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小学生主题作文跨文化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日论文,小学生论文,跨文化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作文的本质,可以从语言学、美学、信息论、哲学、文化学等多元视角进行解读。首先,从语言学视角来看,作文是指学生用书面言语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思维过程与结果。其次,从美学视角来看,作文是一种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言语过程和言语产品。第三,从信息论视角来看,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信息积累——信息同化——信息外化——信息反馈。第四,从哲学视角来看,学生的作文是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的思维本质、语言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必然体现。第五,从文化学视角来看,作文是学生作为文化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1-4]对于作文本质的多元理解,有助于我们接近作文的本质属性。综上,对作文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作文是学生运用书面言语表达思想情感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遵循美的原则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作文成为学生文化积累与精神塑造的过程,从而不断地实现自身作为人的本质属性。
一、作文主题及测试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两个作文主题对中日小学生进行测试,两个主题分别为:“二十年后回故乡”、“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
主题“二十年后回故乡”,选自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二”的内容。该作文主题的提示为:你长大以后,或许会离开家乡,想像一下,当某一天你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尽情发挥你的想像,可以写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回忆,可以写与亲人或同学见面的情景,也可以写你想写的其他内容。
主题“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选自日本光村图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国语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写作内容。该主题的提示是:把看到的、感受到的事情进行丰富的联想,把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仔细思考表达方法,把人物的样子和动作等生动地描述出来。
测试对象分别选自中国长春市和日本秋田县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参与“二十年后回故乡”主题作文测试的中国小学生90名,日本小学生80名。参与“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测试的中国小学生93名,日本小学生61名。
在日本测试的时间为2007年8月,在中国测试的时间为2007年12月。
二、“二十年后回故乡”主题作文测试分析
(一)作文题目:“要我写什么”与“我要写什么”
通过测试发现,在主题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中,中国小学生的作文题目更趋一致,而且集中表现为选择了主题“二十年后回故乡”作为作文题目。被测试的90名学生中有51人做了这样的选择,约为57%。而日本小学生的作文题目则比较离散,尽管选择主题“二十年后回故乡”作为作文题目的学生数最多,为11人,但也只占被测试人数80人的12%左右。通过对作文题目及作文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小学生作文题目的集中性反映了中国小学生在审题及写作过程中,更加关注作文的要求,明显受到作文主题的限制与约束。而日本小学生在审题与写作过程中则更加倾向于自我的表达欲望与个人经验的提炼。即中国小学生面对作文主题关注的是“要我写什么”,而日本小学生关注的则是“我要写什么”。中日小学生在主题作文题目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二)自我形象:刻意追求中的理想“超我”与无意识中的现实“自我”
通过测试发现,中日小学生“二十年后回故乡”主题作文中“我”的形象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首先,表现在对“我”的有无意识上。中国小学生在作文中(一般在开头)总是着力凸显“我”的形象与身份。而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则往往将“我”隐藏起来,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无意识中流露出了自己的身份与形象特点。其次,表现为对“我”的形象与身份特征的刻画上。中国小学生“我”的形象与身份往往是一种理想中的“超我”,或是事业上的成功者,或是学业上的优异者,或是生活上的安逸者。而日本小学生“我”的形象与身份则往往是现实中的“自我”,是大众中的普通一员,是家庭中的一分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个体。中国小学生作文中的“我”形象非常鲜明,而且有59%的学生将“我”作为一个成功者来表述。而这种成功者的标志就是留学、定居、生活或工作在国外。这无疑和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宏观背景以及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在被测试的80名日本小学生中,有73人对自己“二十年之后”的生活或工作地点及职业性质未作说明或相关表述。
