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泉[1]2000年在《新型肽核酸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指出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分子识别,药物研究中的分子识别是药物分子对生物大分子靶的选择性作用。寡核苷酸通过Watson-Crick碱基配对与含互补序列的单链DNA或mRNA结合形成双螺旋结构,或以Hoogsteen氢键结合到具有特定序列的双链DNA的大沟处,形成三股螺旋结构,上述两种结合方式均具有序列特异性。原则上,如果致病基因的核酸序列己知,就可以根椐碱基配对原则设计出反义寡核苷酸的序列,利用反义寡核苷酸与核酸序列的特异性识别,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这是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寡核苷酸及其类似物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类以核酸为靶点的直接阻止基因的转录或翻译的新一代高选择性药物。 但是天然寡核苷酸易被核酸酶降解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人们对天然寡核苷酸的结构进行改造,设计合成了多种类型的寡核苷酸类似物,但多数难以成为有效的基因表达的反义抑制剂。 九十年代初,Nielsen P.E.等人设计合成了一类新的寡核苷酸类似物--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s简称PNA),肽核酸作为反义药物与寡核苷酸相比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优点。 在寡核苷酸类似物的研究中,为了模拟天然核酸的结构特点,我们在主链中引入四氢吡咯环来模拟DNA中的核糖环,设计合成了一类新的寡核苷酸类似物。新型肽核酸是由重复的结构单元N-(2-氨甲基-4-碱基)四氢吡咯乙酸聚合而成的多肽。 以羟脯氨酸为起始原料,经过酯化,N-苄基化,氨解,还原,氨基保护,脱苄等一系列反应,合成了中间体N-[2-(叔丁氧羰基氨甲基)-4-羟基]四氢吡咯乙酸甲酯。中间体经过磺酰化后与保护的碱基进行取代反
马利建[2]2005年在《新型手性肽核酸单体—大环多胺缀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文中认为肽核酸是一类模拟DNA 的反义核酸,它通过对生物体内的DNA/RNA 上特异序列的识别、结合来阻止其转录、翻译等。现在PNA 类化合物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已初步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大环多胺化合物是一类性质独特的优秀配体,具有良好的金属配位能力,其金属配合物作为人工酶模型广泛应用于核酸结构及功能研究、基因表达与调控、抗癌药物的研制等生物、化学和医学领域。它们在疾病治疗、控制细胞生长和其他方面将会得到广泛应用。本文致力于一种新型手性肽核酸单体大环多胺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与结果。我们从L-半胱氨酸盐酸盐和尿嘧啶出发,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有特殊位点连接的尿嘧啶的氨基酸和二肽,用这些肽核酸单体连接大环多胺并形成金属配合物,并对配合物的一些特性做了初步的探讨。
崔亮[3]2009年在《锁核酸分子信标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 LNA)作为一种新型的核酸衍生物,具有亲和性高、热稳定性好、抗酶切能力强、体内无毒性等优点,并且可以像普通DNA引物一样采用固相法进行合成,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反义治疗、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检测等多个领域。基于锁核酸的上述优良性能,本文将其应用于分子信标的设计与合成中,有望提高分子信标的性能。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末端修饰锁核酸分子信标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种茎部修饰锁核酸的新型分子信标,并通过荧光和色谱的方法考察了其抗酶切能力、杂交性能、热稳定性等。与常规分子信标相比,末端修饰锁核酸的分子信标抗酶切能力强,在与DNase I作用的长时间内分子信标几乎没有被降解;热稳定性好,在90℃的高温下仍然能够保持发夹状态;背景荧光信号低,提高了其杂交信背比;保持了分子信标的单碱基识别能力。这些性能将会拓展分子信标在复杂生物体系内的应用。(2)错配位点修饰锁核酸分子信标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设计、合成了在错配位点修饰1个和3个锁核酸的分子信标,通过荧光实验考察了其选择性、杂交信背比、热稳定性等。结果表明,在错配位点修饰锁核酸显著地提高分子信标的单碱基错配识别能力,但是随着锁核酸修饰数目的增加,其选择性并不会进一步提高。同时,锁核酸的修饰也提高了分子信标的信背比。熔解曲线表明,这种性能的提高是锁核酸的杂交亲和性高所致,因此具有通用性,将有助于分子信标在SNP检测及低丰度样品中的检测。(3)汞离子特异性锁核酸分子信标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设计、合成了汞离子选择性锁核酸分子信标,通过荧光实验考察锁核酸T-T碱基错配与汞离子的结合能力,发现锁核酸T-T错配链也具有与汞离子结合形成T-Hg~(2+)-T结构的性能,其检测下限可达到14.3 nM,线性范围为25 nM - 150 nM,达到了常规分子信标的检测范围,且对汞离子有良好的选择性。
