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平[1]2001年在《硒代氨基酸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分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硒既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又是有毒元素,鉴于其重要性,近年来,硒的生物学、化学包括其形态分析均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硒是营养元素还是有毒元素与其浓度和进入生物体的化学形式有关。无机硒和有机硒化合物相比较,前者的毒性比后者要大,吸收率要低。从营养学的观点来看,硒主要是以有机硒的形式如硒蛋白、硒糖、硒脂和硒代氨基酸等存在于生物体内,机体通过这些有机形式吸收所需要的量,排除多余的硒。在哺乳动物组织中,硒代氨基酸是硒的主要存在形式。此外,研究表明谷物中存在的硒主要是硒代蛋氨酸,这通常也是人和动物通过饮食摄取的硒的来源。由于有机硒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有机硒化合物成为人们越来越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分析工作者也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来建立高选择性的有机硒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本论文以硒代胱氨酸(SeCys)和硒代蛋氨酸(SeMet)为对象,分别研究了他们在银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表明,两者在PH9.45的硼砂-NaOH介质中,均有较好的电化学响应信号,它们在-0.62v和-0.68(vs.SCE)左右存在一对氧化还原峰。通过对实验条件优化,使用循环伏安法和二次微分线性扫描法对SeCys和SeMet进行了测定。应用这两种方法,SeCys的检测限分别是4.3×10~(-10)mol/L和8.6×10~(-11)mol/L;SeMet的检测限分别达到8.0×10~(-12)mol/L和4.0×10~(-12)mol/L。讨论了SeCys和SeMet在银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利用它们对银电极的修饰作用,应用阳极溶出伏安法和电位溶出法,初步探索了硒代胱氨酸修饰银电极在无机金属离子分析中的应用,结果满意。
李蕊[2]2004年在《含硒氨基酸的电化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指出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生物活性和生理作用主要是源于含硒氨基酸的电子传递和电子转移。因此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含硒氨基酸的电子转移特性,可以更简便地探讨其生物氧化还原作用机理,开展含硒氨基酸的形态分析。含硒氨基酸是人体获取硒的主要来源,测定食品硒源及富硒保健品中的含硒氨基酸含量对研究其生物作用机理、充分利用硒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硒-金膜修饰玻碳电极((Se-Au)/GC)上,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硒代胱氨酸(SeC)和硒代蛋氨酸(SeMet)的电化学特性,SeC在-654 mV和-327 mV附近出现一对氧化还原峰(峰Ⅱ和峰Ⅲ),均为扩散控制。探讨了pH值,扫描速度,各种干扰等对SeC电化学信号的影响。利用伏安法、计时电量法及旋转圆盘电极法对其氧化还原过程进行研究,得出其的电子转移数均为2。推断SeC的电化学反应机理为:除氧条件下SeC的二硒键(Se-Se)在电极表面断裂,电还原生成硒代半胱氨酸(SeCys):SeCys与电极上的单质硒形成类似于二硒键的分子间作用力,使SeCys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其电氧化生成SeC。而在相同条件下,因硒代蛋氨酸(SeMet)没有二硒键,没有产生电化学信号。在空气饱和的底液中,还原产生的SeCys有一部分会被溶液中的氧气氧化成SeC,从而构成一个平行催化体系。而另一部分则继续在电极上氧化产生SeC。 依据SeC的还原峰电流(ip_Ⅱ)与其浓度成线性递增关系,在充分探讨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Se—Au)/GC电极上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SeC含量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为5.0×10~(-8)~7.0×10~(-4) mol·L~(-1),检出限为3×10~(-8) mol·L~(-1)。测定了富硒酵母和富硒茶叶中SeC的含量。采用常用的DAN荧光法测定了普通茶叶、普通茶汤、普通茶叶水解液、富硒茶叶、富硒茶汤、富硒茶叶水解液中的总硒量,并对样品中的硒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探讨,富硒酵母中的硒大部分为氨基酸状态的硒,其中硒代胱氨酸约占总硒量的40%。富硒茶叶水解液中的硒大部分为氨基酸状态的硒,其中硒代胱氨酸约占总硒量的24%,一小部分为浸出的无机硒和小分子的硒物质。在饮茶时,富硒茶叶的茶汤中浸出的仅为较少的水溶性的硒(无机硒和小分子的硒物质),大部分的硒还留在茶叶中,饮用茶水并未充分利用茶叶中的硒。 