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现状与区域经济圈贸易发展_关税论文

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现状与区域经济圈贸易发展_关税论文

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现状与区域经济圈贸易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世界经济论文,经济圈论文,现状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迅速增加

自8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以来,由加盟国之间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从制度上确立自由贸易体制的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迅速增加。这种经济联合组织既有发达国家之间的联合,也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合;既有多数国家之间的联合,也有少数国家之间的联合;既有相同类型国家之间紧密的制度性联合,也有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松散的经济合作性联合。

据统计,1996年全球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的数量,按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为144个,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为68个,按日本贸易振兴会的估计为101个。其中,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的是,1948—1996年7月间缔结有关协定后向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通报的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查的是,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时汇总的主要的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日本贸易振兴会估计的是,在上述世界贸易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统计的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的基础上,扣除其中已被其他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吸收、原有协定已失去效力或已成为单方面义务者,再加上日本贸易振兴会独自确认的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

现有世界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主要集中在欧美。以日本贸易振兴会估计的101个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为例,北美、南美为40个,欧洲为39个,分别占39.6%和38.6%,二者合计占78.2%;其他地区是亚洲6个,非洲8个,大洋洲1个,其他(跨地区的)7个。

现有世界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大多是90年代后成立的。例如,在日本贸易振兴会估计的101个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中,1990年后创设的为69个,接近占70%;其他时期创设的是1969年前6个,1970—1979年6个,1980—1989年20个。

二、各地区区域性经济联合发展的概况

(一)欧洲经济联合的发展

欧洲是世界经济联合发展最早的地区,早在60年代前后,西欧和北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分别组成了两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欧共体(EC)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其后,欧共体不断发展壮大,在欧洲和世界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90年代后,欧共体为进一步发展经济联合,又于1992年2月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从1993年1月起实现经济货币联合和政治联合,把部分国家主权让渡给超越国家的欧洲联盟(EU)。《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推迟到1994年1月正式生效后,由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瑞典、奥地利等15个国家组成的欧盟就宣告成立了。在欧盟形成的过程中,欧共体经济联合的发展和加强起了重要作用。根据1987年7月1日生效的《单一欧洲议定书》,到1992年末,欧共体各国已按统一的经济规则,实行了共同的商品规格和市场开放,废除了限制劳动、就业、资本流动的诸多障碍,实现了欧共体市场的统一。在欧共体实现统一市场的同时,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也同步进行。从1990年起,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现有成员为挪威、瑞士、冰岛、列支敦士登,原有成员英国、丹麦、葡萄牙、奥地利、瑞典先后退出,加入了欧共体谈判),就创建包括西欧19国的共同的大经济圈达成协议,并从1993年起撤销了关税和进口数量跟制。这样,欧洲统一大市场就宣告成立了。

为进一步扩大欧洲统一大市场,欧盟还积极地与周边国家发展经济联合。1995年,欧盟与土耳其、马耳他、塞浦路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埃及、约旦、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等12个国家共同召开了“欧洲地中海会议”,达成了创建自由贸易区、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协议。1996年,欧盟又与土耳其缔结了关税同盟。另外,这两年欧盟还分别和突尼斯、以色列、摩洛哥缔结了联合协定。为把欧洲统一大市场扩大到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欧盟还积极地发展与有关国家的经济联合。作为各国将来参加欧洲统一大市场的条件,1994年欧盟与波兰、匈牙利,1995年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分别就废除工业品进口关税和数量限制,推进经济法规、制度同一化达成了协议。同一时期,与独联体各国之间也就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最惠国待遇缔结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独联体、中欧、东欧各国之间的相互经济联合也呈扩大之势。例如,1993年生效的《中欧自由贸易协定》(CEFTA),成员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1996年斯洛文尼亚加入,1997年罗马尼亚加入,就是以2001年废除全部进口商品关税为目标的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另外,捷克和斯洛伐克为维持原来的经济关系,已于1993年结成了关税同盟;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也于1994年实施了三国间的自由贸易协定。

在独联体内部,1993年有关国家结成了独联体经济同盟,为加强新发行本国货币的中亚各国与原卢布区的经济联系,各成员力图实现海关手续同一化并统一调整各国关于合同、投资、合资公司方面的法律条款。在因各国的利益不同,很难确定各条款统一实施期限的情况下,与独联体全体的经济联合并行,相邻国家之间还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经济联合。例如,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为扩大其间的商品、服务、资本、劳动的自由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于1996年缔结了经济联合条约;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还以单一经济圈和货币联盟为目标,缔结了主权国家共同体条约。