张晓峰[4]2017年在《基于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定系统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不用培养、直接对样品中的病原菌进行检测和鉴定,是食品中病原监测和临床微生物诊断的终极目标。几十年来,多种不同方法(如染色技术)用于微生物的直接检测,但只是对可疑微生物进行推测性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些技术如:PCR、核酸探针、荧光原位杂交等可直接应用于特定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并成为现代微生物快速诊断的重要方法。目前此类快速方法主要是用于临床上一些重要微生物的直接诊断;对于食品来说,由于其成分复杂,自然含微生物量低,这些方法很难直接应用到食品中污染微生物的检测,必须在检测前对样品进行预增菌。这不仅达不到快速检测的目的,更是增加了检测成本。近年来,肽核酸探针(PNA)技术开始在微生物诊断领域崭露头角,PNA(peptide nucleic acid-肽核酸)是1991年由丹麦科学家Neilsen等设计的一种以中性酰胺键为骨架的全新DNA类似物,可序列特异性地作用于DNA的大沟槽,与DNA互补链结合,而本身具有很好的化学和生物学稳定性,并且对DNA/RNA亦具有良好的识别特性,互补杂交时呈现快速和结合力强的特性。本论文以PNA探针技术为基础,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显微荧光成像、荧光扫描和免疫磁珠吸附技术,建立针对重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肽核酸原位荧光杂交检测技术研究分别建立针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弧菌、沙门氏菌、金色葡萄球菌、坂琦杆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等多种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单色和多色固相PNA-FISH方法,通过BLAST比对和ProbeCheck验证,设计合成的单增李斯特菌、弧菌、金色葡萄球菌PNA探针的敏感性均达100%,特异性99%以上;通过优化原位杂交条件,建立的方法既具有分子生物学检测的特异性,又有传统形态学鉴定的直观性等特点,可更快、更准确地鉴定培养物或菌落,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别。在单色PNA-FISH基础上,通过对普通落射荧光显微镜I3、N21、L5和Y3等荧光检测模块的组合选择,有效降低相邻荧光间的干扰,实现单增李斯特菌-弧菌、沙门氏菌-坂琦杆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杆菌三对组合的双色PNA-FISH检测,克服了相关文献报道中所利用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操作复杂、普及率低的缺陷,更是有助于该技术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2.基于肽核酸原位杂交的重要食源性病原菌显微形态学鉴定系统研究针对所使用的PNA-FISH技术需要人工识别发荧光细菌的形态,本研究采用软件设计三层架构技术,将微生物荧光形态识别业务划分为界面表示层(User interface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通过创建荧光形态数据库及检索分析,建立一套基于PNA-FISH的微生物形态鉴别系统。该系统可以对样本的基本信息、检测信息等进行管理,制作图文报告;对所采集的目标细菌荧光信号和图像,从细菌的菌体大小、长宽比以及排列方式进行预判,并与形态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实现包括单增李斯特菌、弧菌、沙门氏菌、金色葡萄球菌、坂琦杆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等在内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别智能化和标准化的需求。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肽核酸分子信标标记和荧光扫描快速检测上述建立的固相PNA-FISH需要有固相载体和荧光显微镜,在操作便利和检测通量都有一定限制。为此,本论文以探索将PNA探针技术和分子信标技术结合,建立液相PNA分子信标的原位杂交和荧光快速扫描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方法。在肽核酸探针的5'端和3'端分别标记报告荧光基团和淬灭基团,利用FISH技术和荧光扫描技术对PNA杂交结果进行快速检测,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2-3个荧光波段的96孔扫描,实现高通量检测,检测速度大幅提高;分子信标PNA探针的假阳性率为5.7%-8.6%,假阴性率为1.4%,杂交成功率90%以上。