(三)家乡面貌:想象中的“海市蜃楼”与现实中的“市井百态”
家乡面貌是中日小学生“二十年后回故乡”主题作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日小学生在主题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中出现的“人工器物”类别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人工器物”是构成家乡面貌的重要元素,由此也就决定了中日小学生“二十年后回故乡”所看到的不同的家乡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观感与体验。中国小学生二十年后的家乡面貌是理想化了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犹如遥不可及的美轮美奂的“海市蜃楼”,“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由现代元素构成的一个抽象符号,中国小学生既是这个抽象符号世界的主观创造者,也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而日本小学生二十年后的家乡面貌则是现实化的,是一个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市井百态”生活情境。日本小学生就是这个生活情境中的一员,全身心地感受、体验着其中的风土人情。
(四)故事情节:亲情和个人表现与族情和个人义务
通过作文中出现的人物、发生的事件两个方面,来分析中日小学生作文中故事情节的价值取向。通过统计发现,中日小学生作文中涉及的人物关系有11种,其中有10种人物关系类型是相同的,分别是:父母、同学、班主任、父亲、母亲、老师、祖父母、朋友、邻居和兄弟姐妹。可见,中日小学生的生活世界主要是受这10种人物关系影响的。一种不同的人物关系是:中国为老板,日本为自己的孩子。两国小学生作文涉及的相同的10种人物关系出现的频数并不相同,这也决定了中日小学生具体的生活世界又是不相同的,这也决定了中日小学生作文中故事情节价值取向的相异性。
中国小学生作文中的人物关系体现了出了浓浓的亲情,而日本小学生作文中的人物关系则充分地体现了家族情。在日本小学生作文中,兄弟姐妹是一种主要的人物关系,而在中国小学生的作文中则很少出现这种关系。另外,日本小学生作文中出现了自己的孩子这一人物角色,而在中国小学生的作文中则没有出现。再者,中国小学生作文中出现了老板这一人物角色,而在日本小学生的作文中则没有出现。中国小学生主题作文中缺少兄弟姐妹这种人际关系是与我国目前家庭多为独生子女这一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在我国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兄弟姐妹关系是一种严重的缺失。这不仅仅是学生自己家庭结构的一种失衡,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样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作文中表现出的这一特征无疑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小学生作文中发生的事件主要有7类,分别是:看望父母、同学聚会、访问母校、旅游、购物、开演唱会和植树。日本小学生作文中发生的事件有12类,分别是:陪伴父母、访问母校、品尝地方小吃、重回幼儿园、参加家乡文化活动、做家务、去公园、买土特产、同学聚会、洗温泉、看漫画和打棒球。相比之下,日本小学生作文中发生的事件更加丰富,而中国小学生作文中发生的事件则显得单调而集中。
通过对中日小学生作文中故事情节的分析还发现,中国小学生的“回故乡”之旅,带有“衣锦还乡”的个人显示色彩。而日本小学生的“回故乡”之旅,则是一个体验家乡文化、重温乡情的过程。从作文中故事情节的整体上看,中国小学生“二十年后回故乡”是一个体验亲情、友情与个人表现的过程,而日本小学生的“二十年后回故乡”是一个体验族情、乡情与履行个人义务的过程。
三、“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测试分析
(一)内容主旨:“意义解读”与“事实叙述”
中日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的内容主旨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中国小学生的作文内容主旨倾向于“意义解读”,而日本小学生的作文内容主旨则倾向于“事实叙述”。
首先,从“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题目的拟定及其出现频数来看,中国小学生更加关注“主题”的意义,并通过对“主题”的“意义解读”来确定具体的作文题目,选择素材,进行表达。93篇中国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有35篇直接选择了“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这一主题本身作为作文的具体题目,约占被测总人数的38%。这说明中国小学生倾向于揣摩“主题”背后的“意义”与写作要求,而放弃了个人的独特经验与表达内容。相比之下,61篇日本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没有一篇选择所给定的“主题”作为作文的具体题目。而且,日本小学生主题作文题目的拟定表现得更为离散,这说明日本小学生面对作文“主题”时,更加关注自我经验与个人兴趣,较少受主题的限制。
