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儿童围术期焦虑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_赵园

心理干预对儿童围术期焦虑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_赵园

[摘 要]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在对儿童围手术期患儿焦虑水平造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76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8例患儿,对照组患儿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焦虑水平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进入手术室时、静脉穿刺时、术后24小时的焦虑评分以及患儿的合作程度、家长对护理和治疗的满意程度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访视时的焦虑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围手术期患儿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在常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可以降低患儿在各个时间点的焦虑程度,提高了患儿对护理和治疗的合作程度、家长对护理和治疗的满意程度,改善了手术治疗和护理服务的质量,是一种效果理想且显著的护理方法,值得给予临床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 常规护理服务 儿童围术期焦虑水平 合作程度 焦虑评分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5.36.54

作者单位:650034,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昆明市儿童医院

作者简介:赵园(1982—),女,云南省人,本科,云南省昆明市儿童医院主管护师,主要研究方向:儿童护理。

儿童为我国临床治疗过程中相对较为特殊的一个患者群体,其因为身体和心智的发育均不成熟,因此,在患儿接受各种治疗的过程中均会发生不适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对患儿的治疗和康复均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1-2]。手术治疗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之一,在运用这一治疗方法对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患儿在围手术期会从心理到生理上均发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这不仅仅会影响到患儿麻醉诱导和手术过程的顺利程度,同时也会造成患儿术后有不同程度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情况出现,不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对可以改善患儿围手术期心理状态和负性情绪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3-4]。本文选择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76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观察了心理干预在对儿童围手术期患儿焦虑水平造成的影响,并取得了相对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76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8例患儿,观察组中有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16例,年龄最大的患儿为12岁,年龄最小的患儿为4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8.7±2.3)岁,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18例,年龄最大的患儿为12岁,年龄最小的患儿为5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9.0±2.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服务,主要的护理内容包括全面的术前准备,做好简单的术前访视,手术后做简短的回访,并对患儿的临床指标和各项生理体征进行检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内容和措施如下:

1.2.1术前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患儿实施手术治疗的前1天应该对其进行术前访视工作,热情的对患儿进行接待,同时对患儿体重、手术部位、体位以及是否有松动的牙齿以及手术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同时也要了解患儿的心理情况,积极的与患儿和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其了解医院的相关环境,介绍相关的医护人员,让其可以更快的适应医院的生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将手术、麻醉和护理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讲解,对患儿进行鼓励;同时,耐心的讲解患儿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减轻其心理上的顾虑,缓解患儿的负性情绪,让其以更加积极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

1.2.2术中心理干预:在对患儿实施手术治疗的当日不应该过早的将患儿接到手术室,患儿进入手术室的时间应该为准确、无误的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之后,同时,保证对患儿实施的各项护理操作均准确和迅速,避免引起患儿的紧张、焦虑以及不安。在对患儿实施手术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动作要尽量的轻柔,非全麻手术患儿长时间体位的保持会让其感到烦躁、不安以及不适,因此,要用语言积极的与其沟通和交流,告知患儿手术配合对其治疗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也要对患儿进行全程的陪护,转移和分散患儿的注意力,进而达到减轻患儿恐惧和焦虑的目的。

1.2.3术后心理干预:患儿在接受手术治疗后从麻醉结束到完全清醒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这一期间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患儿的保护工作,避免意外伤害对患儿造成的影响,而患儿清醒之后护理人员应该以情切、温柔和积极的态度与患儿沟通和交流,鼓励和安慰患儿,重视患儿产生的不适感,通过患儿感兴趣的方法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之后与麻醉医生一起将患儿送回至病房,全程要注意保暖并对患儿的呼吸和口唇的颜色进行观察,保持头偏向一侧的体位,保证其呼吸的顺畅,注意佩戴引流袋患儿引流袋的保护,避免患儿的拔出,并将患儿的实际情况告知患儿家长,与病房的护士做好交接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术前访视时、进入手术室时、静脉穿刺时、术后24小时的焦虑评分以及患儿的合作程度、家长对护理和治疗的满意程度等情况均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为实验统计和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和保证。