该方法克服了普通PNA-FISH法检测结果判断必须依靠显微镜逐一进行,费力和耗时的缺陷,可实现对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高通量筛选。4.IMS-PNA-FISH技术在重要食源性病原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将商品化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结合固相PNA-FISH方法应用于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尝试突破PNA-FISH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食品中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瓶颈。通过对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肉中沙门氏菌、空肠弯曲杆菌,牛乳中沙门氏菌、坂琦杆菌等多种致病菌人工污染添加的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IMS-PNA-FISH技术对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下限可达到100cfu/ml,检测时间比传统培养和分离鉴定过程缩短2/3以上。将该方法与国标法同时对380份水产品及其加工环境样品、357份禽肉及其加工环境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IMS-PNA-FISH的检测结果与国标法高度一致(副溶血性弧菌除外)。IMS-PNA-FISH技术结合上述微生物形态鉴别系统,可实现目标细菌形态判定及报告打印的自动化,可望替代食源性致病菌传统的培养-分离-鉴定流程。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PNA-FISH检测技术以及基于该技术的微生物形态鉴定系统突破了现有鉴定技术(包括传统培养和生化鉴定、多种体外分子扩增技术等)的缺陷,兼顾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特异性和传统形态学鉴定的直观性,结合智能化、标准化的形态学识别系统和免疫磁珠富集系统,使PNA-FISH技术可直接用于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
孔令强[5]2009年在《基于L-苯丙氨酸构架的一类新型非经典PNA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s,PNA)是继硫代磷酸酯寡核苷酸、杂合型反义核苷酸之后的第三代反义核苷酸,自从在1991年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Nielsen等人设计并合成出来以后,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化学特性,如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具备抗核酸酶及蛋白酶降解的能力以及高度的化学、生物稳定性,使其在生物学研究、药物研发、治疗诊断领域、生物探针和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PNA仍然存在水溶性差、细胞膜通透性不强以及有一定程度的自聚集等不足。因此,继续设计并合成新型的PNA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天然的L-苯丙氨酸为基本骨架,设计并合成了一类新型的非经典PNA单体,在设计思路上与合成的PNA结构上具有如下显著特点:第一,利用天然氨基酸的手性和后续修饰,获取了独特的手性PNA单体;以此为基础合成的PNA,不仅主链结构具有手性,而且侧链引入了芳香环。第二,碱基直接联结到天然氨基酸的侧链芳环上,碱基与骨架间的距离超过3个化学键,打破了传统PNA的“三六规则”。以L-苯丙氨酸为起点,设计合成了新的非经典PNA单体;利用此单体,采用多肽固相法制备了17条PNA;研究了多个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合成了2类新的L-苯丙氨酸类衍生物。本研究工作由4部分构成:(1)PNA单体的合成研究以天然的L-苯丙氨酸为起始原料,通过硝化反应、α氨基的保护合成了关键中间体3(α氨基保护的对硝基苯丙氨酸),进一步还原、连接碱基,获取PNA单体。通过3条合成路线的探索,找到了最佳的合成路线,五步总收率为16.4%。所得中间体及PNA单体通过熔点测定、~1HNMR、~(13)CNMR和MS测试确定结构。(2)反应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我们对单体合成的3个关键中间体:对硝基苯丙氨酸2、α-N-Boc-L-Phe(p-NH_2)-OH 4、胸腺嘧啶乙酸13的合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找到了最佳的合成工艺,具有原料易得、收率优良、成本较低、方法简便和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工业应用前景广阔。(3)PNA寡聚物的合成应用获取的单体和某些天然氨基酸,使用固相多肽合成法,制备了17个AXB型PNA 3肽,收率50%~90%;采用逐步合成法,得到了(AB)_2型PNA4肽,收率12.5%。所得到韵PNA都经过MAlDI-TOF确认;HPLC纯度检测发现,多数PNA纯度良好,有12条PNA纯度在80%以上,有5条纯度超过90%,纯度最高者达到95.3%。