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特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的教育活动滥觞于史前原始人最初的生存需要。沧海桑田,在经历了数十万年之后,公元前2000年前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中国与印度相继出现名为“学”、“序”、“神庙学校”、“宫廷学校”的教育实体。漫漫历史长河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在一次次正确与不正确的理论探究,一次次成功与不成功的实践摸索之后,随着公元12世纪意大利波伦亚、英国牛津、法国巴黎等大学的创立,许多国家也雨后春笋般地林立起一座座规范严谨而确有成效的各门类、各层级的学校。在长达800余年的岁月里,这些日臻完善的封闭经院式学校被奉为圭臬,雄踞天下,独步一时。然而,正如任何一个领域都有着其返朴归宗、回归自然的强烈意念与走势,任何一场科技革命,都对上层建筑产生猛烈巨大的冲击一样,在历史进入到20世纪之后,高强度、高节奏生活及高封闭、高负荷教育方式带来的巨大压力与限制,使人们对那种类似强制圈养、单向填鸭式,而又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传统教育产生了厌倦、怀疑乃至动摇。于是,挣脱桎梏的欲望,寻求蹊径的希冀,伴随着思想的探索,吸吮先哲的睿智,凭借科技的羽翼,催孕着实践。一种新的教育思路裹胁着诸多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萌生于教坛,并以其不可抵御的魅力迅速地获得众人青睐,继而以燎原之势蔓延展拓。这,就是当今人们并不陌生但却未必完全洞悉,因而也就充满破译了解愿望的开放教育。
与许多衷爱教育并有志于斯,同样渴望破译此一课题的同仁一样,笔者愿以本文在此领域作一粗浅探究,抛砖引玉,切磋于同行,以期早日从认识与实践的必然王国步入自由王国。
特质探
追根溯源,开放教育思想最早似可从中国古代老庄道法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学中窥见端倪。但是,更直接的承继渊源应当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位不曾进过学校,但在漂泊萍踪生涯中完全靠自学而获得政治、哲学、自然科学、文学等广博知识,成为大学者的文化巨人,缘于自己切身而深刻的体验,对自然、自主的学习情有独钟,提出教育应该培养自然人,应该顺应天性的发展,应该回到自然的系统思想,从而创立了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然而,真正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化为实践而影响当代教育活动的是英国的尼尔(A.S.Nell,1883-1973)。其竭尽毕生心血惨淡经营的旨在实现自由、民主与爱,发展健康人格的夏山学校被视为当代开放教育的发源地。
公元1969年,英国开放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开放大学的诞生。在这以后的数十年间,美国、加拿大、澳洲、南太平洋群岛乃至中国的台湾、香港及内地陆续涌现出一所所名称不同,开放程度不等,侧重点不一,规模范畴不尽一致,但同样都以开放相标榜,也确实蕴涵开放教育的某种乃至数种特质的开放性大学。不同的实践自然导致了对理论的不同见解与建树,于是寻求、追索与研究完备而具有真正意义的开放教育特质的课题便成为刻不容缓的必须。
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必须具备如下构成要素与特质。
1.崇尚自然教育思想
开放教育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立足于自然规则,也就是说开放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而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教育家莫利森(G.S.Morrison)就曾认为:开放教育是一种态度、一种自由、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式的教育。此种教育的思想核心为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将教育融汇于受教育者的自然生活之中,按需求教育者的生存方式、生存需要、生活习惯、生活节奏、生活状况、生活喜好,来设计提供多种教育的方式、方法、途径与媒体,诱导需求教育者主动地发自内心地积极地选择最适合自身自然生活的方式来寻求(而非接受)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寻求教育者拥有最大的自由、最大的选择余地和最终的决定权。即便是受教育者在受到择业、求职、换岗、晋级、提升、科研等外在压力而必须接受教育的情况,在开放教育中也提供了能使受教育者将外在压力内化为自身心底的意愿来寻求非强制性与非限制的教育的多项选择。
教育的自然化、教育的生活化、教育的可选择化是开放教育最大也是最诱人的特质,是整个开放教育的核心思想。其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寻求教育的相当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使受教育者基本上可以按照自身的意志、意愿、性格、兴趣、身体状况、工作性质、生活安排、兴趣爱好、生物钟的节律、学习习惯来选择最适合自身个体、最能发挥效能、最通达到学习峰值的专业、方式来进行主动的学习。因而从更高的层面来阐释,开放教育可以被看作为教育领域里对人本的认同,对人性的返归,对人权的解放,对人格的尊重。
