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市场导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产品极度匮乏,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调动生产积极性,快速增加产出满足国民需求,同时,引进外资吸收技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扩大出口。由于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资源、劳动力成本极其低廉,相对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粗加工行业成本优势非常明显,出口产品获得巨大利润回报,从而吸引大量外资进入,民营企业也加入的出口行业生产,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壮大,矛盾日益显现。作为经济发展中大国,我国长期依靠少数大宗资源类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靠竞相压低价格,换取出品规模和收入,引致对外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出口额增长的速度低于出口量的增长速度。与美、日等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本国消费影响较少,出口增速的放缓直接抑制投资投入,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引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
产业结构调整,是主导产业以及以此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不断更新替代的过程,从生产要素的密集度上看,表现为“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演进顺序;从产出效率来看,由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并向更高附加价值演进。出口行业是我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就出口行业产业结构来看,2007年我国出口货物中制成品的比重已占到出口总额的94.9%①,但其中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精加工制成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和高科技产品的比例仍很低,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支撑。整体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劳动密集化生产,能耗大效率低的粗放型特点。
世界的发达工业国先后都经历了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们提出许多理论和政策建议。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结构调整,Lewis(1954)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后经Ranis and Fei(1961),Jorgenson(1961)等人补充和发展。根据这一理论,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扩张工业部门来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动力,从而促进工业的增长与发展,消除工农之间以及工农业内部的各种结构失衡。筱原三代平(1957)提出“收入弹性准则”和“生产率上升率准则”。他认为,一个区域或国家应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和“生产率上升较快、技术要素密集”的产业,因为这些产业投入产出比率较高,生产费用下降较快。
目前,我国作为经济发展中大国,制造业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是世界第四大生产国。经济格局呈现二元经济特征,农村剩余劳动生产力以农民工的形式向城市转移,尚未完全溶入城市。出口制成品工业附加值低,缺少品牌价值,产品定位以国际中低端市场为主。我国出口规模庞大,足以影响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加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冲击,贸易条件日益严峻。随着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其它资源如铁矿石等价格也相继提高,高投入、低产出和廉价劳动力相组合的生产模式,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技术创新,降低能耗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证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经济问题。
二、不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比较
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产品附加值,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要求,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政策的支持能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避免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失业或经济萎缩,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在我们探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路径,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之前,我们不妨先借鉴两个经济强国美国、日本曾经的经验②。
产业结构调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市场调整方向。美国在二十世界后半叶以来,一直引导世界经济发展方向,产业调整直接表现为最新技术的推动。美国强调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反对采用微观经济政策干预,从贸易政策、科技政策入手,推动企业兼并改组、加强管理,激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高技术产业提供了宽松的创新环境,同时增强了传统工业的效率。从微软、谷歌公司的崛起,代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可以看出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依赖自发的最新技术创新。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当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时期(1960—1970)时,面临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日本政府采用筱原两基准原则来筛选重点发展的产业,并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合并和集中,以实现规模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出现工业污染、城市交通拥挤、能源危机以及伴随日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贸易条件恶化等问题,日本经济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1971—1980)。在这一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日本着力发展节能和深加工产业,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程度高的加工装配业,鼓励技术引进和研究利用。对石油能源危机之后衰退的产业,缩小生产规模、鼓励海外转移。
美国、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值得我们借鉴,但在目前产业结构上,我国的经济现状与两国相比,有很大差异。以美国为例,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路径是以最新科技引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代表全球最先进生产力,这一产业调整模式不是我国目前仅经过一个阶段就可以实现的,但却是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所必然会实现的增长模式,因此,实行技术创新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战略。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面临发展深加工产品,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不同的是我国是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调整,同时农村尚有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市转移,日本是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调整。我们可以在借鉴日本筱原两基准原则,发展“收入弹性高”和“生产率上升快”行业的经验,来筛选重点发展的高附加值产业,同时,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有剩余劳动力的地区转移,在当地发展中小城市以保持传统行业优势,从而保证经济结构平稳过渡,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路径