摘要 根据150“测量不确定度表示导则”对(Se一Au)/GC电极上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富硒酵母及富硒茶叶中的SeC含量所产生的不确定度进行了研究,对所建立的新方法及其测定结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新方法结果可靠,与其他成熟方法所产生的不确定度结果相当,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佚名[3]2004年在《生命科学中的分析化学》文中认为10-I-001 四种电化学分析仪器的研制汪尔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目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ekwang@ciac.jl.cn 本报告介绍我们实验室以原有研究工作为基础,结合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适应市场需要,研发的生化需氧量(BOD)快速监测仪、溶氧(DO)在线检测仪、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CE/ECL)、USB插头式超微型电化学研究系统(uECS)等四种电化学分析仪器。BOD、DO仪采用纳米、自组装等技术制作电化学探头,可实现对水体中的BOD、DO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所得结果与使用传统的方法相一致,而所需时问报短,可以实时、在线监测;CE/ECL仪系结合了毛细管电泳的高分离能力和电化学发光的高灵敏度的特点开发出的整体仪器:uECS突破了原有电化学分析仪器的概念,结合了先进的USB2.0技术,整个系统体积小巧(如U盘),通过计算机的USB接口提供电源并进行高速数据传输,具有一般研究型电化学仪的各项功能,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
颜晓丽[4]2006年在《硒代胱氨酸自组装膜与无机离子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制备了硒代胱氨酸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SeCys SAMs/Au),采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接触角技术对该膜电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自组装膜的吸附机理、成膜条件以及电极界面电容。结果表明,常温下在强酸性的硒代胱氨酸溶液中自组装30h可以获得稳定的SeCys SAMs/Au,修饰前后金电极双层界面电容从修饰前的0.87μF/cm~2降到0.60μF/cm~2,且SeCys SAMs表面比裸金表面具有更强的亲水性。 探讨了SAMs膜电极上的SeCys分子与金属离子Zn~(2+)、Ca~(2+)、Fe~(3+)、Cd~(2+)、Ca~(2+)、Mg~(2+)相互作用。当扫描电位范围是-0.4V或更负的电位~0.6V时,SeCys分子以Se—Au键稳定存在于电极表面,低浓度的Cu~(2+)(1.0×10~(-5)mol/L)可与SeCysSAMs/Au电极上的SeCys分子发生配位作用;高浓度的Cu~(2+)、Zn~(2+)(>1.0×10~(-3)mol/L)一部分与SeCys分子发生配位作用,一部分直接在Au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由于Se原子用于固定在Au电极上,我们推测Cu~(2+)、Zn~(2+)与SAMs上SeCys分子的配合点位是羧基和胺基。对于Fe~(3+)和Cd~(2+),SeCys SAMs完全阻碍了它们在Au电极上的电子传递。当扫描电位范围是-0.4V或更负的电位~1.4V时,SeCys分子从电极表面脱落,发现在0.05V~0.28V均可观察到各金属离子与SeCys分子的配合物还原峰,推测是Se原子与各金属离子发生了配位作用。 另外,研究了Fe(CN)_6~(3-)、Cr_2O_7~(2-)在SeCys SAMs/Au电极上的电化学特性,比较了裸金电极和SeCys SAMs/Au电极对I~-、Cl~-的吸附作用。发现SeCys SAMs对Fe(CN)_6~(3-)、Cr_2O_7~(2-)在金表面的电子交换有阻碍作用,而对I~-、Cl~-在金电极上的吸附特性有促进作用。
程涛[5]2002年在《半胱氨酸和硒代胱氨酸的生物电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分析化学是一门信息科学。生命现象表现为一种电化学现象,因此用电化学方法研究生物分子,可为动植物生理学提供一些科学根据和有用信息。硒代胱氨酸(SeC)和半胱氨酸(CySH)是具有电化学活性的生物分子。对SeC和CySH的电化学行为以及与其它生物分子(如核黄素)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含硒、含硫氨基酸在生物体内的转化机理,对进一步解释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Se-Au膜修饰玻碳电极及SeC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在0.1mol/L KCl溶液中SeC在Se-Au/GC电极上出现两个还原峰和一个氧化峰,其峰电位分别为-576mV、-870mV和-327mV。采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实验过程及数据进行处理。探讨了电极基底、修饰膜组成、扫描速度和扫描次数对SeC电化学信号的影响,初步探讨了SeC在Se-Au/GC电极上的电极过程,结果发现Se-Au膜对SeC的电极反应有催化作用。 