2.解除入学资格限制
开放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教育社会化与终身化。在信息爆炸、科技锐进的时代,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终生受用的观念与现实已不合时宜,人们必须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学习进修,“活到老,学到老”已不再仅仅是伟人激励人们进取的格言,而成为生活与生存的必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用工制度的变革,以及以体能谋生领域的萎缩,这一切均需要地球村的芸芸众生在有生之年持续地、不断地去寻求与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此种个体纵向教育深化与多样化的渴求,社会横面教育领域拓展的需要,是传统的正规的教育机构与机制模式无法负荷的。而开放教育却以尽可能大的范畴与限度洞开大门,解除入学的年龄、学历、资历水平乃至身体等诸方面的限制,消除障碍,以包容百川的胸怀和“有教无类”的理念,广为接纳几乎囊括世界上一切愿意与可能寻求教育的人们。
资料表明,现存开放性大学(开放程度不一)的学生年龄小至17,老至80余岁,基本不设入学考试,很大部分的专业不作学历资历要求,而且一些大学还招收残疾学员。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开放性大学的入学限制还将继续消减直至消除。必须指出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开放教育应该消除一切限制与障碍,做到真正的教育社会化,教育终身化和教育会民化。
3.打破学习时空樊篱
开放教育意味着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的开放。其不再禁锢学生在规定的年限、规定的速度(学年制)、规定的时间(面授课)、规定的地点(课堂)学习,而是提供相当大的自由度供学生选择与决定自己的学习环境。
开放教育实施的是终身有效的学分制,学生既可以进修单科课程获得结业证书,也可进修多科以累积学分获得学位,或全科专业毕业证书。同时开放教育还采取不组班教学的导师辅导制与自修小组切磋的共修制,由导师提供电话、书信乃至电子等媒介的咨询答疑和集中指导、辅导、释疑,以及作业的布置、批改、讲评等服务,由学生自己选择参与自修小组与同学共同交流商讨切磋学习上的一切问题。另外,开放教育还提供一个强大的由多种媒体及多个场所、多种方式所构成的学习支助系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服务。
由此,学生便可视自己的工作、生活、能力来宏观地考虑自己学习目标的高低,修业年限的长短,学习进度的快慢,一定时间内学习科目的多寡,甚至可鉴于特殊情况而采取断续式的学习方式,在中断数月甚至数年、数十年以后而又继续的方式,在一生中的任何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在微观上也可根据自己工作的情况、生活的习惯、情绪的涨落、生物钟的节律、效率的高低及可利用的空隙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环境,诸如白天、黑夜,书房、卧室、图书馆、公园、路旁甚至公交车、洗手间,进行随意而安、见缝插针式地学习。传统教育时空疆域的限制障碍在开放教育中都不复存在。开放教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的是一个充满灵活的自主的个体化的无限时空。
4.围绕学生自修运转
开放教育的主体是自由、自主、个体化学习的学生,因而作为客体的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确立支助、满足学生高效率的个体化学习的战略目标,建立一切为学生自修服务的运行机制。学校部门机构的设置,职责的厘定、人员的构成、任务的安排、工作的内容、服务的方式均应围绕此轴心运转。
具体而言,其包含全天候的、能提供开放教育机构的入学及学习的信息与咨询;编制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自主学习的信心与能力的各种自学方法指南;设计制作各专业多种可供选择的适宜自学的学材;组建由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导师队伍,采用电话、信函、计算机等媒介,以单个指导、答疑释难与非强迫性要求的定时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协助学生拟定适合自身的自修计划与方法,并指导学生在提高自修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自主性学习;帮助建立学生自愿加入的松散性的自修小组或社团,以供学生消除单个学习的孤独感、隔离感、无助感,并在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切磋、讨论中获得自修的认同、互助与成效;开启全面开放滚动式动作的视听室、图书资料中心、实验室、计算机室,供学生依据自己的时间与需要借阅与使用;建立计算机信息网,供学生进行网上自修;与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机构协作,播放课程辅导音像材料供学习自由视听;设计布置平时作业、实验等实践性环节,并采用方便性的自测与导师评改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理解性而非硬记性、主动性而非被动性,着力于思考运用,以提高能力素质为宗旨而非应试通过为目的的深层次的学习。如此等等,均以学生的自修为轴心进行。
