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物价形势与1996年展望_物价水平论文

1995年物价形势与1996年展望_物价水平论文

1995年物价形势与1996年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价论文,形势论文,年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国家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继、快速、健康发展,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财政政策,加强了宏观调控和市场管理的力度,采取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与措施,取得了控制物价上涨水平的阶段性成果,全年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4.8%,实现了1995年初确定的物价控制目标。但从近年来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看,物价涨幅回落的基础尚不稳固,对今后控制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依然较大,预计1996年市场物价总水平将继续在高价位上运行,实现全年物价总水平10%左右控价目标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1995年市场物价形势及基本特点

(一)国内市场销售繁荣活跃

1995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8.3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8%。在国内市场消费品供应中,工业品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94%的商品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农产品紧而不缺,供应状况比上年有明显改善。

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2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3.2%。1995 年生产资料市场已由前一时期的供过于求向供求基本平衡发展,部分品种社会库存水平有所下降。

(二)全国零售物价涨幅明显回落

1995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的涨幅逐月回落,从1994年12月的23.2%和25.5%,分别下降到1995年12月的8.3%和10.1%,平均每月下降0.9和1.1个百分点;从环比价格涨幅来看,月平均上涨约为0.6%和0.8%,低于1994年的平均上涨幅度,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全年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4.8 %和17.1%,比上年分别回落6.9和7个百分点。其中,上年滞后影响分别为9.7和10.7个百分点,新涨价格为5.1和6.4个百分点。

(三)全国市场物价变动的主要特点

1、粮食、肉禽蛋、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涨幅明显回落。从6月起,食品价格涨幅均低于上年同月水平。1~11月累计, 食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4.1%,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4个百分点。 从分类指数看:粮食由1994年的上涨48%降为上涨32%,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实际价格从5月起基本稳定;肉禽及制品由上涨41.6%降为上涨26.4%, 比上年同期下降15.2个百分点;蔬菜由上涨38.2%降为上涨27.6%,比上年同期下降10.6个百分点。

2、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涨幅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从1994年4月起,农村零售物价月指数(上年同月为100 )连续19 个月超过城市。 1995年1~11月全国城市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4%, 已达到全国控价目标;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7.1%,高于城市零售价格3.1个百分点。而上年同期城市与农村价格涨幅差距仅为1.7个百分点,城乡零售价格涨幅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3、中西部地区物价涨幅高于东部地区。西、中、 东部物价水平呈阶梯状分布。1995年东部地区比上年同期平均涨幅由1月的19.3 %降至11月的9.1%,回落10.2个百分比;1~11月平均上涨14%。中部地区由1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1%降至11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回落13.6个百分点,1~11月份平均上涨15.9%。西部地区则由1 月的22.8%降至11月的10.1%,回落12.7个百分点,1~11月平均上涨17.5 %。

4、食、用等方面的工业消费品价格趋升。从分类结构看:首先, 食品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全国零售物价水平。1~11月与上年同期相比, 盐、酱油、醋、味精等调味品平均上涨17%以上,食糖上涨33.5%,糕点上涨24.1%,奶制品上涨27%。其次,衣着类商品市场暴利行为突出,价格偏高。1~11月,衣着材料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3%, 其中:棉布上涨35.7%;服装上涨13.5%。再次,家庭日用杂品价格坚挺。1 ~11月,肥皂、卫生纸、电池、刀具等日用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5%。

5、彩电、通讯等高值消费品市场需求相对疲软,价格稳中有降。 1995年1~11月,彩电、录放像机、摄像机、 空调器等家用电器价格呈下降趋势,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7%:传真机、BP机、计算机、打印机和各式车辆等机电产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下跌1~16%。

6、服务项目在连续4年高涨的情况下,再度以较大幅度上扬。1 ~11月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0.5%。国家指令性价格除10月提高客运价格涨幅较高外,电讯、邮费涨幅均控制在5%以内; 指导性价格及市场价格由于部分地区继续出台调价项目,加上管理不严,乱涨价、乱收费等不合理现象严重,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如医疗保健服务费比上年同期上涨11.3%,学杂保育费上涨30.2%,文化娱乐费上涨25.5%,洗理美容费上涨22.7%。

