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史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发生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7)06-0015-06
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必然有其从无到有逐渐产生的历史发生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史的既有研究成果中,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史尚未得到充分的阐述。这与学者们观察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视角有着密切关系。笔者将以人类社会的产生作为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出发点,以人类劳动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为主线,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进程中重要的事件和阶段,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由原始社会的思想交流开始萌芽到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意识塑造这一逐渐孕育和生成的历史进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史起点
1.回溯法: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起点的确定方法
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是一个不断地连续发生的过程。在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程时,明确地标定一个具体的历史起点是十分困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史研究完全找不到出发点和进路。马克思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1] 历史发生、发展的过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描述、研究历史的视角却是主观的;历史进程虽然从来是不可重复、不容修正的,但人们对历史进程的认识却是可以进行逻辑倒推和理论重构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的历史研究,也应该遵循马克思提出的“向后思索”的方法,即回溯法。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进行历史回溯和逻辑重构时,历史进程的起点问题就可以得到理论上的阐明。
2.以人类社会的产生为考察起点
根据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理论”,“一个视角就是一种观察方法,一种分析特定现象的有利位置或观点。视角一词意味着每个人的观点或分析框架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现象,它总是有所取舍,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观察者本人先有的假设、理论、价值观及兴趣的中介”。[2]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解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视角。根据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本质的理解,以及所要着重解决的理论问题,我们将以人类社会的产生作为观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出发点。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然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该是从人类社会的实践总体中产生的,从社会和社会群体的实践活动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出发点就具有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一定社会思想政治品德的个体化,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成员的实践活动。只是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这一本质的表现形态才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本质属性,这并未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相互伴随的历史事实。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特定本质属性,而割断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社会共生共存的历史联系。因此,如果我们要从根源上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有必要返回到人类社会的形成之初去探本寻源。以人类社会的产生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史起点,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本质的重要途径。
复次,本文力图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到有的历史发生过程,那么就必须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史前史”为重点。这就意味着,我们观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史视角不是从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历史事实之后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反溯思想政治教育从萌芽到孕育再到逐渐形成的过程。
总之,以人类社会的产生为出发点和考察起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时段中进行审视,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寻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产生的历史线索和规律,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历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史进程
1.原始社会中前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
原始社会是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源头,也是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生、发展的历史源头。“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和人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相一致的。自从原始社会形成之时起,同时也就有了原始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3] 我们将从原始社会生产劳动的发展、精神生活与教育的发展、社会组织形式与社会关系的发展等诸方面,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在原始社会萌芽的具体过程。
马克思“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4] 这里说的“全部社会史”也包括作为特定社会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历史。因此,以劳动作为切入点,是揭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史之谜的钥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是与人类社会相伴随的,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是共同劳动,因而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共同劳动催生思想交流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人类在劳动中同样也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基本条件——人的形成。
第二,劳动创造了社会。人类的劳动区别于动物活动的显著特征在于其社会性。人的社会性需求导致了共同劳动的产生,而共同劳动反过来又形成和巩固了人类的社会性联系。正是共同劳动,推动了原始社群向原始社会的转变。人类社会的形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社会前提,而这个前提无疑是由劳动创造的。
第三,劳动催生了人的思维。人的思维产生于共同劳动中生产工具的发展。人的思维的产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标志着具有意识的人类个体的出现,而意识的出现正是思想发生的萌芽。
第四,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人类语言的产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载体,也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的原始纽带。语言的产生既是共同劳动的需要,也是共同劳动的必然结果。
第五,劳动产生了思想交流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交流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思想交流,甚至可以说思想交流是孕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母体。原始人在共同劳动中,需要及时传递信息,沟通彼此的意见和思想,并且,随着劳动的日益复杂和协作的扩大,必须对劳动的目的、过程、组织方式和技术手段等内容提出构想,形成群体共识,这些在劳动中产生的信息交流需要促使了思想交流的产生。而语言的出现,也为维系和巩固人类社会的思想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2)社会意识的形成
