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韶关去旅游--评2005年高考抽象思维阅读问题_高考论文

带韶关去旅游--评2005年高考抽象思维阅读问题_高考论文

占取韶光共追游——评2005年高考抽象思维阅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抽象思维论文,占取论文,共追游论文,韶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的16套高考语文试卷,抽象思维阅读题有17份(其中天津卷2份)。各家试卷基本上都在秉承去年风格的基础上,坚持“围绕考纲、稳中有变”的原则进行命题。命题中体现了“分省不分神,大同存小异”的精神,占取着抽象思维阅读这片韶光,追逐着各自的命题理想。

一、现状:年年花新发

1.继续贯彻对“新知识”的考查,基本放弃了去年对“传统知识”考查的试验;继续保持“自科文与社科文兼呈,以自科文为主”的局面,部分试卷在选材范围上注意了与去年的“交错”。

我们且将2005年16家高考试卷“新知识”阅读题选取的材料与去年的选材对照如下:

去年在选材上开始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必要了解的“传统知识”,如“茶马古道”(全国卷4)、“咖啡和茶”(广东卷)、“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湖南卷)等,这种材料考生阅读起来亲切,增加了试卷的“亲和力”,但是命题的难易度不好把握,命题点不易设置,所以,在今年的试卷上开始淡出。16家“新知识”阅读题中人文方面的话题比例仍保持去年的近三分之一,全国3、上海、重庆、江苏、浙江、湖南、福建都延续了去年的选材风格,其余则注意社科与人文的“交错”考查。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卷,大胆地考查了两个科技文阅读,一个是社科类,一个是自科类,在选材上创造了一个完美兼顾。总的来说,16家高考试卷“新知识”阅读题材料选取上体现了“继续贯彻对‘新知识’的考查,基本放弃了去年对‘传统知识’考查的试验;继续保持‘自科文与社科文兼呈,以自科文为主’的局面,部分试卷在选材范围上注意了与去年的‘交错’”的特点。

2004、2005全国高考诸份科技文阅读选材对照表

卷别 2004选材

2005选材

全国1

人体干细胞 中条山的地理意义

(冀豫皖等)

全国2白鹤梁

植物睡眠之谜

(黑吉桂等)

全国3

化学制剂

计算机思维

(川陕甘等)

全国4

茶马古道

北京

有助于记忆存储的朊 戏剧与戏曲

毒体

上海中国报业发展状况 剪纸艺术的发展

天津

后进国家的技术跨越文化的含义层次

发展

地壳的“凡尔纳爆炸”

重庆技术的报复效应机器动物研究

江苏 “气冰”的开发利用

发现“小春虫”化石

浙江免疫系统的两面性 神经元信号传递

山东 鲜花的心理效应

湖北 太空行走 七音十二律渊源争议

湖南

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新生儿的大脑构建

西医学

广东 咖啡和茶解开嗅觉之谜

福建 磁共振成像技术 大洋深部生物圈

江西 太阳风

辽宁 网格计算技术 科学探索之美

2.加大阅读量,减少题量,继续进行主观题“引进”的尝试。

多年来,高考试卷的总字数一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具体到每一板块的字数也是较为恒定的。但是,随着试卷题数的减少,卷面总字数也在相应减少,目的是给考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答题时间。与这一总体思路不同的是,在科技文阅读这个板块中要通过一定的信息量来检测考生在较短时间内筛选信息的能力。1999年以前,材料平均约为448字,1999年到2003年平均约为797字,2004年平均字数跃到967字,2005年平均字数则达到981字。与去年相比,今年各家选材的容量基本稳定在750字以上,不像去年还有600字左右的情况。

命题人在加大阅读量的同时注意到了难度的适当降低。一是通过命题难度系数的降低,二是通过减少题量。从具体的题目看,科技文阅读题难度分配仍不太均衡。但调控还是比较有规律的,近年来难度系数基本保持在0.7左右。今年有三份全国卷和广东卷科技文阅读题由往年的4道降低到3道,这是一个尝试,不是方向。

纵览十几年来高考试卷科技文阅读题,一直以选择题的面目出现。自上海独立命题后,始开主观题考查先河。2004年北京卷开始向上海卷“看齐”,考了一道主观题。2005年,上海卷打造得更为成熟,科技文阅读题共5题18分,比去年少了一道,但是分值上却加了2分。5道题中,选择题2道8分,主观题3道10分,分配较为合理,简洁明快而不失厚重。北京卷科技文阅读题仍设计了4题,赋分12分,但是较去年客观选择题由3道9分变为2道6分,主观题由1道3分“进化”为2道6分。这是今年新发之“花”,可能是科技文阅读命题的一个方向。