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居历年之首。1~11月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8%,超过上年同期21.1%的涨幅。从具体品种看:饲料价格上涨猛,1~11月份比上年同期上涨51.7%; 化肥价格上涨35.7%,比上年12月上涨35.8%。其中尿素比上年同期上涨47.8%,农药比上年同期上涨18.5%,农用薄膜比上年同期上涨31.2%。

二、1995年市场物价变动的成因分析

(一)中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各级政府治理措施逐步到位是物价涨幅逐月回落的主要原因

1、在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上,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社会需求过快增长。首先,财政收支在紧运行中基本正常。其次,金融形势稳定,各层次的货币均呈增幅回落的趋势。再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的幅度基本适应。

2、在操作方式上, 实行增加有效供给与价格补贴相结合的基本手段。首先,1995年各级政府对“米袋子”、“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给予了扶持政策。其次,各级政府对粮食、肉、蛋、菜等商品投入了大量的补贴。1~10月,国家财政补贴累计达201.76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1.3%。

3、在价格监督与管理上,增强行政干预的力度, 建立控制物价目标责任制。一是减缓价格改革措施出台;二是确定各级政府控价的量化指标,上下结合,齐抓共管;三是市场供应方面,明确规定省长负责“米袋子”、市长负责“菜篮子”;四是强化物价管理部门职能,对各地新调价项目进行有效监控,通过限价、指导价、差价和差率调控零售环节价格,并配合物价执法大检查,制止市场上存在的欺诈与暴利行为。

(二)价格结构进一步改善,为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价格总水平明显回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995年国家在调控物价的同时,有重点地调整原有价格结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首先,国家提高棉花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稳中有升,主要农产品比价更趋合理:粮棉比价略有提高,在1:10左右;粮棉比价稳定在1:5.5左右。其次,工业产品价格之间的比价得到进一步的改善。1~10月在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中, 采掘工业品价格与原材料工业品和加工工业品三者综合比价为1:0.95:0.93,比上年同期1:0.90:0.86更趋合理。

(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引起地区间价格涨幅差距的扩大

1995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价格涨幅的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价格涨幅由以往的东、中、西排列变为1994年4月以后的西、中、 东排列。东部地区物价涨幅低于西部。除有关政策性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东部地区增加了对市场物价的财政补贴。这种以大量补贴而实现的价格涨幅的回落,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言是难以施行的。

农村市场物价涨幅高于城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市场物价的调控力度较弱,农村物价受自发上涨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农村市场缺乏补贴资金的投入,价格涨幅难以通过补贴手段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

三、1995年价格改革及价格调控措施的进展与成效

(一)1995年价格改革的进展

1995年是我国“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继199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最高点后,面临着控制市场物价、抑制通货膨胀沉重压力的一年。考虑到前两年价格改革步子较大, 1995 年又要实现将物价涨幅控制在15%以内的调控目标。因此,中央决定1995年原则上不出台大的价格改革措施,只对一些突出的价格关系进行了调整。其内容是:

1、提高棉花收购价格。(1)从1995年9月1日起,标准级皮辊棉实际收购价格从每50公斤544元(含原44元价外奖励)提高到700元。等外棉收购价格由各地方政府自定。(2)在上述价格调整基础上, 原国家收购棉花时的价外奖励金44元通过价格实现,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同时,将棉花技术改进费由每50公斤0.5元提高到1元。(3 )在提高棉花收购价格的同时,适当调整了棉花等级差价率。4 级以上的级差一律调为4%,4级以下的级差一律调为10%,25毫米以上长度差价率的级差一律调为4%,其余不动。

棉花收购价格的调整调动了农民种棉积极性,鼓励了棉花生产,缓解了供求矛盾。同时,减少了中央财政补贴。等级差价率的调整进一步理顺了棉花价格结构,缓解了棉花购销中争级争价等问题。

2、调整铁路客运价格。经国务院批准,从1995年10月1日起,调整铁路客运价格:(1)铁路客运基价率从3.861分/每人公里提高到5.861分/每人公里,加之结构性调整因素,平均提价幅度为54%。行李、 包裹等相关运价也同幅度调整。(2 )适当调整席别之间的比价关系,硬、软坐和硬、软卧的比价由1:1.75:1.8:3.85调整为1:2:2.2:3.85。(3)中外旅客实行同一票价。(4)整顿票外收费, 取消票外的各种订票费、代办手续费、客站建设费和客运附加费等。