(4)其它衍生物的合成某些噻唑烷二酮类(TZDs)酪氨酸衍生物,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胰岛素增敏剂,具有显著的抗糖尿病活性;所合成的关键中间体α-N-Cbz-L-Phe(p-NH_2)-OBn(6)与某些芳香醛反应,生成的Schiff碱与TZDs酪氨酸衍生物空间结构极为相似,有可能具有抗糖尿病活性。基于此发现,我们合成了14个α-N-Cbz-L-Phe(p-N=CH-Ar(R))-OBn(14)Schiff碱,收率为58.9%~97.5%,产物的结构经~1HNMR和~(13)CNMR测试确认。分子三维结构研究发现,L-对硝基苯丙氨酸甲酯和天然氨基酸偶联,所得10种L-对硝基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和PPARγ受体蛋白质的受体空腔匹配;与罗格列酮比对,同样表现为疏水端和亲水端分离,空间结构上也极为相似。因此,将PNA单体合成过程中的L-对硝基苯丙氨酸与10种保护氨基酸偶联,得到10种α-N-Fmoc-L-AA-Phe(p-NO_2)-OMe(15)二肽衍生物,收率52.4%~88.1%,产物的结构经~1HNMR和~(13)CNMR测试确认。本研究得到的分子的生物活性,有待进一步开展。本论文设计合成了1个非经典PNA单体、4个重要的中间体以及17条肽核酸(三肽和四肽),所得60个化合物中45个未见文献报道。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抗糖尿病药物、非经典肽核酸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王晓燕[6]2006年在《PNA-大环多胺配合物的合成及DNA裂解研究》文中提出化学核酸酶是当今化学生物学中发展迅猛、富有挑战性的新领域之一。PNA以其生物稳定性高,与核酸杂交特异性及亲和力强,成为生物学研究的有利工具,在基因治疗,分子杂交,PCR扩增,核酸捕获和基因分离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大环多胺化合物是一类性质独特的优秀配体,具有良好的金属配位能力。其金属配合物在分子识别,特异性化,荧光探针,自组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致力于将PNA和大环多胺结合起来,构建新型人工核酸酶。我们通过1,4,7,10-四氮杂十二烷与肽核酸单体合成了一个新的化合物,并测定其对pUC19 DNA (Form I)的水解能力,结果表明,其Cu配合物能在生理条件下较好的促进DNA的裂解,选择性生成开链环状DNA (Form II),对其裂解机理进行了探讨,其裂解可能是通过水解途径。并采用液相法和固相法合成了一些含多个PNA单体的寡聚PNA。
张小雪[7]2013年在《固定肽核酸探针技术在转基因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世界范围内已经纷纷制定立法对转基因植物,食品和原料进行管理,建立可靠和灵敏的转基因检测技术及方法十分必要。肽核酸(PeptideNucleicAcids,PNA)是一种DNA的类似物,以N-(2-氨基乙基)甘氨酸为结构单元取代了DNA磷酸戊糖骨架。自PNA被发现以来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及相关领域,被认为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探针工具,具有许多DNA探针所不具备的优点,例如PNA骨架不带电荷,与DNA形成的复合体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亲和性;杂交不受盐离子浓度的影响等。超顺磁性微球是一种新型磁性材料,具有超顺磁性,可以通过外加磁场对微球进行控制,同时其表面可以修饰多种活性基团,可与DNA、PNA进行共价结合。在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和医学等领域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本研究进行了PNA两种固定方式用于转基因水稻检测的研究,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管壁固定PNA探针用于转基因检测的研究:以转Bt基因抗虫水稻TT51-1为对象,设计合成了基因特异性及品系特异性PNA探针。将地高辛修饰的PNA探针固定在地高辛抗体包被的聚碳酸酯材料的PCR管的管壁上,水稻基因组DNA变性后,与PNA杂交,通过洗脱以捕获到的目标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检测。实验通过对不同材质的PCR管、PNA浓度、杂交温度、洗脱程序等等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条件,成功地对转Bt基因抗虫水稻TT51-1品系进行了基因特异性和品系特异性检测。2.磁珠固定PNA探针用于转基因检测的研究:将氨基修饰的PNA探针与羧基修饰的磁珠进行共价结合,形成磁珠探针用于捕获目标基因片段,并通过PCR扩增进行检测。本论文对基本反应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最佳的磁珠-PNA探针的用量,成功对靶基因进行了检测。3.PNA探针对目标DNA捕获能力的研究:本研究对PNA两种固定方式的目标DNA捕获能力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固定方式都可以捕获大于15kb左右的目标片段,而检测不出位于不同染色体的内标SPS基因,则表明PNA探针具有很强的捕获能力及捕获特异性;同时进行了PNA探针对痕量目标DNA的富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NA探针具有对痕量目标DNA具有较好的富集能力。