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在促进政治意识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论文,作用论文,政治论文,建设中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1]。这一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是整个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灵魂和先导,探寻如何促进政治意识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教育的特殊的本质和属性,教育在政治意识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一、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是根据社会需要,为培养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之人类自身,而提高其素质的这样一种社会实践。简单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从人与社会的角度来说是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辩证发展,而从教育本质来看,教育对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政治意识文明是人的政治生活在意识方面的进步状态,对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有着促进作用。
教育是人类社会化和个性化在主观意识方面的重要生产方式。相对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可以这样说明教育生产的基本运动过程:继承、掌握和积累一定经验的人或集团(生产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生产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生产工具),培养和教化目标人或集团(生产对象),使其掌握社会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各种工具系统,具备思维和交往的能力,懂得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行为规范,拥有丰富的情感(产品)。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对人起作用是通过有目的地改造人的主观意识,使人的活动能够在这些意识的指导下进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首先要求的就是在主观意识上适应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要求。教育通过它的特殊的生产方式,可以使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成既包含个性化的社会化意识,又形成与社会化意识相统一的个性化意识,使人在主观意识方面趋向全面发展。
通过教育提高人的意识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程度,使人的主观意识符合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要求。政治意识文明属于思想上层建筑范畴,“它是人类政治意识进化发展的成果和状态”[3]。政治意识文明对人的意识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要求很高:对社会化的要求主要是,它要求人们具有构建理想政治文明所需要的一种共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对理想社会的共同政治信仰;对个性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政治意识文明的发展是“有容”和“扬弃”的过程,政治意识文明之所以被称为进步,就是因为“有容”来允许相异的个性化政治意识的存在,然后通过“扬弃”来比较斟酌各种不同的政治意识,最后来选择正确的政治文明发展的模式和方向。这两点的实现都需要人的个性化政治意识的存在,同时政治文明的发展也需要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政治意识的存在。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就会相应地推动政治意识文明本身的发展。
二、从教育的特殊属性看教育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把社会分解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核心部分,而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生产方式对社会结构起着基础作用。这三者的存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本身,没有人的存在就谈不到这三个层次的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它的作用贯穿于三个层次,因此教育具有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交叉的特殊属性,起到一种中介的作用,这样教育就不可避免地对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起到十分特殊的作用。
从教育的继承性和超前性看,政治意识文明是人类社会关系在思想中的进步状态,反映的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乃至生产力的动态过程。由于这种动态过程本身就是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磨合过程,在人的思想意识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需要一种润滑剂来减少磨合过程中的阵痛。教育的继承性和超前性就起到了这种作用。继承性主要是指通过教育对人的培养首先在思想意识上继承人类文明中的精华,使政治的意识文明在人的头脑中具有必要的历史根基,减少没有根据的政治思想的紊乱和盲目创新。超前性主要是教育主体通过实践形成了新的政治意识,通过教育传递给教育对象,使其能够认清当前社会发展的阻力和动力,分析和判断未来的政治发展方向。这样通过教育,政治意识文明发展就有了充分的思想基础。
从教育的永恒性和阶级性来看,教育与人类社会是永恒相伴的,而教育的阶级性是教育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属性。从整体来说教育的阶级性是包含在教育的永恒性中的,因此教育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有促进和阻滞两种基本情况,而教育的促进作用是主流。这是因为从教育培养人的本质和它的特殊属性来看,经济基础决定的只是教育与上层建筑相交叉的部分,如教育制度的性质等,因此当一个社会形态行将就木时,统治阶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旧的教育打击和压制新的政治意识的产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对政治意识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阻滞。但从整体看来,教育本身有很大的独立性,它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这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是永恒不变的,它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阻滞只是在一定社会、一定范围才会发生。
三、从教育发挥作用的根本途径看教育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政治意识文明促进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对人的培养,使人形成适应政治意识文明发展方向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政治心理等,进而推动政治文明建设。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主要是通过提高政治文明主体的素质来促进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所谓政治意识文明主体,简单说,就是政治意识文明的建设者和承载者,政治意识文明不能脱离它的主体而存在。脱离了主体,政治意识文明就会成为无所依归的政治泡沫。而正是依存于主体,政治意识文明才获得了发展动力。政治意识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政治意识文明主体建设。教育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促进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显性促进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通过直接的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以提高其政治素质。这种教育形式的优点是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果显著。教育具有和上层建筑相交叉的特性,因此具有一些政治上层建筑的属性,在政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直接的教育一方面可以肯定现存政治文明的形式和方向,使人们形成大体一致的政治认同感,减少政治意识文明建设中的阻力,促进政治意识文明的量变;另一方面如果政治意识文明建设量变到一定的临界点,通过直接的教育摧毁人精神世界中遗留的旧有的政治意识,培养新的政治意识,便可以使教育成为推动政治意识文明的质变的重要力量,使政治意识文明在一个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2.隐性促进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最终催化和推动政治意识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为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这种方式具有教育作用的广泛性、教育功能的渗透性和教育过程的持续性等优势。教育具有和生产力以及经济基础相交叉的属性,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从长远角度来说可以间接地促进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发展。
当然,教育的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两者是相对的,两者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不可分割,都是政治意识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只有两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够真正促进政治意识文明发展。
四、教育促进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几点启示
政治文明首先表现为一种意识上的进步状态,其次才表现为一种制度上和一种行为上的进步,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因此,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意义。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了教育对政治意识文明有着天然的促进作用,这对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前提,通过教育来提高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素质对党的领导的实现有现实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支配性的政治主体,党的领导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和性质具有决定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离开了党的领导,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领导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就是思想领导,在党内通过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等方式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跟党走的信念。
(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对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有重要意义。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最大体现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做主是属于政治制度方面的建设。制度需要人民的参与和维护,而人民对于政治的参与需要一定的文化素质、政治水平和参政意识。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民增强参政议政的能力。只有提高了人民的政治水平和文化素质,才能够充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在目前情况下,教育在我国民主建设中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通过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迫切要求。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就是严格执法和全民守法,这都需要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客体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这是依法治国实现的前提。目前就我国社会整体来说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不依法办事的现象还十分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总之,教育对于政治意识文明的促进功能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教育这一功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