铁路客运价格的调整改善了铁路客运的运营环境,缓解了客运价格偏低和买票难、乘车难的矛盾,支持了铁路行业的发展。同时,也部分解决了客运分流问题,刺激了其他相关客运方式的发展。铁路客运价格结构的调整也进一步理顺了内部比价关系。

(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1、粮食流通部门深化改革, 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其主要内容:一是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粮食事权,搞好两级总量平衡。中央的责任是集中力量搞好对全国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省级政府的职责是在确保地方粮食总量平衡的同时,按国务院确定的规模建立地方储备,建立和充实地方粮食风险基金。二是实行财务分帐,分别核算。财政补贴只能用于政策性业务,银行贷款资金在两线之间不能互相挤占。三是粮食部门发挥整体优势,密切协作,分工不分家,保证粮食市场供应和流通的顺畅。

2、棉花经营继续坚持统一经营、统一收购、统一调拨, 不放开价格,不放开市场的政策,强化市场管理,维护棉花流通秩序。建立了中央宏观调控下的省长负责制。

(三)价格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

1、加快价格立法步伐。如1995年初, 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发布《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地方价格立法也在积极进行,如一些省发布了制止不正当价格行为和牟取暴利条例。

2、加大反暴利工作力度。 在国家计委《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中,明令禁止利用欺诈性价格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以及垄断性价格行为。

3、普遍建立物价控制目标责任制。 各地方政府的党委和主要领导亲自抓物价,建立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调控和监管。

4、严格控制新的调价项目出台。 大多数地方政府对此认真贯彻落实,对涉及居民基本生活的重要商品与服务价格坚决不调,对必须调整的项目,尽量推迟出台,减少调价幅度等。

5、重视商品市场建设,发挥其促进流通、平抑物价的作用。

6、加强农村价格管理。建立健全了农村物价管理网络, 集中力量抓好乡镇以下及城乡结合部的物价管理,其重点是大宗农副产品、农资、农电、收费项目等价格管理。

7、继续加强重要商品价格的宏观调控。 一是搞好重要商品的价格监审;二是各地积极建立并完善了粮食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粮油分级储备制度;三是严格控制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四、1996年市场物价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1996年市场物价面临的宏观环境

1、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

(1)全党、全国人民对控制物价涨幅、 抑制通胀有了一致的共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1996年控制市场物价、治理通货膨胀仍是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并提出1996年要努力将物价涨幅控制在10%以内。各级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通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危害,治理通胀具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

(2)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将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在1995 年金融调控政策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中央已明确1996年仍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这将有利于控制投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减少社会总需求对市场物价的压力,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3)为期两年半的宏观经济调整,特别是1995 年以控制通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取得的显著成效,使经济总量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为进一步控制物价涨幅,推进价格改革奠定了基础。

(4)1995年财政运行较平稳,有利于平抑市场物价。 外汇储备已有较大幅度增长,1995年底总额已达700多亿美元,这为增强1996 年的价格宏观调控能力,运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平抑物价提供了保证。

(5)1995年物价调整的滞后影响将减弱,即1996 年物价受翘尾因素影响较小,不至于对物价涨幅产生太大影响。

(6)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促进集约化经营的实现, 这将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减弱成本推进对市场物价的影响。

2、影响物价稳定的不利因素

(1)物价仍在高位上运行,1995年物价涨幅仍高出经济增长率3个百分点。1996年物价涨幅要再回落5个百分点,又要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难度较大。

(2)物价回落的基础尚不稳固。 市场形成价格的合理机制尚未确立,市场流通秩序仍然比较混乱,管理市场物价的手段比较薄弱,物价反弹的潜在压力依然存在。

(3)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基础并不稳因,宏观调控实力不足。 主要是:第一,固定资产在建规模仍过大,新开工项目过多。加之“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各地抢上“头班车”,上项目、求速度的势头强烈,易导致投资的再度膨胀。第二,消费基金近年来过快增长已是事实,对此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不利于抑制通胀措施的实施。第三,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困难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调控物价的支出却逐年大幅度增加。仅1995年由于物价上涨幅度超过了3年期存款利率, 全年国家财政用于储蓄保值贴补支出就达250多亿元。1996 年国家财政面临沉重负担,将难以承受。