(二)北美、南美的经济联合

1989年11月,《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美加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1994年1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自由贸易规定》又正式生效,从而形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的过程中,美国从1990年起还一直酝酿南北美统一的美洲自由贸易圈(FTAA),并与有关国家达成了2005年前完成创设谈判的意向。另外,美国早在1985年与以色列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到1994年巳基本撤销了双边贸易中的关税。以此为样板,加拿大1996年也与以色列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决定在大多数工业制成品和部分农产品、水产品的贸易中撤销关税。

南美早在60年代就成立了一些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1960年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共同组成了“中美共同市场”(CACM);1961年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巴拉圭、乌拉圭、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共同成立了“中南美自由贸易联盟”(LAF- TA),该组织1981年改称为“中南美统一联盟” ALADI);1969年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秘鲁共同成立了“安第斯共同市场”(AN- COM);1973年加勒比海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成立了“加勒比海共同市场”(CARICOM)。进入90年代以后,上述组织又进一步加强了经济联合。例如,中美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市场分别从1993、1995年起对外实施了共同关税,加勒比海共同市场从1993年起也共同地降低关税。另外,1991年3月,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四国达成协议,共同成立了“南美共同市场”;同年10月,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五国也就1994年前撤销关税达成协议,组成了“安第斯集团”。80年代末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在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基础上,1995年1月又成立了三国自由贸易圈,宣布分阶段降低关税,在2005年建成自由贸易区。三国自由贸易圈成立后,三国1996年还分别与智利和玻利维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分别于当年10月和翌年1月生效。1995年8月,墨、哥、委三国又与中美和加勒比海的19个国家共同成立了“加勒比海诸国联盟”(ACS),决定从扩大经济文化合作着手,实现区域内的自由贸易。

(三)亚洲的经济联合

与美欧相比,亚洲经济联合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其中,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中东虽也都形成了一些集团性的经济联合,但在东亚则是以地缘经济圈的发展为主,形成了开放性、非集团性地扩大经济交流与经济合作的局面。换言之,在世界经济出现区域化、集团化的形势下,东亚经济联合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蒙古的环日本海经济圈或东北亚经济圈,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的黄海经济圈,包括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的泰铢经济圈,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马六甲海峡经济圈等,都是在各国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相互扩大经济交流、经济合作所形成的自然经济圈。关于东亚经济联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和利弊,许多文章都已有分析和论述,本文不再重复,现只着重论述亚洲其他地区经济联合的进展。

东南亚的经济联合:早在6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就组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并酝酿过各种自由贸易区的构想。进入90年代后,东盟各国为加强经济联合,于1992年达成了《关于东盟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1993年正式成立了东南亚自由贸易区(AFTA,包括文莱和越南),实施了共同特效关税,决定逐渐把关税降低到5%以下,其降低关税的目标年度开始定为2003年,现已提前到2000年。

南亚的经济联合:1995年印度、巴基斯坦、盂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以创设南亚自由贸易区为目标,共同签署了《南亚特惠贸易协定》(SAPTA)。

中东的经济联合:中东最早的经济联合是由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6个阿拉伯产油国共同组成的“海湾合作会议”(GCC)。该组织最初是以解决政治纠纷、保障集体安全而成立的,进入90年代以后,则以加强经济联合为主旨,已在降低关税、建设共同市场、促进贸易和资本自由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西亚、中亚的经济联合:1992年,黑海沿岸的土耳其、俄罗斯、乌克兰、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巴尔干半岛的希腊、阿尔巴尼亚,上述11国共同成立了“黑海经济合作组织”(BSEC)。1995年,非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独联体成员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还有阿富汗,上述10国共同组成了“经济合作组织”(ECO)。上述两个组织的成员除通过实施特效关税制度扩大区域内贸易外,还在交通、能源、工业、农业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并最终向创设西亚自由贸易经济圈、中亚自由贸易经济圈的方向发展。

(四)非洲的经济联合

非洲全区域的经济联合是早在1963年就已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OAU)。目前,除摩洛哥外,非洲各国都参加了这一洲际联合的组织。然而,由于非洲各国国情不同,其中有些国家间还因利益冲突而相互对抗,所以,尽管非洲统一组织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推进各成员的统一和联合,但却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机能。在这种情况下,非洲各地区的经济联合就相继发展起来了。