采用自组装方法制备了硒代胱氨酸修饰金电极,比较研究了有序的SeC和溶液中无序的SeC对核黄素电化学行为影响的异同,并对SeC的抗氧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硒代胱氨酸的自组装膜可以延缓核黄素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其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作用。 采用自组装方法制备了半胱氨酸修饰银电极,研究了Cu(Ⅱ)和Sn(Ⅱ)离子在该修饰电极上的吸附伏安特性。利用Cu(Ⅱ)和Sn(Ⅱ)离子还原峰电流可对其进行吸附伏安法的测定。测定Cu(Ⅱ)的浓度范围是5.0×10~(-9)~5.0×10~(-4)4mol/L,检测限为1.0×10~(-9)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4.9%;测定Sn(Ⅱ)离子浓度范围5.0×10~(-10)mol/L~5.0×10~(-6)mol/L,检测限为1.0×10~(10)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1.1%。采用本法测定可乐样品中Cu(Ⅱ)离子和塑料样品中Sn(Ⅱ)离子的含量,获得了与原子吸收法一致的结果。
高攀峰[6]2011年在《新型BODIPY氨基荧光衍生试剂合成及其色谱分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分子氨基化合物,如氨基酸、生物胺、脂肪胺等,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对生物体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是样品分析中常见的检测对象。由于实际样品种类繁多,组成复杂,多种氨基化合物共存且含量微少,对它们的分析通常是高效分离与高灵敏检测相结合。鉴于此,作为一种性能稳定、灵敏度高的分离检测手段,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荧光检测是复杂体系中痕量小分子氨基化合物的理想分析方法之一。由于大多数小分子氨基化合物自身无荧光或荧光信号较弱,需采用性能优良的荧光衍生试剂将其转化为具有强荧光的衍生物。本文在综述复杂体系中痕量氨基化合物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研究方向,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氨基荧光衍生试剂1,3,5,7-四甲基-8-N-羟基琥珀酰亚胺丁酸酯-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TMBB-Su)。以之为柱前衍生试剂,结合HPLC-荧光检测,建立了一系列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氨基化合物检测新方法,并将其用于生物、食品和环境样品分析。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以BODIPY为荧光团的活性酯类荧光衍生试剂1,3,5,7-四甲基-8-N-羟基琥珀酰亚胺丁酸酯-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TMBB-Su),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对TMBB-Su及其氨基衍生物的荧光性质研究发现,该试剂及其衍生物的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495nm和505nm;衍生物的荧光量子产率高达0.94,且.基本不受体系pH值影响,光稳定性好,表明TMBB-Su非常适合用于HPLC-荧光衍生检测痕量氨基化合物。(2)小分子脂肪胺尤其是二级胺是生物体强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的重要前体,因此生物组织中一级胺和二级胺的同时检测对于N-亚硝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形成和分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活性酯类荧光探针大多难以衍生二级胺,而TMBB-Su由于自身结构特点,易与二级胺反应。因此,本章基于TMBB-Su衍生,建立了一种HPLC-荧光检测同时分析一级和二级脂肪胺的新方法。TMBB-Su与脂肪胺在pH7.20的H3BO3-Na2B4O7缓冲溶液中,15℃衍生25min。以甲醇-四氢呋喃-50mM pH6.50HAc-NaAc缓冲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40min分离测定了包括二甲胺和二乙胺在内的13种脂肪胺衍生物,检测限最低为0.01nM (S/N=3),低于现有同类方法。该方法已用于小鼠心脏、肝脏和肾脏中一级胺和二级胺的同时测定。(3)食品中生物胺的组成和含量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我们以常见的组胺、酪胺、色胺、苯乙胺、亚精胺、精胺、腐胺和尸胺八种生物胺为研究对象,以TMBB.Su为柱前衍生试剂,对八种生物胺的衍生条件及其衍生物的分离条件进行优化。在pH7.20的H38O3-Na2B407缓冲溶液中,20℃反应,20min完成衍生。在C8柱上,以梯度洗脱模式对生物胺衍生物进行了分离,检测限为0.1-0.2nM(S/N=3).将该方法用于酸奶、纯奶及环境水样中生物胺的测定,操作简单且快速灵敏。