(4)由于上年国家和地方严格控制价格调整的措施出台, 积累的价格矛盾很多,加之靠涨价减轻负担的思想仍有市场,因此1996年各方面对调价的冲动依然强劲。加上有些价格又非调不可(如铁路货运、服务性收费等),1996年价格调整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很大。

(5)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生产经营困难较大,企业开工不足, 不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可忽视。

(6)1996年农业生产形势尚不确定, 农副产品流通体制亟待改革,价格调控难度仍很大。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食品价格在物价上涨中仍将是首当其冲。

(二)1996年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1、主要农产品供求状况分析

(1)粮食:从需求看,1993~1995年粮食需求年均递增2.5%左右,依此预测,1996年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和工业用粮等需求,总计约需4.6亿吨左右。如果1996年粮食生产不遇上大的自然灾害, 可保持或高于1995年产量(9100多亿斤),加上适度的粮食进口(减少出口),1996年粮食供求会基本平衡且略有节余。预计市场粮价不会下降,依然呈上升趋势,但涨幅将会减小。

(2)棉花:1996年如果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单产有所提高, 产量将超过1995年水平。国际市场棉花供需状况目前也较为宽松,价格波动不大,给我国进口适量的棉花提供了较好的环境。1996年,纺织用棉、民用及其它用棉、出口和正常库存等棉花需求大体在430万吨左右。 总供求平衡,甚至供略大于求。由于棉花流通没有放开,因此,价格不会大幅度上涨。

(3 )食用油:1995 年较充足的油源和价格的较大幅度回落, 给1996年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国际市场油价也呈平稳回落态势。1996年如果油料生产平衡,则供求也会平衡,价格将呈较平衡状态,淡旺季价格波动不会太大。

(4)食糖:1996年食糖价格仍将维持在高价位, 价格不会大幅上涨或回落。若无特殊因素,1995~1996榨季食糖供求及价格都将比较平稳。

(5)肉类:1996年猪肉价格会出现一些季节性波动。 牛、羊肉价格将会稳中有升,其中有季节性需求因素,也有饲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加因素的影响。

(6)蔬菜:1996年蔬菜价格除季节性因素外不会有大的波动, 但价格也不会回落,由于种子、化肥等价格上升,使成本增加,反季节性蔬菜价格将有所上涨。

2、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供求分析

(1)生产资料价格:1996年,由于仍实行偏紧的宏观政策, 投资需求不会大幅度增加,主要生产资料供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成本推进的影响,价格会稳中有升。有些产品会受国际市场价格联动影响出现反弹。物资代理制等流通形式改革有利于稳定工商关系,有利于促使供求趋于平衡。

(2)农业生产资料:1996年,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依然会在高位上运行,有些价格可能还会上涨。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上涨等成本推动的影响,有一些品种(如化肥)则受供求关系影响较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将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3)日用工业品:根据有关部门分析排队,1995年94 %的日用工业品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1996年这种态势不会有大的变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稳中见升,平稳增长是其主基调,价格也不会出现大幅度上升局面。由于关税调整,有些进口产品价格会略有下降。

(三)1996年市场物价走势预测

1996年市场物价的走势将呈现先稳后扬的态势。一、二季度价格相对较稳,波动会有,但不会太大。下半年随着一些调价措施出台和成本因素的推进,价格会出现上涨幅度加大的局面。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也将逐季上涨。经过努力,全年零售物价指数可控制在10%以内,但要花费相当大的力气。如果宏观调控不力,也不排除突破这一控制指标的可能性。

从价格分类来看,价格上涨幅度最大的仍将是农产品及以此为原料的食品;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居高不下,上涨较快。服务项目价格将有较大幅度上涨。

地区和城乡价格涨幅差距仍将存在,还可能有所扩大,西部和农村价格涨幅高于东部和城市的态势不会有大的改变。

因此,1996年控制市场物价、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四个方面:控制社会总供求;降低成本,实现集约化增长;加快市场建设;完善宏观调控。

标签:;  ;  ;  ;  ;  ;  ;  

1995年物价形势与1996年展望_物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