北非地区:地中海沿岸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和突尼斯,再加上毛里塔尼亚,为加强经济合作并与欧共体相对抗,于1989年组成了“马格里布”。进入90年代后,北非、西北非又以2000年实现共同市场为目标,积极推进了区内的自由贸易。

西非地区:1973年,以特惠贸易、劳动力自由移动为目标,原法属西非各国曾组成了“西非经济共同体”。1975年包括法系、英系、葡系的16个西非国家又创设了“西非诸国共同体”,除在区域内降低关税、建设共同项目外,同时还进行政治、军事方面的合作。进入90年代后,法系西非国家为进一步加强经济联合,又在西非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西非经济货币同盟”,其目标是撤销区内的关税,对外实施共同关税,并尽快实现各成员的货币统一。

中非地区:早在1964年,喀麦隆、刚果、乍得、中非共和国和赤道几内亚就共同组成了“中非关税经济同盟”(UDEAC),在区域内降低关税,对区域外实施了共同关税和共同开放的投资政策。

东南非地区:1982年,由法系、英系、西班牙系的安哥拉、布隆迪、科摩罗、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菜索托、马达加斯加、马拉维、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卢旺达、索马里、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厄立特里亚、扎伊尔和塞舌尔等23个国家共同组成了“东南非特惠贸易地区”。1994年,在东南非特惠贸易地区的基础上,上述国家又以2000年前实现共同市场为目标,共同组成了“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1996年,濒临印度洋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三国也以共同市场和货币统一为目标,共同成立了“东非共同体”(EAC)。

南非地区:1970年以南非共和国为中心,包括纳米比亚、斯威士兰、莱索托和博茨瓦纳,共同组成了“南非关税同盟”,对外实施共同关税,区域内加强经济交流,使用共同货币。其后,由于南非的独裁政权,1980年各国为摆脱对南非的经济依赖,成立了“南非调整开发会议”,1992年该组织又改称为“南非开发共同体”(SACU),成员为安哥拉、博茨瓦纳、莱索托、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赞比亚、律巴布韦和毛里求斯;南非共和国实现民主化后也被吸收为成员。南非开发共同体以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为重点,在有关领域加强了经济交流与合作。

(五)大洋洲的经济联合

80年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始经济联合。1983年,两国缔结了“澳新经济合作紧密化协定”,开始以自由贸易地区为目标,统一了商法,简化了海关手续。

(六)跨地区的经济联合

跨地区的经济联合除南北美的经济联合以及各大洲邻近地区间的经济联合外,主要有亚洲太平洋经济联合和环印度洋经济联合。

亚洲太平洋经济联合:自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召开第一次部长级会议以来,亚洲太平洋1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墨西哥、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和巴布亚新几内亚,都参加了这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越南和秘鲁在1998年也可望参加进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虽然是非制度性的、松散的、开放的经济联合,但自1993年西雅图会议起开始召开各成员非正式首脑会议以来,其经济联合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主要标志是,1994年雅加达会议提出了2020年前实现区域内贸易、资本自由化的目标;1995年大阪会议和1996年马尼拉会议又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贸易、资本自由化目标的方案和行动计划。

环印度洋经济联合:1995年,经南非共和国和澳大利亚提议,印度洋沿岸(包括东非、中东、南亚、东南亚和大洋洲)的23个国家共同召开了“环印度洋经济合作会议”,提出了“环印度洋经济圈构想”。目前,环印度洋经济联合虽然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其联合的目标、途径和步骤都尚在探讨之中,但作为三大洋之一的地域的经济联合,其发展动向非常引人注目。

三、区域经济圈贸易的发展

在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由各经济联合组织成员组成的区域经济圈的贸易就得到了优先的发展,从而形成了90年代世界贸易发展的重要特点。

(一)区域经济圈贸易的优先发展

1990—1995年,世界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7.9%;其中,亚太经济圈为11.4%,东南亚经济圈为16.8%,南亚经济圈为9.3%,北美经济圈为8.6%,墨、哥、委三国经济圈为9.5%,南美南部经济圈为20.1%,西欧经济圈为4.3%,北欧经济圈为3.2%,大洋洲经济圈为8.7%.在上述主要经济圈中,除西欧、北欧经济圈因主要成员的经济衰退,其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外,其他各经济圈的年均增长率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东南亚经济圈和墨、哥、委三国经济圈甚至高出1倍左右。