3.考查方式灵活,着重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

科技文阅读能力测试考查点通常有四个: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句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今年的科技文阅读题仍然体现了这四个考点,但是与以前相比重心明显发生偏移,即主要侧重于考查信息筛选能力。从16家试卷整体来看,除重庆、江西两家恪守着传统的考点设置外,其余都作了灵活处理,倾向于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信息筛选”考点的内涵在渐渐扩大,有的看上去似乎是考查词义,但实质上是考查信息的筛选,如湖南卷第7题;有的看上去似乎是考查句意,但实质上也是考查信息的筛选,如山东卷第7题。

二、问题:园中学问长

多省试题就像一座百花园,放到一起姹紫嫣红,但也有些先天不足的枝条和过早零落的花瓣。要做到比较完美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总结不足便是为了来年做得更好。总揽今年16家试卷,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必要加以注意:

1.加强试题科学性、严谨性

试题的科学、严谨应该是不容怀疑的。但是,16家试题中仍存在一些不太科学、不太严谨的地方。以下分别举例,与读者诸君探讨:

湖南卷的第8、9、10三题。第8题要求选出“不能证明‘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这一说法”,答案是D。D项是这样表述的:“无论让胎儿听他父亲还是另一个陌生男子念的童话,新生儿都不知道如何选择,就是说他们的声音是同样陌生的。”这确实不能证明人在出生前就有大脑的自我构成,但是,该项在语言表述上让人无法读通。材料中说,“如果两则童话故事由新生儿的父亲与另一位陌生男子来念,那么,新生儿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就是说,父亲的声音与另一位男子的声音在新生儿听来是同样陌生的”,选项硬搞出一个“胎儿”和“新生儿”来进行概念上的混淆,不但没有必要,反而让语言表意混乱。第9题要求选出“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A项的表述与第8题题干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这就等于告诉考生,A项是可以排除的选项。第10题要求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A项的表述与第7题C项多有重复之处。

江西卷第8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这句话是“强大的太阳风能够破坏原来条形磁铁式的磁场,将它压扁而不对称,形成一个固定的区域——磁层”,压缩一下得到这句话的主干意思——“太阳风能够破坏地球磁场形成磁层”。这句话强调太阳风的破坏作用,在材料中是为了证明“强劲的太阳风‘吹’向地球的时候,会对地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而命题人提供的正确选项是:“地球磁层的形成需要具备强大的太阳风和地球磁场两个因素。”仔细阅读理解一下,我们便发现,这个表述完全偏离了语句的表达中心。

辽宁卷的材料第4小节最后一句话莫名其妙,可能是选材时造成的失误。

天津卷第一份阅读材料的3个题目置错方式完全一样,都是“颠倒说法”,即当选选项所表达的内容都与材料正好相反。

2.进一步控制好难易度

科技文阅读能力测试从不同方面检测考生的阅读能力,从选材时就应该予以注意,否则,一旦材料选定,命起题来往往会“身不由己”。有的材料确实有价值,但是它偏偏就不大好找出“重要概念”“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这样便造成考点考查的不平衡。2004年全国卷2、全国卷4、湖南卷出现4题中有3题考查筛选信息,今年山东卷、湖南卷、辽宁卷也都是这样。至于上海卷、北京卷都是考查筛选信息,但是他们的灵活性已远远超过其他省份的试卷,且在科技文阅读题中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运用能力,已不是简单的筛选了。

除了题型设置上的问题外,在一些具体的题目上也反映了难易度失衡的问题。例如全国卷2第5、7题A项错误都太隐蔽,给考生造成混乱,导致正确率大大降低。请看第7题: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B、D项是错误的,也是常规设误技巧,一是将信息反说,一是变未为已,即将还未发生的事情说成已经发生。这里的问题在A、C两项。

铁扫帚是不是豆科植物,材料中不得而知,当然A项也没提及“豆科植物”。材料中谈的是两种情况,一是豆科植物的安眠物质是配糖体,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二是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这样组合起来不是正好可以理解成A项所表达的“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吗?命题人的初衷定然是依据“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这样一句话组合出“错误”选项,认为正确的应该是“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即将原A项中的“和兴奋”去掉。事实上这样命题几乎人做人错。C项表述是正确的,但是材料中没有提到合欢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只说田菁,这里变成了一个推断选项。加上材料曾说田菁是“豆科杂草”,不是“豆科作物”,但属于“豆科植物”,这些都对答题造成极大的混淆。

