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植 广州市白云中学 510168
【摘要】在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教师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维度之一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否达到较高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水平提高的程度。本文试图以笔者从山区兵厂工子弟中学教师逐步发展成为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中的感悟和体会,谈谈教师专业发展中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习,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180-03
一、为师初期的困惑
笔者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自愿到一家地处长白山区的三线军工企业子弟中学任教。在地处偏僻的子弟中学任教意味着在自身的专业发展的环境方面,已经输给了其他地处首都或省城重点中学的大学同学了。但在这种环境下,以终身做人民教师为信念的我,想到更多的是自身的专业发展问题,而不是考虑当时艰苦的环境及其他的困难。当时有两个困或:首先是虽出身名牌大学,但感觉工作中还有很多要学习;其次是教好学生不仅仅是自己教到位即可,而是还有其他因素。这两种困惑来自自身的三点思考:为什么教?怎么教?教什么?但翻翻大学学过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还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当时能解惑的只能依赖于自身学习和思考。从此,开始了艰难的学习与研究之路!
为了更加清晰地说明笔者专业发展历程,简要介绍工作经历:1989年7月至1998年8月在吉林省辉南县国营五五二三厂子弟中学任初中、高中数学教师;1998年8月至2001年7月在长春雁鸣实验学校任教;2001年8月至2009年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任教;2009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级中学任教(按大学人才引进);2018年1月至今在广州市白云中学任教(按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
二、学习经历
1.为了解惑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专著。我的书单如下:
(1)《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曹才翰著,是中国《中学数学学科教学论》形成前最著名的数学教育专著,曹才翰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数学教育家,他对当代中国的《数学学习论》、《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学论》等中学数学教育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
(2)《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朱智贤、林崇德著,是中国当代发展心理学方向的最权威的专著,林崇德教授是当今中国发展心理学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3)《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曹才翰、章建跃著);
(4)《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施方良著);
(5)学科教学系列丛书《数学教学论》、《数学课程论》、《数学思维论》、《数学方法论》、《数学学习论》、《数学教育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马忠林主编);
(6)《傅仲孙教育文选》、《钟善基教育文选》、《丁尔升教育文选》、《曹才翰教育文选》、《孙瑞清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李仲来主编);
(7)《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习题论》、《数学考试论》、《数学教育心理学原理》(前苏联专著)、《教学的最优化原理》(前苏联专著)、《心理健康》四十多篇专著。
2.订阅杂志:《数学通报》(中国科协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是全国中等数学教育界最权威的刊物)、《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是当时全国数学教育类杂志中发行量最大的核心期刊)。
通过订阅杂志,可以了解学科教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课题,也可以学到很多名家的经验和成果,也可以给自己的研究确定较准确的课题。
3.请教和交流中学习:
(1)与行内人士请教和交流:
与同单位的老师或领导(同学科或不同学科)请教和交流(属于最常态的),在长春时的各级领导对我的帮助都很大,何平校长(数学特级教师)、谢再皋书记(数学特级教师)、马世一教授(长春市著名的教育专家)、王立善主任(教育部职业教育英语课程组组长,留英博士)都是教育专家。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刚到长春时,原六中的数学特级教师王运利老师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与母校的老师请教和交流(平均一年回一次母校);与外单位的老师请教和交流,主要是通过参加教研活动或听专家的报告等途径。
(2)与不同行业的人士交流:
虽隔行如隔山(行业之间的本质区别),但隔行不隔理(事物的统一性))。
列举两位对我帮助比较大的人士:迟天禄(武汉大学法语系毕业,工农兵学员,曾任职于5523厂副厂长,职称是外语编审(相当于教授));孙长生(从知青到工人,再从工人到厂长的传奇经历,曾任职于首钢燕郊机械厂厂长)。前者对我后来的走学问之路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后者使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4.学习的体会