(4)儿茶酚胺类化合物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是生物体中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和激素,对它们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其生理功能,并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由于肾上腺素为二级胺,多数荧光衍生试剂无法对其衍生,不能用于叁种儿茶酚胺类化合物的同时衍生测定。我们以TMBB-Su对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进行衍生,在pH7.20的H38O3-Na2B407缓冲溶液中,35℃反应10min。并以甲醇-四氢呋喃-pH3.00混合酸-NaOH缓冲溶液为流动相对衍生物进行分离,建立了柱前衍生-HPLC-荧光检测包括肾上腺素在内的儿茶酚胺类化合物的分析新方法,检测限为0.2-0.8nM(S/N=3).该方法具有衍生迅速、反应条件温和、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5)以荧光衍生试剂TMBB-Su对包括磷酸化丝氨酸(P-Ser).磷酸化苏氨酸(P-Thr)和磷酸化酪氨酸(P-Tyr)在内的叁种常见磷酸化氨基酸进行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生成的衍生物,并用于健康人和糖尿病人血浆样品中磷酸化氨基酸的测定.TMBB-Su与磷酸化氨基酸在pH8.00的H38O3-Na28407缓冲溶液中,25℃衍生25min。叁种磷酸化氨基酸的衍生物在27min内得到基线分离,普通氨基酸对其测定不产生干扰。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磷酸化氨基酸的线性范围在0.005-0.5μM之间,检测限达到0.5nM(S/N=3).该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6)通过富硒食品摄取硒代氨基酸是目前已知的人体重要且有效的补硒方式,富硒食品中硒代氨基酸的检测也成为评价其硒营养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多采用ICP-MS通过对其中硒元素的测定实现硒代氨基酸分析,HPLC-荧光检测方法的研究不多。为此,我们建立了TMBB-Su衍生、HPLC分离、荧光检测硒代氨基酸的新分析方法。在pH7.20的硼酸-硼砂缓冲溶液中,以80μMTMBB-Su与硒代氨基酸于25℃下衍生25min,所得衍生物采用梯度洗脱在C8柱上分离,λex/λem=490/510nm处检测,检测限可达0.2nM(S/N=3).该方法与HPLC-ICP-MS灵敏度相当,用于植物茶饮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的测定,具有快速、经济、灵敏、选择性好等优势。
刘莺[7]2005年在《含硒氨基酸电化学氧化及其与Au(Ⅲ)、Cu(Ⅱ)的相互作用》文中提出含硒氨基酸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比较复杂,其生物功能主要依赖于电子转移。研究硒代胱氨酸(SeC)和硒代蛋氨酸(SeMet)的电化学氧化行为以及它们与Au(Ⅲ)、Cu(Ⅱ)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了解含硒氨基酸的生物氧化还原作用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转化机理,对进一步解释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伏安法研究了SeC和SeMet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发现SeC和SeMet分别于810mV和638mV产生氧化峰Ⅰ,探讨了酸度、连续扫描对其影响。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计时电量法、旋转圆盘电极法及塔非尔实验对氧化过程Ⅰ进行研究,得出其电子转移数分别为6(SeC)和2(SeMet)。比较其他氨基酸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发现氧化峰Ⅰ的出现和Se原子有关。推断SeMet氧化过程Ⅰ产物为硒代蛋氨酸亚砜,其电极反应为不可逆的简单电荷传递反应,而SeC除电极反应外还伴随后化学反应(C),即SeC氧化为有机亚硒酸后生成亚硒酸酐。 研究了含硒氨基酸和Au(Ⅲ)体系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特性,并比较了其他氨基酸与Au(Ⅲ)体系的电化学氧化的差异。研究表明Au(Ⅲ)与含硫含硒氨基酸混合后,Au(Ⅲ)还原为Au(0),且含硒氨基酸与Au(Ⅲ)反应的能力较含硫氨基酸强,并推测SeMet最后被氧化生成硒代蛋氨酸亚砜,SeC被氧化生成有机亚硒酸。 研究了Cu(Ⅱ)-含硒氨基酸配合物紫外光谱性质,探讨酸度对配合物的影响,测得Cu(Ⅱ)与含硒氨基酸配合物的组成比为2:1,Cu(Ⅱ)-SeC稳定常数logβ_2为16.69,Cu(Ⅱ)-SeMet稳定常数logβ_2为16.05;研究了SeC和Cu(Ⅱ)体系的电化学行为,在100mV/-90mV(Ⅰ′/Ⅳ)和249mV/-233mV(Ⅱ/Ⅴ)产生两对氧化还原峰,各氧化还原峰主要受扩散控制,推断Ⅰ′/Ⅳ和Ⅱ/Ⅴ电极反应过程分别为: Cu(Ⅱ)(?)Cu(Ⅰ);Cu(Ⅱ)-SeC(?)Cu(Ⅰ)-SeC。
