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50年中国与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较[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年中论文,国内生产总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通过模型计算得到了中国在1996—2050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美国在未来55年依然是世界强国。中国能否在21世纪赶上和超过美国?只有也对美国在未来55年中的经济总量进行一下测算,才能与中国未来的经济总量作一下比较。这里涉及到两国在未来年份中经济增长率不同的问题。但还不止于此,还存在着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的问题。
一、采用什么样的汇率
目前人民币还不是一种可以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目前的汇率尚不能完全反映两种货币的真实比价。从理论上说,利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得到的汇率应该是比较好的,但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所得结果差异较大,最高的与最低的差了好几倍,究竟采用哪一家的结果为好,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如将它们都一一罗列出来,对我们的参考意义也很有限。退一步说,就是有了一个目前大家都公认的购买力平价汇率,也只是用于说明现时的情况,如果用于55年以后是否可信也很难说,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将会影响购买力平价汇率。汇率是反映不同货币间当年价值的比率。如果两国货币间的汇率保持不变,而通货膨胀率不同,则通货膨胀率高的一方的货币就存在着事实上的升值(确切地说是相对购买力增强[②])。这样看来,在对两国未来的经济总量进行比较时,由于现时的购买力平价汇率不能反映未来的通货膨胀因素,直接用于未来的比较时有可能出现高估或低估。再者,购买力平价汇率是对已经实现的购买计算出来的汇率,对于未来还没有实现的购买,自然也计算不出未来的购买力平价汇率。所以我们在对未来两国的经济总量进行比较时,应考虑使用当时的汇率。这就引出了对未来的汇率如何估计(或预测)的问题,本文把汇率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放到一起来考虑,以若干国家的实证分析为依据,进而估计未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
二、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汇率对经济比较的影响
在对两国的经济发展总量进行比较时,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汇率将共同发生作用,只考虑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因素是不够的。为了说明这三个因素的作用,我们以日本和美国为例。考虑从1964年到1993年日本和美国的情况,假设这两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分别为JGDP64、JGDP93,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分别为UGDP64、UGDP93,这两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1美元等于日元数)分别为ER64、ER93。则这两年日本和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R64、R93分别为
R64=JGDP64/ER64×UGDP64,R93=JGDP93/ER93×UGDP93
现在考虑从1964年到1993年这29年中,日美两国经济总量之比的变化,即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变化(以美国为参照时日本的相对购买力的变化),即有
R93/R64=JGDP93/JGDP64/UGDP93×ER93/UGDP64×ER64(1)
设日、美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分别为JG、UG,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分别为PJ、PU。由于当年价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基年数乘增长倍数再乘平减指数,即有
JGDP93=JGDP64×UG×PJ,UGDP93=UGDP64×UG×PU
上两式代入(1)式得:
R93/R64=JG/UG×PJ/PU×ER64/ER93(2)
(2)式说明,从1964年到1993年,日美两国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变化(或日本相对购买力的变化)等于两国的经济增长倍数之比、(以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之比、以及汇率变化的倒数(即日元升值倍数)这三者的乘积。由于这三个因素同时可有不同的变化,从而出现各种组合。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可知,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比另一国快时,其相对购买力是否增强,还要视通货膨胀和货币的升贬值情况才能知道。我们把公式(2)中的后二项即通货膨胀率之比与货币升值量的乘积定义为相对购买力系数,其意义是仅考虑后两个因素时对相对购买力的影响程度,通过下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将会看到,相对购买力系数是一个较为稳定的量,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三、1964—1993年间,日本、韩国、新加坡(以美国为参
照)的相对购买力的变化