其次,从中日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的具体内容来看,也表现出了中国小学生关注“意义解读”,而日本小学生重视“事实叙述”的倾向性。中国小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事实的描述仅仅是作为一种手段或是作为一个载体,通过这个手段或载体来表达的是“主题”作文的“意义”。因此,在中国小学生的作文结尾多半都会有感情的升华,旨在与“主题”作文的要求相呼应。而日本小学生的作文则更加注重对事实本身的描述与交代,其情感表达也多半带有个人色彩。因此,读日本小学生的作文有身临其境之感,而读中国小学生作文则感受到了鲜明的意义色彩与价值熏陶。
(二)事件类型:伦理道德、学业活动与自我体验、课外活动
中国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的事件类型主要有八大类,分别为:生病治病、助人为乐、学习活动、课外活动、父母之爱、祖辈之爱、动物和其他。中国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的事件性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事件带有明显的伦理道德色彩,如“生病治病”类事件中所表达的父母之爱,“助人为乐”事件中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父母之爱”事件中所表达的父母舐犊之情,“祖辈之爱”事件中所表达的祖辈挚爱等;第二,事件多与学习活动有关。作文中直接描写的学习活动事件出现频数为17,位居第二位。而其他事件类型也往往隐含着学习活动,或与学习活动有关。
日本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出现的事件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七大类,分别为:课外活动、与生命有关的事件、与实习老师有关的事件、与动物有关的事件、学习活动、母爱及其他。日本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的事件性质也有两个典型的特点。第一,事件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体验色彩,是个人在具体生活情境的内心感受,而非伦理道德的。这与中国小学生鲜明的充满伦理道德色彩的情感表达截然不同。第二,日本小学生作文中的事件类型多半发生在课外活动中,这也与中国小学生作文中事件发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不同。
(三)人物类型:家人、陌生人、同学与“我”、同学、家人
中国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的人物有九种类型,分别是母亲、陌生人、兄弟姐妹、老师、父亲、同学、祖父母、动物和“我”。对中国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出现的人物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人物类型主要由家人、陌生人和同学构成。日本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的人物也有九种类型,分别是“我”、同学、母亲、老师、朋友、兄弟姐妹、(曾)祖父母、父亲、动物。对日本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出现的人物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其人物类型主要由“我”、同学和家人构成。
可以看出,中日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人物类型及其出现频数是具有明显差异的。首先,表现在人物类型上。中日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人物类型尽管都是九种,但中国小学生作文中的“陌生人”一类人物,在日本小学生的作文中则没有出现。而在日本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朋友”一类人物,在中国小学生的作文中则没有出现。其次,表现在人物的出现频数上。在中日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八类相同人物,在出现频数上明显不同。中国小学生作文中家人、陌生人、同学出现频数最多,而日本小学生作文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人物则为“我”、同学、家人。
(四)场所类型:家庭、社会、学校与“部、道、馆”、家庭、社会
中国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出现的场所类型主要有家庭、学校、游乐场所、公共汽车(站)、医院、书店及其他公共场所七大类。日本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出现的场所类型主要有“部、道、馆”(日本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的场所)、家庭、公园、医院、寺、救灾现场、其他公共场所等。通过比较发现,中日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的场所类型均由家庭、社会、学校构成。但中国小学生作文中的场所类型——学校,更多的是指班级这一场景。而日本小学生作文中的场所类型——学校,则更多的是指学校中的各种俱乐部。而在家庭这一场所上,中日小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基本上都是指自己的家庭及祖父母的家庭。
(五)情感体验:母爱、社会道德感与友情、自我体验
中国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的情感体验类型主要包括六类:母爱、社会道德感、自我体验、师爱、父爱及其他。日本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中的情感体验类型也同样为六类:友情,自我体验、母爱、师爱、父爱及其他。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小学生作文中的情感体验类型集中在母爱、社会道德感和自我体验三个方面。而日本小学生作文中的情感体验类型则集中在友情、自我体验两个方面上。日本小学生的作文中无一涉及社会道德感,而中国小学生的作文中仅有一篇涉及了友情。
