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对经验理论的批判_经验论论文

分析哲学对经验理论的批判_经验论论文

分析哲学对经验论的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验论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分析哲学对经验论的批判并分析了这一批判的局限性。认为,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奎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和塞拉斯对“所与的神话”的批判是立足于经验论立场上的自我批判,它构成了经验论的“内部批判”;戴维森对经验论第三个教条的批判是对经验论的否定,它构成了经验论的“外部批判”。本文作者赞同奎因为经验论所作的辩护,同时也指出了分析哲学中“经验”概念内涵的狭窄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其批判的局限性。

分析哲学是以经验论为思想基础的。随着分析哲学的发展,这一思想基础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主要得益于分析哲学运动内在的自我批判精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奎因(W.V.Qiuine,1908—)对当时盛极一时的逻辑经验论展开了批判,否定了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塞拉斯(W.Sellas,1912—)从另一个角度批判经验论, 否定了“所与的神话”。然而,他们的批判尚未触及到经验论的基本立场,只是经验论的内部批判。七十年代,奎因的学生戴维森(D.Davidson,1917—)又诊断出现代经验论的第三个教条,由此对经验论作出了新的批判。与奎因和塞拉斯不同,戴维森的批判要求彻底否定经验论,就此而言,它构成了对经验论的外部批判。

面对上述批判,经验论会有怎样的命运呢?值得注意的是,当代最大的经验论者奎因曾针对戴维森的批判经验论作了有力的辩护,捍卫了经验论的立场。本文则将通过对这三位分析哲学家的有关工作的考察试图表明,分析哲学对经验论的批判进一步纯化了经验论,并赋予了经验论以新的内涵,同时由于他们自身的局限性,这一批判本身也是应该受到批判的。

一、关于当代经验论的内部批判

奎因对逻辑经验论的两个教条进行了批驳,塞拉斯对“所与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Given)也展开了批评。然而, 就其没有触动到经验论的基本立场而言,他们的批判仍然只是关于当代经验论的内部批判。

奎因在他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通过对“意义研究方法”和“真理研究方法”的考察,批驳了分析—综合的二元论和还原论,展开了对逻辑经验论的批判。奎因指出,在实践上“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之间的分界线一直就没有划出来。”〔1〕在理论上, 经验论者对“分析性”的说明也缺乏说服力。奎因进一步区分开了两类分析陈述,第一类是逻辑地真的陈述,第二类是依赖于同义性的陈述,奎因对“分析性”的批判主要针对后一类陈述。而为了研究“同义性”,奎因专门考察了确认同义性的两类方法,其中一类依据于定义,另一类依据于保全真值的互相替换。奎因的研究表明,无论是词典式的定义还是语境定义,皆以在先存在的同义性关系为转移,它们都是关于用法的经验报道,并不是验先的(a priori)。而分析的真理在逻辑经验论那里都是验先的真理,因此第二类分析真理显然不能以这两种定义为依据。至于那种根据约定而引进新记号的定义方法,根据奎因在“根据约定而真”一文中对语言约定而真的学说的批评,我们不难看出,它也是站不住脚的。依据保全真值的互相替换来说明认知的同义性又如何呢?奎因指出,在外延语言中加以解释的保全真值的相互替换性不足以说明同义性,而在内涵语言中它又以分析性概念为前提,奎因以此来说明同义性是一种循环论述。