5.应用众多信息媒体
开往教育实施的是不组班授课,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师的灵活指导为辅,二者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因而其中绝大部分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当面直接传授,而是隔着巨大时空,通过大量的中介物由学生自修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开放教育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媒体来承负此项任务。
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学校除了导修课上按传统教育班级授课制所运用的言语、表情、眼神、体态、动作、板书、教具等传达知识信息的工具以外,还可充分利用包括印刷文字、音像制品、计算机光碟、电报电话、邮件传真、广告张贴、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几乎囊括当今世界上所有可资承载信息传播的媒体,精心地将各专业各课程的知识按对象目标、自修方法、评鉴方式诸要素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制作成有机融合、完整配套、浅深有序、简繁适宜、易难得当,完全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包括导修指南、讲义、课本、辅导、练习、答案等主学材与辅导材料相匹配的课件供学生选用。同时还应借助一切可资利用的传媒进行导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商讨,形成一个强大的学生自修支助系统,以消除学生由于时空距离造成的学习限制与障碍,确保学生学习的自由、自主,高质、高效。
6.借助社会力量办学
开放教育机构囿于自身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条件,要承负大面积、大规模而且跨越时空的开放办学,不可能也没必要去营造一所庞大的几乎无所不包的学校,应该而且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组建立体交叉、纵横展延的协同式办学构架,实施大社会教育,大社会办学。
这首先体现在师资队伍上。开放教育必须要有一个大师资队伍观,建设一支由学校专职教师为组织协调者,外聘社会各大学、研究所的教授、学者,各行业的诸如工程师、经济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总裁、经理、厂长等管理白领为业务知识传授指导主体的导师队伍,进行专业设置的策划,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的设计、编写与制作,对学生指导、辅导、考核、评鉴等一系列工作。其次,还应聘请计算机软件专家、传媒(包括音像、文字、美术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研制开发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件。同时,还应与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机构沟通,联袂举办学习内容与信息的播放;与计算机网络中心协调商议,将学习课件进入网络,供学生网上学习;与各大学图书馆、各公共图书馆挂钩,提供开放教育学习资料的阅览与借阅;与各大学、公司、企业、机关、研究所等社会组织商借或租借设备、场地,供学生进行实验与实习;与各财团、公司、企业加强联系,寻求资金的襄助等等。总而言之,开放教育办的是社会化的大教育,其必须建立在社会的大支持上。可以这样说,开放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社会化办学。其向社会开放,施行全民教育,同时从社会觅求与获得综合办学的合力与活力,实现全民办教育。
异同析
就继承的渊源而言,开放教育无疑是传统教育的嬗变与发展。它承继了传统教育数百乃至数千年精化的积淀。传统教育中历来注重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每门学科都是从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开始向上延伸,形成自身完整的系统;同时提倡教育应根据对象特点因材施教,提倡学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强调启发式教学法(自然科学强调实验课)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开放教育认同、接受而发扬光大。
但在更多的方面,开放教育却对传统教育表现出重大的甚至是质的突破,在相同之中呈现出微殊或迥异的特点。