四、中日小学生主题作文价值取向异同分析
(一)中日小学生主题作文相同点分析
1.生活经验决定作文内容
从主题作文测试结果来看,可以得出结论,是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决定了学生的作文内容。无论是学生作文主题的选择、作文的主旨立意,还是作文中的人物及其关系,也无论是学生作文中的故事情节、作文中的人工器物,还是学生作文中的地域空间、自然景物等,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作文中的一字一词都是学生先前生活经验的反映与折射。即使是中国小学生中普遍的二十年后从“国外”返回故乡,其实也同样说明这一作文内容是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的。中国近二十余年来,大的时代语境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改革开放”。人们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于未来充满着期待与幻想。海归、留学海外、定居海外等充满时代特征与荣归故里、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等充满传统价值观念色彩的词汇相互融合成为中国21世纪儿童生活的文化底色,这一底色自然而然地会在学生的作文中得以体现。而日本小学生作文中则表现出了日本孩子对家乡的地方文化活动、乡土小吃、土特产、甚至是庭院里的野草的青睐,如果对日本人的现实生活有一点体验的话,那么就会很好地理解了本研究所得出的这一结论。
2.教养方式影响作文取向
中日小学生的作文如同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一样,是带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也许这种价值取向是无意识的,但它的存在是客观的。即使是小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也同样涉及题目的拟定、主旨的确立、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词语的使用等,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从两个民族的角度来看,中日小学生的主题作文还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征。而这种不同的民族特征恰恰说明了影响作文取向的共同因素——教养方式。中日小学生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长于不同的社会生活情境,接受不同的教育内容,阅读不同的教科书文本,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到家庭影响与熏陶,这种不同的教养方式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取向。文化因素对学生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产生的作用是持久的、有力的。与文化因素影响的潜在性相比,学校教育则是有明确目的、有系统的内容、由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的有组织的、有秩序的培养活动,学校教育也是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明确的,而且是带有权威性的。除了社会、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外,家庭同样对孩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家长的态度、价值观,家庭经济地位、文化氛围等对孩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中日小学生作文中的不同价值取向,可视为是这种不同教养方式影响作用的客观结果。
(二)中日小学生主题作文不同点分析
1.内容上的差异性:虚拟性与现实性
生活经验决定作文内容,作文内容来源于生活经验。中日小学生同一主题作文的内容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中国小学生的作文内容带有明显的虚拟性,表现出了与现实生活的“断裂”,这种“断裂”折射了中国小学生生活体验的匮乏,在作文中表现为内容空洞,情感虚假。相比之下,日本小学生的作文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作文内容充实,而情感真实。在“二十年后回故乡”的主题作文中,学生自我形象的“高大”、家乡面貌的“巨变”、人工器物的“现代”、故事情节的“宏大”,从某种角度说,是作文“虚假”的表现。而日本小学生作文中的事件的“小”、自我形象的“淡化”、家乡的“市井百态”、故事情节的“微观”,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作文“真实”的体现。
2.主题上的差异性:伦理道德与自我体验
中日小学生作文主题具有更明显的差异性。中国小学生作文的主题多半与道德相关,而日本小学生的作文则更多地描写自我内心情感体验。中国从古至今重伦理道德、轻个性表现,重理性分析、轻感性体验,这种影响使中国小学生的作文同样表现出了重伦理道德评判、轻自我内心感受,重理性分析、轻感性体验的特征。而日本文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私人写作”价值取向,加上日本暧昧的语言特征与浓郁的禅学色彩,也同样使日本小学生的作文表现出了重自我内心体验与细节刻画的特征。中国小学生的作文更关注社会生活,并以一定的伦理道德标准去对之进行评价。而日本小学生更重视个体生活经验,而很少涉及道德范畴,似乎缺少一种社会责任感与正义声音。
中日小学生作文主题上表现出的差异,正是中日小学生未来不同精神世界形成的开始。
标签:日本小学生论文; 日本生活论文; 中国形象论文; 中日文化论文; 人物分析论文; 二十年后回故乡论文; 作文题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