在上述经济圈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其区域内的贸易尤其优先发展。以1990—1995年为例,各经济圈区域内贸易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亚太经济圈为12.8%,东南亚经济圈为18.6%,北美经济圈为11.7%,南亚经济圈为14.3%,墨、哥、委三国经济圈为25.9%,南美南部经济圈为25.1%,西欧经济圈为3.5%,北欧经济圈为3.4%,大洋洲经济圈为9.3%。可见,除西欧经济圈外,各经济圈区域内贸易出口的增长率都明显高于其对世界贸易出口的增长率,连北欧经济圈也高0.2个百分点。

各经济圈区域内贸易优先发展的结果,其区域内贸易的比重就明显提高了。1990—1995年,各经济圈区域内贸易占其对世界贸易的比重,亚太经济圈由68.6%提高到73.0%,提高了4.4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6.4%;东南亚经济圈由19.9%提高到21.7%,提高了1.8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9.0%;南亚经济圈由3.2%提高到3.6%,提高了0.4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12.5%;北美经济圈由41.4%提高到46.2%,提高了4.8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11.6%;墨、哥、委三国经济圈由1.9%提高到3.0%,提高了1.1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57.9%,南美南部经济圈由8.9%提高到18.4%,提高了9.5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106.7%;大洋洲经济圈由7.6%提高到9.9%,提高了2.3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30.3%。相比之下,西欧经济圈由66.0%下降到62.0%,下降了4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6.1%;北欧经济圈由0.8%下降到0.7%,下降了0.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12.5%。

90年代前期,尽管西欧经济圈的贸易发展缓慢,其中1993年贸易出口额甚至下降,但自欧盟成立、欧洲统一大市场形成后,其贸易也出现了迅速发展之势。在1994年贸易出口额回升的基础上,1995年西欧经济圈的出口贸易额一举比上年增长20%,其中区域内贸易出口额增长26.4%,都超过了世界贸易出口额增加19.3%的速度。

(二)区域经济圈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提高

由于区域经济圈贸易的优先发展,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了。1990—1994年,各经济圈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亚太经济圈由38.3%提高到44.9%,提高了6.6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17.2%;东南亚经济圈由4.3%提高到6.4%,提高了2.1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48.8%;南亚经济圈由1.1%提高到1.2%,提高了0.1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9.1%;北美经济圈由19.1%提高到19.8%,提高了0.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3.7%;墨、哥、委三国经济圈由1.6%提高到1.7%,提高了0.1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6.3%;南美南部经济圈由0.9%提高到1.5%,提高了0.6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66.7%,大洋洲经济圈由1.3%提高到1.4%,提高了0.1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7.7%。相比之下,西欧经济圈由43.8%下降到37.0%,下降了6.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15.3%,北欧经济圈由2.9%下降到2.4%,下降了0.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17.3%。

(三)太平洋经济圈和大西洋经济圈世界贸易地位的变化

在前述各经济圈世界贸易地位的变化中,亚太经济圈的地位提高和西欧经济圈的地位下降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由于这一变化,太平洋经济圈和大西洋经济圈的世界贸易地位也发生了升降相反的变化。鉴于环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参加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所以,如果把前述亚太经济圈的区域内贸易额视为太平洋贸易额,则太平洋经济圈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就由1990年的26.6%提高到了1995年的33.2%,提高了6.8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24.8%。相比之下,大西洋经济圈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则呈下降之势。大西洋经济圈的贸易主要包括西欧区域内贸易、北美区域内贸易以及西欧和北美的相互贸易。由于北美经济圈的区域内贸易额既包括在太平洋经济圈的贸易额中,又包括在大西洋经济圈的贸易额中,所以,大西洋经济圈对太平洋经济圈贸易地位的升降,主要取决于西欧经济圈、北欧经济圈区域内贸易额的增长以及西欧与北美相互贸易额的增长。1990—1995年,除前述西欧经济圈的区域内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3.5%,北欧经济圈的区域内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3.4%外,西欧经济圈对北美经济圈贸易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为4.3%,北美经济圈对西欧经济圈贸易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为3.3%,均大大低于太平洋经济圈区域内贸易额年均增长12.8%的速度。结果,1990—1995年,按上述口径计算的大西洋经济圈贸易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只为5.0%,其占世界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也由42.9%下降到了37.6%,下降了5.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12.4%。

标签:;  ;  ;  ;  ;  

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现状与区域经济圈贸易发展_关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