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璐瑜 王翀(贵州省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 550002)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流行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的85372个住院病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例次感染率为2.17%,2010年例次感染率为2.45%;医院感染在第3、4季度高发;医院感染部位构成,以下呼吸道感染最高,其次是表浅切口感染、泌尿道感染;引发医院感染的高危细菌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假丝酵母菌。结论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各科室应持续性改进各项诊疗措施,不断提高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感染控制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050-02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基础,一个良好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系统是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重要策略之一[1]。为了解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进一步推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更好的控制预防医院感染发生,对我院2009年和2010年的医院感染状况进行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监测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以我院2009、2010两年的85372个住院病人为监测对象。
1.2 监测方法
1.2.1 前瞻性调查:采用全面综合监测的方法,由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对临床上报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与核对,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并录入医院感染监测及数据自报系统。
1.2.2 回顾性调查: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在病案室回顾性调查当月15日前的所有在架病例,登记所有医院感染病例交感染控制医生核对搜索漏报病例。
1.3 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2001年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进行诊断。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通过医院感染监测及数据自报系统V3.1导出,运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发病趋势
2.1.1医院感染发病率 2009年出院40363人,医院感染例次数为876例,例次感染率为2.17%,漏报校正后,例次感染率为2.65%;2010年出院45009人,医院感染例次数为1106例,例次感染率为2.45%,漏报校正后,例次感染率为2.63%。
2.1.2医院感染发病率的趋势2009年4个季度的医院感染发生例数分别是175例、195例、299例和207例,感染例次率分别为1.90%、1.89%、2.75%和2.07%;2010年4个季度的医院感染发生例数分别是 183例、254例、360例和309例,感染例次率分别为1.85%、2.28%、3.06%和2.53%。医院感染在2009年和2010年都是第3、4季度高发,特别是第3季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医院感染的部位构成情况 2009年以下呼吸道感染最高(349例39.84%),其次是表浅切口感染(157例17.92%)、泌尿道感染(100例11.42%)、上呼吸道感染(84例9.59%)和胃肠道感染(50例5.71%);2010年以下呼吸道感染最高(498例45.03%),其次是表浅切口感染(160例14.47%)、泌尿道感染(130例11.75%)、上呼吸道感染(124例11.21%)和胃肠道感染(65例5.88%)
2.3 各临床科室的医院感染率2009年发生医院感染较多的科室有肿瘤科(117例13.36%)、儿内科(110例12.56%)、骨科(96例10.96%)、普外科(85例9.70%)和干医科(75例8.56%);2010年发生医院感染较多的科室有肿瘤科(163例14.74%)、内分泌血液科(121例10.94%)、神经外科(114例10.31%)、普外科(111例10.04%)和儿内科(97例8.77%)。2009年和2010年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有所差异,这与医院感染高发科室的重视程度有关。
2.4 病原学检查 2009年共送检了728例标本,送检率为83.11%,其中阳性标本706例,阳性检出率为96.96%,分离出细菌437株,排在前五位的是:大肠埃希菌(71株16.25%)、白假丝酵母菌(48株10.98%)、阴沟肠杆菌(37株8.47%)、铜绿假单胞菌(34株7.78%)和肺炎克雷伯菌(33株7.55%)。2010年共送检了1022例标本,送检率为92.41%,其中阳性标本961例,阳性检出率为94.03%,共分离出细菌504株,排在前五位的是:大肠埃希菌(83株16.47%)、肺炎克雷伯菌(62株12.30%)、鲍曼不动杆菌(44株8.73%)、铜铝假单胞菌(41株8.13%),白假丝酵母菌(38株7.54%)。2010年和2009年相比,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所上升(X2=5.82,P﹤0.05),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有所下降(X2=3.34,P﹥0.05)。
2.5 手术切口感染情况2009年手术共计10686人,其中Ⅰ类切口手术4511人,发生感染37例,感染率为0.82%;Ⅱ类切口手术5723人,发生感染102例,感染率为1.78%;Ⅲ类切口手术452人,发生感染20例,感染率为4.42%。2010年手术共计10863人,其中Ⅰ类切口手术4603人,发生感染11例,感染率为0.24%;Ⅱ类切口手术5807人,发生感染108例,感染率为1.86%;Ⅲ类切口手术453人,发生感染24例,感染率为5.30%。结果显示Ⅲ类切口手术的感染率比Ⅰ类切口手术和Ⅱ类切口手术的感染率高,这和术前清洁程度有关。
2.6医院感染漏报率2009年抽查住院病例7546例,其中院感病例122例,漏报病例22例,漏报率为18.03%;2010年抽查住院病例8603例,其中院感病例165例,漏报病例11例,漏报率为6.67%。2010年漏报率比2009年明显下降(X2=8.90,P<0.01),这与医院加强奖惩措施有关。
3、结论
有研究显示,我国的医院感染率在0.21%-8.25%之间[3],我院2009年医院感染率为2.65%,2010年医院感染率为2.63%,符合国内的相关研究结果。医院感染与部位、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每年的第三、四季度是医院感染的高发期;以下呼吸道感染、手术表浅切口感染、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胃肠道感染为主;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以内科、外科以及儿科多见,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主要发生在内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在外科。这与原发病症、滥用抗生素、没有合理的探视时间导致探视人流浪过大、病房空气不洁净以及护理不到位等因素有关。大多数患者因免疫力低下,机体抵抗力降低,对气候变化适应不良,极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发生医院感染较多的科室有肿瘤科、内分泌血液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儿内科、骨科和干医科。肿瘤科病人和血液科病人多经过放疗和化疗治疗致使机体抵抗力低下,特别是晚期恶病质患者均易罹患医院感染;神经外科、普外科和骨科的医院感染病人多是因侵入性操作而引起,如气管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机、动静脉插管和留置导尿等,均是引起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儿内科病人均为儿童,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呼吸道粘膜容易受到细菌侵犯。干医科均为老年患者,以慢性病居多,老年人抵抗力低下,对抗生素治疗相对低敏,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引发医院感染的高危细菌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假丝酵母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与国内相关调查研究结果相符合,这六种细菌也是现阶段各所医院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内脏菌群的污染和皮肤携带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术前没有进行有效消毒,抗生素的随意应用以及耐药菌株的复杂性,患者一旦感染,很难控制;另外病房空气、物品污染、术前毛发去除都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医院感染报告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一直以来医务人员对于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掌握不够,部分科室对医院感染填报工作不够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严,惩罚制度不落实等因素都是导致漏报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我院于2009年底将漏报率指标纳入医疗质量检查,按季度对医务人员进行大量相关知识培训,并通过奖惩措施使医院感染漏报情况在2010年取得了明显改进。从医院感染管理的角度看,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任何时期都不能放松,各科室应持续性改进各项诊疗措施,不断提高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25-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35.
[3]李绍梅.338例院内感染病例调查分析.卫生软件学,2008:22(1):10-12.
论文作者:汤璐瑜 王翀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2
标签:医院论文; 切口论文; 率为论文; 病例论文; 发生论文; 手术论文; 酵母菌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