学习专著的过程中,感受最深刻的是大学只给我们提供了在专业发展中走向学习之路的一扇门而已。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有些专著不是一读就能懂,但是有了大学时期形成的良好学习技能,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大部分专著已经有收获地读完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两句话:曹先生在《中学数学教学概论》中提到:有了概括能力,就具备了数学能力。朱智贤、林崇德合著的《思维发展心理学》中提到: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基础。这些重要的结论或观点对后期的研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与人请教或讨论中,不但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开阔了自身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圈。圈内很多人成为了挚友,对相互的专业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研究经历
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期间,有幸旁听当代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曹才翰教授主持的数学教育方向的研究生讨论班,有一次他抛出一个观点: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学才是好的数学教学!带着似懂非懂的状态,在教学之余开始学习了一些专著。在苦读专著的基础上,结合着自身教学中的不断反思,给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着重研究数学通性通法及其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按当时的数学教育界的状况,对数学通性通法及其教学实践相关的研究还是几乎空白的状态,进而给自己设定了课题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之通性通法研究》,然后笔者以主持人的身份进行了长达29年漫长的研究与实践之路!在此,特别想提醒有志于专业发展的老师们:在研究中,不能只按功利的角度去研究官方立项课题,要考虑一线教学中,确实需要研究什么。下面谈谈这项校本教研课题的产生和研究经历以及后期获得的成就。
1.一次公开课的准备引起的研究课题
参加工作第二学期,学校要求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做一节汇报课,我选的课题是《因式分解——分组分解法》。在准备这个课题的过程中,使我感觉到有两种困惑:首先是这个方法如何交待其根源没有答案,其次是在教材对这个内容的编排上不成体系。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请教了当时的一些老教师,但还是没有让我满意的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做到了一下两点:一是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局部分解),解决了思维根源问题;从逻辑的角度重新对因式分解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结果本次公开课圆满完成的同时,使自己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部分内容之所以难教,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材本身没有给出系统的归纳,需要教者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挖掘。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充分挖掘教材和比较准确地处理教材(包括对教材内容的稀释、浓缩和再加工,即驾御教材的能力);
(2)要从方法论(通法)的角度理解教材内容;
(3)要研究数学思维根源。
2.数学思维根源的研究
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从思维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论角度对数学思维根源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的是数学思维的切入点和数学思维过程。最大的成就是用“结构”两字来解释众多的数学思维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源,又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两种信息的有效结合)解释了思维形成过程。写成的论文《论一题多解的根源》发表在《数学通报》(1998-9)上,这篇论文被引用7次,其中有2次是被博士论文引用。
3.通法研究
“提倡运用通法,建议淡化特技”是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数学教育界的专家教授和一些一线教师提出的观点。其中,从1992年开始到2001年期间,中学数学教学核心期刊《数学通报》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刊登了四篇“通法”文章。影响最大的是:湖南长沙的曾家鹏先生的文章《提倡运用通法,建议淡化特技》(《数学通报》1992-8),当时引起了中学数学教育界广泛的认同,但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论。1995年,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王敬庚教授在《数学通报》第五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数学教学中强调通法的思考》的文章,文中第一次提到了通法的“相对性”。1997年,当时在湖北的甘大旺先生在《数学通报》第二期上发表一篇题为《通法与特技的相对性及启示》的文章,文中更加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通法与特技的相对性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过不断学习和研究,笔者在1998年《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第十一期上发表一篇题为《通法特点的研究及启示》的文章,文中对通法的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并对前三位先生的观点加以肯定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拓宽了他们的观点,特别是拓宽了王敬庚和甘大旺两位先生提到的相对性(提出了通法的“相对局限性”)。
“数学通法”实际上就是经过归纳得出的解决一类数学问题通用的方法。在浩瀚无边的数学题海中,如果把题都归纳成类,然后每类都有若干种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那么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心中有数”的学习,因为某种角度看,数学学习的最终体现是能迅速准确地把题目解答出来!