考察亚洲三个典型的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其中日本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韩国和新加坡则是亚洲新兴工业国,正在走向发达国家;这三个国家的共同之处是都曾经经历过高速经济增长,但经历的途径却不完全一样。从经济增长率来看,日本、韩国、新加坡都快于美国,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但在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方面的情况有所不同,日本、新加坡的通货膨胀率要低于美国,且日元和新元均有升值;韩国的情况则刚好相反,它的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同时韩元贬值。我们希望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来估计中国在未来55年中可能的发展途径。根据有关数据,我们分别计算出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在1964—1993年间的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代表通货膨胀)和货币升值情况。为使分析更加清晰起见,又细分了1964—1980、1981—1993两个时期,因为在进入80年代以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都较前期有所不同,把它们分开来考虑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所有计算结果都列于表1中。此外,表1中还有两项计算结果:一项是相对购买力系数,即公式(2)中的后两项之积,另一项是相对购买力增强倍数,即把三个因素同时考虑进去时的乘积,为便于前后两个时期的比较,又进一步把相对购买力系数和相对购买力增强倍数都计算出了年均变化率。
我们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的计算结果分别作一下分析。
日本:1980年前后的表现迥然不同,在1964—1980期间,其经济增长明显快于美国,同时通货膨胀也高于美国,且货币升值,三个同方向的增强因素迭加到一起,使得日本在16年中的相对购买力增强了3.1倍,而在1981—1993年的13年中,经济增长明显放慢,仅比美国稍微快了点,但通货膨胀倒是低于美国,而货币升值却加快了,13年中升值2倍,综合结果是13年中的相对购买力增强1.7倍,明显低于前16年。29年间相对购买力总共增加5.28倍。
韩国:其明显的特点是高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但1980年前后的程度有所不同。1980年以前的16年通货膨胀是美国的6倍多,而货币几乎贬值到三分之一,两项之积即相对购买力系数仍达1.93之多,再加之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这16年的相对购买力增强4.55倍。在1980年以后的13年中,虽然通货膨胀仍高于美国,但有了明显的下降,只是美国的1.38倍,同时货币贬值放慢了,相对购买力系数几乎保持不变,且经济增长也慢了不少,13年的相对购买力增强2.24倍。前后29年间相对购买力总共增加10.2倍。
新加坡:特殊的地方是在低通货膨胀的同时伴随货币升值,两者对相对购买力系数恰好起了相反的作用,且由于作用程度差不多而接近相互抵消。无论是在1980年以前的16年还是在以后的13年,相对购买力系数都只有1.1,说明其相对购买力的增强主要依靠经济的高速增长,前期略高,为3.16倍,后期为2.0倍,29年间相对购买力总共增加6.3倍。
表1 以美国为参照时,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相对购买力变化
注:相对购买力系数=GDP平减指数之比×货币升值倍数
相对购买力增强倍数=相对购买力系数×GDP增长倍数之比
四、1964—1993年间德国、法国、巴西、墨西哥的相对购
买力的变化
上节中选用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历史发展情况,目的是为做中美未来经济比较时提供依据。这三个国家的共同之处是相对购买力系数都大于1,这与它们的经济增长都快于美国有关。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仅仅选用这三个国家是否就够了?其他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又会怎样?如果有的国家的经济增长慢于美国,其相对购买力系数又将会是什么情况?它们的历史数据能否也提供支持?下面让我们再来考察德国、法国、巴西、墨西哥这四个国家,其中德、法是发达国家,巴西和墨西哥则是在发展中国家里发展得较快的国家,且曾有过非常非常高的通货膨胀阶段,让我们来看看在高通货膨胀下的相对购买力系数会有什么变化。
利用四国的数据,作同样的计算,得到德国、法国、巴西、墨西哥的相对购买力系数和相对购买力增强倍数,列于表2中。这个结果既有趣,也很有用。我们对其稍作说明。
从德、法来说,它们与美国同属发达国家,但发展过程有所不同。不管是在1980年以前还是以后,德国的通货膨胀率都低于美国,同时德国马克升值,但前后两期两个因素的变化程度不同,使得两者的乘积即相对购买力系数出现了质的差别,前期大于1,是增强的,为1.77倍,后期小于1,是减弱的,只有0.96倍。其原因是德国的经济增长在前期略快于美国,在后期又略慢于美国,两期的相对购买力增强倍数,分别为1.85和0.89倍,29年的总结果是相对购买力增强1.65倍。
法国的情况是,在1980年前后两期中,通货膨胀率均高于美国,这一点恰与德国相反,法郎在前期升值,在后期贬值,其相对购买力系数分别为1.50和0.85;原因也很简单,法国的经济增长在前期快于美国,在后期慢于美国。两期的相对购买力增强倍数分别为1.75和0.80倍,29年的总结果是相对购买力增强了1.40倍。
巴西和墨西哥在1980年以前曾经有过很高的经济增长,16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7%和6.7%,远远高于美国同期的3.0%,尽管两国的通货膨胀率都高于美国,且有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但相对购买力系数都大于1,而在1981—1992年间,两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2%和1.7%)都低于美国(2.4%),相应的相对购买力增强都小于1。
综合第三节和第四节中的计算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相对购买力系数是通货膨胀率之比与货币升值倍数的乘积,折算成年变化率时总是在1附近,最大的为1.042(韩国1964—1980),最小的为0.9799(墨西哥1981—1992),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与通货膨胀率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甚至三位数没有影响。这说明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升值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反向变化(此消彼长)关系,即高通胀下货币贬值(如巴西、墨西哥、韩国),低通胀下货币升值(如日本、新加坡、德国)。
2.经济增长快(于美国)时,相对购买力系数(年均变化)大于1;经济增长慢(于美国)时,相对购买力系数(年均变化)小于1。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如此。
3.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当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美国较多时,相对购买力系数较大,随着发达程度的接近,相对购买力系数将会逐渐减小。