既然,用定义方法和保全真值的替换方法来说明同义性是行不通的,奎因就抛开了“同义性”概念,研究人们在人工语言中求助于明确的“语义规则”来直接说明分析性的情况。对此,他的结论是:“‘……的语义规则’这个关系词至少和‘对于……是分析的’同样地需要加以澄清。”〔2〕因而, 带有语义规则的人工语言概念对于分析性概念的了解也是毫无帮助的,它不是导致循环论证,就是徒增概念的数目。所以,无论是用同义性概念还是用“语义规则”的概念来说明分析性概念都是不成功的,这种“意义研究方法”并不能为分析性概念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奎因进一步考察了“真理研究方法”,并主要对逻辑经验论的意义证实学说进行了批判。奎因指出,这一学说是以一个还原论假定为前提的,即每个陈述都可以单独地接受经验的检验。因而它容易给人以一种印象,似乎每个陈述都包含了一个语言成分和一个事实成分,在一种极限情况里,陈述的事实成分为零,它对于经验的一切检验皆保持为真,因而是分析的。这样,逻辑经验论者就通过意义证实学说为分析性概念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从而支持了分析—综合的二元论。针对于此,奎因在杜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整体论的知识观,“我认为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陈述不是个别地,而是仅仅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感觉经验的法庭的”。〔3 〕奎因用这种整体论否定了意义证实学说中的还原论假定,单个的陈述与经验不再有必然的联系,在对体系的其它部分作出足够的调整后,甚至每个陈述都可以保持为真,因此,单个的陈述是不能接受经验的检验的。通过对“真理研究方法”的考察,奎因表明,意义证实学说也不能为分析性概念提供合理的说明。

这样,奎因就通过对以上两种方法的考察,从理论上批驳了“分析性”概念,否定了逻辑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塞拉斯从另一个角度对现代经验论提出了批判。他批判“所与的神话”,否认“所与”作为认识基础的作用,而强调“理论实体”在认识论和本体论方面的重大意义。

经验论者主张,日常的感觉经验是全部知识的源泉,在认识中具有一种基础的地位。在塞拉斯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神话,他称之为“所与的神话”,并把这种神话的主要形式表述为:“所予的神话所采取的形式之一是这样的观念,即存在而且必定存在这样一种个别事实的结构,其中(a)每个事实不仅不需要通过推论就能知道确系如此, 而且不以其他任何关于个别事实或一般真理的知识为前提;(b )属于这个结构的非推论性知识组成了关于世界的所有实际要求——个别的或一般的——的最高法庭。注意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把属于这个结构的事实的知识不仅表征为是非推论性的,而且表征为是不以其他的无论是个别的还是一般的关于事实的知识为前提的。”〔4 〕塞拉斯分别从认识的能力、知识的性质和认识的对象三个方面对这个神话作了批判。

在认识的能力方面,持“所与”观点的人认为,人们具有一种领悟直接经验或心理状态的天赋能力,甚至人们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也不是后天获得的。传统的经验论者一般只承认我们关于周围事物的知识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只有关于我们自身经验的知识才不是习得而是直接拥有的。塞拉斯对这两种观点都持否定态度,主张这两种能力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通过训练而被引进某个语言系统之中的过程,而且只有当我们掌握了某个概念所属的整个概念系统时,才可以说我们掌握了这一概念,“作为自我感知的整体的语言团体,是概念活动赖以得到理解的最小单位”〔5〕。因此, 概念的形成不是归纳地从经验中吸取得来的。

在知识的性质方面,经验论的基础论者认为,必定存在某些能够自我辨明的基础性的知识;融贯论者则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推理得出的观点。塞拉斯认为这些都是“所予神话”的表现。他主张的是一种基础论和融贯论的混合物。他一方面赞同基础论者,认为有些知识不是从推理得来的;另一方面又赞同融贯论者,认为没有知识是自我辨明的。而塞拉斯真正持有的观点是:有些知识尽管不是从推理得来的,却也不是自我辨明的。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知识的概念框架中包含有一些构成原则,这些知识正是根据这些构成原则才得到辨明的。而其本身却不是自我辨明的,它们之所以得到辨明,既是由于它们与日常知识的概念框架中的其他成份相一致,也是由于这个概念框架本身相对来说是适当的。