4.基因特异性PNA探针对于其他转基因材料的检测:利用bt基因特异性PNA探针可以用于含有bt基因的不同材料的检测,如除TT51-1外的其他转基因水稻品系KF6、KMD,转Bt基因玉米Bt11品系等。5.PNA探针用于快速检测的研究:对6种转Bt基因材料TT51-1、K6、KMD、Bt11、Mon810和Bt176的种子进行粗提取,以粗提取的DNA为模板,成功的对目标片段进行了快速检测,此过程中省去了复杂的DNA提取过程,粗提取DNA中的杂质如抑制剂、未结合的DNA等通过洗脱的过程除去,达到了DNA纯化的目的,节省了反应时间,这对于野外快速检测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申宁馨[8]2008年在《基于SPR技术的肽核酸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很多的生物分子反应可在介质的接触面上进行,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就是这样一种检测技术,它可以高灵敏的实时检测生物分子反应并且无需标记,SPR成像技术为监测传感器表面较大区域的吸附反应提供了手段。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是借助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出的一种人工合成的DNA的模拟物。肽核酸(PNA)以N-(2-氨基乙基)甘氨酸替代DNA分子中的磷酸戊糖骨架。它能特异性地识别与DNA、RNA所形成的杂交体。PNA-DNA、PNA-RNA的稳定性要比相应的DNA-DNA、DNA-RNA高,而且PNA识别单碱基的能力强于DNA和RNA,使之在微阵列,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这非常符合临床检测的实际需要,可能会成为未来基因芯片探针的主要杂交模式。纳米直径的金颗粒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示踪技术已有较长的历史,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物相容性,近年来更是在芯片检测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用不具备吸附能力的纳米金作为信号报告分子则被认为是芯片检测中的一个重要进展。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目的是设计出高通量的SPR检测系统。这里先给出了表面等离子体波的理论分析,叙述了肽核酸和纳米金的性质与应用。本文根据SPR成像方法描述了高通量技术及其发展,并以此来研究PNA和DNA的杂交。在该实验中,PNA被固定在纳米金膜表面。开发自制的SPR检测系统来研究PNA和DNA的反应具有重要意义。自制的高通量SPR检测系统包括光学单元,传感单元,流通单元,图像采集与处理单元四个主要部分。采用角度调制方式,具有灵活的角度可变性,满足较大的测量范围。本文给出了流通系统的设计方法,可通过蠕动泵、六通阀及测量池实现。CCD面阵检测器、图像采集卡、图像采集软件构成了采集单元,图像处理软件可实现图像的存储、显示、处理功能。通过candy算子,实现了SPR图像的边缘检测。
彭小倩[9]2014年在《萘啶等氮杂环衍生物的合成及分子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6-二氨基吡啶的三个氮原子上各有一对孤对电子,这样的特殊结构具有强有力的配位能力,使得2,6-二氨基吡啶及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各类分子识别。三个氮原子可以协同,也可以分别的给出孤对电子,能同金属离子形成单齿或者多齿配位体。特别的是2,6-二氨基吡啶的衍生物2-甲基-7-氨基-1,8-萘啶能够与核酸碱基G通过氢键作用特殊匹配,具有特异性核酸识别功能。因此,对2,6-二氨基吡啶经过一定的化学修饰得到的衍生物能够在分子识别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论文在前期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上,将2-甲基-7-氨基-1,8-萘啶在核酸识别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做了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合成了一系列2,6-二氨基吡啶衍生物,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JV-vis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衍生物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期望筛选出特异性识别的金属离子探针。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有以下四个方面:(1)对新型双功能电化学探针FeNC在特异性识别错配对核酸双链识别方面做了进一步深入探讨。FeNC小分子包含有电活性二茂铁部分和萘啶衍生物部分,使FeNC同时具有良好的电活性和特异性核酸识别功能。将GG错配对双链DNA通过巯基固定到裸金电极表面,捕获自由态FeNC分子产生电化学信号,结果证明了FeNC小分子对GG错配对核酸序列的选择性识别能力。