4.校本教研课题实验学校的评价
(1)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评价:
2001年8月25日至2009年8月25日止,金钟植老师在本校工作期间,一直主持并研究校本教研课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之通性通法研究》。虽本课题非官方立项课题,但其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都得到了专家、省市教研员和特级教师们的肯定。期间,主持人独著或合著相关论文14篇并都发表于《高中数理化》等刊物上,指导其他老师撰写相关论文10篇,也都发表于《高中数理化》等刊物上,指导两篇硕士论文。这些论文的发表,对国内高中数学教育界研究通法起到了推动和带动作用。在实践效果方面,由于在日常教学中,关注数学通性通法教学,在后期的本校学生高考数学成绩明显好于其他同类学校。由于这项校本研究课题的部分成果在社会得到了普遍认同,金钟植老师有两次被邀到东北师范大学的《厦门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的培训中做了专题报告。在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的影响下,本校的一批中青年数学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有两人获得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有两人获得东北地区教学大赛一等奖,有7人次获得省市级教学大赛一等奖。由于此课题相关的校本教研带动下,教研组的各项建设和学科教学水平得到了较高水平的发展,这个期间本校数学教研组是全省公认的优秀教研组。作为这个优秀团队的带头人,金钟植老师在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也在省市数学教育界得到了充分的认同和肯定。这个期间,金老师被评为《吉林省中小学特级教师》,被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获得数学教育界最高奖项——《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被北京师范大学授予《北京师范大学荣誉校友》称号并被北师大校友会聘为《优秀校友成功案例》课程讲座教授,并被省市的相关学会或中心组聘为理事或成员,曾被授予《长春市数学学科十佳教师》,做市级、省级公开课各一次,一直参与吉林省高考模拟数学试题的命题工作。被《吉林省教育电视台》聘为专家团成员,并录制了有关高三备考方面的五个专题的通性通法讲座。2008年,金钟植优秀事迹被收入《辉煌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校友风采》(第一卷),此书在北师大建校105年来毕业的10多万人中,仅收入了105位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校友的事迹(按毕业年份收入,金老师位于第98位)。
(2)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的评价:
2009年8月25日至2017年12月31日止,金钟植老师在本校工作期间,一直主持并研究校本教研课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之通性通法研究》。虽本课题非官方立项课题,但其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都得到了专家、省市教研员和特级教师们的肯定。期间,主持人独著或合著相关论文4篇并都发表于《高中数理化》上。在本校期间,主持人更加侧重于将理论成果实践于高三教学中。在实践效果方面,由于在日常教学中,关注数学通性通法教学,本校学生高考数学成绩明显好于之前的成绩。在主持人主导下的五年(2011年度至2015年度)高三教学中,本校高考成绩比2011年平均分至少提高了14分,最多的提高了26分。为了推广成果,在校内请教研员和其他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听课题组老师的课,也推荐到大连市教研活动中作课或作讲座,社会效果良好。其中程立萍老师作一节题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孙彬老师作了一节题为《初高中衔接中的分组分解法》;金钟植老师作过《初高中衔接中的因式分解》、《高三解题教学中的两个关键点》等专题讲座,还被《天健网》(面向大连市学生和家长的隶属于大连市广播电视台的网络媒体)邀请,在高考应试策略和高考估分方面录制相关视频两次,被《半岛晨报》等地方平面媒体约稿发表有关高考备考方面的文章。这个阶段学校还曾三次专门请教研员到我校听课题组所有老师的课,其中金钟植老师的题为《求弦类函数值域的通法》的高三复习课,得到了教研员安道波老师很高的评价。2015年秋季,教研员赵文莲老师还专门到本校连续听了三天课题组的课,对成员的通性通法认识水平和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及教学效果,都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并鼓励课题组成员继续提高有关课题的实践水平,给大连市的高中数学老师提供良好的教学成果。
参加工作29年以来,一直注重研究校本教研课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之通性通法研究》,其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都得到了专家、省市教研员和特级教师们的充分肯定,甚至被一些专家称为“在国内,金老师是研究通性通法方面的第一人”。按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万尔遐老师的说法,这些专家之所以给予这么高的评价,是源于以下三点:首先金老师在1998年以一篇论文《对通法特点的研究及启示》(《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1))来平息了有关通法的数学教育界的争论,其次在研究所有题目的解题通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即数学解题思维根源)——《论一题多解的根源》发表于1998年的《数学通报》第九期上(曾被博士论文引用两次),再次就是之后的二十年来金老师带动了全国数学教育界对通性通法的研究。1999年起,独立或合作撰写相关论文20篇,指导其他老师14篇(以上三十四篇均发表于《高中数理化》等期刊上),指导硕士论文2篇。