在认识的对象方面,塞拉斯承认,没有比日常语言中的观察框架更加基本的层次了,但是它的整体的适当性并不能保证它是客观的。这种观察框架可以被一种其中没有观察谓词的理论框架所取代。“我们否认关于所与的神话,并不意味着我们有义务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经验知识就其目前的构成形态而言没有一个由观察谓词组成的作为基础的底层。毋宁说,我们有义务接受下述观点:经验知识具有一个作为基础的底层,可是这个底层从原则上说仍然可以被另一个严格说来没有观察谓词的概念结构所代替。我只是从这种意义上拒绝关于观察谓词的所与性的教条。”〔6〕在塞拉斯看来, 既然我们能够用一个更好的理论框架来代替观察框架,我们就没有充分的理由坚持认为观察框架的基本实体是真正存在的,只有科学的理论框架所假定的实体才是实在的,并且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理论所假定的那些理论实体,会比目前科学中所假定的理论实体更加接近于符合世界的最终成分。这就是塞拉斯的科学实在论。

塞拉斯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批判,否定了“所与的神话”,剥夺了“所与”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自然,持“所与”观点的哲学家不限于经验论者,但这一批判无疑是适用于经验论的。

在分析哲学中,奎因和塞拉斯都对经验论进行了批判,不过他们的批判只是经验论内部的一种自我批判,而不是对它的彻底否定。奎因在批判了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之后仍然主张一种“没有教条的经验论”,即他所谓的“开明的经验论”,它与旧的经验论的最大不同在于,“旧的经验论者向里看,注重于他的观念;新的经验论者向外看,注重于语言的社会建制。”〔7〕这种经验论在认识论上表现为自然主义, 在语言哲学上表现为行为主义,在科学哲学上表现为整体主义。奎因在“实用主义者在经验论中的地位”一文中列举了经验论自休谟以来的五个重要转折点〔8〕,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三个转折点显然与他有关, 并且是由他促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奎因是自卡尔纳普之后的当代最大的经验论者。持唯理论观点的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激烈地反驳奎因的经验论,这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奎因的地位。

塞拉斯对“所与的神话”的批判,也没有超出经验论的立场。他的科学实在论尽管不承认观察框架中的基本实体是真正存在的,而主张理论实体(如原子、质子等)的存在,其实质只不过在于认同科学的发展,主张用理论语言重新规定观察词汇,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的最终成分。特别是,他明确主张观察框架在方法论上居有优先的地位,经验知识具有一个由观察谓词组成的底层作为基础,只是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他才主张经验知识是第二位的,科学知识显得比经验知识更加适当。因此,塞拉斯的批判也只是经验论内部的批判。

二、关于当代经验论的外部批判

奎因和塞拉斯的批判属于经验论内部的批判,他们对于以经验论为基础的分析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两个批判之间却是不相一致的。奎因尽管批驳了经验论的分析—综合的二元论,却仍然在知识整体之外承认了经验的“顽强”存在,而这恰恰是塞拉斯所批判的“所与的神话”的一种表现。塞拉斯尽管持有信念的整体观,却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分析—综合的二元论,主张语义学的真理不表示语言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与作为图象或描绘的事实真理判然有别。这里我们看到了两种批判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暴露出来的不足。显然,要构成对经验论的完整批判就必须把这两者综合起来。

这个工作后来是由奎因的学生戴维森来做的。七十年代,戴维森继奎因之后又诊断出了经验论的第三个教条,他认为“放弃意义和分析性同时保留那体现了概念图式的语言观念仍然是可能的。于是取代分析—综合的二元论,我们得到了概念图式和经验内容的二元论。”〔9 〕显然,戴维森对这个新的二元论的批判是以承认奎因的批判为前提的,因而是奎因批判工作的继续。在对经验论第三个教条的批判过程中,戴维森批驳了认为经验的内容独立于所有的概念图式的观念,因而他的批判又是塞拉斯批判工作的继续。

戴维森对经验论第三个教条的批驳是在对概念相对主义的批判中展开的,因为概念相对主义正是以概念图式与经验内容的二元论为基础的。为此戴维森专门考察了概念图式之间的互译完全失败和部分失败的两种情况。

