对细胞紧密连接的破坏,减少了细胞的凋亡率,从而减轻了E coli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炎性损伤作用。

参考文献:

[1]. 产后正常奶牛和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内细菌的研究[D]. 王国卿.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2]. 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试验的研究[D]. 许微微. 东北农业大学. 2007

[3]. 重庆部分奶牛场子宫内膜炎病原分析[D]. 周伟胜. 西南大学. 2012

[4]. 中药组方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D]. 赵树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5]. 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发病机理的研究[D]. 秦佳晨. 河南农业大学. 2012

[6]. 奶牛产后不同阶段子宫炎监测及其诊断方法的研究[D]. 胡路锋. 石河子大学. 2014

[7]. 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D]. 张维军.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8]. 抗奶牛子宫内膜炎复方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D]. 李正国. 石河子大学. 2009

[9]. 牧区某集约化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与环境致病菌的研究[D]. 余致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10]. 奶牛子宫内膜炎早期诊断及益生菌抗大肠杆菌诱导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性损伤作用机理[D]. 刘明超.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产后正常奶牛和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内细菌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