相对来说,山东卷第7、9题又显得太容易。2005年科技文阅读考查难易度、梯度把握较好的当推上海卷。

3.到位的考点理解要真正在试题上反映出来

能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适当而准确的推断和想象,是一个人阅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推断力和想象力的考查,就是对考生潜在阅读能力的测试。推断就是推测判定。早在1998年就涉及对推断的考查,1999年第20题就是一道完整的推断题,2000年第20题也是,命题人在试题分析中明确地说该题考查的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2001年将这一点写进考纲。这一题4个选项通常源于整个材料,不仅具有广度,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深度。

2004年的推断题问题相对比较大。今年各家总结去年经验,推断题的质量明显提高,但是还有下列的一些遗憾。全国卷1第7题B项(正确项)为推断,其余三项都不是;重庆卷第9题D项,福建卷第4题A项,辽宁卷第10题BC两项和江西卷第10题ABC三个选项都不是推断,只是对原材料内容的转说。

三、方向:东风送远香

课程标准提出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相对来说,传统高考科技文阅读命题距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大截。传统命题的考查点主要集中在对材料信息的筛选上,严格地说,主要在识别命题人筛选出的真真假假的信息。为此,许多老师总结出诸多答题技巧,考生在复习中只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揣摩历练,这一块的分数还是比较容易得的,除非命题人设置的选项连他自己都选不出来。显然,这种试题从考查考生能力的角度看多属于“伪”题,这种投机取巧的猜谜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什么用?可喜的是,上海卷、北京卷开启了科技文考查贯彻新课标精神的三个方向:

1.增加主观题考查,实实在在考筛选信息的能力,减少伪能力的技巧运用。请看北京卷第17题:

作者是否赞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赞同。因为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我们从这道题目里可以看出,一样的考查筛选信息,这种题目没有“技巧”,真正考查考生是否读得懂、选得出。

2.增加运用题考查,从知识能力到过程方法。请看北京卷第15题:

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体系 D.写意体系

如何选出答案?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多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表演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的戏剧体系。显然,电视连续剧无法做到演员与观众产生现场性的意识交流,所以B项错误。C、D两项都是指中国传统的戏剧体系,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也不是。这样的考题着眼于运用,不仅考查了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还进一步考查了考生运用的过程和使用的方法。

3.引入情境题,在“状态下”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请看上海卷第5题:

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

本题是在目前中国高考语文考试中最具情景性的试题。有人认为这样的题目偏离信息太远,操作起来又难。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考生要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就必须从文中筛选出有关剪纸艺术现状的信息,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振兴方案。至于后一种看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表达,一切为了自己方便,而不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这样的题目不仅考查了筛选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查了考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样的题目不是我们的独创。下面的两个题目,也许对我们能有启发。

(1)假设你和这篇文章的作者对话,将问作者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阿纳萨茨人的,而且作者在文章中还没有给出答案。你的问题是什么?并说明你想了解该问题相关信息的原因。

(2)请想象你正和梅萨维德的人们住在一起。当时正是公元1200年他们要离开梅萨维德的时候,但是你的一些朋友和邻居不想离开梅萨。根据你在文章中了解的信息,你会说什么来说服他们离开呢?

(吕晓珍、郑国民《2005年美国NAEP八年级阅读评价样卷》,《语文学习》2005.6)

第(1)题,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文中未曾涉及到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这个试题的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提出的问题是关于这篇测试材料的;第二方面是这个问题是文章中没有提出过的;第三方面是再次反思自己之所以提出该问题的原因。试题中,把发现问题的权力交给了学生。这个权力的转交,也就意味着学生要经历一个充分的思考和判断选择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入和广泛地探究关于阿纳萨茨人的各种各类问题。第(2)题,要求想办法说服阿纳萨茨人迁徙。回答该问题学生要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具体方式是什么?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关键?一种还是两种或者多种?答案的非惟一性,是试题开放的重要体现。

从这两个试题及其评分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呼吁的“对话”和“人文关怀”的影子。素质教育不只在课堂,试卷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标签:;  ;  

带韶关去旅游--评2005年高考抽象思维阅读问题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