库恩和费耶阿本德的范式学说在戴维森看来是概念图式间互译完全失败的一个典型例子,“不可公度性”是他们用来表达“不可互译性”的术语。互译完全失败的情况包含了上述概念图式与经验内容的二元论。为批驳这个二元论,戴维森研究了概念图式与经验内容之间可能有的两种关系,即组织的关系和适应的关系。就组织的关系而言,被组织的无论是作为单一对象的实在还是唯一的经验,这种关系都是难以成立的。因为组织一个单一的对象是无法理解的,也没有一种语言仅仅组织唯一的经验。至于适应的关系,戴维森指出,“麻烦在于,适应全体经验的概念,正象适应事实或忠于事实的概念一样,并未对真这样一个简单概念增加可理解性。”〔10〕主张符合关系的人企图使“真理”概念与“转译”概念相脱离,然而,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不仅概念图式成为相对的,而且真理也成了相对的。戴维森接受了塔尔斯基的真理论,并把它改造为真理论的意义论,坚持真理概念与转译概念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在他看来,上述企图是不适当的,根据适合某实体的观念去刻画语言或概念图式的企图也就不可避免地失败了。戴维森研究的结果表明,无论是组织的关系还是适应的关系在概念图式和经验内容之间都是不能成立的。

概念相对主义者主张诸概念图式间的不可公度性,而戴维森认为,这是不可理解的,“因为我们未能发现可理解的基础来据以谈论诸概念图式是不同的。”〔11〕既然不可能存在一个中性的基础或共同的同格系统来作为概念图式比较的标准,那么概念相对主义就是不能成立的,它恃之为基础的概念图式与经验内容的二元论也因此成为一个不可辩护的教条。

至于互译部分失败的情况,戴维森强调信念和意义的相互依赖性,这种相互依赖性“源于解释语言行为的这样两个方面的依赖:赋予句子以信念和解释句子……显然,我们必须有一个理论同时能够说明对待语言的态度和解释语言的理论,而这个理论本身并不假定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12〕正是由于这种相互的依赖性,丰富的语言就和概念图式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了。“当我们以一种尽可能使合意(agreement)得到完善的方式进行解释时,我们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的语汇和思想(这包括我们所说的可以作出解释的错误之空间,即观点的不同)。”〔13〕在宽厚(charity)的理解中, 双方扩充着共享的语言和观点,这样部分失败的互译就可以逐次转化为沟通,不同的语言就可以共享同一个概念图式。戴维森通过理解的宽厚原理进一步否定了概念相对主义。既然诸概念图式间的不可公度性是不能成立的,经验内容就不得不失去它独立性的外观,而为宽厚理解基础上的人们所共享,概念图式和经验内容因此也就是相互依赖的。

戴维森在对上述两种情况的考察中,强调真理概念与互译概念的联系和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批判了概念主义,揭示了概念图式与经验内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从而表明,“这个图式和内容,即进行组织的系统和被组织的东西的第二个二元论(相对于分析与综合的二元论——引者注),是不能得到理解和辩护的,它自身是经验论的一个教条,第三个教条。”〔14〕

不过,由于戴维森是在对概念相对主义的批判中展开对经验论第三个教条的批驳的,所以他把批驳的重点放在了概念图式这个观念上。B.克洛特一方面同意戴维森对那种认为有中性的和共同的东西存在于所有图式之外的观念的批驳;另一方面,他又坚持认为,“超越一个图式的东西不必是超越所有的图式的。”〔15〕这样,克洛特就有理由认为,“什么算作内容,什么算作图式,这是由解释者的立场决定的。但是,这并没有使图式观念无效,不如说,它使图式观念相对化了,其方式与可观察性(‘所予’)的观念在一个社会的语言实践中被相对化的方式是极为相似的。”〔16〕克洛特通过这种相对化的方式来改进图式观念的可理解性。

戴维森对彻底的(radical )概念图式观念的批驳与克洛特对温和的概念图式观念的说明其实是一致的,相对化的图式观念正表明概念图式与经验内容是相互依赖的。因此,克洛特的工作是对戴维森工作的补充。同时,克洛特揭示出的概念图式的相对化与经验内容(即“所与”)相对化方式的相似性,正表明戴维森所揭示出的概念图式与经验内容的相互依赖性是包含了塞接斯的批判成果的。