总结美国、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律,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高附加值的工业品跻身世界产品市场,创立品牌价值,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正处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将实现本国品德产品在国内产品的质量不低于国外市场,农村实现规模化经营,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就近的小城市,大中城市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小城市。第二阶段,高附加值产业的品牌产品跻身国际高端市场,部分处于衰退期的低附加值产业向新兴国外市场转移。第三阶段,也就是美国现在的产业结构状况,最新科技创新引导产业发展。
我们目前所处的第一阶段,是产业结构调整最为重要的阶段,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从粗放式管理到技术深加工式经营的转变。本文主要分析第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市场化的引导下如何实现,从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加快加深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力度。依据日本筱原两基准原则,发展“收入弹性高”和“生产率上升快”的高附加值产业,从行业供给角度来看,只有在技术创新方面寻求突破,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并以品牌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国制造品才能在市场上实现高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从供给角度考虑行业技术条件,还要从需求角度考虑不同市场的反应,满足市场需求是产品价值得到实现的唯一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探析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路径。
从供给角度来看,高附加值行业的企业必须拥有技术创新能力,以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无论技术的核心是企业自行研发还是从外国引进,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体系,以保持对国内外行业内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改进的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企业技术随着创新的进程新旧不断更替,以支撑产品高附加值技术内涵。需要考虑的供给因素还包括资源状况和产业工人的素质。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产业工人的待遇,相应地,企业应具备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没有态度严谨、工作生活环境轻松友善的产业工人,就没有让人赏心悦目的优质产品,产品的高附加值即使有再高的技术支撑,也难以规模化生产出来。综合以上供给因素,结合我国目前的各个行业经济发展现状,借鉴筱原两基准原则,应大力发展以电器、钢材和汽车为主导的高附加值产业。
从需求角度来看,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实现产品价值,因此,企业寻找合理的市场定位尤为关键。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需求主要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四个部分,投资大小取决于最终消费,因此,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最终取决于消费和出口。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投资和出口在总需求中占有极高的比重,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轻,国内消费明显不足,在经济增长中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产品出口面临的是国际市场竞争,当外国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由于高附加值产品大多具备高收入弹性,外国市场对转型产品的需求相应扩大,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我国的海尔等部分电器抢占国际市场是很好的例子,虽然抢占的不是电器的中高端市场,但优化了以纺织等低附加值出口的产业结构。
就国内消费而言,首先考察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从国内需求角度来看如何实现以生产高附加值为主导产业的结构调整。如果单纯从实现高附加值角度来看,在国内市场实现远比出口容易各多。从横向产品来看,如保健品、药品、住房,在国内市场迅猛发展,凭借其产品必需性及行业具备一定垄断性等特点,在国内市场实现高附加值。这种高附加值行业距离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以高技术含量产品立国有很大差距。开拓技术含量高产品的国内市场,需要从总需求替代效应的角度,调整保健品、药品、住房等高附加值行业的市场价格体系,以扩大高技术含量产品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从纵向产品来看,由于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分工往往很细,生产环节复杂,在产品初加工走向消费市场的过程中,交通、税收等费用所占产品比重如果过高,直接抑制产品在消费市场的需求,体现在整个国民产出的结果就是,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难以顺利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如果进一步考虑收入增加的情况,总需求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大。收入增加直接导致总需求增加,由于高附加值产品具备高收入弹性,其国内市场需求相应增长更多,从而,高附加值产品产业发展速度高于整个国民产出增长速度。这里的收入增长主要指居民购买力的增长,也就是说普通居民收入增长,有利于以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上一节我们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路径,下面我们结合当前的全球经济现状,根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路径,就如何推动市场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从目前全球经济状况来看,从2007年7月份美国次级债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趋势有所放缓,加上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我国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珠三角一些城市如东莞,许多工厂开始向内地转移,长三角浙江的一些中小企业出口也受到冲击,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的压力,使出口路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动作用大为减弱,但也有利的一面,即在严峻的出口形势下,出口产业在全球经济压力下被动调整,同样加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当前国际经济增长趋缓的形势下,充分发展国内消费市场,调整经济增长中消费和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国际经济动荡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利用这个契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在下一轮国际经济上升期时,以高附加值产品抢占国际市场,具体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面对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被动调整,引导其向中西部顺利转移。中西部制定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以进一步转移农村中剩余的劳动力,同时吸引原到东部工作的农民工回流,在中西部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工业城市。这样一方面保持了传统附加值低的出口行业的低成本优势,使出口在国际经济形势动荡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竞争力,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促进了中西部的工业化进程,实现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我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不可能一步跨入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阶段,现有工人的文化技术也不支持这一点,有必要继续保持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力。