在原始的共同劳动的基础上,特别是经过思想交流的过程,人类形成了最初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在社会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没有自觉的社会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能产生的。
动物的社会本能转化为人的社会意识,是随着动物本能活动转化为人的社会劳动,从而攀爬的猿群进化为人类社会的过程而实现的。原始人的社会意识不过是原始人群初始社会关系在他们观念上的反映。在氏族、部落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尚未脱掉自然血缘联系的脐带,通常体现在原始人类的图腾制度中,也观念地反映在他们的图腾、祖先崇拜等的原始宗教意识中。
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巫术、图腾崇拜和各种仪式,表明了原始人类已经产生了共同的精神生活。原始人群的意识是具体的思维,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因而也不会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人类学家布留尔把原始人的社会意识称之为“集体表象”。他认为集体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的;它们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感情。它先于个体,并久于个体而存在”。[5] 这种集体表象所构成的潜意识,对于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前人生活的经验总结,又是维持集体生存所必需的准则,这是人类最初的“无字教育”活动。原始人社会意识的表象性,体现了集体的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反映了原始意识感性具体的特征,而且还表明情感的力量在推动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最初转换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原始人的社会意识还具有突出的群体性,它是通过氏族集体的智力活动形成、先于个体而存在的。“在原始社会中,个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和在我们的社会里一样,也许还要更强烈地达到深刻的社会化。”[6] 正是这种独立于、优先于个体的群体意识构成了维系原始社群内部联系、保证集体劳动得以实现的精神纽带。群体意识更是原始人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工具简陋、生产能力极为低下的原始人,要对付强大的自然力,需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来维系集体的统一行为。而群体意识正是使原始人共同行动起来的精神动力。在群体意识中,原始的集体价值观念居于核心地位,原始人把集体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原始社会意识的这种群体性一方面表明,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社会的精神力量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蕴藏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社会基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意识自产生伊始就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过程中起着主导地位,集体对社会成员思想与行为的要求完全是无条件的,个体对社会意识的吸纳和价值观念的遵守也完全是无条件的,呈现出集体与个体之间在思想与行为方面的一种最初的、原始的无矛盾状态。
(3)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意识的形成导致了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产生。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产生了对思想交流和社会共同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原始社会人的再生产也产生了对教育的需要,以及伴随教育一起产生的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就产生了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杨贤江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自有人生,便有教育。”[7] 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的需要。人类的生存发展不仅有物质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随着原始人社会意识的发展,特别是维系社会精神纽带的共同精神生活的出现,原始教育的内容开始拓展和深入到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领域。从石器时代住在洞穴里的人开始,无字的口头教育已成为一种传达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必修课”。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已经包括了宗教仪式、社会规范和道德的教育。我国西南地区民族宗教的研究也证明了原始宗教中的巫师是最早的知识分子,也是最早的教师。[8] 因此学习各种宗教仪式,就成为氏族公社时期教育的特点之一。
作为原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宗教活动中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重要内容,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比如,在自然崇拜中,有一些关于植物、动物、生态方面的知识传授;在图腾崇拜中,氏族首领教年轻人学习绘制图腾,向他们讲解有关图腾的神话故事和禁忌;在鬼神崇拜中,不仅灌输迷信思想,也灌输尊敬长辈、加强氏族团结的思想;在祖先崇拜中,通过祭祀活动,加强亲缘关系,唤起氏族成员团结的感情,激励建功立业的精神。除了宗教仪式的学习之外,社会生活规范及人伦道德的学习也构成了这一时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图腾崇拜以及由此派生的仪式、禁忌、歌舞和神话故事,是氏族形成以后进行习俗教育的重要载体。
原始教育在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和人自身的再生产方面,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萌芽。但总体来讲,在原始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受到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有意识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还没有正式产生,而是以一种萌芽的形式存在着。
(4)成年礼——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萌芽的集中表现
人类学家发现,世界各地都曾出现过并流传至今的一种被称为“成年礼”的活动,这是原始教育的一种方式,起着类似文明时代学校的作用。这种“成年礼”的活动,是对社会成员实行的从生产生活技能到思想行为规范的全面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实现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原始形态,是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萌芽的一种集中表现。
在现代的一些原始部落遗存中,男女青年到了性成熟期,必须通过部落所规定的各种程序和仪式,接受一系列的训练和考验,其目的在于使其成为具备一定知识、劳动技能以及能够对困难和危险的境遇作斗争的社会成员。在非洲西部森林中的一些部落里,男女少年长到十三四岁,就在老人的主持下举行成年礼,接受几个月的教育,然后进入部落的成年成员的行列。在我国出土的西安半坡遗址中也可以发现成年礼的遗存。[9] 高山族阿美人至今仍保留的成年礼和男子会所,也是原始时代对青年们进行集体教育方式的遗留。
对于成年礼的意义,布留尔这样解读道:“成年礼仪式的目的是使个人成为‘完全的’人,使他能够执行部族的合法成员的一切职能,使他完成作为一个活人的过程。”[10] 我国学者也认为:“成人礼不只是对少年是否具备成为社会正式成员的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检验、考核、鉴定,而是对未成熟少年进行的有计划的集中、系统、严格的训练。成年礼不只是一种仪式,而是一个预定的教育过程。这种教育包括身体锻炼、道德规范教育、意志品格训练和传统教育。”[11]
由此可见,原始社会的成年礼不仅是使社会成员获得社会资格和社会化的重要手段,而且主要是针对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品格所进行的系统训练。从成年礼的构成要素来看,成年礼的施动者是代表了群体的共同利益和追求、拥有一定地位和经验的长者,是群体精神的载体;成年礼的受动者,是要接受和吸纳群体价值观的客体。在成年礼的实施过程中,贯穿着施动者和受动者之间内在的精神冲突。这种精神冲突与矛盾,构成了一种专属于人的教育意向。教育活动于是就在这种教育意向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可以说,成年礼中已经开始孕育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作为实现社会成员社会化的最原始、最集中的形态,成年礼的本质已经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契合了,甚至可以视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前身”。
2.氏族社会的解体——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转折点
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社会分工不明显,社会组织建立在氏族的基础上,社会成员是隶属于氏族组织的,社会成员同社会组织在利益上高度一致,在思想与行为上也完全无意识地遵从社会的要求。而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个体与社会之间这种在利益与思想和行为上的无矛盾状况开始改变了。