然而,与奎因和塞拉斯不同,戴维森主张,经验论的这第三个教条,“也许是最后一个,因为如果我们放弃它,还有什么特有的东西留下来称作经验论是不清楚的。”〔17〕因此,戴维森对经验论的批判已经不是经验论内部的批判,而是对整个经验论立场的否定,它构成了对经验论的外部批判。

三、批判的后果及其局限

奎因和塞拉斯的批判扫除了经验论中的一些不可辩护的教条,作为对经验论的内部批判,是经验论的自我纯化和发展。综合了两个批判成果的戴维森在批判经验论的第三个教条的同时批判了经验论的整个立场,作为对经验论的外部批判,构成了对经验论的否定。然而,在分析哲学中经验论就此终结了吗?

新实用主义的重要代表R ·罗蒂欢呼戴维森对图式与内容的区分的攻击,认为这一攻击概括和综合了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逻辑哲学论》的嘲笑、奎因对卡尔纳普的批评和塞拉斯对经验论“所予的神话”的攻击,由此导致了如下后果:分析哲学在奎因、后期维特根斯坦、塞拉斯和戴维森那里超越和取消了自身,而转向杜威和美国实用主义。〔18〕但奎因和塞拉斯都不喜欢罗蒂对他们的批判作这样的理解,戴维森也不愿意被称作实用主义者。他表示,他关于解释的基本思想来自于奎因,他与奎因之间的区别更多地在于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而不在于实质方面。〔19〕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奎因对戴维森工作的评价比罗蒂对之的评价更为可取。

针对戴维森的批判,奎因指出,“如果经验论被解释为一种真理的理论,那么戴维森作为第三个教条归咎于它的东西被责难和被否认就是正确的。经验论作为真理的理论因此被放弃是一大快事。然而,作为证据的理论,除去两个旧教条的经验论被我们保留下来。第三个被断言的教条,现在与被保证的信念的关系中而不是在与真理的关系中来理解,仍然是未被触及的。它既有描述的方面又有规范的方面,并且在任何一方面我都没有把它当作一个教条。”〔20〕奎因把“真理”与“被保证的信念”(warranted belief)区分开来,并在此基础上把经验论区分为关于真理的理论和关于证据的理论。他认为,经验的作用不在于作为真理的基础而在于作为被保证的信念的基础。奎因之所以持有这样的主张,是因为当他揭示了传统经验论的认识论在概念方面和学说方面的困境之后,仍然认为“经验论的两个核心诫律在过去保持不可攻击,并且直到现在也依然如此。一个是,对于科学存在的任何证据都是感觉证据;另一个是语词意义的全部传授必须最终依赖于感觉证据。”〔21〕

在奎因看来,这里所谓的“感觉证据”与科学理论之间并不存在旧经验论者所追求的笛卡尔式的确定性关系,存在的只是认识中的证据支持的关系和语言学习的发生学过程中的语义关系。两者在奎因的“观察语句”(observation sentence)上结为一体,它不仅具有直接性,而且具有主体间性。〔22〕这样,奎因就在主体间的语言交流中确认了作为证据的观察语句的基础地位,它构成了作为信念的科学知识的经验依据。这是在“语言学转向”之后奎因赋予经验论的一种新诠释。以感觉证据为依据的科学知识是被保证的信念,当新的证据出现后,原有的信念整体就要或多或少地作出调整,进行修改。这种整体论与可谬主义联系在一起,却与相对主义不同,因此奎因赞同戴维森对概念相对主义的批驳,只是认为后者所依据的互译性概念太脆弱了,所以不太适合承担对文化不可公度性理论的批判任务。〔23〕

