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目的探讨X线、CT和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齿状突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齿状突畸形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X线平片、CT及三维重建和MRI表现特点,将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35例齿状突畸形病例诊断中,X线、CT和MRI对齿状突畸形不同类型、寰枢不稳及脊髓受压的发现情况存在差异(P<0.05),CT和MRI较X线能更好的发现齿状突畸形,而CT和MR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不稳的发现率X线最高(77.1%),CT最低(62.8%),脊髓受压的发现率MRI最高(100%),X线最低(28.6%)。对于诊断齿状突畸形准确率最高的是MRI(97.1%),最差的是X线平片(71.4%)。结论三种检查方法的结合可更全面显示齿状突畸形及伴有寰枢不稳及脊髓受压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齿状突畸形;X线;CT及三维重建;MRI;诊断比较
齿状突畸形是由于在胚胎时期齿状突发育异常所引起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包括齿状突发育不良、齿状突缺如及游离齿状突,是颅颈交界区较常见的畸形[1]。为了提高对齿状突畸形影像表现的认识,本文从X线平片、CT和MRI表现的不同特点,对35例经证实的齿状突畸形进行分析对比,以提高齿状突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从而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8年3月入住本院的35例齿状突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关节不稳及颈脊髓受压。齿状突游离小骨20例,齿状突缺如4例,齿状突短小11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58岁,平均(34.2±9.3)岁。颈部疼痛者8例,四肢麻木无力者11例,四肢瘫2例,有8例有明确外伤史。
1.2方法
1.2.1X线检查
仪器采用飞利浦DR机器进行X线影像照射。分别拍摄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侧位、开口位片。
1.2.2CT检查
使用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检查仪器进行检查。对上颈椎行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薄层扫描的扫描层厚为1mm,间距为0.5mm。CT平扫后进行三维重建。
1.2.3MRI检查
MRI检查利用SignaGold1.5TMRI仪,扫描横、矢、冠轴位,采用SE为:T1W1(TR500/700ms,TE20/30ms),T2WI(TR3300/4000ms,TE80/120ms),T2WI压脂抑制(TR4000ms,TE24ms),层厚4mm,层间距0.5mm,矩阵256×256进行检查。
1.3观察指标
分析齿状突畸形三种影像学资料,包括齿状突游离,缺如和短小情况,齿状突位置以及与毗邻骨及组织的关系,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及颈脊髓受压情况及髓内信号等,统计各自的发现情况及发现率;此外,根据三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诊断的准确性及准确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X线、CT和MRI对齿状突不同类型及寰枢不稳、脊髓受压发现情况的比较
X线检查发现游离齿状突15例,12例为异位游离齿状突,3例为正常位置游离齿状突;齿状突短小7例,齿状突缺如3例,发现寰枢关节不稳27例,有10例推断出有脊髓受压。CT及三维重建检查发现细小齿突影或点状骨化影者11例,在寰椎环内出现双齿突影者20例,未见齿突者3例,发现寰枢关节不稳的22例,推断脊髓受压的25例。MRI检查发现寰椎前后弓结节同步向前移位,出现颈脊髓硬膜前缘受压30例,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像中C1-C2节段脊髓出现高信号有25例,齿状突游离者20例,齿状突短小9例,齿状突缺如者4例,有2例未发现明显齿状突短小。发现寰枢关节不稳的24例。X线、CT和MRI对齿状突畸形不同类型的发现情况存在差异(P<0.05),CT和MRI较X线能更好的发现齿状突畸形,而CT和MR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不稳的发现率X线最高(77.1%),CT最低(62.8%);脊髓受压的发现率MRI最高(100%),X线最低(28.6%)。见表1。
3讨论
目前临床上普通X线平片是最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通常行X线正侧位片、开口前后位片和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检查。在X线正侧位片、开口前后位片可发现齿状突发育不良和齿状突游离小骨,前者可见到齿突短小或缺如,后者主要表现为齿状突呈游离状,与枢椎椎体分离[3]。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对诊断是否伴有寰枢椎不稳及程度很有意义,并且在颈椎侧位片上还可行放射学测量[4]:如不稳定指数,寰齿后间距及椎管矢状径的测量。目前认为屈曲位椎管矢状径的减小是造成脊髓慢性压迫和损害、引起脊髓神经系统症状的主要原因,而小于13mm时就有脊髓损害的危险[5]。本研究35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5例诊断为齿状突骨折,3例未发现明显异常,2例诊断为颈椎病,准确性为71.4%,有27例发现寰枢关节不稳,与CT及MRI相比,诊断的准确性不如它们二者高,但对寰枢关节不稳的判断较后者准确直观。
CT平扫及三维重建可了解齿突畸形的类型、毗邻关系、寰枢椎脱位的程度及其它畸形。薄层CT扫描还可很好地显示异常的椎动脉走行,为螺钉固定提供参考。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可提供较X线摄影更准确的骨性结构,对判断齿突畸形、寰枢不稳定、寰椎前后弓的完整性和C1-C2的横突孔位置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齿状突畸形和寰枢椎不稳的主要MRI表现为寰椎前后弓结节同步向前移位,游离的齿状突可与寰椎同步向前移位,同时显示脊髓受压状况。目前普遍认为MRI是观察脊髓压迫的最好影像学检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伴随齿状突游离小骨而出现的齿状突后方反应性增生性病变,将影响病变受累区域的椎管直径,而且是造成脊髓压迫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软组织改变在X线及CT上并不显影,而在MRI上能清楚的显示病变部位,脊髓受压及脊髓内信号变化情况,对临床上指导手术有很大的帮助[7]。
综上所述,X线能观察到齿状突缺如、短小和游离,并且通过放射学测量可判断寰枢关节是否失稳,可初步推断脊髓是否受压,而对于分离不明显的齿状突游离骨则易误诊为骨折,或辨别不清而视为正常,但由于其检查方便、经济、快捷,对于初步筛查具有重要意义。CT及三维重建不仅能观察到齿状突的大小、位置、形态,而且能清晰显示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可提供较X线摄影更准确的骨性结构,对判断齿突畸形类型、寰枢不稳定、寰椎前后弓的完整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MRI能清晰显示骨、韧带、硬膜和脊髓的细微影像,特别对脊髓内信号的变化及脊髓受压情况具有普通X线和CT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诊断时应将三种影像表现综合分析,以提高齿状突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悦,阎也.枢椎齿状突畸形二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杂志,2010,16(5):373
[2]李明,齿状突畸形2例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2(5):432-433
[3]周风金,倪斌.齿状突游离小骨研究新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4):306
论文作者:赵钰蝶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7
标签:齿状论文; 脊髓论文; 畸形论文; 发现论文; 不稳论文; 影像论文; 短小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