患儿前访视时、进入手术室时、静脉穿刺时、术后24小时四个时间点的焦虑评分情况运用耶鲁围手术期焦虑量表(MYPAS)进行评估,患儿焦虑水平得分越高表明其焦虑情况越严重。

患儿合作度采用诱导期合作度的评定量表进行,该表共有11项条目,分值在0~10分之间,患儿得分越高表示患儿的合作度越差。

患儿家长对护理和治疗的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维度进行评定,满意率=(很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研究中出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借助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现整理、录入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标准差(X±S)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构成比采用配对t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卡方(X2)进行检验和分析,以P<0.05作为表明实验数据和结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患儿38例,观察组患儿进入手术室时、静脉穿刺时、术后24小时的焦虑评分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访视时的焦虑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各个时间点焦虑评分情况分析比较(分)

组别 例数术前访视时进入手术室时 静脉穿刺时 术后24小时

观察组38 25.3±5.2 36.3±8.6 37.9±8.4 24.9±6.8

对照组38 24.9±4.8 58.3±10.6 63.8±10.2 31.6±7.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观察组共有患儿38例,其诱导期合作度评分为(2.67±0.54)分;对照组共有患儿38例,其诱导期合作度评分为(5.73±0.67)分,观察组患儿诱导期合作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观察组有患儿家长38人,其中对治疗和护理服务很满意的有21人,对治疗和护理服务满意的有16人,对治疗和护理服务不满意的有1人,其对治疗和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7.4%;对照组有患儿家长38人,其中对治疗和护理服务很满意的16有人,对治疗和护理服务满意的有18人,对治疗和护理服务不满意的有4人,其对治疗和护理服务满意率为89.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和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接受住院治疗的患儿会受到焦虑等不良的心理情绪和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这一内容的发现起于1941年,有相关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患儿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有焦虑的不良心理状态,那么其术后发生疼痛、失眠等一系列问题的概率就较大,而在外科和麻醉手术类型的增多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护理干预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因此,找到一种可以缓解患儿负性情绪、减轻患儿恐惧感和促进手术顺利进行的护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5-6]。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不断改变,医疗工作者在对患者实施护理服务和治疗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为患者提供服务,而整体、优质护理理念的不断提升使心理护理服务成为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7-8]。心理干预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护理服务方法,其是在常规心理护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的心理护理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和全面性,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在运用心理干预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术前心理干预、术中心理干预和术后心理干预的运用更好的缓解了患儿焦虑、不安和恐惧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了患儿集体情绪的唤醒度和应激源能力,对提高患儿麻醉、手术的耐受度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避免了给患儿集体造成不利影响,在提高患儿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质量的基础上促进了患儿的更好康复[9-10]。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儿进入手术室时、静脉穿刺时、术后24小时的焦虑评分以及患儿的合作程度、家长对护理和治疗的满意程度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访视时的焦虑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围手术期患儿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在常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可以降低患儿在各个时间点的焦虑程度,提高了患儿对护理和治疗的合作程度、家长对护理和治疗的满意程度,改善了手术治疗和护理服务的质量,是一种效果理想且显著的护理方法,值得给予临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谢强莉.心理干预缓解围术期应激反应的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02:368-368

[2]尤宏钊,刘德祥,丁润宇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围术期焦虑情况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4,08:587-589

[3]柯碧绿.心理干预对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水平及术后恢复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4,05:231-231

[4]商淼,何云.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对喉癌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03):317-318

[5]白德明,刘颖,孟喜军等.小儿骨科围手术期的心理干预[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4,06:521-524

[6]潘应锋.心理干预联合药物多模式治疗用于骨科镇痛效果与应激反应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18:1694-1696

[7]莫子君.心理干预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前应激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9:656-657

[8]侯保秋.认知心理干预对颅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08(12):229-230

[9]张泽,郭琼梅,周长浩.心理干预对高焦虑型老年患者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12):1905-1906

[10]王香红,余红,朱冬娥等.多样形式术前访视对3~7岁手术患儿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03):92-93

论文作者:赵园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对儿童围术期焦虑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_赵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