黄莉莉[8]2009年在《铜—氨基酸络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及其与BSA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用一种非常简便的毛细管电泳模式,测定了叁种铜-氨基酸络合物的稳定常数,该方法快速,结果可靠。在此基础上将铜-氨基酸络合物作用于牛血清白蛋白,比较了叁种铜-氨基酸络合物对蛋白的猝灭情况。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技术分别研究了Cu(Ⅱ)与丙氨酸,蛋氨酸,硒代蛋氨基酸(Ala、Met、SeMet)的相互作用,运用峰漂移模型结合MATLAB软件测定并计算了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实验选定了1mmol/L咪唑作为电渗流标记物,18Kv作为分离电压,铜离子电泳图峰形尖锐,无拖尾现象;Cu(Ⅱ)-SeMet与Cu(Ⅱ)-Met,Cu(Ⅱ)-Ala体系逐级稳定常数测定结果为10~(7.35),lO~(13.7)及10~(7.91),10~(15.85)和10~(8.17),10~(15.17),均与文献值相一致,叁个络合物体系的稳定性大小顺序为:Cu-Ala>Cu-Met>Cu-SeMet。在此基础上,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u(Ⅱ)-氨基酸(Ala、Met、SeMet)络合物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铜-氨基酸络合物对蛋白的荧光产生了猝灭,其猝灭作用主要是源于Cu(Ⅱ),并计算得出这种猝灭属于静态猝灭。基于Cu(Ⅱ)-氨基酸(Ala、Met、SeMet)络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程度的不同,计算了Cu(Ⅱ)-氨基酸(SeMet、Ala、Met)络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38×10~3、2.47×10~3、2.61×10~3L/mol。铜-氨基酸络合物稳定常数小的体系与蛋白的结合能力强,荧光猝灭较强,反之被氨基酸保护强的铜离子与蛋白的结合能力减弱,荧光猝灭作用减轻。
施爱红[9]2008年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在含氮化合物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简称CE-ECL)技术,是当今分析化学前沿领域中一种极具潜力的微分离检测技术。最近几年来,基于Ru(bpy)32+的CE-ECL以其灵敏度高、仪器简单等特点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分离检测方法,它不仅具有毛细管电泳分离的高效、快速、灵敏和微量等特点,又发挥了电化学发光检测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等优点。这些优点的结合使CE-ECL检测技术在药物分析、生物分析、食品分析等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实际样品的分离和分析工作中。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完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探索新的分析应用体系,建立含氮化合物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结果如下:1.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CE-ECL)法测定人尿中阿莫西林的新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人尿中阿莫西林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阿莫西林在尿液中平均回收率为95.35%,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1~5.0μg/mL,检出限(3σ)为0.32 ng/mL,对1.0μg/mL阿莫西林连续测定6次,其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0%,给药后6 h内的排泄率为44.54%,人尿中阿莫西林最大药物浓度出现时间为1.0~1.5 h。本方法用于人尿中阿莫西林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具有快速、简便、灵敏、样品用量少等特点。2.建立了一种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富硒酵母中硒代蛋氨酸含量的新方法,考察了工作电极电位、磷酸盐缓冲溶液浓度及pH、分离电压、进样电压和进样时间等实验条件对硒代蛋氨酸测定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其测定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01~0.5 mg/L(相关系数为0.9996),检出限(3σ)为0.39μg/L,富硒酵母中硒代蛋氨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7.7%。本方法快速、灵敏、检出限低,用于富硒酵母中硒代蛋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3.建立了一种用乙醛作为衍生试剂的柱前衍生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人尿中的盐酸二甲双胍的新方法,盐酸二甲双胍与乙醛的衍生反应在磷酸盐的缓冲溶液中进行。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工作电极电位1.25 V(Ag/AgCl)、发光池中5 mM Ru(bpy)32+和50 mM pH7.5的磷酸盐缓冲溶液、衍生试剂乙醛的浓度为1.356 mmol?L-1、衍生反应时间为120 min、衍生反应缓冲溶液为0.3 mol?L-1 pH 7.5的磷酸盐、分离缓冲溶液pH 10.5(含7.5 mmol?L-1磷酸盐,7.5 mmol?L-1硼酸盐,6 mmol?L-1硫酸钠和2 mmol?L-1的β-环糊精)、分离电压8 kV、进样电压10 kV、进样时间8 s,衍生后的盐酸二甲双胍的ECL强度和灵敏度比衍生前的提高120多倍。其测定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1~15μg/mL(相关系数为0.9943),检出限(3σ)为2.3 ng/mL。