首先,关于教育的概念,传统教育一般专指在校园内对适龄对象以课堂面授的方式进行的正规教育;而在开放性教育的辞典里,教育这一概念从狭义走向广义,教育的领域、对象、时间、方式、形式等内涵与外延扩大,包容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回归教育、自主教育、个体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等等所有一切能使所有寻求教育者获得教育的形式与门类,构成的是大教育观。
其次,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识、记、背,忽视能力培养;开放教育在不忽视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再次,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忽视课外,方法上只注重研究老师如何灌输(即教法),不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即学法);开放教育摒弃组班面授的教学模式,致力于研究学生自学的生理、心理、方法、效率等规律,并将其研究成果用之于课件的编制,用之于指导实践,通过导学指南与导师个别针对性指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以寻求最佳学法,提供学习效益。
最后,传统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相关度相对较小,其基本上是经院式的沿袭历年来形成的较稳定的学科与课程进行相对封闭的教育;而开放教育却密切关注社会问题,追踪社会热点,根据社会的发展与需求随时调整,适时开办教育。
正误辨
开放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开拓、不断前进的由逐步量变到质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缘于各国、各地、各校自身认识与条件的不同,产生了诸多不同模式、不同特色的教育类型,如函授、广播电视教学、计算机教学、网络教学、自学考试等等。与此同时,也相应出现了许多模糊的认识与提法,诸如,将远程教育与开放教育划等号,将自学考试当作真正的开放教育,将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视为完全的开放教育,如此等等。不可讳言,这些类型的教育都蕴有开放教育的因素,都含有开放教育的层面。但深究起来,却都有以局部指代全体、以偏概全失之偏颇之弊。
远程教育在实质上只是对一种特定的授课方式的界定,开放教育必须而且已经使用了这种方式。但是,开放教育并不排斥近距离面对面的由导师进行答疑释难的指导与辅导相结合的导修课。而且,远程教育这个概念并不具备完整的顺应自然教育、消除入学资格限制等内涵,并未构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开放教育系统。自学考试洞开大门,不设入学资格考试,却又缺乏成龙配套的支助学生自学的机制。涵授教育虽不受时空的桎梏,但限制入学资格,且媒体单一,方式单调,均非完整的开放教育。而广播电视教育,或计算机与网络教育等也仅仅是使用了先进的信息载体与借助这些先进的传播通道进行教育的表意,并不涵盖开放教育所有的特质。
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的观念,一种教育的思想、一种教育的态度、一种教育的政策。从哲学的层面来理解,可视为对人类教育自由的崇尚与人性自然的顺应,即为人类的教育消除各种限制与障碍,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为这种教育的自由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在这个前提下,开放教育可包容一切已经利用的(如上述远程教育、自考、函授、计算机与网络教育等)及尚未利用但可资、可值利用的方式、方法、载体和手段。
给开放教育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困难的。如果实在要勉为其难,是否可作如下表述:
开放教育是以崇尚自由、顺应自然为理念,以社会化教育、终身教育为宗旨,以希冀获得教育者为对象,以寻求教育者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最大限度的选择和最小限度的限制障碍,借助社会力量与科技成果,提供一切利于此种自由、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总和。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态,开放教育的萌生仅仅只有数十年的历史。然而,短短的几十年间,开放教育却勃现出惊人的魅力和强劲的活力,其不仅自身为人类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诱导众多国家、地区竟相效仿,引发了教育史上一场全球性的质的革命。其意义、其影响至今尚无法估量,但可坚信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发展对其成员素质要求的提高,开放教育将越来越显示出她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教育领域发挥更巨大更重要的作用。她将与正规的普通教育并驾齐驱,驰聘纵横,叱咤风云。我们无疑应该对其抱欢迎态度,无疑应该对其深入探索研讨,但更重要更必须的是对其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