除此以外,研究的领域还有: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学困生成因的研究、高考复习与高考命题研究、非智力因素研究、数学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研究等等,但其中大部分还是在研究阶段,个别的虽然有局部的成果,但还不成体系,所以只能在一些学术研讨会的报告中提出观点。
四、几点认识和感悟
1.对“三个思考”的初步认识:
(1)“为什么教?”(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数学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数学是提高公民素质(特别是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所以我经常在各种场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数学并不是聪明了才能把它学好,而是学好了数学才能使人聪明。
(2)“怎么教”(数学的教学方法):启发、点拨与讲授相结合,探究、点拨与讲授相结合。
(3)“教什么”(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关注双基,关注思想和方法。
2.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参与度的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应该分成内参与和外参与,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内参与。
3.学习与研究能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对教育事业的认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二十九年的学习与研究经历中,形成了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也成为笔者教育学生的“良方”。下面拿其中的一部分与其他老师共享,并以教过的第一届学生对笔者的评价来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
(1)对“责任”的理解:
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会负责。
(2)对“得与失”的理解:
领悟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得”中必有“失”,“失”中必有“得”.
人生经历中要面对一些“选择”,这时一定要考虑好“得与失”.尽力达到“得”的合理,“失”的坦然.但人生经历中也有无法选择的情况,这个时候一定要找好“平衡点”.
(3)对“圆满人生”的理解:
尽心、尽力、尽责无怨无悔圆满人生。
(4)学生张春明的评价:
1989年,一个特别的年份,对于一个从小出生在偏远山区兵工厂的,刚刚上子弟初中的女孩来说,这一年,无疑是她人生中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老天赐给她一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金钟植老师作为她的班主任。三十年后,除了感恩二字,她不可能再找出第二个词语,来形容那一场命运的安排。当时的她,用一颗孩子的纯粹的童心,实在无法理解现实的纷乱。是金老师,用数学,帮她抽象出混乱中的秩序、思考差异里的共性、摘取冗杂中的简洁、探寻表面下的深邃。因此,她从金老师处受教的,不只是能够在各种考试中拿下高分的各种方法、思路、分析、逻辑,更有在今后的人生中,随取随用的厘定成败的函数、解释际遇的变量、离合悲欢的取舍、功名利害的相关。藉由金老师的教导,她知道对于人生的方程式,如果缺乏理性,永远无解,可如果只有理性,就永远没有解的意义。金老师用他为人师道的热忱和对学生的无尽关爱,教会这个女孩,既要保持理性的刻度,又不能忘记人性的温度。大音惜声,大象无形,大师无闻,大爱无疆。如果再有可能,她愿重返金老师左右,继续享受由他开启的那份数学之美。
五、与其他老师共勉
1.要热爱教育事业,要把教师行业当作“事业”来做,而不是只当作“职业”。有了“热爱”,再把“学业”和“事业”做好,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
2.提高自身素质,必须要走“学习与研究”之路。路途中虽然很苦、很累,但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坚定信念走下去,才能有所成就。学校会给每位老师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但没有你们自身的努力,再好的平台也是无效的。
3.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很多优秀的成功人士,实际是只把自己该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做好了而已。从这个角度看,笔者还有很多方面没有达到。
作者简介
金钟植,朝鲜族,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现任教于广州市白云中学(2018年被白云区按高层次人才引进)。数学特级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论文作者:金钟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数学论文; 老师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论文; 通性论文; 教师论文; 课题论文; 的是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