社会分工在导致商品生产产生的同时,也导致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最初由劳动分工发展而来的社会分工还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产生了思想家、僧侣等新职业。原始社会前期,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是混沌地统一并渗透在所有成员的社会活动中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中大多数人承担起全部物质劳动,为少数人提供了财富和时间,使其能够基本摆脱物质劳动而专门从事精神劳动,这就形成一部分专职从事精神劳动的人,也使精神劳动不再同物质劳动交织在一起。因此,社会的生产从此便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另一种是精神生产。而专门从事精神劳动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创造着进行精神生产和教育活动的固定的社会主体。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形成了最初进行精神生产和传播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雏形,其次表现为社会利益关系的分化,个人利益的产生逐渐使个体从其隶属的群体中分化出来,获得相对独立的自我意识;作为社会关系的分化在思想领域的表现,社会意识也开始分化。这种分化不仅表现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而且也表现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均出现了不同的社会意识。不同的阶级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在思想、观念、行为方面的矛盾开始出现,而这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形成了现实需要。人类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阵痛,也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程。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分工的发展,不仅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和氏族解体的进程,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3.国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阶级开始形成了,氏族的社会基础开始逐渐瓦解,国家随之而产生了。恩格斯在谈到国家产生时说道:“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12]“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13]
统治阶级在运用国家机器进行政治统治的同时,还作为思想的生产者、分配者进行统治。在这种思想统治中,“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14] 思想的生产,则是形成统治阶级政治统治所需的意识形态。政治统治需要构造一套社会意识形态来为自己提供合法性论证。“国家一旦形成了对社会的独立力量,马上就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15] 马克思曾经谈到,土地、利益要为自己讲话,必定通过“政治智力”的形式表现出来。[16] 思想的分配,则是用业已形成的政治意识形态来影响、塑造社会成员,使“思想掌握群众”,为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奠定社会基础。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生产与分配的实践活动,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正式产生了。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之所以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产生,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统治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本质属性上讲是阶级的一种存在和活动方式,只有在国家这种控制阶级冲突的制度框架下才产生了系统的、经常性的运用意识形态的力量进行阶级统治的需要,也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能力、有条件生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政治意识形态。另一方面,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获得了充分的体现。尽管在原始社会有着类似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原始社会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但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阶级之间的政治关系、政治冲突,没有系统生产、传播反映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政治性和阶级性还没有充分显露出来。这就使得原始社会的精神生产、教育活动始终都带有“前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色彩。只有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产生了国家的政治统治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才充分地体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才发展出自身现实的形态。
三、几点结论
通过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过程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是同人类劳动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劳动生产了人,劳动形成了社会,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思想交流的出现,劳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生产了主体、载体和内在动力。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交换、社会分工的发展,进而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阶级分化和国家产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导致了氏族公社的解体和原始社会的终结,特别是国家的最终出现,带来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与社会之间在思想与行为方面的深刻矛盾和对立。为了把这种社会分化、分裂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维系社会的良性运转,以阶级统治为核心的政治实践活动产生了。思想统治作为实现政治统治的必要方式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思想统治的出场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显露。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是人类的社会意识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和思维性。思维是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思想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思维在社会中产生,借助语言在社会中传递,思维的社会性又使社会在思想的基础上联结、巩固起来,这就推动了社会意识、社会思想的产生。原始思维和原始精神生产的表象性、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在人类社会早期,意识只是社会的意识,社会意识对个体而言,具有绝对的优先性和同化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动,继而也带动了思想关系的变动。个体意识从社会中觉醒,反映阶级利益的政治观念从社会意识中产生并分化出来,使个体在政治思想、行为方面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得以显现,而统治阶级思想统治的目的正在于系统地使用意识形态的力量弥合这一差距,这就产生了政治教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经过了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系统、由日常生活规范到阶级意识塑造的转变。人类早期劳动过程中的思想交流,知识、技能的传授,礼仪规范的训练等活动,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自发、零散的形态。人类只是在无意识地、盲目地、本能地适应日常生产与生活发展的需要,人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系统的需要和意识还没有产生。而阶级出现后,阶级意识的形成使社会意识在各领域和各方面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都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意志和意愿,特别是作为一种反映着一定阶级政治意识形态诉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彻底地摆脱了原始的自发状态,开始走向由国家来推动、实施,对个体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全方面的塑造,进而形成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具备一定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成员。
标签:原始社会论文; 成年礼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氏族社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原始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