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STUDY ON RELATION BETWEEN RURAL SPORTS AND RURAL ECONOMY,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农村论文,关系论文,体育论文,STUDY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育与经济
摘要 从体育经济的视角,对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农村体育发展的形式、开展农村群众体育应遵循的原则、怎样正确评价农村群众体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 农村体育 农村经济 体育经济功能 体育社会功能
Abstract From the view of sport economy, the authorstheoretical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 between rural sports andrural economy; developing form of rural sports; principles ofdeveloping rural spors; how to evaluate economic and socialfunctions of rural mass sports.
Key words rural sports rural economy economic function of sport social function of sport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提出新的要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拓宽了需求面,为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愈加显示出来。体育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在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智力水平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纵观学术界,对上述种种问题所作出的理论反应,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不够。基于此,我们对天津市郊县农村体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结合比较典型的地区进行了走访调查;检索了农村体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一些经验材料。经调查和资料分析研究,我们对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认识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1 天津市郊县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形式的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农民的物质生活已达到温饱水平,某些先进地区甚至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农民物质生活丰富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迫切,发展体育文化事业的愿望越来越高。随着农村群众体育活动规模的不断壮大,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形式变得丰富多彩。
纵观天津市郊县,各地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各具特色,从形式上看归纳为如下几个特点:
1.1 利用节假日组织既娱乐又健身的群众体育运动会和比赛
武清县石各庄乡自1989年以来,平均每个项目举行了一次比赛,项目内容包括环村长跑、中老年竞走、健美操等。西青区王顶村从1986年起,每年都在9月下旬举办村运动会。 每年的运动会从内容到形式新颖活泼,很受农民喜爱。如1991年村运动会,有娱乐性较强的老年组钓鱼、套圈、50米托物跑,青年组的跳绳、踢毽、掰腕子等;也有竞技性较强的象棋、田径、球类等项目。在村运动会的推动下,这个村的篮球和象棋具有较高的竞技水平。篮球队近年来在西青区篮球联赛中名列前茅,还代表西青区参加过市级篮球赛; 象棋手刘学斌代表西青区参加了1991年天津市第2届农运会象棋赛,并获第一名。
1.2 抓村级群众体育建设卓有成效
武清县石各庄乡结合每个村的传统群众体育项目和民俗文化传统,组织村民积极参加群众体育活动。全乡12个村每村办起一台不同风格的民间花会,有龙灯、狮子、武术、高跷、跑驴、大头娃娃等。乡里提倡每个村根据本村的群众体育传统习惯进行村级群众体育项目建设,并加以积极扶植和组织。良各庄村素有下象棋之风,在乡里组织下,现已成为闻名一方的“象棋村”,村里建有“象棋协会”,拥有132 名象棋会员,全村420户中有70%的家庭以象棋为乐。 中央领导王任重同志在听取国家体委汇报时曾说:“全国农村都应向良各庄村那样”
西青区王顶堤村从1985年起,成立了村农民体协,健全了体育组织,村党、政、企三个班子挂帅,又培养了一批体育骨干,开辟了老年、青年、儿童三个体育活动室,修建了篮球场和体育场,村里每年拨款2 万元作为日常活动经费。
1.3 抓乡镇企业群众体育文化建设
武清县石各庄乡确定了20个骨干企业,每个企业设有文化区,建立了篮球、羽毛球、拔河、象棋等体育队,并经常举办全乡企业职工体育比赛。乡镇企业群众体育文化活动增强了企业职工凝聚力,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劳动生产率,体育成了提高企业职工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上所述,仅仅是天津市郊县部分农村地区开展农民群众体育的一个侧面,它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农民体育活动形式,揭示了发展农村体育应遵循的原则。
2 发展农村群众体育应坚持的原则
从调查和资料来看,农村群众体育在开展形式上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总结起来,我们认为要使农村群众体育发展走上一条科学、合理、实用的发展之路,更好地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1
农村群众体育发展所采取的形式应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加之经济发展所需的改革开放程度不一,所以,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边远与城郊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可能一样。即使在同一省市、县、乡内,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农村群众体育在形式上必须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而不能强求一致,千篇一律。
从有关资料来看[1],广东农村体育的发展与广东农村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民们对体育的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少农村乡镇企业把农村群众体育同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本企业的知名度等联系起来,舍得投资搞体育,而且很多县乡农村传统体育项目达到了较高的竞技水平。象梅县的足球、肇庆、新兴的摔跤,东莞、石龙的举重,道滘的游泳,顺德、均安的女篮和龙舟等体育项目都在经济的推动下,重显风彩。
从天津市郊县农村的情况来看,如前面所述的群众体育成绩斐然的石各庄乡、宜兴埠镇、王顶堤村、中北斜乡等乡村,也无一不是天津市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此相反,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和物质条件所不及,群众体育发展也比较慢。
可见,农村群众体育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是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一项原则,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2 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应该与当地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民俗文化相结合
农村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民俗文化,是指在当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习惯、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和文化传统。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风俗人情迥异,所以开展农村群众体育,在形式上应该和当地民俗文化、民间传统体育相结合,才有利于农村群众体育经久不衰的发展。
这一方面的实例较多,如上述的石各庄乡的“象棋村”、“武术之乡”,以及闻名全国的山东潍坊风筝、东北大秧歌、河北沧州的武术、西北安塞腰鼓、广州的龙舟和醒狮等等都是较典型的例子。
2.3 发展农村群众体育应该与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相适合
我国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主业仍以农业生产为主,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体力劳动量较大,使得农民们有着健康的体魄。但农业体力劳动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如体育运动讲究技巧、协调、灵活、力量等特点。所以,要让习惯于体力劳动的农民们加入到群众体育中来,还须在群众体育开展形式上与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相结合。1992年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农民运动会上所设置的许多运动项目,一方面考虑到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不失体育运动色彩,活泼新颖、趣味盎然,像自行车驮米袋比赛、拔河、摔跤等项目,很受农民选手的喜爱和欢迎。