我们认为,奎因为经验论提供的这一辩护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戴维森的批判之后,作为证据理论的经验论仍然有其合理的存在,只是这里的合理之“理”已不是传统的追求确定性的理性、而是语言实践中的交往理性了。不过,我们要防止对奎因产生这样一种误解,即认为奎因把真理与被保证的信念区分开来,从而阻塞了由被保证的信念通向真理的道路。其实,奎因所否认的作为真理理论的经验论就是传统的经验论的符合论,奎因既反对这种符合论,也反对传统的融贯论,而主张“被适当考虑的融贯和符合,并不是对立的真理理论,而是相互补充的方面”〔24〕。M·赫西曾指出, 奎因从杜恒那里接受的是符合新论和融贯新论,它的“新”表现为一种整体论的和可谬主义的真理检验理论。奎因正是用它来否定经验论的还原论教条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被保证的信念在奎因那里与旧经验论的真正观念是相区分开来的,但与新经验论的真理观念却是结合在一起的。

戴维森的批判和奎因的辩护进一步否定了旧的经验论,从而纯化了经验论的思想,并在主体间语言交流的维度上赋予了经验论以新的内涵。经验论在旧的形式上已经终结,但在奎因所赋予的新的形式上仍然有其合理的存在。不过,奎因、塞拉斯和戴维森对经验论的批判也有着共同的不足。他们囿于分析哲学的经验论传统,把“经验”概念仅仅理解为“感觉经验”。海德格尔注意到,早在黑格尔那里“经验”已经被理解为“意识的辩证运动”,接近于他的“存在”(Sein)概念。〔25〕E ·胡塞尔也已经把“经验”的内涵从“感觉经验”扩充到了“意识的一切内容”。伽达默尔不满于被科学的观念弄得如此狭隘的经验概念,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特别强调了“审美经验”。美国实用主义也是这样。在詹姆士和杜威那里,“经验”已经是一个包含了全部意识内容的概念,艺术的经验甚至价值的概念都包融于其中。因此,我们认为,当代经验论者如果要坚持他们的经验论立场,就应该扩充他们“经验”概念的内涵。只有这样,以经验论为基础的分析哲学才可能与欧洲大陆的人文哲学走到一起。

注释:

〔1〕〔2〕〔3〕W.V.Quine:Two Dogmas of Empiricism,in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Second Edition,revised,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P37、P34、P41.

〔4〕W.Sellars:Empiric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 in Challenges to Empiricism,ed.by Harold Morick,1972,P95.

〔5〕塞拉斯:《哲学和哲学史论文集》, 转引自涂纪亮:《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93页。

〔6〕塞拉斯:《哲学的视野》, 转引自涂纪亮:《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82 页。

〔7〕W.V.Quine: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in Challenges to Empiricism,ed.by Harold Morick,1972,P259.

〔8〕W.V.Quine:The Pragmatists' Place in Empiricism,in Pragmatism:It Sources and Prospects,ed.by R.J.Mulvaney and P.M.Zeltner,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l Press,1981,P23.

〔9〕〔10〕〔11〕〔12〕〔13〕〔14〕〔17〕D.Davidson:Onthe Very Idea of a Conceptual Scheme,in Inquiries into Truthand Interpretation,Clarendon Press,Oxford,1984.p189、PP193—194、P198、P195、P197、P189、P189.

〔15〕〔16〕R.Kraut:The Third Dogma,in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Perspectives on the Philosophy of Donald Davidson,ed.by Ernest Lepore,Basil Blackwell,1986,P414、P413.

〔18〕罗蒂:《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8—13页。

〔19〕D.Davidson:Belief and the Basis of Meaning,in 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Clarendon Press, Oxford,1984,P149.

〔20〕〔23〕 W.V.Quine:On the Very Idea of a Third Dogma.in Theories and Things,Cambridge,Mas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P39、P42.

〔21〕W.V.Quine:Epistemology Naturalized,in Ontological Relativity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9,P75.

〔22〕W.V.Quine:Pursuit of Truth,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pp3—5.

〔24〕W.V.Quine:Quiddiries:An Intermittently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Cambridge,Mas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p214.

〔25〕M.Heidegger:Hegel's Concept of Experience,New York:Harper & Row,Publishers,1970,pp113—122.

标签:;  ;  ;  ;  

分析哲学对经验理论的批判_经验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