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的防火策略论文_郎迪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的防火策略论文_郎迪

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004

摘要:为了可以清晰、明了的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火灾危险性以及防火设计难点,本文将以镇江西津渡为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防火策略进行讨论,并根据国家对历史建筑的防火规范以及实际的防火难点有针对性的提出街区防火方案。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街区保护;防火措施

镇江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近3000年的悠久历史,长江与大运河在此交汇,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保存有数量较多的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镇江市主城西北部,北濒长江,南临云台山,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本文将以西津渡为例,对历史文化街区防火策略进行讨论。根据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障条例,不难发现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时,与一般的工程不同,需要保留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同时还需要对其功能进行改造,从而适应新时期不同业态的需要。在保护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国家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法律、法规,保证其在修缮改建之后能够安全使用。本文将向读者介绍历史文化街区的火灾隐患和防火设计的难点,并提出优化手段,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一、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原貌

(一)原貌概述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总面积约52公顷。其中西津渡街全长约1000 米,始建于六朝时期,是该区域的核心。王安石诗中“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描述的就是从西津渡到对岸瓜州的景色。目前西津渡总体格局保存较好,古迹众多,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其中昭关石塔和英国领事馆旧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建筑类型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文保建筑、文控建筑、历史风貌建筑、一般风貌建筑及新建仿古建筑,针对前三种建筑类型,在采取修缮和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建筑的历史风貌,对其进行外立面修缮及结构加固,替换已经破损的建筑构件,并按照原建筑形式对其进行改造[1]。

二、历史文化街区火灾隐患及防火设计难点

(一)历史文化街区火灾隐患

由于历史建筑的耐火等级通常比较低,其核心保护区的大部分建筑都是由木质材料构成的,包括梁、柱等承重构件,经过岁月的洗礼会发生腐蚀、干燥等情况,材料中的含水量也较低而容易燃烧。同时,保护区在规划的过程中业态往往定位为商业、展览、民宿等,但由于建筑整体耐火等级较低,无法达到上述功能的防火要求[2]。

(二)造成火灾的因素多

从最近几年历史文化街区中发生的火灾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人为和电器两个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们在烹饪时处置不当造成的,另外,厨房的燃气管由于长时间使用造成不同程度的老化,出现管道破裂、阀门损坏等情况,从而导致燃气泄漏,一旦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另外未熄灭的烟头也是导致火灾的重要人为因素。

电器因素: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器线路已经老化,电线外表层的绝缘层遭到破损,失去了绝缘防护能力,从而容易出现短路情况而引发火灾。另外经过调查还发现,历史建筑中电器设施使用不当,电线私搭乱接现象较为严重,超过了电路总负荷的承载能力从而引发火灾[3]。

(三)历史文化街区防火设计难点

在核心保护区中的建筑密度比较大,最多能达到80%-90%,由于房屋密度过大,影响到建筑物的防火分隔,一旦出现火灾就有可能导致其他建筑受到影响,造成大面积火灾蔓延的情况。此外,历史街区街巷狭窄,普通消防车很难到达事故现场,从而无法有效的进行火灾扑救,人员也很难及时进行疏散,从而使火灾损失扩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的防火策略

(一)制定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消防专项规划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在修缮保护的过程中,如果参照新建建筑的防火规范来进行规划和设计,往往会对原有的街巷肌理造成较大的破坏。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31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确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的规定,可因地制宜地制定历史文化街区消防专项规划,作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在保障方案中明确消防工作的组织领导、规范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对防火分隔、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等提出实用有效的设计原则。此外,在项目审查阶段,可采用专家评审、专家论证的方式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以会议纪要和专家意见作为设计依据。

(二)设立微型消防站,配备微型消防车等专用消防装备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多为木结构建筑,商业、展览、民宿等各种业态齐聚,如何预防火灾是街区管理的头等大事。目前街区存在着不能满足普通消防车通行、建筑耐火等级低、房屋间距不足等隐患。针对这些隐患,管理部门在景区设立了微型消防站,有专人24小时值班,并接入镇江市消防安全联网监测系统,一旦发生火灾会第一时间进行应对处置。同时景区还配备了微型消防车、消防摩托车等专用消防装备,解决了消防车道宽度不足的问题。

(三)加密室外消火栓的布置

新建建筑的室外消火栓保护半径一般为150米,而历史文化街区由于街道狭窄、建筑较多,可加密室外消火栓的布置,建议设计保护半径50-80米,最大不超过100米,更方便的服务于消防扑救。

(四)室内增设消防喷淋等消防设施

历史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建筑,建筑材料的耐火等级不高,故在室内可增设简易消防喷淋、消防软管卷盘或轻便消防水龙。厨房等火灾危险性高的区域可增设消防报警系统及电气火灾监控系统,防患于未然。

(五)开辟灭火救援通道,确保逃生通道畅通

在保持历史风貌的条件下,保证原有道路畅通,尽量增加原有建筑间距和道路宽度。道路净宽净高均应不小于2m,保证微型消防车能够进入,同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标准的消防通道。在消防车不能到达的地段应留有供消防人员灭火、救援的通道,同时确保建筑的楼梯、外门等逃生通道的畅通。

(六)制定相应的消防管理措施

首先要严格控制火源、电源,严禁在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存放柴草、木材等容易燃烧的物品,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瓶等火灾隐患设备。对于装修期间需要明火施工的情况,在动工之前应进行审批,并采取严格的消防安全措施,在确保没有火灾危险的情况下进行施工作业。此外,在施工期间,相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按照规范进行施工。管理部门需对明火区域加强管理,同时对厨房等明火使用区域定时进行巡查工作,确保厨房空间独立设置并符合相关消防要求,对于营业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餐饮场所,需加设火灾自动喷淋设施。

(七)提高建筑主要构件的耐火等级

在建筑进行修缮、保护时,需对建筑主要构件进行合理的置换。在不影响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应尽量使用不燃或难燃的建筑构件,对传统建筑中的构件进行置换。在历史建筑中很多构件都是易燃的木质材料,如梁柱、楼板、门窗、楼梯等,这种材料在一定程度带来了火灾隐患。在进行修缮保护的时候需要在尊重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建筑表层设置防火保护层,提高建筑构建的耐火等级。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难度较大,其中消防设计是保障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安全长久保存并延续的重要内容,在设计中我们需要在提高建筑防火的同时尽可能的保存建筑历史风貌,不断优化消防方案,提高历史街区的整体消防等级。

参考文献:

[1]梅兴龙.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2018.

[2]郭吉超.昆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再生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

[3]郑雁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的防火策略[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11):1281-1284.

论文作者:郎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的防火策略论文_郎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