农村群众体育形式与农业生产劳动特点相结合,还必须考虑到农业生产具有农时性这一特点。农业生产四季忙闲不均,所以农忙农闲时节的群众体育活动安排必须讲求合理和科学。如武清县石各庄乡在农闲时节召开全乡性农民运动会;西青区王顶堤村在每年九月农闲时节召开村运动会。而在农忙时节,则只能根据农业生产特点,适当开展一些田间、地头、场边等类似掰腕子、小杂技、拳术等这样一些暂时性的体育活动。这种安排既不误农忙时节,又能使农民在农闲时节或农业生产的间隙中有充实的群众体育生活内容。这是开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又一个原则。
2.4 农村群众体育应该讲求竞技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
以竞技性为其主要特点的竞技体育在专业体育运动队、俱乐部得到广泛开展,而农村群众体育则具有明显的娱乐性特点。因为,一般来说,农村群众体育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多体育传统项目正是因其娱乐性强而得以流传久远,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象农村群众体育中常见的中国式摔跤、踢毽子、拔河、举大刀、石礅、石锁、飞叉、舞狮、舞龙等等都属于这类体育项目。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一些现代体育项目,如各种球类、田径、体操、健美操等也在农村受到欢迎和推广。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村地区,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已有较高的水平,如广东省梅县的足球、顺德的女篮、东莞的举重等等。
由于农村传统体育和民俗文化的影响,农村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竞技性体育项目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农村群众体育讲求竞技性与娱乐性相结合,既是农村群众体育的特点,又是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2.5 发展农村群众体育的资金来源应本着多渠道、 多形式、多层次筹集的原则进行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群众体育基本上由各省市体委一家独办,投入一点,开展一点。目前,经过15年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农村群众体育的资金来源也由过去体委部门独家投入的单一形式,转变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形式,逐步走上了社会办体育的道路,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的新格局。
3 关于农村体育功能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体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又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3.1 农村体育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首先,农村体育是农村乡镇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促进了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乡镇企业的经理、厂长都把体育建设和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一位乡镇企业经理这样说:企业不仅要有经济人才,也要有体育人才。事实也正是如此,体育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群体意识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乡镇企业一种独特的企业精神,反过来又会促进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广东省经济明星县顺德市通过乡镇企业的体育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从而推动了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又如,从1991年起,天津市津南区东泥沽村“民用节能设备厂”厂长柴宝成个人出资举办村篮球赛,把自己产品名称与比赛名称联系起来的“宝成杯”津南区农民篮球赛又在1992年举行。这对于树立企业形象和提高其知名度起了很好的作用,企业的发展和效益也随之而来。
其次,农村体育对于农村经济起着“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
广东顺德地区农村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了顺德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协作交流的作用。如顺德龙舟队和均安女篮多次海外出访,以其优异的运动成绩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使海外同胞对故乡的改革变化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而积极投资家乡建设,对改善投资环境起了重要的传媒作用。
天津市东丽区东堼村致富同时积极发展农村体育,成为小有名气的乒乓村。他们注意通过“乒乓外交”和外地进行经济合作,从1990年开始积极通过乒乓球赛沟通了与河南省的经济合作,两年多来就凭“乒乓交易”获经济效益一百多万元。
广西横县通过举办农运会比赛带动了本县经济的发展。1992年5 月,横县承办了第2届农会篮球赛(预赛)一个赛区的比赛。通过比赛,加强了全国各地与横县的经济合作,使本县盛产的糖、白水泥、花茶等产品大步走向全国,县长戏称本县“发了体育财”。[2]
3.2 农村体育具有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功能
我国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来说,文化水平、文明程度均较低,许多地方陈规陋习、封建流毒根深蒂固。而农村群众体育的开展,对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废除陋规恶习,激发人们的上进意识和竞争意识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例如,天津市武清县素有“体育之乡”之称的石各庄乡,通过发展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使农民们从精神上有了新的追求,迷信落后的生活习俗丧失了市场,打架斗殴、赌博、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少了,文明现象多了,人们爱国家、爱集体、爱家乡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同时,群体活动的开展也冲破了农村地理偏僻、信息封闭的沉闷状况,使他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
又如,1990年以来,天津市西青区中北斜乡致富之后,为了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大力发展农民群众体育。乡里修建了篮球场,购置体育活动器材,组织了篮球赛、足球赛和农民运动会。从而使文明的、科学的、健康的活动占领了农村阵地,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全乡犯罪率大大降低。
总之,以开展群体文化活动的方式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失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好途径。
3.3 开展农村体育能大大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挖掘潜在的农业生产力
我国许多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如广东省、江苏省等地的农民企业家都非常重视发展群众体育,因为他们深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农业和乡镇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竞争,所以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就同农民的身体素质优劣、智力水平高低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的现状来看,农村群众体育的开展对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天津市西青区王顶堤村通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使王顶堤农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村党支部积极组织村民参加文化体育活动,以此来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卓有成效的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使村民的身体素质普遍提高,村里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1991年全村6000人口,集体固定资产已达近8000万元,人均收入达1900多元,村民普遍实行退休制。同时,群众体育的竞争意识也潜移默化到农民生活中,成为农业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才能的兴奋剂。
总结广东、江苏、天津等地的材料表明,劳动者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渗透到生产力的要素中去,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同时,经常性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还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提高大脑皮层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身体内部器官的调节作用,从而提高智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正是农村群众体育经济功能之所在,是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收稿:199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