2.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的东部地区,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积累的人才、技术优势以及管理经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政府应确立相关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高附加值产业,如汽车、电器等行业,是工业化立国必然发展的行业,无论从庞大的国内需求,还是从美、日等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来看,发展汽车、电器行业并保持领先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以汽车业为例,汽车业现在虽然不像网络信息产业一样是技术附加值最高的,但它仍然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产业支柱,因为每个国家都存在大量的必需性需求,同时,汽车业又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尤其高档汽车。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存在庞大的汽车需求。另外要大力发展造船业,我国有绵长的海岸线,对外贸易往来几乎全靠海运,造船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强我国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不仅在于能够生产,而且要逐步达到有技术与业内顶尖产品竞争的实力,产品的高附加值才能得以实现。这需要从供给角度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技术要素,技术研发是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对国外相关产品和行业充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不停地投入新技术开发以保持自身优势;二是相当素质的产业工人和追求一流的企业文化,生产高精度高品质的产品不仅仅是只拥有技术所能实现的,还需要参与生产的员工拥有一流的员工素质,这种素质最基本的要求是认真和有责任感,这不是简单对员工严格要求所能达到的,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管理中创造具有人文关怀气息的企业文化。因此,在技术支持方面,政府政策应以减免税收或财政补贴等方式,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抵冲其创新成本,鼓励生产高端产品;在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政府政策应起到向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学习的桥梁作用,同时在宣传方面加强力度,逐渐培养产业工人具备劳动价值首先在于创造杰出产品的理念。
3.针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动荡的现状,结合我国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过低、有待开发潜力的特点,政府政策应引导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切入点首先选择国内市场,在国内高端产品市场与进口品进行竞争,树立品牌效应;其次走向国际市场,优化出口产业结构。首先进入国内市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高附加值产品必定具备品牌价值,而品牌的创立必然在本国市场。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例如,美国、日本出口给我们高附加值产品的品牌首先应得到美国国内的认可,否则我们很难相信也很难确定其品牌价值。海尔得到国外的认可一是其产品本身质量得到国际市场认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海尔在国内成功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同样,我们出口的纺织品由于没有首先在国内形成品牌,虽然大量出口,却并没有在国外市场获得品牌认可。纺织品的产品附加值是相对较低,但放弃在国内市场建立品牌直接后果是,即使质量优良也难以跻身于纺织品的高端国际市场。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百事可乐、麦当劳,其的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未必比纺织品高,但却在国外市场成功实现品牌价值。
由此,政府政策应引导高附加值企业首先开发国内市场,推动企业建立自有品牌,并对企业品牌质量实行严格管理,建立严格的产品回收制度,促使企业尽快适应国际竞争规则。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以技术和品牌在全球市场立足,而不仅仅在于出口创汇,同时,高附加值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核心的体现,其在国内市场的产品质量不得低于出口国际市场产品质量,美国、日本其本土市场的汽车质量绝不低于海外市场就是很好的例证。国内消费者的及时反馈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对产品需求趋势的把握,另一方面,有助于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强化企业产品质量的品牌价值。
4.高附加值产业开拓国内市场势必带来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政府应采取政策调整居民支出结构,引导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需求。住房支出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挤占了居民很大比例的支出,直接降低了居民对其它产品的需求和购买能力。政府应以吉尼系数为参考标准,在工业化城市中建设相当数量的经济适用房,一方面降低住房支出在普通居民收入中的比重,保证富有技术含量的高附加值产品存在国内市场,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住房支出在普通居民收入中比重的降低,工人生活压力减轻,有助于其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新技术,从而培养高附加值产业工人。建设经济适用房本身,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部分,从美国房地产次级债危机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上升的趋势得到缓解,但住房投资速度相应下降。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有助于城市发展,保证钢材、水泥等行业市场不萎缩,减少全球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冲击。从房地产行业角度来看,由于经济适用房的提供对象是参考吉尼系数的中低收入居民,这部分居民对商品房缺乏购买力,不是购买商品房的主力军,因此,对房地产行业影响较小。另外,经济适用房的提供对象可扩大到农民工范围,具体办法可考虑办理暂住证或居住证几年以上有资格购买经济适用房,采取政策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这部分农民工身份的产业工人迟早溶入城市,他们的住房需求刚性,保证经济适用房存在巨大的需求市场,而经济适用房的大规模建设,有利于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定居,降低其在全国范围大规模频繁的流动性,交通运输负荷随之减轻,运输资源能够相对向货运倾斜,降低国内运输成本,在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同时,提高企业利润空间,刺激企业投资积极性,拉动经济增长。
5.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国内消费市场,高附加值产业在国内创立自有品牌,最有效的保障是居民具有相当的购买力。政府政策应调整现有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保持职工工资长期有效增长。近十年来,我国职工工资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直接导致消费难以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逐步提高职工工资,增强居民购买力,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国内市场空间,提高抗外部经济冲击能力。同时,高附加值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居民收入增长,高附加值产品占总支出的比重也随之上升,产业结构也相应得到调整。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② 白雪洁(2003)就日本与美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与就业效果进行了具体比较;李桂芹,张超和葛守昆(2007)总结了美国、日本、英国和韩国的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标签:附加值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市场导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