以上三点结论正是我们估计中国在未来年份中相对购买力系数的依据。
表2 以美国为参照时,德国、法国、巴西、墨西哥的相对购买力变化
五、未来55年中国与美国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比较
我们已经利用模型得到了中国未来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价),只要估计出未来各年的GDP平减指数,就可计算当年价的国内生产总值。再考虑未来汇率的变化,即可换算得到以美元计算的当年价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到1995年,17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4.967倍,年均增长率为9.9%。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长为16.076倍,则1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减数(名义增长倍数除以实际增长倍数)为3.236,平均每年为7.15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平均来说经济增长率高出通货膨胀率2.75个百分点。在未来55年中,经济增长率仍会高于通货膨胀率。例如,1996年经济增长率为9.7,以GDP平减指数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为6.1。我们据此来估计未来年份的平减指数,在未来55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逐步放慢,与此同时,GDP平减指数也将逐步减小。各个时期的年均平减指数估计值列于表3中。
未来年份的汇率估计要难于通货膨胀率的估计,因为通货膨胀率的估计还可以以过去的统计数为根据,作经验上的估计。而对汇率作估计就谈不上可以利用过去的经验,因为人民币的汇率自1994年并轨以来只有短短的三年工夫。但是,我们有了以上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分析,特别是它们的相对购买力系数的变化规律,就不难估计中国未来的发展情况了。
在未来年份里,中国经济增长要快于美国,这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的通货膨胀要高于美国,其可能性也是非常之大,从这两点上来说韩国的情况更可以作为参考。然而,韩国在1966—1981年有连续16年是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参见表1),韩元的贬值显然与此有关。中国的通货膨胀基本上是一位数,只有少数几年出现过两位数。既然中国的通货膨胀不象韩国那么高,人民币就有可能不贬值,是不是就一定会升值呢?这个问题不好直接回答,我们采取间接的办法来考虑,即先考虑相对购买力系数,确定其变化范围,再除以中美通货膨胀率之比以得到人民币的汇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在未来年份中的相对购买力会有大幅度的增强。因为中国正处在向发达国家前进的高速增长之中,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再进一步可以肯定的是,相对购买力系数也将大于1(如韩国和日本在过去的29年中曾经达到了2—2.6),至少不会小于1(如新加坡在29年中也达到了1.2)。参考这三国的经验,只要把握好相对购买力系数,如果在30年中相对购买力系数落在2—2.6这个区间中,就不会出大差错,既然相对购买力系数是通货膨胀率之比与货币升值倍数的乘积,单独考虑人民币在未来年份是升值还是贬值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中国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8.7升到了目前的8.3左右,没有很大的变化,倒是这几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大大高于美国,超过了2倍以上,从而表现出相对购买力系数的增强。我们假定从2000年起,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以缓慢的速度下调(即人民币升值),每10年下降0.1,到2050年时为7.5。根据以上GDP平减指数和汇率的估计,计算得到各年GDP当年价人民币元数和美元数均列于表3中。然后来测算美国的GDP增长情况,这个过程相对简单些。美国在2000以后的GDP增长率大体保持在2.0,通货膨胀率为3.0,从而得到各年份的1995年价GDP和当年价GDP,列于表4中。为了验证中国的通货膨胀和货币升值是否合理,我们把中国的相对购买力系数和相对购买力增强倍数计算结果列于表5中。从表5可以看到,在未来55年中,中国的相对购买力系数和相对购买力增强倍数都大于1,但随着经济增长的放慢,远期逐步减小,其总趋势与日本、韩国、新加坡过去29年的趋势相似。
表3 1996—205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价和当年价及折算成美元表
对比表3和表4我们可以看到,按当年价美元计算,在2000年,中国的GDP为1.5205万亿美元,大约是美国的GDP9.1052万亿美元的六分之一。经过20年到2020年,中国的GDP为17.5197万亿美元,大约是美国当时GDP24.4365万亿美元的百分之七十。再经过10年到203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4.6206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40.0326万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由于当时中国的人口数大约为15.7亿,人均GDP还只有2.84万美元;而美国当时的人口数大约为3.47亿,人均GDP为11.54万美元,所以,中国的人均GDP还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再过20年到2050年,中国的GDP可达到213.2509万亿美元,是当时美国GDP107.4387万亿美元的将近2倍。其时中国的人口数是15.5亿,人均GDP为13.76万美元;美国的人口数为3.94亿,人均GDP为27.27万美元,中国的人均GDP大约是美国的一半。
表4 1996—205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价和当年价表
表5 中国在未来55年相对购买力增强系数和增强倍数计算表
1997年6月
注释:
①本文是国家科委课题《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分析与支柱产业选择》中有关1996—2050年长期预测中的一部分。
②这里把用当年汇率换算当年价国内生产总值后得到的结果叫作相对购买力,下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