(2)设计合成了末端氨基柔性长链萘啶衍生物NC-linker小分子;利用简单的羧基和氨基的缩合反应把末端氨基NC-linker小分子固定到金电极表面,构建了识别富含G碱基的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阻抗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结果表明此电化学传感可以通过阻抗值的变化直接检测溶液中免标记富含G的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并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同时在核酸浓度1nM-1μM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定量分析CGG10三核苷酸重复序列。该方法简单、快速、成本低,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早期诊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具有重要意义。(3)成功合成了一系列2,6-二氨基吡啶衍生物,并研究了各衍生物同各种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衍生物DPAD1和DPAD2能够选择性识别铜离子,紫外工作曲线表明DPAD2分别与铜离子、镍离子以1:1近似结合。(4)成功合成一系列二茂铁衍生物FeL1,FeL2,FeL3,FeL4。通过电化学循环伏安曲线研究了衍生物的基本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这四种衍生物在电极表面发生的是受扩散控制的可逆的电化学体系,同时计算了基本电化学参数Do,Ks。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研究了四种衍生物与各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衍生物FeLl和FeL2能选择性识别铜离子,并对铬离子能有一定的相互作用;衍生物FeL3和FeL4能选择性识别铬离子,其结合比约为1:1。本章2,6-二氨基吡啶衍生物与各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为分子识别提供了潜在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何颖霞, 董俊军, 郑保忠, 刘克良[10]2006年在《肽核酸单体骨架修饰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肽核酸(PNA)是DNA模拟物,能与DNA和RNA以序列特异性方式结合,在基因研究和基因治疗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优化肽核酸的性质(如水溶性、对细胞的透膜能力、杂交专一性),许多骨架修饰的PNA被合成出来。该文综述了近年来肽核酸单体骨架修饰的合成研究进展。指出设计新型的PNA结构是改良PNA性能、拓宽DNA应用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新型肽核酸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 白金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0
[2]. 新型手性肽核酸单体—大环多胺缀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 马利建. 四川大学. 2005
[3]. 锁核酸分子信标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崔亮. 湖南大学. 2009
[4]. 基于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定系统研究及其应用[D]. 张晓峰. 浙江大学. 2017
[5]. 基于L-苯丙氨酸构架的一类新型非经典PNA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 孔令强. 西南大学. 2009
[6]. PNA-大环多胺配合物的合成及DNA裂解研究[D]. 王晓燕. 四川大学. 2006
[7]. 固定肽核酸探针技术在转基因检测中的应用[D]. 张小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8]. 基于SPR技术的肽核酸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D]. 申宁馨. 重庆大学. 2008
[9]. 萘啶等氮杂环衍生物的合成及分子识别研究[D]. 彭小倩. 湖北大学. 2014
[10]. 肽核酸单体骨架修饰的研究进展[J]. 何颖霞, 董俊军, 郑保忠, 刘克良.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06
标签:药学论文; 特异性论文;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论文; 基因探针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荧光材料论文; 科学论文; 基因结构论文; 荧光分析法论文; dna提取论文; 荧光检测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微生物论文; 科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