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不是肤浅的_北京天桥论文

重组不是肤浅的_北京天桥论文

重组不是表面文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面文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裁员引发风波

11月26日,北京天桥百货商场因解聘员工而引起的劳资纠纷宣告平息,商场在停业一周后开始恢复营业。北京天桥商场在全国的知名度很高:50年代它是全国第一面“商业红旗”,80年代它成为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到了90年代它又成为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这样一家有着辉煌历史的企业出现裁员风波,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998年12月25日,北京天桥股份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宣布收购北大青鸟商用系统有限公司98%的股权,同时收购北大青鸟软件系统公司的两项知识产权。12月30日,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天桥发布公告,宣布北大青鸟通过协议受让方式获得北京天桥部分法人股股权。此次转让后,北大青鸟共持有北京天桥股份1534.99万股, 占总股本的16.76%。这标志着北大青鸟正式入主北京天桥, 成为上市公司“北京天桥”的第一大股东。之后,公司更名为北京天桥北大青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证券交易市场上简称“青鸟天桥”。

天桥商场此次裁员风波,是上市公司青鸟天桥为调整经营目标、改革企业管理机制,对天桥商场大量员工“一刀切”地终止劳动合同而引发的。据悉,去年年底刚刚进行重组的青鸟天桥上市公司出于下一步经营的考虑,准备对天桥商场员工进行裁员,与部分劳动合同到期员工终止合同。此举立即遭到一些员工的抵制,甚至采取过激行为阻止商场开业,致使天桥商场被迫停业一周,销售损失达400多万元。 根据《劳动法》规定,企业有权不与合同到期的员工续签新的劳动合同。因此,青鸟天桥这么做并没有违反法律,属于正常的企业行为。为什么正常的企业裁员行为,却令员工有抵触情绪甚至劳资双方矛盾激化呢?

“买壳”上市“瓤”咋办

有人认为,这是上市公司北京天桥重组为青鸟天桥后,由商业企业走向高科技企业所应付出的代价。据悉,虽然去年年底北大青鸟已入主北京天桥,但在经营管理上仍是“两张皮”。因为作为高科技企业的北大青鸟与普通百货企业的天桥商场本来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行业,而且双方在经营理念、人员素质、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青鸟天桥的并购重组实际上只是两家公司在资产和财务上的合并,北大青鸟并没有足够的能力通过重组让天桥商场“起死回生”。在重组过程中,“青鸟”看重的是“北京天桥”这个上市公司的“壳”,而不是“北京天桥”作为百货商场在商业上的发展潜力。因此,北大青鸟入主北京天桥后,必然要考虑“扬长避短”——缩减自己不熟悉的商业百货经营,集中发展高科技项目。这样一来,虽然青鸟天桥重组后财务报表比过去“健康”了许多,但公司原来的主业却成了新公司的“包袱”,不得不通过缩减其经营来进行自我解脱。购并重组并没有对公司起到实质性的重建作用,自然也就达不到“双赢”的效果。

实际上,北京天桥作为一家百货商场,并非没有发展潜力。首先,北京天桥商场有良好的商誉。天桥商场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店,在商界名声显赫,这本身就是一笔无形资产。另外,北京天桥商场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在天桥商场周围并没有多少大商场与其竞争,附近老百姓也都把天桥商场当作自己家庭日用品的主要购物场所。这样一家企业如果有行家接手进行实质性的并购重建,天桥商场很有可能再现生机。

财务性的并购重组,固然能使上市公司在短期内报表业绩有所提升,但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这不仅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最终的成败。因此,一些公司在通过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获得直接融资权的同时,还应该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把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盘活。这样,并购者既可以得到上市公司的“壳”,也可以吃到里面的“瓤”,达到“双赢”的效果。

标签:;  ;  

重组不是肤浅的_北京天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