温金凤[10]2007年在《L-半胱氨酸自组装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及L-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的光度法测定研究》文中提出L-半胱氨酸是20多种天然氨基酸中唯一含有巯基的氨基酸,是存在于各种蛋白质和许多天然物质中的一种重要生理活性物质,它参与很多重要的生命过程。L-半胱氨酸所带的巯基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作用,可以缓解药物(酚、萘、苯、氰离子)的中毒,抵抗细胞免于氧化基团的进攻,可增强生物体的抗病能力,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及化妆品制造业。L-半胱氨酸分子中含有巯基,能够在金电极表面形成自组装膜,已被广泛应用于自组装膜电化学的研究。自组装膜(Self-assembled Monolayers,SAMs)是分子通过化学键相互作用自发在固/液或气/固界面形成的一种热力学稳定和能量最低的有序膜,自组装膜具有明晰的微结构,为电化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验场所,借此可探测在电极表面上分子微结构和宏观电化学响应。自组装膜是修饰电极发展的最高形式,对其进行研究和表征将对界面电子或粒子转移、生物电催化、分子或粒子识别与检测及构造第叁代生物传感器等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因而已成为近二十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用L-半胱氨酸在金电极表面制备了自组装膜修饰电极,用电化学方法对自组装膜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同时系统探讨了自组装膜对亚硒酸钠的电催化作用,探讨了自组装膜通过对亚硒酸钠的电催化作用使其还原成零价硒的催化富集机理。并利用负电位下催化富集零价硒,灵敏测定了亚硒酸钠。同时,探讨了自组装膜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和铜的电催化作用,并应用到分析测定上。本文还首次利用Fe~(3+)-邻二氮菲-L-半胱氨酸,邻二氮菲-Fe~(3+)邻二氮菲-谷胱甘肽叁元体系中的巯基和铁的氧化还原作用,探讨了用间接光度法测定L-半胱氨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定量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 硒代氨基酸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 陈建平. 暨南大学. 2001
[2]. 含硒氨基酸的电化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D]. 李蕊. 暨南大学. 2004
[3]. 生命科学中的分析化学[C]. 佚名.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4
[4]. 硒代胱氨酸自组装膜与无机离子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D]. 颜晓丽. 暨南大学. 2006
[5]. 半胱氨酸和硒代胱氨酸的生物电化学研究[D]. 程涛. 暨南大学. 2002
[6]. 新型BODIPY氨基荧光衍生试剂合成及其色谱分析应用研究[D]. 高攀峰. 武汉大学. 2011
[7]. 含硒氨基酸电化学氧化及其与Au(Ⅲ)、Cu(Ⅱ)的相互作用[D]. 刘莺. 暨南大学. 2005
[8]. 铜—氨基酸络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及其与BSA的作用[D]. 黄莉莉. 暨南大学. 2009
[9].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在含氮化合物中的应用研究[D]. 施爱红.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10]. L-半胱氨酸自组装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及L-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的光度法测定研究[D]. 温金凤. 延边大学. 2007
标签:化学论文; 电化学论文; 荧光猝灭论文; 氨基酸论文; 荧光检测论文; 荧光分析法论文; 分子自组装论文; 荧光蛋白论文; 荧光强度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mol论文; au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